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逼宫成功后,李渊确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逍遥自在地只顾生孩子吗?

李世民逼宫成功后,李渊确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逍遥自在地只顾生孩子吗? 表面上李渊和李世民父慈子孝,皇位的继承也是合理合法,可是只要是明眼人就能看出来,李世民是通过逼宫获得的皇位。

在皇位被篡夺后,李渊到底是什么反应呢?

李世民在继位后,为了笼络人心,放走了不少李渊的宫人。但即便如此,李渊身边依然是有不少女子侍奉,这是因为李渊到了晚年依旧比较好美色,他特别享受这种奢靡的生活,当然也有很多人都猜测,李渊可能是希望通过陶醉在温柔乡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悲痛。而只要李渊不威胁到他的统治,李世民就会无条件支持他。

很多人都以为李渊在退位后依然干涉朝政,但实际情况是李渊没过多久就搬到了大安宫,从此过上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李渊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但是他从来都没有以太上皇的身份颁布过命令,或者是否决李世民的法令。

很多人对于李渊的行为非常不理解,因为李渊并不是懦弱之辈,要知道年轻时候的他可是杀伐果断,很多人对他十分忌惮。

可是他在皇位被李世民抢走之后,不但没有抢回皇位的意思,甚至就连不满的情绪都没有表达,人的性格的确会发生转变,但转变得如此之大,很难不令人生疑。

其实李渊主要是不敢这么做。在朝廷当中,李渊培植了很多势力。但是在李世民上位之后,很多人都选择投靠李世民,剩下的那些人则是被清洗,在朝廷当中,李世民的地位非常高,几乎没有人能对他构成威胁。李渊无论在哪方面都不占优,若是和李世民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在民间,李世民的声望非常高。在李世民还没有成为太子的时候,就有很多臣民呼吁李世民当皇帝。李世民登基之于李渊是篡夺皇位,但对于民众来说则是众望所归。

况且李世民很早就对李渊表现出敌意了,在玄武门之变的是,尉迟敬德带着武器去宫殿。虽然他名义上是保护李渊,但是他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方式给予李渊压力。如果李渊愿意配合的话,那么父子二人皆大欢喜。如果李渊不愿意交出权力,那么结果不好说。而自从这件事发生之后,李渊感受到了李世民的决心,所以他没有敢表现出对权力的留恋。

李渊知道,如果李世民觉得自己是个威胁,肯定会毫不犹豫除掉自己。 当然,李渊也没有必要和李世民硬刚到底。毕竟在李元吉和李建成被杀之后,李世民是他当时为数不多的年长后代。李渊若是杀死李世民,最后的结果将会是李唐的江山旁落到他人手中,这局面并不是李渊希望看到的。于是他只好勉强能接受,选择安于现状。

李世民逼宫成功后,李渊确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逍遥自在地只顾生孩子吗?

不是,但也差不多。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

政变当天,满身鲜血的尉迟恭率军士接管皇宫防务,并对李渊说明了情况——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的情况。

李渊听了陈述,遂即问群臣怎么办,群臣们都很聪明,赶紧说事情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办呢?赶紧把国务委托给李世民吧。

交权,李渊当然是不想交的了。

可是不交权,满身鲜血的尉迟恭会干出什么事,李渊也说不好。

所以李渊也就只能认了,默认了李世民杀兄弟的事情。然后李渊在尉迟恭的要求下,写了一份手敕。

有了这份手敕,李渊就没法翻案了。

然后,就是李世民出来哭,父子和好。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上的和好,其实李渊对李世民是恨之入骨。

三天后,李世民被册封为太子,李渊同时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八天后,李世民心腹屈突通镇守洛阳,自此关东不会再有异变。

十二天后,李渊以退为进,第一次表达了自己退位的想法。

李世民表示不能接受,表面上他是怕别人说闲话,其实他是准备工作没做好。

一个月后,秦琼、程知节、尉迟恭封将军。

又三天后,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分别被任命为宰相。

自此,李世民的准备工作完成,完全控制了军政大权,成为大唐实际掌权人,而李渊被彻底架空。

这时李渊传不传位,还有啥区别呢?所以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再次表示退位,李世民这次没推辞,接过大位,顺利登基。

退位之初,李渊待遇还是不错的,仍然居住在皇宫的正宫太极宫中,而李世民则在太子的居所东宫处理政务——是的,两人是邻居。

李世民不敢让老父离自己太远。

但是李世民显然心有不甘,因为不彻底扫清李渊的影响力,他这个皇帝当的就不安心。

所以,他要对父亲“打脸”。

首先,李世民废除了李渊在位时颁布的大部分政策,然后以他的名义重新颁布。为的就是消除李渊的影响力。

紧接着,李世民不断在公开场合批评李渊武德年间的朝政:如“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等。待这些批评言论散布开后,朝野一片哗然,而哗然的背后自然有人是要对此事负责任的。

谁负责呢?显然,就是前朝宰相了。当时中书右仆射是李渊的心腹裴寂。

所以李世民消除李渊影响力的附带成果就是把李渊最信任的宰相裴寂贬的一无是处,说他一切都是仰仗李渊为非作歹。最后,裴寂被贬出京城,李渊势力在朝中的最后一根钉子也被李世民拔除。

裴寂滚蛋后,李渊也很识相,毕竟他只是个孤家寡人了,不再具有任何影响力。因而他在贞观三年四月,便自己“主动”提出想要搬家,想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居住。

理由嘛,挺有意思。李渊说那里“有山林胜景,雅好之”。可实际上,弘义宫原本是李世民的秦王府,不仅很小,而且里面根本也没什么好景致。他“主动”想搬家,大概率的是李世民让他搬的。

而李世民逼迫李渊搬家的目的,只是想告诉世人:现在的君臣关系已经转换了,我该搬进皇宫了,而父亲大人,就住到我曾经的那个小房子去吧。

李渊迁入弘义宫后,改名大安宫。

大安宫环境非常不好,一来年久失修,李渊要求把房子修缮之后再搬进去,但李世民不驳回也不采纳,搁置;二来大安宫在长安城外,小小的王府与高大的长安城一比,显得特别的渺小,让人感到很压抑。

不过李渊彼时已经失势,他即便再不想搬进大安宫,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在大安宫的六年时间,李渊坐吃等死,在女人身上玩命的发泄自己心中的郁闷。他当时六十多岁,然生育力仍然很旺盛。短短五年时间就生了三个儿子和一堆女儿。比如滕王阁主李元婴就是在此期间出生的。

如果算上在位期间生的儿子、女儿,那总计就是17个儿子和13个女儿,生育力可谓是异常惊人。

PS: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19个女儿。其中只有5个女儿和6个儿子是在他登基继位之前出生的。

当然了,李渊孤家寡人一个,他给李世民生的这些弟弟妹妹的抚养费,肯定是归李世民这个做哥哥的掏钱了。

另外,李渊好动。在武德年间即使他的公务再繁忙,他也会四处游猎。但是自从成了太上皇后,由于人身自由受限制,他就再也没有出过宫门。

出不了宫门怎么办?李渊就得自己找乐子活动活动筋骨。比如李世民出兵突袭突厥取得大胜利后,李渊就下召,召开宴会庆祝,皇帝大臣都来。然后李渊弹琵琶,李世民在下面跳舞,大臣们举杯祝贺,一直闹到深夜……

贞观六年十月,李世民再次设宴,他在大安宫设酒宴侍奉李渊,与长孙皇后轮流端上饮食及用具在旁侍候,直到深夜才罢席。李世民当时估计是喝高了,想亲自为太上皇抬轿舆,李渊觉得不太好,便让孙儿太子李承乾代劳。

贞观八年,估计是李世民心中有愧,于是在那一年,他给李渊修了大明宫,想把老父接回长安。(也有人说李世民是借孝顺之名给自己修的。因为当时李渊已经病入膏肓,不可能入住了)

不过大明宫尚未完工,李渊就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逼宫成功后,李渊确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逍遥自在地只顾生孩子吗?

李渊在公元621年,做错了一件事,导致后来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也导致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和做监狱没有大的区别。

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呢?

是在李世民干败窦建德、王世充后,封其为“天策上将”,允许有属于自己的天策府。

就此,李世民完全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势力,有了后来夺权的坚厚基础。

当李渊退位后,看似李渊两耳不闻窗外事,纵情美色,欢愉人生,可劲生些孩子,实际上,李渊非常无奈。

下面,我们讲讲,李渊父子三人间的明争暗斗。

1、李渊允许了李世民势力的存在,给自己和太子挖了一个大坑

李世民作为李家二公子,才华是无需置疑的,在古代帝王中,论军事才华,说李世民第二,没人能称第一。

在陪父亲打天下时,李二就开始显山露水,并像磁铁一样,开始吸引人才到自己身边。

公元618年,李渊造反一年多后,就当上了皇帝,这皇位来得太容易。

当时,李建成已经27岁了,而李世民仅仅20岁。

根据古代“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基本原则,李渊立了李建成为太子,那么年少英雄的李世民往哪里安排呢?

当时的情况是,虽然李渊称了帝,但天下未定,需要一个大将军来南征北战,扫平寰宇。

古语说:举贤不避亲,古语又说:上阵父子兵,李渊上阵是上不了了,但让自己那个军事才华突出的二公子去统一天下,征战沙场,最合适不过了。

李二的水平,自然是突出的,懂军事,会用人,三年下来,超强的能力加突出的人格魅力,不仅打了很多出色的战役,同时,也笼络了很多的英豪。

一个儿子在家享福,安安稳稳,等着未来当皇帝;另一个却在外常年征战沙场,不说朝不保夕,“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是常有的事情,于是,李渊开始大赏自家的老二。

之前,就封赏过不少,在621年,干倒窦建德和王世充后,李渊直接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设立天策府,开文学馆,有自己的人。

看李渊的行动,除了封赏李世民之外,多少有点让李世民当备胎,也有点平衡李建成的意思。

事实证明,李渊还是经验不足,也难怪,第一次当皇帝,对于人性研究得还是不透。

李世民有了自己的一方实力后,势必有了和太子掰手腕的资格,而越到后期,不是李世民一定要争什么,而是他作为“天策号”的船长,要为船上的人负责,要给兄弟们博一个好前程。

而让底下一众人等有最好的前程,莫过于李二亲自当皇帝。

就这样,李二的团队,带着希冀,带着梦想,慢慢壮大了,也渐渐膨胀了。

李渊和太子都不傻,看到李二的情况,心有余悸,担心这势力会影响到各自的掌控,于是,李渊有意树立太子的威信,太子也有此意,让其参与后期的战争,积累所谓的战功。

但李渊想不到的是,李建成的不安全感很强烈,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并开始才去各种措施,说啥也不能让自己的弟弟夺了自己的位,他要控制局势。

就这样,李建成和李元吉,有了各种排挤李世民的动作了。

势均力敌的双方,一旦开始皇位的争夺,其结果可以预测到,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就看谁出手更准,下手更狠。

某种角度看来,是李渊亲自挖了个大坑,如果,李渊在621年就开始控制李世民,而不是封其为天策上将,允许建立天策府,允许开文学馆,也许,就没有后来的事情发生了。

2、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架空,为曾经的举动买了单

李二被太子和齐王李元吉盯上后,意味着很难终了,除非俯首称臣,放弃目标,放弃团队,即使如此,能活着也很难。

红舞鞋穿上容易,脱下很难,就会停不下来了。

事实说明,李建成更加按耐不住,感觉李二的存在,会把他的所得拿走,于是,开始了动手。

从史料上看,李建成在624年,在马匹上做文章,但未得逞。

其后,通过和宫中关系不错的小妈们结交好关系,在李渊面前吹枕头风,特别是尹德妃,没少说李世民的坏话。这让李渊对李世民有了质疑,并偏向太子。

而为了除去李世民身边的人,李建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想法让李渊驱逐走李世民的左右手,比如杜如晦和房玄龄,就是在李建成的运作下,被李渊赶出了秦王府;二是想法挖李世民的墙角,邀请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等人背叛李世民,无奈,没有成功。

而最疯狂的是,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喝酒,结果却在酒里下了毒,导致李世民轻微中毒,吐血数口。好在,(这桥段的真实性有点存疑,估计是李二拿来做政变支撑根据的)

李世民还没着急,手下已经等不了了,纷纷要求采取反制措施。

其实,李世民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等那个“一忍再忍,无需再忍,一击毙命”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北方突厥肆虐,建成建议老爹,派齐王李元吉打仗。

而齐王给李渊、李建成建议,把李世民底下的一些人借调过来,当然,大李是同意的,老李也没有反对。

于是,齐王准备把秦琼、尉迟恭、程知节等人统统从秦王那里“借”过来。这如果借过来,要么为他所用,要么被一一杀之,细思极恐。

是时候了,哥哥和弟弟已经要“图穷匕见”了,自己如果不反击,则死无葬身之地。

一切都是哥哥弟弟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所谓的道德枷锁,我李二要抛却了。

从那一刻起,李世民开始组织自己的心腹们,进行计划了,再也没有了任何的不安,再也没有了“不忍”,眼中只剩下了一击必中的杀戮。

一起商量的心腹包括:长孙无忌、尉迟恭等,还有被迫驱逐出府的房玄龄、杜如晦。

此计划就是“玄武门计划”。

计划执行第一步,626年7月1日晚,李世民在李渊面前告了一状,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嫔妃。

这一说法,虽然不见得真,还是让李渊大为恼火,这样的绿帽子消息,谁会喜欢?李渊也不喜欢。

李渊不是一个蠢人,准备第二天采取当堂对质,叫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早就来宫里。

但是,对质还没开始,就已经意味着李世民必输无疑了。聪明人都知道,捉贼捉赃,拿奸拿双,只要不是捉奸在床,“淫乱”的事情不会被承认。

7月2日,将是李渊大发火,收拾李世民的正日子。

计划执行第二步,在7月2日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事发当日,李世民组织了十来个心腹,还有不少的兵甲,买通了玄武门的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做好了埋伏。

早晨,阳光正好,但很快血色染红了那一方大地。

李世民亲自射杀了大哥李建成,而李元吉差点把李世民干翻,但尉迟恭身手敏捷,行动迅速,杀了李元吉。

太子府的人马前来报仇,薛万彻、冯立等人大有和李世民的人同归于尽的架势,但是,尉迟恭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一亮,瞬间,人心瓦解,拼命的人失去了动力。

计划执行第三步,逼宫李渊。

这才是最险的一步,如果李渊做了防备,那将功亏一篑;如果李渊不同意李世民的要求,将会逼迫李世民的人杀了李渊。

到了这一步,李世民已经不会顾忌了。

尉迟恭一马当先到了高祖李渊那里,名义上是来保护李渊的,但是那气势就是来逼宫的,主要内容就三条:

一是太子和齐王反了,被秦王杀了。这理由李渊信吗?不信无所谓,关键是人已经死了;二是请皇帝下敕书,赦免参与“平叛”的人员;三是京城各军一律接受秦王的领导。

这三条件,李渊能答应吗?

不答应,马上就会流血五步,尉迟恭绝不会犹豫的。

于是,李渊问旁边的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这几人马上就表达观点:秦王做的不错,应该同意。

这转弯转得太快,李渊明白,木已成舟,大势已去,就此同意了尉迟恭的三个要求。

李渊同意了尉迟恭的要求后,李世民现身了,抱着父亲大哭不止,好像委屈的是他。

估计当时,李渊恨不得杀了李世民而后快,太造孽了!

于是,一场政变引起的涟漪,快速平息,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李世民利用手中的权力,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统统杀了,没有一丝保留。

一个爷爷,知道自己的10个亲孙子被夺权的儿子杀害,却无力阻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定是糟糕透了。

这也说明,皇城已经被李世民大体控制,李渊已经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了。

公元626年7月5日,李渊宣布,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为太子。

这一个宣布透露出多少不甘啊,因为,面对杀了儿孙12人的李世民,无论自己有多么不喜欢,还得立为太子。

但凡李渊能掌控局势,断不会如此行事,毕竟,老李的儿子还很多,杀掉李世民,再立一个就是了。

但,李渊什么都掌控不了了,他做不到处理李世民。

3、李渊被迫退位,开始了“软禁生涯”

李世民成了太子后,做事很聪明,对于李建成的太子党,所谓的著名“三谋臣五大将”,一个个收服,不杀,不虐待,还给予重任。

特别是对于太子党的魏征,不仅不给穿小鞋,而且直接重用,这人格魅力太大,让魏征心服口服。

原来的太子党众人,被李世民收服,原来的太子亲信,各个被重用。

聪明!

武德九年(626年)7月31日,李世民一番运作,让秦王府的护军秦琼成为左武卫大将军,而哼哈二将的程知节,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立下赫赫功劳的尉迟恭被封为右武候大将军。

如此一来,全国的军事重臣,都是李世民的人了。

武德九年(626年)8月3日,李世民的运作下,房玄龄成了中书令(相当于宰相),高士廉成了侍中(也相当于宰相),而萧瑀为左仆射(和宰相相当),杜如晦为被封兵部尚书,长孙无忌成了吏部尚书。

基本上,重要的文官位置上,李世民也是全安排了自己的人。

皇帝最痛苦的是什么?

人活着,权利没了,被完全架空。

此时此刻,李渊毫无实力了,除了退位,再无选择,继续在位,只会更尴尬。

老子被逼到这个份上,只能苦笑了,这可是亲儿子啊,亲儿子!

当然,李世民如果不如此操作,让李渊掌握更多的实力,对朝廷和国家,都是灾难,看似心狠,李世民的操作其实没毛病。

替李渊难受三分钟!啥事啊!

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事情已经拖不得了,唐高祖李渊宣布:

禅位给儿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仍居于大内皇宫正殿——太极宫。

到这一刻,意味着权力完全交接,从此开始了李世民的时代。

不过,一个退休的皇帝,老呆在太极宫,也不合适啊,就算李渊对权力还有回忆和眷恋,也不能呆这里了。

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李渊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

大安宫和太极宫相比,那差距太大了,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看自己 儿子英明神武,那影响力如此之大,是在任的皇帝,老住小宫殿也不是回事。

情愿不情愿,老李都得搬走了。

从此,在大安宫生活了很多年,没有从宫里出去过。

一个老人,如何会安心于呆在宫中?出去走走,看看景,多好啊,但李渊是不能独自出宫的,就算避暑,也得和李世民一起去。

说白了,李渊就是被“软禁”了,吃的喝的,照常供应,玩的也一样提供,就是不许跑远喽!

那么,李渊在大安宫里,能干什么呢?

在那个年代,娱乐媒体那么不发达,李渊除了和妃子们逗逗乐,看看孩子们的成长,还能做什么?什么都做不了。

于是乎,李渊使劲开发六十多岁的老身体,和妃子们做着古老的游戏。

从李渊退位开始起,经过和妃子们的通力合作,生了至少两个儿子,五位公主。这老李的身体真得好,李世民是远远不及啊!

李渊的晚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行动受限,不是要纵情声色,而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情绪宣泄。

公元634年,李世民想给老子修个大宫殿“大明宫”,但宫殿没修好,老李就在635年挂了,享年70岁。

李渊的一生波澜壮阔,少年丧父,是小姨和姨父杨坚给了帮助,长大后当官了,但隋朝倒下了,于是李渊告别了舒适区,开始创业,一年多后,李渊就成了皇帝了。这经历堪称传奇。

从公元618年,到626年,这8年间,李渊是最为幸福的8年时间,大权在握,美人在侧,江山如此多娇。

而在626年的七月后,他家的二小子发动了政变,杀了他两个儿子,十个孙子,他还没有从悲痛中脱离开来,他就已经被架空,后来被“软禁”,哪里也去不得,虽然锦衣玉食的,但从此没有了自由,犹如笼中鸟,圈中兽。

有一种痛苦,叫“被儿子架空”;有一种无奈,叫“被儿子控制”。

李世民逼宫成功后,李渊确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逍遥自在地只顾生孩子吗?

李渊一生有四十一个子女,其中有三十个是在他五十三岁登基称帝后生下的。即使在“玄武门之变”后,年过花甲的李渊也没有停止生孩子的步伐,他最小的两个儿子还给后来的李唐惹下了不小的祸事!

李渊,字舒德,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北周的关陇贵族,曾在隋朝担任过陇州刺史、卫尉少卿、太原留守等职。617年,李渊晋阳起兵反隋。618年,李渊击败了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统一了全国。自此以后,李渊便成为了天下之主。

然而好景不长,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渊被逼禅让退位,当上了太上皇。

那一天,唐高祖李渊正在皇宫内的龙池上划船,裴寂、萧瑀等人随侍左右。突然,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矛,闯入宫殿内。李渊见状大惊失色,问道:“爱卿为何被甲执矛来此?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尉迟恭回答道:“陛下,今日太子和齐王篡朝作乱,秦王闻讯后已派兵将他们诛杀了。秦王派臣来宫中是为了让臣向陛下奏报此事,并担任宫中的警卫,保护陛下的安全。”

听完尉迟恭的奏报后,李渊身体一颤,他看了一眼披坚执锐的尉迟恭,然后随和地说道:“秦王谋略渊深,建成和元吉是远远比不上他的。自晋阳起兵开始,他就屡建奇功,在朝廷和军队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我早就有改立他为太子的打算,今日正好如愿了。”

“玄武门之变”发生没多久,唐高祖李渊就宣布禅让退位给儿子秦王李世民。李世民自626年9月4日开始继位为皇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元“贞观”。

退位后的李渊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他最初生活在太极宫,三年后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在此期间,李渊几乎没有离开过大安宫一步,除了参加一些李世民举办的必要的朝会典礼。夏季的长安是非常炎热的,在夏季,李世民经常到陕西麟游的九成宫避暑,但李渊也不愿意与他同行,一直居住在大安宫中。

李渊当了九年太上皇,才于635年因病驾崩去世。在这九年的时间里,他不理朝政、不闻外事,只待在一所宫殿中过自己的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却在这短短九年的时间里生下了很多小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滕王李元婴和江王李元祥。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生于630年,其母名叫柳宝林。作为高祖最小的儿子,太宗最小的弟弟,李元婴比李世民最大的孙子还小一岁。由于他出生年岁太晚,等到他长大成人受封后,皇帝哥哥李世民已经到了垂暮之年。

据《旧唐书》记载:639年,李元婴被封为滕王。在自己的封地上,李元婴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弄得当地的百姓怨声载道、民怨沸腾。但太宗皇帝宠爱这位幼小的弟弟,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我没人敢管这位“小祖宗”。

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高宗皇帝李治继位。对于李元婴这位叔叔,李治将他贬到了苏州,可是他依旧是恶习难改,为所欲为。

李元婴能闻名于后世,要属他修建的那座江南名楼滕王阁了。653年,李元婴在洪州都督任上广聘能工巧匠,修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滕王阁,这也就是后来大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提到的那座名楼了。

至于江王李元祥,他是高祖李渊的倒数第三个儿子,比李元婴大四岁,其生母为杨嫔。李元祥自小长得人高马大,孔武有力。据史书记载:

祥体质洪大,腰带十围,饮啖亦兼数人。性贪鄙,多聚金宝,营求无厌,为人吏所患。

通过这段描述,李元祥为人比李元婴还差。贪财好利、贪得无厌,当时的百姓和官吏都害怕看到他。

历史上当太上皇的人并不多,除乾隆主动退位外,绝大多数都是被逼无奈才选择禅让退位,唐高祖李渊就是其中一个。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不闻外事,只顾逍遥自在的生孩子,其实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以逍遥和自污来避祸,让自己能够保全性命,安享晚年

李渊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他久经沙场、极富政治谋略,这样的人对于国家大事是看得十分通透的。

当尉迟恭披甲执矛来向他奏报“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只经过一瞬间的思考和权量,就作出了正确的决断。尉迟恭名义上是来奏陈情况和保护他的安全,但实际上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派来看住他的,好让李世民在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党羽,斩草除根时,李渊不能够及时阻止。另一方面,有尉迟恭这样的悍将在侧,李渊也就不会去下令捉拿惩罚李世民了。所以李世民将尉迟恭派去,是为了让李渊不轻举妄动,同时向他炫耀武力,好尽早逼迫他退位。

对于这一切,李渊早已看穿,如果自己不同意,不顺坡下驴的话,那么父子二人很可能兵戎相见。李世民因为军功,他的势力已经非常庞大,这一次他又早有准备,一旦撕破脸的话,那么李渊这个父亲很有可能被李世民给弑了。即使李世民怕担上弑父这个千秋骂名,他略施小计,找个替死鬼还是非常容易的。

所以一番思考和权衡之下,李渊就赶紧夸李世民做得好,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咎由自取,并迅速封他为太子,不久后也将皇帝宝座禅让给了他。

每个皇帝都需要保证自己的权威至高无上,尤其是李世民这样文治武功皆全的君主。李渊虽然退位了,但他从国家上是太上皇,从家庭上是李世民的父亲,所以他很害怕这种身份会让李世民猜忌和不满。一旦李世民觉得李渊威胁到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李渊自己很有可能被杀掉。怎么办呢?只有让自己醉心于声色犬马之中,揣着明白装糊涂地活着了。

所以李渊才会常年幽居深宫不出,假装逍遥自在地生孩子。毕竟和生命比起来,其他的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

玄武门之变对李氏子嗣杀伐太多,李渊想给李唐留下更多的血脉

在“玄武门之变”中,除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当场射死外,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也全部被杀死,由此而牵连的宗族子弟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

无情最是帝王家!对于新登基的皇帝来说,威胁最大的就是他的各位亲兄弟了。虽然后来李世民并没有对他的亲兄弟进行大肆的杀伐,但“玄武门之变”的惨烈已经给李渊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认为李世民太过冷血,为了避免李唐血脉断绝,所以李渊在自己晚年的时候,仍然生下了很多子女。

幽居深宫甚是无趣,以生孩子来排解寂寞和痛苦

李渊虽然当了九年的太上皇,但基本上都是幽居深宫、闭门不出。常年生活在一间狭小的宫殿中,没有户外娱乐活动,这种生活对于曾经当过皇帝他来说甚是无趣。所以生孩子便成为了他排解寂寞的一种方式。当然取乐的方式还有其他,如:饮酒、赋诗、欣赏舞蹈等。

另一方面,自己的儿子曾经兵戎相见、相互残杀,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这是十分痛心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一直是父亲李渊心中的痛。

走出丧子之痛的阴影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对这个儿子的疼爱转移到其他子女的身上。所以李渊晚年生子,是为了减轻自己中年丧子的痛苦!

若木语

深宫一叶江山远,从此悲凉伴余生!作为起兵反隋的先驱,李渊的谋略是有的,但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李渊显然考虑得不够周到,所以间接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幽居深宫、不问世事,逍遥地生孩子,主要是为了自保,让自己在安享晚年的同时,也能继续延续李唐的血脉。也正是因为李渊这种明局势的退让和隐忍,才避免了当年的悲剧再次发生。太宗李世民的功绩也被史书大加赞誉,极少出现诟病的声音!


【文/若木 图/网络】

(关注@若木小记,为您分享更多精彩)

李世民逼宫成功后,李渊确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逍遥自在地只顾生孩子吗?

李渊太“冤”了,明明是一代雄主,开国皇帝,没承想,到了后人眼中,却成了一个毫无存在感的老好人,完全被掩盖在了李世民的光辉形象之下。

他的整个人生被高度浓缩成了两点。

第一,公元618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第二,公元626元,让位给李世民,自己甘当太上皇。

除此之外,我们对李渊没有任何其他印象。

有人说,这都是李世民的错,玄武门之变,他当上大唐皇帝后就篡改了史书,大肆宣扬自己的功绩,贬低李渊的成就。

其实,这只是表面原因,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李渊下错了一步棋!

李渊的一步错棋,让李世民尾大不掉

当年,李渊在晋阳起兵,长子李建成27岁,二子李世民20岁,都已成年,而且都是李渊身边的得力助手,

不同的是,李建成偏“文”,主要在后方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李世民偏“武”,带兵打仗冲锋在第一线。

李渊称帝后,按照传统的儒家思想,嫡长子继承制,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这个做法没有任何毛病,就是李世民也得一口气憋回去。

但是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李渊也心疼二小子呀,跟着自己征战疆场这么多年,立下无数军功,但是奈何太子只能授予一人,怎么补偿一下二小子呢?

李渊就叫来了李世民说:“老二呀,太子之位已经给你哥建成了,他是嫡长子,这是传统,咱不能破,你也别委屈,你不是能打仗吗?你去干掉王世充和窦建德,我给你封赏,而且是大大滴封赏”。

李世民也明白,这就是自己的命,必须得拼死沙场好多年,才有资格和哥哥李建成坐在一起喝咖啡。

于是,他二话不说,大手一挥,带领着兄弟们就出征了。

公元622年,李世民大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并将二人擒获到长安,一时间风头无二。

李渊非常高兴,但是他也没忘记当初对李世民的承诺,他决定给李世民一个大大的封赏。

赏点什么呢?

论爵位,李世民已经是秦王;论官位,李世民已经是太尉,主管全国军事,是尚书令,主管全国行政,皇帝一下的军政一把手,已经没有必这个再大的官了;论金银,李世民早就视他为粪土了,以他那个地位,已经不是缺钱的主了。

李渊就开创性的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这个天策上将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第一,地位无限高,名义上仅次于文官之首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但实际上唐初没有人担任这三个职位,所以,李世民的实际地位就是三把手,仅次于皇帝和太子。

第二,天策府可以自行招募属官,这个才是天策府最厉害的大杀器。

有了这个权利,李世民广纳英才,招降纳叛,很快天策便人才济济,俨然是一个小朝廷,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侯君集,秦叔宝,哪一个拎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眼瞅着李世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足以对抗朝廷的小集团,尾大不掉了,李渊才慌了神。

你以为李渊真的是一个有爱心的老父亲吗?错了。

能开创一代伟业的开国皇帝,怎么会是一个超级奶爸,他的真正目的是利用李世民来牵制太子李建成,防止李建成着急继位,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

于是,李渊就又倒向太子李建成,开始联合太子打压李世民。

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下李渊的背景。

李渊可不是刘强东,草根创业,那是妥妥的王思聪,拿一个亿随便创业玩的人。

李渊的先祖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开国君主李嵩,爷爷是西魏时期的八柱国之一李虎,和独孤信,宇文泰喝酒论兄弟的人。李渊的小姨夫是隋文帝杨广,李渊的的表弟是隋炀帝杨广。

总结一句话,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团就是上流社会,普通人根本没有逆袭的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李渊能够用1年的时间就建立了大唐,而朱元璋要吭哧吭哧的干15年。

所以说,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就是关陇集团贵族的新代理人,他们代表的是旧贵族的利益。

反观李世民,他在各种战争中收纳各种各样的人才,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新”。他们不属于旧贵族集团,他们甚至就是隋朝的起义军,因此,天策府,就是一个新贵族的利益集团。

太子与李世民之争,其实也就是旧贵族与新贵族之间的战斗。

随着李世民权力的不断膨胀,新贵族集团不断的发展壮大,他们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上市变现”,也就是推李世民登上帝位。

这一点,已经是李世民所不能掌控的了,或者说,是李世民必须要做的,无论他愿意不愿意,那么多“风险投资人”已经把全部身家都投给了他,他就必须让这些“投资人”获得丰厚的回报。

玄武门之变,已经不可避免,不是初一,就是十五。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已经满盘皆输

玄武门之变,我们一般认为是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兄弟反目,但其实,他是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的较量,李建成,只是一个马前卒而已。

公元626年,李建成花重金收买了李渊的一堆小老婆,让他们吹枕边风,给李世民上眼药,李世民收到内线消息,立马展开反击,亲自到李渊面前打小报告:“父亲,哥哥李建成和我的小妈们搞暧昧,玩咏鹅”。

戴绿帽这件事,是个男人都不能忍受,更何况是堂堂大唐皇帝,李渊说:“知道了,明天开会我就削他”。

当时正好李渊有个妃子张婕妤在场,她把这个消息通报给了李建成。李建成本来想避避风头,第二天不去上早朝了,但是一想,怕个卵,我的手下也都不是怂包。

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刚走到临湖殿,突然感到一阵杀气,还是怂了,准备返回,这个时候,李世民在后面喊了一嗓子:“大哥,别走啊,来聊会儿”。

李元吉先沉不住气,拿起箭就射出了三发,但是都没有射中,李世民这边张弓搭箭,一把射中了李建成,李元吉迎上去,用弓弦勒住了李世民,尉迟恭赶来,一刀结果了李元吉。

随后,尉迟恭奉命赶到李渊所在的太极宫,因为他还有一个重大的任务,也是玄武门之变中最核心的任务,控制李渊。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李渊当然早就收到了消息,他召来了自己的手下大臣裴寂等人,看着尉迟恭鲜血淋漓的闯进来,李渊问:“你要干什么?”

尉迟恭嘿嘿一笑:“皇上你别慌,太子叛乱了,不过被我们秦王李世民带兵给镇压了,我奉命前来保护你”。

李渊明白,这哪里是保护,分明就是软禁了。

尉迟恭接着说:“现在请皇上干两件事,第一,下旨赦免这次参与平叛的人,第二,让京城各军统一接受秦王的领导”。

李渊问裴寂:“老伙计,这件事,你怎么看”。裴寂说:“秦王文治武功,人心所向,我看可以立为太子,您老人家也可以早点退休抱孙子了”。

听到裴寂这样说,李渊明白,自己已经彻底输了,原本想玩一把平衡,没想到被李世民给玩坏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实,以李渊的实力,放手一搏宣布李世民叛乱,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那样的话,刚刚建立的大唐就会再次分裂,战乱不可避免。

李渊毕竟是60岁的人了,也想过几天舒服日子了。于是,他选择了顺从。

3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所有军国大事均由太子处理,2个月后,李渊正式交班,李世民登基为帝。

天策府的新贵族集团们终于把“李世民”成功运作上市了,封侯拜相不在话下。当年的风险投资,获得了百倍,千倍,万倍的回报。

李渊的快乐退休生活

李渊退休了,60岁,正好是今天普通老百姓退休的年龄,不过,说李渊退休,有点不太准确,应该算退居二线吧,毕竟还顶着“太上皇”的头衔。

李世民也算给李渊面子,自己当了皇帝也没有把老爹撵出皇宫,还让他住在太极宫,长安皇宫里最大,最奢华的一个宫殿。

一住三年,李世民开始对太极宫大幅裁员,把宫女们都撵出宫了,李渊明白,李世民这是逼自己搬家啊,可是天下之大,能搬到哪里呢。既然我和儿子的身份对调了,那房子也对调一下,我就搬到原来的秦王府吧。

李渊就对李世民说:“秦王府风景不错,很适合养老,我就搬到那里去住吧”。

在秦王府,李渊就彻底成了一个退休老头,李世民每天忙的起飞,不是打突厥,就是打高句丽,早就忘了老爹的存在了。

李渊闲来无事,就研究造人,毕竟,别的不让他干,女人还是管够的,就是在这期间,李渊生下了滕王李元婴。

就是这个李元婴在江西南昌盖了一座“滕王阁”,后来有人请诗人王勃在这里吃饭,酒足饭饱之后,有人让王勃即兴赋诗一首,王勃就写下了那首非常著名的《滕王阁序》。

李渊在这里住了6年,6年的时间里,李世民来看望老爹的次数屈指可数。

有一次,李世民打败了西突厥,来老爹这里庆祝,顺便让老爹看看,你当年起兵还要仰仗突厥人,我现在已经把他们踩在脚下了。

也许是酒喝到位了,李世民又回想起以前父子情深的往事,居然要亲自给李渊抬轿子,吓的李渊赶紧下来,毕竟,他没有喝醉,头脑还是清醒的。

回去后,李世民决定要在皇宫里给父亲造一座宫殿,把父亲还接回宫里住,就是后来的“大明宫”,可惜,大明宫还没造好,李渊就去世了。

你说李渊真的就心甘情愿的窝在秦王府里,研究“造人”吗?未必,毕竟曾经是一代枭雄,但是,奈何时代的列车无情的从他身上碾压过去,他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帝王的滋味,就被抛下了列车。

英雄暮年,宝刀已老。虽心有不甘,但事实证明,李渊的最后一步棋,是下对了。

李世民逼宫成功后,李渊确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逍遥自在地只顾生孩子吗?

李渊确实是因为被逼下台而心情郁闷,所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纵情声色,拼命造子,让李世民多了几个弟弟。

李渊之所以会丢失皇位,其实他本人有很大的责任。

不可否认,李渊具有很高的才能,他能在隋朝末年的社会动荡之中得以保存,并最终建立唐朝,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但在李渊崛起的过程中,离不开一些人的极力帮助,就比如说他的二儿子李世民,他就居功至伟,是唐朝的开国最大功臣之一。

不过,当初在晋阳起兵的时候,李渊曾许诺李世民,说事成之后就封他为太子。但等到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却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因此十分郁闷,但又无可奈何。

后来,李世民作为大将军南征北战,替李渊平定天下,立下不世功勋,却遭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嫉妒和猜忌。

为了稳固太子之位,李建成和李元吉达成结盟,开始与李世民针锋相对,他们结交李渊后宫的妃子,给她们送去了大量财宝,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李渊因此开始对李世民有些意见。

不仅如此,李建成也经常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把李世民说成是一个手握兵权且有叛逆之心的人。

李世民最后没办法,为了自证清白,他只能选择避难,于是向李渊提出离开京城去洛阳生活,以此来避免跟李建成发生正面冲突。

如果李渊同意李世民这个做法,或许会避免很多麻烦,但李建成却对他说,李世民去洛阳是为了拥兵自重,不能放他走,李渊竟然同意了。

实际上,李渊强行将李建成和李世民放在一起,只能让两人之间的斗争变得更激烈,但他自己却不这么觉得,他认为有了自己从中调解,李建成和李世民可以重归于好。

626年的一天,李渊安排了一个饭局,让李建成在宫中宴请李世民和李元吉,兄弟三人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将误会都给化解了就没事了。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建成居然在李世民喝的酒中下了毒,好在李世民底子不错,只是吐了很多血,但并没有死。

这件事的性质是很恶劣的,因为李世民和李建成以前还只是明争暗斗,但现在却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

李渊在得知这件事之后,亲自去看望躺在病床上的李世民,李世民将事情经过全部告诉李渊,希望他秉公处理。

但李渊显然更加偏袒李建成,他竟然只是斥责李建成说,秦王李世民向来不善饮酒,你们以后不要在晚上喝酒了。

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

李渊这个做法显然极大伤害了李世民,因为他觉得自己差点连命都没了,看来父子之情也算是到头了,也因此开始有了发动政变的念头。

李建成也猜到李世民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就以反击防厥进攻为由,让秦王府的一些文臣武将跟着李元吉去前线打仗。

不仅如此,李建成还让心腹太史令傅奕对李渊说,太白金星出现在正南方位的秦王府上空,这预示着秦王将拥有天下!

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

李建成不可谓不歹毒,一方面剪除李世民的羽翼,一方面又诬告李世民谋反,这是要置李世民于死地啊。

事实上,那时候李世民确实已经开始跟亲信们在密谋了,因为李建成有所察觉,所以才先下手为强的。

古代人是很相信天文星象的,李渊也不例外,他也认为李世民要谋反。但李渊并没有把李世民怎么样,而是将其召入宫中,将傅奕说的话讲给他听,还问他有何感想。

李渊的这一做法,不是逼着李世民去造反吗?因为星象都说他要造反,他要是不造反,以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不过在面对李渊询问的时候,可不能表现出反意,所以他顾左右而言他,将李建成和张婕妤勾勾搭搭的故事讲给李渊听,闭口不提什么太白金星之事。

上以其状授世民,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与尹德妃、张婕妤淫乱后宫。

李世民这招够狠,直接戳到了李渊的痛处。李渊也不再管什么太白金星了,而是问李世民该怎么办,李世民趁机说不如叫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早上到宫中对峙,得到了李渊的同意。

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

与此同时,一个大胆的计划浮现在李世民的脑海中,那就是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在第二天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入宫的时候将他们杀死,然后逼迫李渊退位。

第二天一大早,李世民带着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最终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所以说,如果李渊自己不作,做事不优柔寡断,玄武门之变也不至于发生,他就不会失去两个儿子和自己的皇位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之后,尉迟恭带着人去控制李渊。

李渊见事已至此,便开始极力甩锅给李建成和李元吉,说是因为他们蛊惑自己,才导致跟李世民关系不睦,还说早就应该立李世民为太子了。

不仅如此,李渊保全自己,还写了一道手谕,让李世民代替自己处理善后事宜。李世民很是受用,于是命人将李渊妥善安置,然后开始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眷进行处理。

在一切安稳之后,李世民去见李渊,两人抱头痛哭,在上演了一出父子情深之后就重归于好了。

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当然了,李渊和李世民这是在演戏,李渊是演给李世民看的,是为了自保,而李世民则是演给大臣们和天下人看的,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个孝子。

就在这种看似和谐实则凶险的情况下,李渊跟李世民完成了权力交接,六十岁的李渊功成身退,开始过起了退休生活;而二十七岁的李世民则政变成功,开始了皇帝生涯。

那么,李渊退休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渊退位之后,心有不甘,所以一直住在正宫太极宫不走,李世民因此只能住在东宫处理朝政。

李世民当然是有意见的,毕竟他才是皇帝,老是住在太子才住的东宫,就显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629年,在李世民的安排下,李渊搬到弘义宫居住,也就是以前的秦王府。秦王府跟皇宫可没法比,面积小,绿化少,不是个养老的好去处,但是李渊没办法,他毕竟已经不是皇帝了,也得听李世民的。

李世民对李渊其实非常不放心,为了让他不参与朝政,李世民先是以仗着太上皇的名义为非作歹的罪名,将李渊的心腹重臣裴寂贬黜到外地,然后趁机将其他依然支持李渊的臣子都给一一剪除,将李渊参与朝政的可能性全部杜绝了。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李渊培植新的势力,李世民还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

据历史记载,李渊是个十分好动的人,喜欢游山玩水和打猎,但李世民却以太上皇年老体衰为由,每次出去打猎或者去避暑的时候,都不带着李渊一起,李渊因此没有借口走出弘义宫一步,只能整日闷在家。

李世民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孝道的,但他竟然试图掩耳盗铃。

就比如说,在贞观八年的时候,李世民一反常态,亲自邀请李渊去九成宫避暑,结果李渊还是没有去成,因为他那会儿已经中风在床,无法下地走路了,而李世民其实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所以说,李世民其实对李渊并不是很好,虽然他也曾邀请李渊一起参加宫廷宴会,但那都是虚情假意,做给别人看的。

有些正直的大臣觉得李世民这么做不对,所以就上书劝谏他,要他对太上皇好一点,但他要么不予理睬,要么就是将大臣们贬官处理。

因此,李渊的晚年生活只能是在弘义宫自娱自乐,那么他究竟都干了点啥呢?

李渊也感觉到儿子李世民不待见他,所以他就再也不过问外面的事情了,开始尽情地享受人生。

在李渊的退休生活福利保障这件事上,李世民倒是没有亏待他,给的待遇很高,时常送吃送喝,还送了很多美女。

据记载,李渊在弘义宫居住期间,经常举办宴会,饮酒作乐,欣赏舞蹈,十分快活。

除此之外,李渊还宝刀不老,特别热衷于美色和造人,每次看到让他动心的的舞女就会将其临幸,这些人也因此变成他的妃子,也为他生下不少孩子。

李渊一生有二十二个儿子和十九个女儿,这其中大多都是在他当五十二岁当皇帝之后所生的,但也有一些是在他六十岁退休之后才出世的。

据记载,李元晓,李元祥和李元婴三人就是在李渊退休后出生的,另外还有几个女儿也是如此,总数加起来也有七八个,算是不少了。

所以说,李渊确实是十分热衷于造人的,也说明他的需求十分旺盛,而且体力也是非常不错的,这一点比唐朝许多皇帝都强。

但从侧面来看,也说明李渊没什么其他事情干了,只能用纵情享乐来打发时光。

或许是因为饮酒过多,纵欲过度,再加上心情也很烦闷,所以李渊人生的最后几年时常生病,贞观八年的时候还中风在床。

李世民倒是请了医生为他进行治疗,但很少亲自去探望。

或许是内心有所不安,所以李世民下令为李渊建造一所豪华的宫殿明宫,当做是避暑之地。只不过可惜的是,大明宫还没建成,李渊就去世了,他最终也没有享受到这一份难得的孝心。

据说,李渊在病重期间,身边除了几个妃子之外,没有成年的儿子和大臣在一旁伺候,他最终在落寞中去世,死时69岁,距离他退位已过去9年,被安葬在献陵。

李渊去世后一年,长孙皇后也去世了,被安葬在昭陵。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跟长孙皇后的感情很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李世民在宫中建造了一座瞭望台,站在上面可以看见昭陵。

有一次,李世民带着魏征一起去瞭望台,魏征站在瞭望台上东看西看,却说自己啥也没看见。

李世民便指着昭陵的方向对魏征说,就在那里,你仔细看看。魏征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哦,原来您说的是昭陵啊,我还以为您说的是献陵呢!

魏征其实是借此事来讽刺李世民不孝顺,竟然只顾着老婆而忘记了父亲。而李世民又何尝听不出来,所以他后来就拆掉了瞭望台,还时常去献陵祭拜李渊。

总结一下:

李世民对李渊是有怨恨的,主要原因是李渊言而无信,厚此薄彼,让李世民受了不少委屈也遭了不少罪,还差点丧命。这就导致李世民在李渊退位之后,对他不那么孝顺了,让李渊没有过一个更好的晚年。

李渊晚年虽然没有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遭到了李世民的严格限制,但他还算是个明白人,没有反抗,也没有指责李世明,而是很识时务地待在宫中吃喝玩乐,拼命造人,以此来打发时间。

总体而言,李渊的晚年生活还是十分不错的,富贵依旧,子孙绵长,该知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