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赵构活到了81岁,但是他却在56岁的时候就把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宋孝宗。

大家的疑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那就是为何赵构把皇位传给了赵匡胤一脉,还有他为何这么早就决定禅让皇位。 咱们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赵构不是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他唯一的亲生儿子早夭,所以他只能把皇位传给宋孝宗,反正都不是他的儿子,他不如传给赵匡胤一脉,还能为自己留个美名。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第二个问题。 有人猜测,赵构在身体非常硬朗的情况下把皇位传给宋孝宗,是受到了他的威胁。可是在史书当中有很多证据,证明宋孝宗并没有给宋高宗施压。

比如,根据《宋史》记载:帝又推逊不受,即趋侧殿门,欲还东宫,高宗勉谕再三,乃止。

说明历史的真实情况和大家猜测的正好相反,不是宋孝宗想要篡夺皇位,而是宋高宗强行把皇位塞到宋孝宗的手里。

相信宋孝宗本人遇到这件事也是一脸懵逼,对于禅让皇位,赵高宗给出的说法“倦勤”。他表示自己太过劳累,需要好好休养,这个说法似乎正好能照应上前面他退让皇位的行为。

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相信只要了解宋高宗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坚定的主和派。在宋高宗退位的前一年,金人撕毁和和平条约,开始大举入侵。他们不但疯狂掠夺财富,还屠杀了不少人,所以民间怨声载道。宋高宗原来是主和派的代表,所以很多朝臣也对议和表示支持。

可是随着金人的不断入侵,大家明白了所谓的求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作用。原来的时候宋高宗还能用秦桧当挡箭牌,但是在秦桧死后他需要独自承担这巨大的压力,他肯定承受不住。赵构禅位皇位,或许是自身想要彻底拜托身上的这个重担,这个一直困扰自己的精神负担。

此外,赵构也有“引咎辞职”的意思。当时宋朝将领的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为了扭转这种情况,所以宋高宗需要给岳飞平反,但他没有办法自己做这件事,只能让宋孝宗代劳。这样他不但能保全自己的面子,还能帮助宋孝宗提高声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宋史》记载: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

当然了,宋高宗之所以最后把皇位禅让出去,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宋孝宗品行端正吧。宋孝宗对自己的养父非常尊敬,虽然他们两个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两个给人的感觉是父慈子孝。宋高宗知道养子即便是拿到了皇权,会尽心尽力设法改变困局,所以他才安心地当起了太上皇。

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1162年,55宋高宗赵构(活到81岁)身体健康,并没有啥毛病,说自己又老又病才禅位,明显是托词。这时南宋军民刚刚取得采石大战的胜利,南侵的金国皇帝完颜亮(海陵王)被部下杀死,金国内乱,南宋趁机收复江淮一线,国家正处于相当稳定的时期。这个时候赵构选择禅位,政治意味深远。(采石大战的指挥,虞允文雕像)

施恩于宋孝宗赵眘。

宋高宗赵构是有儿子女儿的,五个女儿被金国掳走,一个儿子赵旉南渡。自己的亲生儿子被部下利用,试图取代赵构的位置,阴谋被推翻,自己的儿子却受到惊吓去世,年仅3岁。

养子赵眘,在绍兴二年就被立为皇子(皇储之一),到这时已经在宫中待了30年,如果等到赵构老去再让赵眘即位,估计要55-60岁左右了,根本没有什么恩情在了,反而会产生怨恨,对赵构的身后事根本不可能照顾周全。此时政治稳定,战争刚刚结束,传位给养子,养子对他的恩德肯定铭记于心。(宋孝宗剧照)

以后事实证明,宋孝宗对宋高宗这个养父非常孝顺,即便是错误的决定,宋孝宗也执行,宋高宗去世后宋孝宗非常悲痛,两年后禅位给自己的儿子。

宋高宗禅位后的政治谋划。

一、阻断金国图谋

宋高宗赵构选择禅位赵匡胤这一支,而不是赵光义这一支,心里还是有盘算的。绍兴议和后,赵构的母亲韦太后被金国释放回来。韦太后在金国沦为金军的军妓,在金国的洗衣院干活,后来嫁给了完颜宗贤,并且有了孩子,这对宋朝皇室来说是一大丑闻。韦太后回来的第二年,金国有意让宋钦宗和他的妃子回归,金国也有谋划,宋钦宗回归就是要和赵构抢皇位,产生内斗,有利于金国攻占南宋;同时还可以收到不少的赎金和领土,毕竟是一个宋朝的皇帝和妃子。(海陵王完颜亮剧照)

赵构眼光也非常毒,一眼看穿金国的图谋,对接回宋钦宗置之不理。其实赵构在徽钦二帝眼中就是一个送死的棋子,先后两次送入金军,侥幸逃生,对他们也有怨恨。

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金国威胁南宋的政治筹码——宋钦宗、他的妃子、子女的利用价值大减,宋孝宗是赵匡胤一支,被俘的宋钦宗是宋太宗赵光义一支。

二、断绝赵光义一支的皇位图谋

赵构立赵匡胤一支也是有图谋的,赵光义一支在南宋也有不少后裔,对接回北方被俘亲属心存幻想,意图夺取皇位,对宋高宗不接回宋钦宗等人肯定怨恨在心,一旦他们获得皇位,赵构死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这也是维护他自己死后的声誉。

三、拉抬宋孝宗人气

赵构为了能够绍兴议和,每年要输送金国不少财物,割让了不少国土,杀了坚持抗金的岳飞、岳云父子。绍兴和议只维持十几年和平,金国就南侵了,输送的金银财富反而助推金国南侵,这是宋高宗赵构的一大政治败笔。南宋的采石之战是一介书生虞允文指挥的,南宋的一些将领都消极作战,武将胜利不但没有功劳,反而可能被处死,谁愿意尽心作战,这是杀岳飞带来的恶果。南宋不可能单靠一个虞允文力挽狂澜,需要弥合杀岳飞带来的政治创伤。(赵构和岳飞剧照)

宋孝宗在继位后就给岳飞平反,陆续授予岳飞后人官职。宋孝宗不可能刚刚上位就做出这么重要的决定,这是宋高宗赵构的谋划,弥合政治创伤的同时,拉抬宋孝宗在南宋的地位,目标是稳固南宋的江山社稷。

宋高宗确实累了。

宋高宗一生坎坷,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一遇到金国大举南侵,首先想到的是逃跑,从南京跑到杭州,在杭州再乘船到海上,在南宋臣民眼中观感很差。采石之战前赵构已经追备好了逃生路线,如果金军突破长江防线立马乘船到海上避难,幸亏是战胜了才没有逃跑。赵构个人感觉自己是金军的靶子,这种心结始终挥之不去,心理负担非常重。

如果自己做了太上皇,金军的目标就会转移,自己也不用那么提心吊胆。做了太上皇后,赵构也随时想逃跑,1163年,南宋军队战败,他雇了500个民夫,1000人的军队供他支配,天天如此,就是为了随时能够搬走重要财物,随时乘船逃跑,幸好金军被遏制了。

退位后,赵构每每在重要关头插手南宋的朝廷事务,逃跑也是要有权利支撑的!

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赵构这个人很有意思,好不容易坐稳了皇位,却突然说要让位给赵昚,别人哭着求着让他别闹,他却说累了,不想当皇帝了。

不过,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则不得不说说宋徽宗和宋钦宗。

宋徽宗赵佶一看金人打过来了,吓晕了过去,醒过来赶紧说,这皇帝咱不当了,让皇太子即位当皇帝吧!

于是,宋徽宗便这么将亡国的锅甩给了宋钦宗赵桓,没办法呀,他虽然是个才子,可是字写得再好看也应付不了金军。

赵桓也不想接手宋徽宗甩过来的烂摊子,可是也没办法,不接也得接,只可惜这个倒霉催的接不好,栽了。

赵构却是个幸运儿,金军打到了开封城外,却突然说要议和,让宋朝这边派亲王呀、重臣呀去谈,所以宋钦宗赵桓派了赵构过去。

赵构到了之后,没想到却被金人给扣了下来,王爷呀,你也别急着走了,在咱军中住上一段时间再说。

赵构没办法,心想住就住吧,既来之则安之,所以他是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金人这边看了赵构这模样,心里也打鼓了,宋人怕不是送了个冒牌货过来吧?不行不行,宋朝,你们得换个亲王过来!不许拿冒牌货忽悠我们!

这么一来,赵构顺利逃过了一劫,不用给人当人质了,不用担惊受怕了。

可是没过几个月,金军又打过来了,此前出使金国的给事中王云回来对钦宗说,金人那边点名让康王赵构过去议和。

让谁去,钦宗无所谓,不过金人既然点名赵构了,那也只能让赵构去了。

赵构也很无奈呀,怎么又是我?不论他怎么想,皇帝既然下命令了,他只能去,谁让他不是皇帝呢?

他一路走到了磁州,这时候磁州知府宗泽跑了过来,对他说,别去了别去了,肃王去了那么久还没回来,金人又打过来了,你去了有屁用?留在磁州看看形势再说。

赵构心里纠结了,到底是去呢还是不去呢?不去,可是违抗圣旨呀,怎么办呢?办法总是有的,说金人点名让赵构去的是给事中王云,推翻王云的说法不就行了?史书上说“磁人以云将挟帝入金”,所以杀了王云,但此事背后恐怕是赵构在推动。

赵构留在了磁州,可是金军又渡过了黄河,眼看汴梁被围,赵构又觉得磁州不安全了,所以跑去了相州,然后在河北募军,后来又一路跑到了山东济州。

所以,当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去金国的时候,赵构再一次侥幸地逃过了一劫,这运气你说气人不?

徽、钦二帝被掳后,宋朝这边的人一个个坐不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呀,所以得赶紧再立一帝,谁呢?众人一看,宋徽宗一脉只有一个赵构了,所以只能立赵构了。

赵构看到徽宗和钦宗的下场,也是心有戚戚呀,咱能不和金人打就不要和他们打了,万一把我也折进去了怎么办?

他曾经还因为对外软弱、对内宠信奸佞,在当皇帝的第三年被人发动兵变给赶下皇位去了,后来虽然又在众人的拥戴下复位,可是唯一一个儿子却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碰翻一个炉子而被活活吓死了。

赵构,心里苦呀,当皇帝当到这份上,挺惨了。

更惨的是,虽然当时的赵构只有22岁,但是此后却再也没有妃嫔为他生下过一儿半女。

所以,赵构只能在皇室宗亲中选一个男丁过继给自己,至于为什么会选赵匡胤一脉,他自己也说出了原因:“咱们太祖皇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他的后代却不能享受,过得也不好,这叫怎么回事?”

后来,选来选去,选中了赵昚。

那么,赵构这厮为何会在当了36年皇帝,自己也只有55岁的情况下,执意让位给赵昚呢?

赵构这个皇帝实际上一直当的那叫一个心惊胆颤,一直很不安。

宋徽宗和宋钦宗还活着的时候,他一直害怕“二圣还朝”,徽、钦还朝,他还能不能坐稳皇位?所以,他一直在有意无意地阻止军队北上收复中原,且不说能不能收复,至少他得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后来,徽、钦先后死在了金国,赵构不用担心“二圣还朝”,可是金人的威胁一直没有消除,所以他也一直很害怕自己会重蹈徽、钦的下场。

可是,即便到了赵构让位的绍兴三十二年,他也解决不了金人对南宋的威胁,金人又几次三番打到安徽和江苏,直逼浙江,赵构哪能睡得安稳?他想起了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刚刚打过来的时候,便已经有很多人建议他难逃了。

逃?或者说逃避,对于当时的赵构而言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所以,赵构干脆学起了宋徽宗,这烂摊子咱收拾不了那就不收拾了,让别人来吧!

此外,如果说唯一的儿子刚刚被吓死的时候,赵构心里还想着将来再生几个儿子的话,那么三十几年过去后,他已经没有期待了。

赵构没有儿子,即便他有心打理好江山,可将来又能传给谁?还是便宜了别人?

他为什么明明在绍兴二年的时候便已经选中赵昚,却到了绍兴三十年才将赵昚立为皇子,然后到了绍兴三十二年让位的时候才立赵昚为皇太子?不正是因为他始终期待后宫的女人能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可是,他生不出来,所以彻底失望了。

所以,赵构才会在众人劝他别急着让位的时候说,我累了。

所以,他才会坚持让位给赵昚。

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①:赵构为什么要56岁退位?

②:赵构为什么要传位给太祖后裔?

为什么呢?先解释第一个问题。

公元1161年,也就赵构退位的前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举兵伐宋。开战之后,金军势如破竹,仅短短数月时间,宋朝在长江以北的领土便全部沦丧于金军之手。

当时的南宋,除了老将吴璘外,一个能打的将领都没有。

是的,一个都没有!吴玠病死了,岳飞被高宗弄死了,韩世忠被高宗弄退休了。其它的大将不是病死,就是半隐退。整个南宋,没有一个人能出来主持大局。

面对此情此景,赵构先是大哭一场,毕竟这个尴尬局面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哭完之后,赵构对抗金丧失了信心,于是他决定重操旧业,他吩咐宫女太监赶紧收拾细软随他下海跑路。

毕竟,打仗他不擅长,但跑路这件事对他来说,还是很熟的……

听说皇帝又要跑,时任宰相陈康伯当时就惊呆了。他是真的不能理解,赵构为什么会如此怕死?从18岁就开始跑,现在都是个55岁的小老头子了,居然还是一副遇事就逃跑的尿性。

呜呼哀哉后,陈康伯立即进宫面圣,他摁住赵构,劝他不要跑。说你要是跑了,那咱大宋就真的没救了。

(陈康伯)闻有劝陛下幸越及闽者,诚用其言,大事去矣。

但是,赵构根本不听。他给陈康伯下了一道谕旨,说再等一天看看情况。如果明天还没收到金军退军的消息,那咱就赶紧跑。

“如更一日虏骑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陈康伯看到赵构这份谕旨后,心里简直哭笑不得。他在没告诉任何人的前提下,直接就烧了高宗的谕旨。

到了第二天,金军退兵的消息没来,宋朝各级衙署也没有遣散的动向,高宗纳闷,就找来陈康伯问情况,到底怎么回事。

陈康伯说,是我烧了你的谕旨,把你的旨意压了下来,别人都不知道。

赵构一听,他居然还恬不知耻的怒了,大骂陈康伯凭什么烧他的谕旨。骂完后,他派人把当时的太尉杨沂中叫来,让杨沂中负责征集百艘航海大船,保护自己向海上跑路。

杨沂中一开始不知道赵构要跑的消息,因此他听到赵构的口谕后,也是哭笑不得。他对赵构说:金兵还远,陛下你现在逃,是不是为时过早了?而且,您是皇帝啊!您要亲自去前线督战才对啊。

听了杨沂中的话,赵构瞬间吓尿,他原本叫杨沂中来,是为了让他协助自己跑路,可是现在杨沂中却让他去前线督战玩命,这让他肠子都悔青了。

之后,赵构和杨沂中、陈康伯开始较劲。赵构想跑,杨、陈二人就拦着他。

再后来,陈康伯见劝不动赵构,就发动满朝文武一起劝。赵构经不住满朝文武的劝,最后就壮着胆子去了。

他到了前线后,由于虞允文指挥得当,宋军取得采石矶大捷,再加上金军内部火拼,海陵王完颜亮被自己人杀掉。

因而,金朝的这次灭宋之战最终也这就么不了了之了。赵构的皇位也算是保住了。

不过,由于赵构在这整个事件当中被金人吓破了胆子。所以他在事后立即决定退位,把皇位交给太子赵眘。

至于退位的原因,他虽然没明说,但此前他的行动也能看出原因:如果他是皇帝,他就不能随便跑路。满朝文武都希望他君王死社稷,希望他去前线督战。而他最怕的就是去前线。虽然这次他又侥幸赢了金国,但是下一次呢?谁能保证下次就能赢?但是如果他退位,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到时候太子变成皇帝,下次宋金大战就该是太子君王死社稷了。而他这个太上皇则毛事没有,该跑路就跑路,没人能管得着他。

这一点,赵构和他父亲徽宗很像。遇事就赶紧跑路,把问题丢给儿子。

说完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再说第二个。赵构为什么要传位给宋孝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宋孝宗不是皇族大宗出身,家族势力很弱。赵构就是看中他的这个“优点”才选择了他。

说到这里,要先澄清一个错误印象:很多人以为赵构把皇位传给赵昚(太祖后裔),是因为太宗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赵构别无选择,只能在太祖后裔当中选继承人。

然而,这个印象其实是的。

因为,宋太宗的后裔传到北宋末年,子嗣数量非常庞大。金军虽然俘虏了三千多宗族子弟和北宋高官北返,但这并不能说明宋太宗的后裔在靖康之变中被一网打尽了。

事实上,当时逃到江南的太宗后裔数量确实也是非常庞大的。就比如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当时就跑到了江南。赵构能继承皇位,恰恰就是仰仗了齐安郡王赵士㒟的支持才上位的。

连郡王都跑到了江南,这能说太宗后裔被一网打尽了?

所以,赵构选太祖后裔而不是太宗后裔继承皇位,原因不是太宗后裔死绝了导致的。

好,既然太宗还有后裔,那赵构为什么不从他们中间选择继承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已经说了——因为赵构不想从皇族大宗中挑选继承人。

当时,赵构就是个光杆司令,而南逃江南的太宗后裔都是有权有势有钱的皇族大宗。赵构在他们面前,没有绝对优势地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是太宗后裔,凭什么你赵构就能继位,别人就不行?

每每想到这些,赵构心里就发慌。所以,他干脆就一刀切,凡是近支皇族,凡是有权有势有钱的皇族,他一概不选。

他只在太祖的落魄后裔当中选人。因为经历了北宋一朝,宋太祖的后裔绝大多数都混的很落魄,与平常百姓无异。赵构从这些落魄的赵家人当中选储君,不管选到谁,到最后这家人都会对他感恩戴德,而不是如皇族大宗那样,盼着他早点去死。

并且后来事实也证明,宋孝宗非常孝顺,赵构没看走眼。

这里插一句,其实太祖的后裔,也有混的很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就是在北宋时期地位相当崇高的太祖后裔。靖康之变时,当时的安定郡王叫赵令畤,赵构在选择继承人时,也直接跳过了安定郡王一脉。理由和他不选太宗后裔是一样。

总结。

①:赵构南逃江南,势单力薄,仰仗了宗室协助才稳定皇位,所以这导致他对宗室成员非常忌惮。其亲生独子赵旉死后,赵构在储君问题上非常谨慎。他深思熟虑,最终确定了在宗族势力不强的太祖后裔中选择储君的择储标准。

②:事实也证明,赵构的眼光非常准,宋孝宗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储君。

③:由于宋孝宗非常孝顺,赵构确定他退位之后,孝宗不会架空他的权力。加之他对皇位早已经厌倦,想过几年安生的日子,所以他便在56岁时,提前退休,传位给了宋孝宗。而提前退休的好处就是——金兵再来,他随时都可以跑路。而且还是正大光明的跑,不用再君王死社稷了。

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城,宋钦宗被迫脱去龙袍,和太上皇宋徽宗一起成了金国女真人的俘虏,北宋灭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宋钦宗的弟弟)侥幸逃过被俘之劫,于同年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

1162年5月,就在金太宗欲再度南侵之际,时年56岁的赵构不理当朝宰相劝谏,毅然以“老且病,久欲闲退”为由禅位于养子赵昚(宋孝宗),自己做起了太上皇。要知道赵构活到了81岁的高寿,证明他在56岁时身体是没毛病的,为什么却急流通退甘于幕后?而且还将皇位禅让给了赵匡胤一脉呢?

先说赵构禅让帝位的原因

*赵构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帝皇,同时又是一个很予盾的人,他禅让帝位的原因很简单,但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赵构心路的历程。

《宋史·卷二十四》载: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师,朝廷方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使金,议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遣宰臣授地,钦宗召帝谕指,帝慷慨请行。

这里说的是1126年初,北宋开封被金军包围,宋钦宗弟弟赵构自动请缨前去金营议和,北宋想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作为议和条件。都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北宋低估了金军的无耻程度,强行将赵构扣留了十余日。

金军元帅元颜宗望更是以“赵构不是真的皇子”为由,要求宋朝廷另换一位皇子来议和,后来五皇子赵枢来替换,赵构才得以脱身回朝。

(赵构)

割让太原等三地并没有满足金人的欲望。1126年12月金军再次包围开封府。当时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这时赵构做了一个影响整个宋朝国运的“重要决定”。

《宋史·本纪》载:“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马救援京师,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继又转移到东平府,以避敌锋。

赵构这是公然违抗命令了,皇帝命令他率领兵马支援京师,他却跑去山东东平府躲了起来,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非也,相反赵构这是怕了,一年之内北宋都城汴梁开封府两次被围,可见宋朝军队积弱成疾已久,面对从穷山黑水出来的女真悍匪,赵构非武将出身,他的兵马又没有三头六臂,看不到可以获胜的希望。赵构为了小命着想,当然是有多远跑多远了,即使是抗诣也在所不惜。

*事实证明赵构的选择是对的。公元1127年五月,金兵攻破汴梁城,徽、钦二宗,连同北宋朝延大小官员、妃嫔等大约3000人被金人连根拔起,一起俘往北地,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漏网之鱼”赵构沿用宋朝国祚,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

*南宋政权建立,虽然国土面积不比北宋,少了大概三分之一国土,但地处相对富庶的南方,对意欲一举侵并整个宋朝的金国来说,绝对是不能忍受的,必须除之而后快。

1128年正月,金军兵临山东,赵构不顾主战派宰相李纲等人的劝阻,毅然放弃了南京应天府,逃到了扬州。一听说金兵奔袭扬州,赵构又狼狈逃到了杭州。迫于舆论压力,罢免了宰相李纲,免得李纲对他的逃跑行径说三道四。

金军在完颜宗弼的率领下,发出“搜山检海抓赵构”的口号,渡江南侵对赵构穷追不舍。赵构也是了得,逃命功夫一流,先后途经浙江绍兴、宁波、舟山、温州,最后还上了船,在海上飘荡了四个月。

幸好水战一直是金军弱项,韩世忠率8000人围堵完颜宗弼10万大军,经黄天荡之战,大挫了金军士气,到了1130年夏天,才使得属于旱鸭子的金兵北撤,“亡命达人”赵构的逃命之旅才告一段落,暂时在浙江杭州安定下来。

*在逃亡期间,赵构一直想着和金国议和,但金国鸟都不鸟他。迫于无奈之下,赵构决定重用岳飞、韩世忠等武将,开始进行“北伐”事宜。另外,对主和派秦桧予以重用为宰相,用来牵制岳飞等主战派。

这时侯南宋才有了一丝喘息之机,而“北伐”事宜也在紧密进行。在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带领下,从1140年开始,各路宋军开始在对金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

*但在同时,宋朝有一个传统,那就是猜忌武将。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将全国的正规军分别划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三衙掌管,但是这三司却无调兵之权,有权调兵的是枢密院。

自南宋与金朝战争以来,岳飞的“岳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都是从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军队,实际上就是岳飞等人的“私家军队”差不多。随着岳飞北伐不断取得胜利,也越让赵构坐卧不安。加上岳飞情商确实很低,不时喊出“迎二圣”口号,让赵构对他更是不能容忍。

另外,赵构北伐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打胜仗,而是为了在和金国的议和中添加谈判筹码,这时候金军节节败退,赵构认为到了处理岳飞、韩世忠的时机。

公元1141年,赵构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明议和的决心。之后,在奸臣秦桧的推波助澜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岳云父子。而南宋和金朝签定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南宋除了向金国俯首称臣,每年还得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的代价,来保天下太平。

*赵构的神操作让南宋享了20年的太平日子,得到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直到1161年秋,靠弑君上位的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这时候赵构却流露出禅位之意。

当朝宰宰相朱倬进谏劝道:“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遽,盍姑徐之”,

朱倬的意思是宋朝的“靖康之难”,有宋徽宗的太急于禅位给钦宗的原因在内,劝赵构不要蹈徽宗之覆辙,禅位之事只好暂时作罢。

而金朝连年南下征战,除了消耗损伤,南方的财宝和美女,也逐渐腐蚀了金军的斗志,金人对完颜亮的再度南侵政策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而完颜亮就在南侵途中,惊闻金朝后园起火,完颜雍已发动政变登基称帝,完颜亮更是在南侵期间,在手下的哗变中丢了性命。完颜亮一死,本就无心南侵的金军迅速北撤,南宋危机解除。

之后宋高宗赵构不顾朝臣劝谏,于1162年以“倦勤”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赵构自称太上皇。

(宋孝宗)

*公元1163年,继位的宋孝宗决定北伐,史称“隆兴北伐"。由于宋军内部将帅不和,被金军所乘,兵锋一度逼近长江。太上皇赵构听闻消息,虽然表面镇定,却在暗里“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随时准备跑路。

*根据上述赵构的遭遇历程,总结如下:

从1127年“靖康之难”开始,赵构目睹徽、钦二宗被俘的惨状,深怕也遭受同等遭遇,所以一听说金军南侵,连忙不管不顾溜得比兔子还快。赵构在逃亡途中由于惊吓过度,还失去了生育能力。

宋、金于1141年签订了“绍兴和议”,赵构也享受了20年的安乐日子,到1161年完颜亮再度南侵,宋高宗依旧在害怕,20年的时间抚平不了赵构的心里创伤,是真的被金军吓破了胆。

所以,赵构禅让帝位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害怕恐金。因为害怕,所以赵构禅位高挂免战牌,释放出这样的信息:“这可不关我的事哦,冤有头债有主,皇帝可不是我”。禅让皇位给赵昚,有什么事都有赵昚担着,自己想什么时候跑路都可以,不会被人诟病。

赵构为什么禅位给太祖一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表面看来,太宗一脉似手在“靖康之变”中被俘被杀而消失殆尽,事实上并非如此。

太宗一脉中,比校有实力的有濮王的三个儿子赵士从、赵士街、赵士篯,还有扶持过赵构登基建立南宋的安郡王赵士㒟,加上赵构的其他叔伯的后代众多,所以并不存在说太宗一脉无人继承皇位。偏偏赵构却禅位于属于太祖一脉的赵眘,这是为什么呢?

*宋朝的江山是宋太祖赵匡胤打下来的,但在此之后皇位却是其弟赵光义继承(继承还是篡位先不说),所以南宋的大部分朝臣都认为,若宋高宗能传位给太祖后裔,将是功德无量的事。

宋朝一向重文抑武,经太祖、太宗二帝之后,重文轻武的弊端便逐渐开始显现,特别是金人灭辽崛起之后大举侵宋,之后更是如狼入羊群隔一段时间便来掳掠一通,弄得原本富庶的宋朝疲于应付、残破不堪。所以南宋群臣希望太祖后裔继位,也有点怀念宋朝初期国力强盛、宋祖英明神武的味道。

此时上虞丞娄寅亮向高宗上书:“昌陵之后,寂寥无闻,仅同民庶。艺祖在上,莫肯顾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祸也。”

娄寅亮的意思是说,太祖后裔本来应该得到福荫优待,但太宗一脉继位后,太祖后裔地位每况愈下,和庶民差不多,惹怒了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是宋朝遭受“靖康之难”的主要原因。 宋高宗对娄寅亮的上书深有同感,之后便下了一道诏书。

《宋史》载:“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

宋高宗同时宣布将从太祖后裔的“伯”字辈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最终赵昚和赵璩被选入宫,成了宋高宗的养子。

*皇子有了着落,高宗却迟迟没有进行立储。因为,北宋曾经出现过宋仁宗传位给养子赵曙的先例,赵曙也就是宋英宗,后来却出现了宋英宗坚持追封亲生父亲赵允让为皇帝的闹剧。

(孝宗)

有了宋英宗的前车之鉴,加上赵构一直认为自己不能人道的暗疾可以治好,所以高宗一直不急于立储君。这时候,宋朝收到一条情报,并经由岳飞之口转述给高宗听。

据张戒《默记》载:“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建康,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

这份情报意思是说:“钦宗的儿子赵谌曾在靖康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在靖康之变中也做了金军俘虏,此时金人说要把赵谌送回建康,有图谋不轨之嫌,是金人的阴谋。而宋朝只要另立了皇太子,这样金人的阴谋就不攻自破了。”

这也是关于岳飞干扰高宗立储的由来。其实岳飞情商没有低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只是对于当时的形势来说,立储已是最有效最正确的选择,岳飞情急之下心直口快而已。

说回正题,此时朝中形势、大臣的不断进谏,加上赵昚又是没落皇族,并没错综复杂的势力对南宋皇室产生威胁,而娄寅亮又对高宗进谏,说可暂立赵昚为储君,侍日后产下皇子再行另立。综合以上种种原因,宋高宗终于选择妥协,于1162年5月28日立赵昚为太子。

宋高宗立赵昚为太子并不是自愿的行为,而是多方原因迫使造成的结果。而赵昚博学多才,最主要是性格恭顺,始终对高宗恭敬有加,让其退位后还尊享了25年的太上皇滋味,直至去世。赵昚也就是宋孝宗,是史学界公认的南宋有为之君,也是南宋后期得以和平稳定的因素之一。

赵构享年81岁,为何56岁就传位给赵匡胤一脉?

赵构何许人也?赵构是宋代的一位特殊的皇帝,又称宋高宗,北宋末代皇子,南宋第一位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岳飞和秦桧就出在他统治下的朝廷,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同父异母弟。

赵构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这要从他的父亲宋徽宗说起,宋徽宗儿子众多,有三十一人,其中除个别早夭之外,大部分都活到成年。

宋徽宗爱好广泛,热衷女色,赵构的生母年龄大了,容貌平常,不得宠爱,小时候的赵构渴望父亲注视的目光,好学勤奋,每天能背诵默写几千字的文献,获得博闻强识的美名,但在众多的子嗣中仍然不突出,没有得到父亲的偏爱,太子是没有异议的嫡长子,如果没有意外,赵构会从闲散的皇子过渡到富贵亲王,安逸的过完一生。

然而纷乱的北宋末年,内里经济疲软,土地兼并严重,百姓们不堪高额赋税压力,衣食皆缺,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层出不穷,国库紧张,政治上重文轻武,文官集团党羽倾轧严重,有才有德之人得不到重用,皇帝偏听偏信,蔡京和宋徽宗说要恢复宋神宗时期的政治变革,实际上政治投机家蔡京是想把朝廷大部分权力揽到怀里。而北宋周围强敌一波一波的涌现,辽,契丹,金,军事软弱而占据中原富饶之地的宋国就是群狼追逐地最美味的肉。

公元1126年即靖康元年春,金军挥师南下,包围开封,赵构作为不受宠的皇子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去金国营地当质子,虽然他表面看似主动请缨,实则也是发现自己尴尬的处境,作为不受宠的儿子和不亲近的兄弟,赵构主动去还能换取皇帝父兄的感激,让母亲过的更好一些,被别人推出去自己处境只会更危险。

赵构在金国军营呆了一段痛苦的时光,撕掉了亲情的那面纱布,后面是皇权下血淋淋的现实,没有权力的赵构亲王终于奋发图强,开始思考怎么能保护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很快他被金国皇帝释放回宋。

赵构回到宋国几个月,同年金国又来第二次围城,而且规模更大,时间更久,破坏性极大。开始赵构被兄长宋钦宗再次派去求和,守将宗泽偷偷的劝告他留下,以免成为俘虏,这和赵构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次金军大举进攻不仅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以及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还搜罗烧杀整个都城,导致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金国掳走两位皇帝,赵构作为皇室直接血脉被宋朝遗臣推举上位,但赵构这个皇帝当的并不顺心,他最大的愿望是保全自己,但身边的位高权重的臣子总有不一样的想法。主弱臣强,外敌环伺,赵构从父亲宋徽宗那里继承了擅长艺术的细胞,却不得不琢磨起政治,他秉持着不抵抗的投降政策,希望金国能看自己可怜给一条活路,你打到哪我就跑到其他地方,后来他逐渐培养了一批武将,军事上有了依靠,金国也停止了南侵,好不容易站稳了脚,没想到岳飞的节节胜利又引起赵构的心事,自己这个皇帝得来是因为乱世,如果岳飞打败了金人,放回了徽宗还好,好歹是自己的父亲,但是钦宗回来,一山不容二虎,到底自己能不能继续当皇帝,能不能好好活着就要看运气了。

既然岳飞伐金对自己弊大于利,那利己主义的赵构一定会选择阻止这件事。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莫须有冤案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赵构在战乱中失去了儿子和生育能力,于是他在25岁时收养了两名赵匡胤的后代,赵构为何要选择赵匡胤一脉过继子嗣?为什么不选择更近的赵匡义的血脉呢?据后人猜测,赵构可能怕有家族背景的养子长大后会亲近亲生父母,对自己不孝顺。

赵构收养的这两个孩子虽然是宗室之后,但家族已经远离权力中心,成为普通的官僚,赵构收养时特意选择年仅六岁的和七岁的赵伯玖,也是希望从小培养一个满意的接班人。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察,赵构很满意赵伯琮的处事能力,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孝顺恭敬,就有了放手的打算,但真正促使他下定决心早早退位让宋孝宗即位的原因是公元1161年秋,金国再次大举南侵,面对强敌,赵构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

然而赵构却被权臣劝留,身为皇帝,代表一国根基,不可轻易撤离,虽然最后侥幸获胜,但赵构难免想起了父兄被掳的往事,既然儿子这么孝顺听话,朝堂上还有一手培养的心腹,退不退位实际权力都在自己手里,当皇帝还得早起,为了方便逃跑,还是退位吧!于是第二年,赵构宣布退位,宋孝宗登基。

退位后的赵构游山玩水,享受生活,玩的不亦乐乎!宋孝宗事事以赵构为先,但凡赵构有要求,全部满足。宋孝宗一直有北伐雪耻的想法,却抵不过赵构要求议和的想法,由此可见赵构在宋孝宗心中的地位之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