德国战败后,技术人才遭到美苏抢夺,为啥日本专家却无人问津?

德国战败之后,他们国内的科学家遭到了美苏两国的哄抢,完全是因为德国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德国科研成果的先进性。

而想要获得德国的这些科研成果,最重要的途径不是缴获战略物资,而是得到德国的科学家,没有德国科学家们,那么东西再先进,缴获了之后仍然需要花上大把的时间去研究,而得到了德国的那些科学家们,会让美苏两国省去很大的功夫。

一战开始之前,德国在英法两国眼中一直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落后的,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都远远不能和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提并论。

不过,德国人善于学习和创新的特点永远是英法两国人不能相比的。换句话说:德国的老师就是英国和法国,在从他们身上学习先进知识技术等东西的时候,德国人还不断创新,渐渐地追赶上了英法两国。

特别是在发展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领域,近百年过去了,一战前期的德国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法国,接近英国,这样的成果对于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随后,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上面德国人再创新高,每年推出的科技专利要比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加起来还多。

一战结束之后的那段时间里,德国已经在多个领域开始了他们自己的创造之路,已经完全摆脱了“师从英法”的状态。

除了之前的文化教育领域和科研领域,德国的工业领域还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精密仪器、汽车制造、化工应用、乃至核能研究等等方面都已经超过了英法两国位居世界前列。

其实,要说在一战中和一战结束之后最快的国家还要属美国了,美国本土没有受到战火的,因此让他们获得了大把时间来发展本国的多个领域,借着一战前后的机会,美国也同样超过了英法。

但是,和德国比起来,美国仍旧难以超过经受了一战炮火的德国,可以说在二战开始之前,德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走在了世界第一位。

二战开始之后,德国最让其他欧美国家忌惮的就是他们的先进的武器装备,德国的各种武器装备根本不是其他欧洲国家可以媲美的。

而德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们国家中那些出色的科学家们,可以说早在二战前期其他的欧美国家就对德国的科学家们垂涎欲滴了,只不过那时没有机会罢了,所以,作为二战中两个贡献最大的大国,美苏两国自然不会放过德国的科学家了。

最后,我们简单的说一下日本,从性质上讲日本是一个法西斯国家,但是,说日本是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就不怎么沾边了,日本的国家远不及英法,更别说当时的德美两国以及苏联了。

他们国内的科技水平也是如此,日本的很多科技别说美国和苏联已经有了,很多领域都不如他们两国,争抢日本的科学家有何意义?

德国战败后,技术人才遭到美苏抢夺,为啥日本专家却无人问津?

在二战初期,德国已经取得可用于实际生产的技术,其实同美英苏等主要盟国相比,并不占有巨大优势。直到在1942年以后,德国对战争的投入使得德国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得不加快科技的研发速度,企图依靠科技的绝对优势,来获得战争的胜利。

那为什么会出现在战争即将结束之时,美苏两个不同阵营的大国争夺德国科学家的情况呢?狼君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配图为二战期间德国的黑科技)

第一点,德国科技发达,足以弥补战争给本国带来的损失。

现代导弹的鼻祖V-1,V-2型火箭以及世界上最早投入实战喷气式战斗机Me-262都是当时德国军工科技的杰出代表。当时火箭发动机和喷气发动机的研制,各国都已经起步,且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只不过没有德国发展的迅速,早早的投入实战。在战争结束时,德国在高科技领域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也就成了战胜国迫切想要得到的资源。

要知道,战争投入的资源和金钱都是巨大的,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那么怎么怎么才能在战争中获益呢?答案就是抢劫战败国,抢劫资源,生产设备,技术人才,才能让战败国在这笔“买卖”中“不赔钱”。而技术人才,尤其是科学家的价值无疑是最高的,成为了各国争相抢夺的重要目标。

第二点,美苏都意识到战后两国的对抗是必然的,不把资源抢过来,就是拱手让给敌人。

当时局势渐明,美苏已经明了的开始组建和维持自己的阵营,两大阵营对抗已成必然。那么自然要囤积力量为日后的对抗做足准备,而当时美苏分别从德国的西部和东部攻入德国,一块肉,引来两匹狼,那么争夺也就成了必然。日本则不同,由美国独享,自然不用争夺,苏联想抢,但没条件抢。

而战争结束之后的和平时期,用于军事的高级技术,可以经过非常简单的处理就转为民用。而一种技术一旦转为民用之后,那么这种技术就转瞬之间进入到了高额回报期。比如我们现在每天都要使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就是军转民的“杰出”代表。而当时的德国就拥有大量拥有广阔开发前景的高科技,获得这些高科技,最简单的就是获得人才,所以德国技术人才自然成为了抢手货。

第三点,德国科技精英层对于两个国家的态度不一。

在二战爆发之前和二战中,德国大肆迫害犹太人,迫使大量犹太人,包括众多的犹太人科学家逃亡。当时的美国,因为其本身移民国家的属性,对于精英阶级的犹太人并不排斥,使得犹太人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落脚点。所以在这个阶段美国接收了大量各领域优秀的犹太科学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爱因斯坦了。

但地处东欧的苏联就不一样了,当时对犹太人的歧视可不要以为仅仅存在于德国,当时的整个欧洲都存在对犹太人的歧视,只不过是德国对待犹太人的方式最极端。当时生活在苏联的犹太人虽说日子还算好过,但从沙俄遗留下来的歧视,对于苏联以外的犹太人还是有距离感,所以犹太人对苏联也没什么好感(当然还包括西方妖魔化苏联的宣传)。

美国想要横跨大西洋接过想要赴美的德国科学家,有着大西洋这道天堑的阻隔。而苏联要阻止德国科学家逃往美国,一来一往,自然成了抢夺科学家。

第四点,日本整体科技实力不如德国。

当时的日本,整体科技实力较欧美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出现什么惊人的科技成就,对美苏的吸引力自然不如德国的大。日本在战争中后期,有很大一部分的科技研发,依靠的是德国的援助,而其自己根据自身特点研制的科技,并不符合美苏的需求,吸引力又下降了一节。

虽然当时的日本虽然军工科技弱了一点,但是日本的医学和微生物学却是十分发达的。这就要提一句臭名昭著的513部队和731部队,他们获得了巨量的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得来的人体实验数据。而美国作为胜利者,自然独享了日本专家和重要的实验数据,为了使这些专家逃过审判,甚至还协助日本人销毁证据,不承认其存在,吃相难看至极。

所以日本的专家并非无人问津,只是存在感比较低罢了,而且美国独占日本,也没有和其竞争的对手,毕竟苏联在东北已经吃饱了,对于没什么重要性的日本专家,兴趣也不大。

如果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观点,欢迎留言与我讨论。

德国战败后,技术人才遭到美苏抢夺,为啥日本专家却无人问津?

二战中德国各方面的科技实力比日本强,很多科技都是在对抗中诞生的,甚至在战争结束前夕的对抗中仍然没有破解,而且开发的武器是多方面的,英美苏等得到这些技术在战后有利于掌握更多的说话权。虽然德国也需要以战养战,开发武器受限于资源多寡,但是日本本土资源更少,更需要以战养战,由此即便日本能够占领很多地区,但很少突破常规武器的限制,武器开发比较保守。而且日本热衷于开发生化武器,科研人员从其他领域被调用,即便从德国获得图纸技术也无法快速造出来,累积的科学技术自然不高。

希特勒个人崇尚车、飞机、坦克装甲等机械,在二战爆发前德国就有大量国民接受了这些知识,整体文化水平很高。凡尔赛条约不允许德国建立空军,但是以民用为由的HE-51等飞机将德国大量民众训练成了飞行员。

美苏之间战后必定会有对抗,早在雅尔塔会议中就有表现,英国其实算不上三巨头之一,毕竟丘吉尔只是充当调停人,恐美苏两国利益分配不均。

日本可以成为科技的生化武器研究拿不上台面,他们自己不承认,当然也不会拿出来炫耀。731部队罪行

德国可利用资源比日本高很多,且对于装甲部队及其重视,于是在欧洲战场上就爆发了最强烈的对抗,武器更新在很多方面都很激进,这是日本所不敢做的。同时日本在亚洲也没有条件更新武器。因为日本的装甲部队在落后多国的殖民半殖民地中是无敌的存在,这些地区仅靠一般的装甲力量就能进行长期占领。日本想制造更强的装甲部队既没有实力,也没有需求。

德国与苏联等大国的对抗中催生了大量技术激进的武器,甚至在不成熟的条件下就能发挥巨大的破坏力。V-2导弹

日本得到的德国图纸和技术不少,但是并没有能力大量造出来。日本也获得过德国U型潜艇

同样是因为侵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德国很多是依靠武器在苏德战场上给苏联造成超过5000万人员的伤亡(德国也存在大量使用生化武器屠杀犹太人,和屠杀反法西斯国家平民的情况),这无不与武器的局部优势有关。而日本侵略他国屠杀的手段倾向于生化武器或其他反人道行为。日本武器在整个二战当中科技含量并不高。苏联美国根本瞧不起日本的装备,唯独有用的就是日本的工厂设备器械,拆走还是有用的,不过还是与科技没有太大关系。科学家很多是研发生化武器的战犯,他们从意识上是抵制为美苏服务的。而德国战争后期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德国会失败,不少人对希特勒行为开始质疑,这也为柏林被苏军攻占以后大量德军投降作了铺垫。

德国科学家数量有很多,战后安置生存是个问题,自保和恢复德国的建设需要大国的支持,为美苏等大国服务不单是大国要求的。……妇女是重建德国的主力。

战后德国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专家要想生存也必须加入苏联、美国、英国的建设,并不是美苏单方面强迫的。战火后的德国没有一定的物资援助是不可能重建的,而这些科学家即便参与清理废墟等活动也并不一定能加速德国的恢复。要想保证自己能够先活,就需要为战胜国服务,最后才能恢复德国正常的建设。很多科学家是纳粹份子,比如冯·布莱恩是火箭专家但是他对希特勒无比忠诚,美国表面上要关押战犯,实际是将最顶尖的科学家集中管理为自己服务。而冯·布莱恩等人也没有抵制,因此美国的火箭、导弹技术才能快速发展起来。

资源很缺乏的德国可以为了战争,把武器的性能开发到极度激进的地步,不堪重负也不会停止研发。重达188吨的八号鼠式坦克。

德国法西斯覆灭之时资料大多没有销毁,数量之多绝非短时间就能全部运走的,美苏的争夺实际也是分配,早就说好的,只是看双方条件谁更适合投降的德国科学家。日本的研究方向是生化武器,也是在这个方面“成就”相当突出,所以日本怎么会给你看呢,资料大部销毁,科研人员甚至被杀。总之能够为盟军俘虏的日本科学家很少,有用的就更少了。再者德国的文化水平比日本高,科学家的数量原本就比日本高很多。日本那点技术储备不值得去争夺。

德国战败后,技术人才遭到美苏抢夺,为啥日本专家却无人问津?

1945年5月,德国投降之后,美英苏盟军的共同敌人消除。面对德国这块大肥肉,盟军开始抢夺战利品。苏联当时最看重的是德国的物资,苏联希望利用德国的物资弥补自己的战争损失,所以苏联将德国的工业基础几乎一扫而空。苏联也不仅仅抢夺德国的工业基础,也抢夺德国的人才。相比较于德国的物质基础,美国更看重德国的人才。当苏联将重点放在物质基础上时,美国则全心全意抢夺德国的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

几个月后,日本法西斯也投降。日本投降之后,却出现了另外一番景象。一方面苏联将日本在东北等地的工业基础几乎一扫而空。另一方面单独占领日本的美国、对日本的人才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同样都是战败国,同样都有一定人才,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呢?

二战以前,日本的科技和德国的科技不在一个侧面上,两者的科技人才也不在一个级别上。

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间,美国和德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科技贡献和人才输出丝毫不弱于美国。西门子、卡尔本茨等一大批人才对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人的众多发明也影响了当时的世界。二战前德国依然有一大批科技人才,比如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人。德国的人才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二战前德国在各个领域的人才更是不可胜数,哲学、数学、文学、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人才济济。

日本在二战之前的人才则相对较少,尤其是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日本在二战前几乎没有像样的科学家,其他领域也没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人才。日本人才不仅没有办法和德国媲美,也没有办法同其他欧美国家的人才相媲美。德国人才在当时世界上则属于一流水准,美国、英国等国对德国人才垂涎三尺,对日本人才则没有多大感觉。所以当他们有机会抢夺德国人才的时候,自然不会轻易错过这个机会,而对于日本人才则持相对“淡定”的态度。

二战结束前,德国科学家在德国境内和其他国家都大力推动了当时技术进步。

德国人才在战争中制作出各种先进、高性能的武器,比如德国的冲锋枪、手枪、坦克在当时都处于一流水准。二战期间,德国还研制更加先进的武器。当时德国也在加快核武器的研制,只不过德国最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完成研制。德国虽然没有研制出核武器,但是德国却研制出V2导弹这种非常先进的武器。V2导弹给英美盟军带来了极大损失,而且V2导弹也是后来火箭的原型。美国在二战期间研制出威力更大的原子弹,美国之所以能够研制出核武器离不开德国裔科学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理论是原子弹研制的重要理论基础。美国已经尝到了引进德国科学家带来的种种好处,有一次公开抢夺德国人才的机会,他们自然不会错过。

二战结束前,日本人才则鲜有表现机会。日本的武器在美国人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三八式步枪根本达不到美国的要求,南部式手枪连自杀都不够格,日本的坦克典型的薄皮大馅。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也没有研制出像样的让美国心惊肉跳的新式武器。

英美等国对日本人有种族偏见。

二战之前,整个亚洲只有日本一个列强,其他国家要么是殖民地,要么是半殖民地。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大部分都在欧美。二战结束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科技成果由白种人创造。所以欧美白人自认为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最聪明的人。当时欧美白人对其他人种有相当强的人种歧视。一战以前,这种其实更加严重。一战之后,日本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了关于“种族平等”的提案,以摆脱日本人在国际上被歧视的地位。从巴黎和会到二战结束也就是二十多年时间,美国、英国等国家对日本人的歧视不可能清除。在英美等国眼中,他们更相信白皮肤的德国人的科技水平与科技能创新能力,他们不会相信日本人的科技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伴随着二战而来。

二战虽然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技革命的到来。当时美英苏等国已经意识到科技在战争的中众多作用,也意识到已经到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德国与美国的对抗中,促进两国科技进步。美国若想在科技革命中占据优势地位,则需要德国的科学家,需要德国的人才。所以当机会出现后,美国自然会抢夺德国的人才。苏联在与德国的战争中,也意识到德国科技力量的强大。苏联若想在战后世界拥有更多话语权,自然也需要发展科技,也需要德国人才。

二战结束前日本的科技相当落后,还没有完全成为一个工业国家,谈不上科技革命,美国自然对日本人才缺乏足够兴趣。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国独占日本,苏联无法插手日本本土具体事务,也无法再美国占领区抢夺日本人才。所以即使苏联想要日本人才,也无法抢夺。

当时日本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确实比不上德国。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日本的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不弱于德国。日本的各方面的人才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位。

德国战败后,技术人才遭到美苏抢夺,为啥日本专家却无人问津?

事实上,日本战败之后,也有许多优秀的技术人员被战胜国瓜分,当年岗村宁次不就被黄埔党聘请做了军事顾问吗?而当时也有一些日本共产党加入了我党,为抗击日本侵略做的贡献。

而苏联和美国之所以没有瓜分日本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主要还是看不上,二战时期轴心国中武器装配最差的应该就是日本了,英国美国根本就看不上日本。当时在整个亚洲地区,工业基础都不是很好,但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率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工业化程度在亚洲地区比较高,但是受限于日本的资源匮乏下,钢铁,石油等资源的缺少让日本的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方,当时二战时期日本使用的武器,也就是在亚洲地区还能横行霸道,在欧美国家面前,鬼子的三八大盖,薄皮装甲车以及零式战斗机根本都不够看的,这种情况在太平战场上和美军对峙时显得尤为突出,到了后期,日本只能采取自杀式袭击的方式赢得战机,然而这只是被逼入绝境后的最后反击罢了,除了徒增伤亡,没什么别的用处。

日本只在个别领域领先,大多数领域和美苏差一大截,日本的东西抢回来也就是凑个数,在质上不行,况且日本很多技术就是来源于德国,美国,师傅怎么会要徒弟的东西?当年山本五十六做驻美武官的时候,就被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所震撼到,因此日本也就是在亚洲耀武扬威了。

虽然德国的矿产资源也不丰富,而且还因为一战战败而需要承担天价赔偿,甚至很多机器被战胜国拉走,但是德国也是老牌帝国主义,工业底子还是在的,加上希特勒上台之后大力发展德国工业,亲自跑去各地视察,进行宏观细致的调控,德国经济迅速恢复一战前的水平。

在德国有很多犹太人,而犹太人又是一个比较聪明的民族,有很多科学家,工程师,比如爱因斯坦,当然还有其他德国科学家制造了不少的黑科技武器,比如纳粹钟,还有传说中的飞碟等等,科学技术比日本高了一大截,日本那些技术,美苏根本看不上。

(本文由琅琊利剑原创,禁止侵权)

德国战败后,技术人才遭到美苏抢夺,为啥日本专家却无人问津?

谁说日本专家无人问津?

美国不仅抢德国男专家,也抢日本女专家,苏联海军不行,不能到日本抢女专家,只能抢德国男专家。

美国占领日本后,在日本大抢女专家,抢到日本政府都觉得过分了,特立设了女专家服务处,服务美国军人,也就制止了美军的强抢,用文明的手段化解了“抢人”风波。

日本男专家苏美不要,主要长的都是歪爪劣枣的,抢回去怕被国民抵制,特别是女人的抵制,因为形象不好,底气不足,天生有缺陷。

德国男专家受欢迎,因为希特勒已为他们筛选了,长的帅又聪明又会打仗的留在国内做种牛,长的帅又聪明又会吹的留在国内做飞行员,长的次又聪明又会打仗的去当指挥官,长的不行的又不聪明的去战场当炮灰,留在国内的都是有技术的人才。

美苏当然要抢这些人才了,拿回去也受国人喜欢,特别受女人喜欢。

这就好比《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七个小矮人都无法满足白雪公主,最后还是王子做到了。

日本女专家就不一样了,让美苏女人恨的牙痒痒的,不仅技术好,不善解人意,七个日本女人能榨干一个排的美军精气神,让他们失去战斗力。

所以不是日本专家没人要,而是日本男专家没人要,日本女专家太少了,导致供不应求,一个“苍老师”就顶一百个日本男专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