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侍卫的权力有多大?
可能在很多人的思想中,大内侍卫一般都是武林高手,但是,在清朝时期,御前侍卫却并不是都以“武林高手”的身份出现。
反而他们一直都在积极参与军国大事,清朝的很多军机大臣、大学士等等都出自御前侍卫之中,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索额图、和珅等人。从他们这些人的身份上来看,有些侍卫甚至官拜朝中一品大员。
侍卫制度起源我们都知道,清政府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有女真人血统,而女真人很早之前还曾经依附过朝鲜王朝,侍卫这一制度就来自于朝鲜。而且,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氏当年在朝鲜王朝的职务就是侍卫。
在爱新觉罗氏强大起来之后,他们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建立起来后金政权,朝鲜王朝的这一“侍卫”制度也被他们继承了。
满清入关之后,清统治者选定文武百官之时,形成了“三旗侍卫”体系,从排在前面的三个旗中挑选出宫中侍卫。
而随着清政府的统治不断稳固,侍卫一职渐渐地也成为了对满族一些大家族、大势力的拉拢。为了对这些侍卫们进行有效管理清政府还成立了侍卫处,侍卫内大臣为侍卫处的最高官员,属于朝中的一品大员。
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保镖,侍卫们对皇帝的安全工作提供保障的同时,还为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发挥巨大作用。
侍卫的权力首先,侍卫制度的出现,为很多八旗子弟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只要获得了资格,那些八旗贵族们,甚至不需要考取科举就能获得世袭权。
从中可以看出侍卫制度其实就是八旗贵族入驻清朝官场的一个捷径,很多八旗的贵族世家都受到了侍卫制带来的一些利益。
另外,皇帝们对侍卫的信任程度非常大,为了控制全国各地的官僚体系,侍卫经常被皇帝们派出去,监督各地官员的工作,调查民情等等。
在皇帝派钦差大臣出去办事之时,还需要一些侍卫跟随,这些侍卫虽说受到钦差大臣的调遣,实际上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监督钦差大臣的工作。所以说,在官僚体系中,侍卫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在军队中,侍卫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头提到很多军机大臣都是侍卫出身,其实除了他们,很多大将军也都是侍卫出身,比如清初的索尼、清中期的傅恒、福康安等都是如此。在遇到紧急军情之时,侍卫有权力直接向皇帝汇报,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侍卫有时候也会主持军事部署。
总结侍卫制度为清朝带来了大量的储备人才,虽然他们在做侍卫的时候官职和权力并不是很大,但是他们却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经过侍卫阶段的培养之后,很多人都成为了朝中的重要官员,成为了皇帝的左膀右臂,而且,他们的这种升迁是不受到文武官员制度的限制的,
清朝侍卫的权力有多大?
清初,顺治入关后,清帝为了护佑所居之地紫禁城和皇室的安全,他们选拔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等上三旗子弟为侍卫,让他们去日夜保护着紫禁城的安全。
清朝侍卫分为六个等级,即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蓝翎侍卫。
其中以御前侍卫地位最高,他“日侍禁廷,供驱走”,他们日夜贴身保护着皇帝的安全,及负责内廷宫殿门户和殿内警卫工作。稍次者为乾清门侍卫,他们负责守卫着内廷的大门“乾清门”,而在他们的身后就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的生活区域。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皆为内廷近御之臣,为皇帝最信任的人,因是保护着紫禁城最核心的区域,所以在选拔这两类侍卫时,清朝只从上三旗的满、蒙八旗中选拔,其余如汉军皆不得入。
而在乾清门侍卫之后,就是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蓝翎侍卫,这四类侍卫皆从上三旗中选出,汉军亦可。此外,自康熙二十九年开始,康熙擢武进士之擅于骑身者为侍卫,附于三旗,自此武进士出身亦可为侍卫。雍正五年始定制:“武进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卫,二名、三名授二等侍卫,二甲选二等侍卫,三甲选蓝翎等卫”。同时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增宗室侍卫,雍正七年,雍正又将宗室侍卫并入上三旗。
此外,清时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归属御前大臣管辖,而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蓝翎侍卫则归属领侍卫内大臣管辖,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机构,其中一等侍卫至蓝翎侍卫皆有“侍卫处”管理。
而据相关记载可知,清时隶属于“侍卫处”的一等侍卫有60人,二等侍卫有150人,三等侍卫有270人,蓝翎侍卫90人。同时自康熙后,增加的宗室侍卫中,一等侍卫有9人,二等侍卫18人,三等侍卫66人。
同时清时的侍卫也是有品级的,其中一等侍卫正三品,二等侍卫正四品,三等侍卫正五品,蓝翎侍卫正六品。而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是没有品级的,他们的品级是基于他们被调任前所担任的几等侍卫的品级,如果是从二等侍卫调任,则为正四品,是从三等侍卫调任,则为正五品。
当时就是由这些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等数百位侍卫守卫紫禁城内外安全。他们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
说了这么多,该回答题主所问的问题啦,就是“侍卫的权力大不大”。简单的说侍卫这个职务本身所带来的权力是不大的,说白了他们就是一个看家护院的,只是他们看的是皇家的门院,地位相对高了点。但是一出了紫禁城,他们就没啥权力了,所以大多数的侍卫都是没啥权力可言的。
不过在这些侍卫中,有一小部分的侍卫虽本身没有多大权力,但日后的成就确是极大的,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天子近臣,为皇帝最信任的臣子,而这个就是御前侍卫。清时,如索尼、索额图、傅恒、福康安、鳌拜、遏必隆、肃顺、扈尔汉、博尔晋、明珠、和珅等都曾担任过御前侍卫,都是从这个位置走向人臣之巅峰的。
总得说清朝侍卫本身没多大权力,但是侍卫背后带来的政治回报确是不可限量的。因有些侍卫是时刻在皇帝的身边护佑着的,所以极易得到皇帝的信任的,之后皇帝为了掌控朝政,多数都会让这些亲信侍卫去朝堂上担任要职,以此方便皇帝牢牢掌控出朝政。如康熙时期,索尼之子索额图在担任一等侍卫时,因协助康熙生擒鳌拜有功,再加上鳌拜集团刚除,康熙需要大量的亲信去掌控朝政,索额图就一跃成为正一品的保和殿大学士,位列百官之首。
清朝侍卫的权力有多大?
说实话,清朝的侍卫真心没多大权,除了皇帝比较亲近、贴身的侍卫可以顶着皇帝的招牌趟点儿事,其他侍卫说白了就是皇帝家看家护院的打手而已!既不能干涉皇宫事务、也不能干涉行政事务,侍卫的工作只有一个——看家护院。
既然侍卫没什么实权,那为什么还那么多人挤破头想要当侍卫呢?原因很简单:一、离皇帝近,容易进入皇帝的眼睛,被皇帝看中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二,侍卫是现任官,是有品有级的!清朝的侍卫分为四等,头等侍卫为武职正三品,二等侍卫为武职正四品、三等侍卫为武职正五品、蓝翎侍卫为武职正六品!再对照一下绿营的丘八,参将正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换言之,最低级的侍卫也相当于绿营的千总!但是,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清朝的侍卫可以按原品级由武职侍卫转任文职。什么意思?正三品的头等侍卫实际上不仅和武职参将平级,他还可以转任文职正三品。文职正三品是多大的官呢?各省的按察使就是正三品文官,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副省部级!道员是正四品文职,相当于现在介于副省部级、正厅局级之间;府同知是正五品文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级;府通判是正六品文官,大致相当于现在介于副厅局级与县处级之间。再对照一下文进士,一甲第一名、也就是俗称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几品呢?从六品!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趋之如骛了吗?最低级别的蓝翎侍卫的品级都要高于状元!!而且还不用辛辛苦苦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你辛辛苦苦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忙你一大圈考个第一名,结果还不抵人家一个蓝翎侍卫!
正因为侍卫是进入官场的一条“终南捷径”,所以清王朝的统治者对于侍卫的遴选也是相当严格的,不是谁相当就能当上的!当然,这个严格并不是指文化成绩,而是出身。雍正朝之前,清朝的侍卫理论上只选拔上三旗功勋子弟充任。换言之,要想当上侍卫,首先你必须是旗人,而且必须隶属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出身下五旗者是没有资格的。其次,你必须有一定的身家背景,起码祖上要有那么一两个拿得出手的人物,普通旗人是很难入选的。其三,你必须出身满洲旗或蒙古旗,汉军旗通常是没有资格入选的。当然,特例除外。
清朝早期上三旗功勋子弟几乎垄断了侍卫这一职业。后来雍正帝出于笼络下五旗的需要,适当增加了部分下五旗的名额。再后来,又增加了武进士这一途径,使得汉人也可以跻身侍卫行列。但是,直到清亡,侍卫大多数还是由满洲旗人和蒙古旗人充任,汉军旗人和汉人的比例是很低的。除此之外,出于统战需要,清朝也曾经授予回部贵族子弟侍卫之职,即所谓“”回子侍卫”。
由于侍卫的特殊性,使之成为了清朝满洲贵族子弟的一大特殊出仕通道,诸如索额图、傅恒、福康安、和珅等等,都曾经担任过侍卫。这也是为什么和珅没考上举人却能跻身官场、平步青云的原因之一。
清朝侍卫的权力有多大?
清朝的侍卫分等级,等级最低的大内侍卫,也比七品县令大!
清朝的大内侍卫分等级,五级侍卫也比县令官衔大,清朝大内侍卫的选拔,都是满清的八旗子弟里挑选的,八旗军是清朝最精锐的军事实力,大内侍卫都是八旗军里最优秀的青年,保卫着皇帝的安全,如果没有接到明确召见的旨意,就是一品大员,也没有权利随意进宫面见皇帝。
清朝的一品官员,在退朝之后,在想进宫见皇帝,大内侍卫就有权利先拦住,等侍卫通报皇帝之后,有了皇帝召见旨意后,一品大员通过侍卫的引领,才可以见到皇帝,这是清朝大内侍卫的权利,在当差的时候,清朝的一品大员见到侍卫,也得按宫规进行通报,没有侍卫的首肯,大臣也只能站在原地等待。清朝的侍卫统领,那都是皇帝的心腹大臣,才可以担当这样的角色,侍卫统领之下,有二个副统领,这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清朝侍卫统领是正一品的官衔,这样的权利,简直比文臣的正一品权利大,清朝的大内侍卫,还分等级制度,有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四等侍卫,侍卫的等级越高,官帽上的顶戴花玲,还有衣服的颜色,就不一样,包括腰间佩刀的款式,还有配饰,这都是不一样的。
清朝一等侍卫,是三品顶戴,剩下的依次类推,五等侍卫,那也比七品县令权利大,但这大内侍卫,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在民间办差的,所以说这侍卫权利大,但侍卫有限制的活动区域,清朝侍卫的权利,在民间并没有显示出来,但在一些影视剧的片段里,大内侍卫一出现,也是会引起七品县令的震惊,甚至毕恭毕敬的管大内侍卫叫上差。清朝的九门提督,权利就非常大,主管京师治安,刑狱,缉捕,统领好几万人的九门提督,在最开始的时候,才是二品官员,要是论官衔,九门提督没有侍卫统领的官衔大,这是后来经过改进了,九门提督才成为一品大员,从皇帝的角度看,九门提督都是朝廷的重臣担任,因为这个官职太重要了,皇帝喜欢用外姓人担任九门提督,就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不会任用对自己有竞争力的人担任。
侍卫统领的任职上,皇帝倒是愿意用亲戚,这么做的目的,能让侍卫统领和九门提督,权利分散,又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这样就便于皇帝管辖,维护京师平稳的这二股力量,相互制约,这才是皇帝想要的,在九门提督管辖权之外,还有拱卫京师的步兵营,火枪营,在外围守卫京师。这驻扎在京师外圈的八旗精锐,只听皇帝一人的调令,如果胆敢有人对皇帝形成威胁,皇帝可以发出暗号,直接调动京师外圈的八旗军队,所以这清朝的侍卫权利大,但在皇帝权利划分之下,也只能是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大权还是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里,清朝侍卫说权利大,那也得是在皇帝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动用权利。
大内侍卫晋升的机会,能多一些,因为可以接触到皇帝多一些,只要抓住一点机会,就可以得到升迁的机会,和珅就是从大内侍卫,一步一步升迁到一品大员的,和珅担任过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和珅就是侍卫的时候,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开始平步青云,这清朝的大内侍卫,虽然没有明确的特权,但确有巨大的升迁潜力,五等大内侍卫比七品县令的权利大。清朝侍卫的权力有多大?
皇帝的女人全靠这群人保卫---侍卫
清代皇宫大内有很多的侍卫,那么他们有没有级别呢?
1.侍卫有几个级别?
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等。
这里面肯定御前侍卫最吃香啊,能经常在皇帝面前露脸的角色。其次是乾清门侍卫,这个是看守什么的呢?乾清门就是内廷的正门,就是所谓的后宫,他们这群侍卫说白了就是替皇帝看守家眷的侍卫,权利暂且不说,倒是很重要。
2.到底权力大不大?
清朝一个君主权利达到巅峰的封建王朝,皇帝权利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连王公大臣的权利都被剥夺的差不多了,更别提侍卫了。所以他们权利也就看家护院,没多大权利。
3.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挤进去?
没有其他原因,就跟时下考公务员一样,旱涝保收,福利好,生活待遇优厚,除本身俸禄外,还有各种形式的补贴和恩赏,如帝后寿诞或扈从出行的话,还有相当多的赏赐。更重要的是,御前侍卫靠近皇帝,职位清高,升迁容易。其中尤以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福利最好。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延禧攻略里的傅恒。当然历史上还有索尼,索额图父子,索格图的党政对象明珠,还有那满清最大贪官和珅,这些都是御前侍卫出身。
所以清朝侍卫权利并不大,但是这个职位福利好,升迁快。所以八旗子弟挤破头要进去。
清朝侍卫的权力有多大?
之前我们也提到了,清朝的侍卫,特别是御前侍卫的待遇问题,那我们就再延伸一下,深究清朝的侍卫平常都具体干些什么,借此了解清朝侍卫手里有多少的权力。
首先侍卫平日最经常干的当然就是站岗了,这算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一个曾在道光年间当过三等侍卫的鹤侣氏,他写过一本《侍卫论》,里面就详细的记载。他说在六年里曾“值门宿,左门四十四次,右门二十八次,乾清门二十七次。”
这些侍卫平日站岗也没什么危险,反而是随龙护驾的近臣,穿着光鲜亮丽的黄马褂再戴一顶金翎,要多威风有多威风。可是话又说回来,这还是和看大门的没甚么区别啊。于是,就有人找门路溜号。
这里就能看出这些侍卫是怎么用小手段的了。没关系没背景的就算刚娶了新媳妇该值夜班也得值,新媳妇独守空房都不好使。但是有些满侍卫比之汉侍卫就有活动空间,有可能蒙混过关不去值班。再厉害些的就可以做到只拿钱粮不当班,在《少侍卫叹》中记载一个年轻侍卫出身名门,工于心计,每次到当班的时候都找借口退脱掉,然后到了有好处的时候,还总能揽过来。
侍卫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皇帝出行狩猎时随从保护,康熙设的木兰秋狩来磨练八旗兵,所以之后的皇帝基本上都经常去木兰围场打猎,而侍卫们自然是要随从保护的了。另外像先行探路和殿后收拾的活,自然是没人想干的。于是有门路的就可以在皇帝面前晃荡,没门路的汉侍卫等就要干这些不能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活。
当然这些都算是小打小闹,接下来才有可运转的机会。比如乾隆二年因为地方上发生了水灾,皇帝派遣侍卫去赈恤百姓,传达皇帝对水灾的关注和对百姓的体恤。同年,山东灾旱,皇帝又派遣侍卫前去查勘地方情形。这个时候侍卫远离皇帝,代皇帝监察百官和安抚百姓,很难说他们会不会从中获得某种好处。
其实,在我看来,当侍卫要不要权力都还是其次,毕竟职责是保护皇帝,也没有太多可以行使的权力。但是当侍卫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上年说的那个出身名门的年轻侍卫,上班摸鱼还得到了皇帝近侍的职务,这就是给关系户最好的晋升通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