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奋战却输得最彻底,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中最大的输家?
英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过,很多人说英国输得德国更惨,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种直觉是正确的,二战中英国遭受的打击远远超过了德国。
在二战之前,可以说英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但是经过了二战的战火之后,英国退出了一流国家行列,更谈不上什么超级大国了。其实,二战中欧洲遭受重创的国家除了英国之外,还有德国和法国。不过虽然德国是战败国,但是他们国家的损失并不比英国高。
真正在二战中受益的是美国,要知道美国之前可没英国硬气,在二战中,因为没有炮火的波及,导致美国本土没有受到一点侵略,借着这样的机会,美国人迅速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超越了,成为了世界上的超一流大国,之前英国和美国的关系是完全反过来了。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已经失去了对世界局势的控制力,而是形成了以美苏为核心的世界格局。就在英国在国际上控制力大大下降之时,美国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加强对英国人的控制,特别是在杜鲁门主义产生之后,这其实就是美国强行干预其他国家内政的手段,而此时的英国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美国小弟。
因为二战中经历了近十年的战火,导致了英国经济水平已经远远不如从前了,在一战之前,英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上的一半,压根不是其他国家可以相提并论的。
不过,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经济实力依旧还站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之上,但是此时的英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开始变慢了,这也成为了英国被超越的前提,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英国已经不再是是世界第一了,第一之位让给了美国。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英国更是遭遇了千年难遇的巨大灾难,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之下,英国的经济被迫停止发展。而此时的美国并没有遭到一丁点战火的波及,美国同英国之间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开,而且拉的越来越大。
试想一下,英国本来就已经赶不上美国了,而且在二战中还被迫停止发展,当时的美国借助那里面的时间疯狂发现,这样的差距根本不是短时间能够拉近的。
还有一点,也是让英国退出世界霸主舞台原因,那就是军事力量的衰弱。在二战之前,英国的军事力量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抗衡,特别是英国的海军实力无比强大,炮轰美国更不在话下。
但是到了二战结束之后,英国的军事实力已经相当衰弱了,至于衰弱到了什么程度呢?已经到了寻求美国保护的地步了。
所以说,无论是从军事、经济还是发展方面,英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为止仍旧是一蹶不振,当然这个一蹶不振是相对而言的。
浴血奋战却输得最彻底,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中最大的输家?
英国确实是二战中最大的输家,打空了国库,还打没了一个超级大国。超级大国这个名词到现在,也只有三个国家获得过这项殊荣,英国就是头一个,剩下的2个名额是,是苏联和美国联手做掉英国的殖民地体系后上位的。
别看英国本土才24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岛国,在二战开打之前,英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全球的殖民地、托管地达到了3400多万平方公里,管辖4.58亿人口。这也是英国在二战前夕明知道德国心怀不轨,却还能够坦然地跟德国虚与委蛇,英国人觉得自己的盖世神功无敌了,德国人再强也近不了身。所以,英国人就一门心思想着“祸水东引”,没有想过把德国的扩张野心摁死在萌芽状态。
英国人的底气也成了法国人的底牌,法国人觉得英国人在比利时屯了几十万军队,是自己的铁杆盟友,因此就放下心来,在德国吞波兰的时候没有立刻发起反击,结果德国调转枪口三下五除二就把法国给灭了。法国团灭之后,英国留在大陆的几十万军队就面临着侧后方的威胁,一路败退到海边的敦刻尔克。随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跑回来20万丢失了所有装备的英国士兵。
希特勒眼看着西欧这么不经打,在戈林拍胸脯保证下,他也开始飘了,下令进行了“海狮计划”,对英国本土进行了持续半年多的轰炸。得亏德国没有战略轰炸机,不然英国本土在这轮打击下,铁定玩完。
希特勒边打边谈,希望英国求和。德国占陆地,英国占海洋。德国仍旧承认英国是列强国家,甚至殖民地德国都一块不要英国的。希特勒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东边出事了。斯大林看希特勒的势力猛然膨胀,心里也不踏实,就发动了入侵芬兰、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的战争,把战线往西推进了200公里,德国人与苏联人已经能够面对面交谈了。如果希特勒还不能抓紧时间结束跟英国的缠斗,万一苏联那里发动了突然袭击,德国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希特勒满心希望英国会同意他的条件,事实上有不少英国人是愿意就坡下驴的,毕竟这样英国也没损失多少。然而,主战的丘吉尔却执意要跟德国死磕到底。希特勒一看英国这么不上道,为了迫使英国放弃无谓的抵抗,他派遣部队南下非洲作战,意图切断苏伊士运河,同时意大利、日本也在全球对英国的殖民地下手。英国本来指望的靠着殖民地输血,打后期经济的战略也给打破了。
无奈之下,英国变卖祖产,跟美国谈妥了一系列物资援助计划。英国能在本国工业基础被炸了七七八八的情况下,抗住德国的猛烈攻势,跟美国的援助是分不开的。
可是欠下的账要还。
英国在二战中花光了所有的家底,在二战结束后本来是要建设国家的档口,又被美国耍了一道。
原来,美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发现了,美国的国内经济增长已经到了瓶颈期,需要开放世界市场。可是世界秩序却是英国人建立的封闭的殖民体系,美国人没有办法深度参与英国人的殖民地经济事物。所以,纳尔逊总统本来想借一战胜利的时机提出了包含“民族自决”的“十四点建议”。
英国和法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自然知道美国人的包藏祸心,如果都民族自决了,那英国和法国岂不是就要解体了?所以,美国的这个计划自然是没成的。
这次,美国人不会再浪费机会了。美国人在全世界兜售殖民地独立的思想,英国人刚刚结束战争,本来要休养生息,结果殖民地各地传来预警,英国人把不多的资源都用来维持殖民地体系稳定。
勉力维持了几年后,原来的战败国纷纷都取得了恢复经济增长的成绩,英国人却还在殖民地问题里持续失血。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美国和苏联联手逼迫英国、法国、以色列三个国家停手。美国和苏联又赚了面子,也还赚了里子,平分了中东地区。只有英国(捎带上法国),在全世界面前尽显虚弱本质。
自此之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浪潮风起云涌,英国已经无力维持,只好保留了一个松散的英联邦之后,解散了殖民地体系。
脱离了殖民地体系的英国,不管是政治、经济方面都成了欧洲的一个小国,无法再与美国、苏联争雄了。
若是当初,丘吉尔同意了希特勒的和平邀请,可能世界局势会大不一样。不过,丘吉尔考虑的问题可能更多:斯大林他是信不过的,那么出尔反尔的小胡子就一定能信得过?
英国赢了一场战争,输掉了一个帝国。英国的国运,自此而中衰。
浴血奋战却输得最彻底,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中最大的输家?
二战中输得最惨的还是德国,战后德国被打成一片废墟,士兵加平民伤亡超过800万, 其奥得河-尼斯河以东的领土也全部被苏联和波兰瓜分,德国的国际地位更是一落千丈。当然英国也好不到哪去,但不至于比德国还惨。(虽然比德国强一点,但战后的英国也是一堆废墟)
当然,二战对英国的打击也很大,在战争进行的时候英国人的地位就已经不行了。当时英国虽然在表面上与美苏平起平坐,共同商讨对德战事以及战后的国际秩序,但实际上英国人却是人微言轻,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压根插不上嘴,而到了战后英国很快就没落了。
虽然在战争刚刚结束之初,英国还算是一个世界的超级大国,起码在人们心中大英依旧是一个大帝国。因为彼时英国还保留有大量的殖民地,工业基础也还可以,联合国在成立之初的几次重要会议也都是在伦敦举行。
但此时英国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虚胖了,其国力远远被美苏甩到了身后,战后初期的英国完全就是仰仗美国的鼻息过日子,所谓的大英帝国已是名存实亡。
其实早在20世纪初时英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由于拥有非常辽阔的殖民地,英国的资本家早已适应了躺在赚钱的生活方式,根本不想在技术进行升级,导致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被德国和美国赶超。
美德两国崛起之后也想进行殖民扩张,但无奈此时世界已经被瓜分的差不多了,地球上已经没有空白地留给美德探索了。不过美国情况尚且好一点,因为美国是在一个新的大陆上建国,在独立后通过战争和购买的方式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到20世纪初时美国的版图就已经确立完毕,其国土面积达到930万平方公里,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国。
而反观德国就比较悲催,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周都是欧洲强国,想扩张就只能发动战争,于是一战就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德国想通过一战迫使英法同意重新瓜分世界,给德国也分一杯羹,只不过一虎难敌群狼。
在一战期间德国一共只有三个盟友: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英法的盟友却在不断增加,最后连美国也加入英法阵营。
说实话,德国在一战中输的挺窝囊。按照当时德国的实力,单挑英法是绝对没问题。但受限于本国资源短缺以及两线作战,德国没能挺到最后,被迫投降了。
在一战中收益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而英法两国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美国希望借此完成登顶世界霸主的宏图伟业,为此在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倡议,希望肢解英法在海外的殖民地。
但美国人的想法似乎太过乐观,虽然英法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但两国实力尚在,在巴黎和会中英法依然是主导国,生生地把美国压了下去,让美国人非常气愤。
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秩序,战后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宣告解体,东欧涌现出一批民族国家。而更重要的是沙皇俄国也在战争中爆发了革命,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这让英国非常不安。
战后英国不顾法国反对,坚持帮助德国恢复经济,希望德国能够对抗苏联,而德国也借机纵横捭阖,重新武装了起来。1926年9月8日,德国获准加入国际联盟并称为常任理事国,至此德国已经摆脱了战败国的身份。
(得益于一战的战火没有波及到德国本土,所以在战后德国用很短的时间就重新武装起来,德军很快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
面对德国的崛起,英法还是非常恐惧的,尤其是法国,在没有英国的配合下法国无法独自制衡德国。而英国则仍旧做着“离岸制衡”的美梦,希望强大起来的德国去攻打苏联,并且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的行为进行了纵容。
今天的主流观点都认为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是失败的。的确,如果英国早知德国会发动全面战争,那么英国政府肯定是不会对德国妥协的。但当时英国的国力是真的打不过德国,而一战惨痛的伤亡也让英国人对战争充满了恐惧,英国真的不想为了一两个小国去招惹德国。
在英国人心中德国发动一战不就是对现状不满意嘛,那么我现在同意德国人在欧洲有限度的扩张,满足柏林的一些条件,德国人不就消停了。
然而英国低估了德国的野心,德国在收拾完波兰后转投就攻打西欧,英国这才恍然大悟,绥靖派首相张伯伦在骂声中下台,主战派的丘吉尔上台,丘吉尔上台之后就坚决跟德国人死磕。
由于海军不济以及不列颠空战的失败,1940年希特勒向英国抛出橄榄枝,希望与英国议和,但却遭到了丘吉尔的拒绝。
其实当时英国内阁中有许多人主张同意议和,包括刚刚下台的张伯伦,他下台后仍旧留任枢密院议长,对于德国的议和请求,张伯伦是赞成的。
今天看来,德国当时的议和条件还是很有诚意的。德国表示在德国主导的世界中英国不仅可以保持完全独立,甚至仍旧时列强,其在非洲的殖民地也可以得到保留。
这些条件真的是很不错,但丘吉尔不愿意认德国做大哥,丘吉尔仍旧幻想英国还能像一战那样击败德国并保住自己蓝星一哥的地位,然而之后的历史走向彻底打碎了丘吉尔的幻想。(丘吉尔没有认清英国衰落的现实,仍旧希望通过离岸制衡控制世界)
二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彻底扳倒英国,不断地给英国使绊子,公然支持印度独立,搞得英国很没面子。而在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时候,美国又联合苏联逼迫英法撤军,让大英颜面尽失。
丢掉苏伊士运河后,英国人总算接受了现实,同意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独立,之后又逐步放弃了非洲的殖民地,彻底退缩回英伦三岛。
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如果当年英国和德国议和,英国的地位说不定比现在还高点。德国是ZZ主义非常严重的国家,德国人是绝对不会允许殖民地骑到主子头上的,更不会支持英属殖民地独立。而美国则恰恰相反,甚至不惜联合苏联对英国落井下石。
(二战后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相继独立,大英帝国彻底走进历史)
浴血奋战却输得最彻底,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中最大的输家?
想活就别死,留心看历史。英国比战败国德国还要可怜!是什么让享誉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下了臭棋?二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张美、英、苏三巨头的合影成了二战的标志性史料,英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首相丘吉尔端坐其上,英国是何等的荣耀!谁能想到英国作战最猛,领导人历史最好,却在战胜的情况下输的最惨?
3
一、英国最惨有多惨
地域面积:二战前30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超级殖民大国,变成如今英伦三岛还在闹独立的中小国家。国际地位:失去了自己在国家中超级大国的地位,沦为一个瘫痪在床,只能靠美国喘气的存在。经济地位:失去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的地位,从跺跺脚世界金融市场就会抖三抖的金融大国,变成现在美国身边的小弟!
二、英国最惨有原因
1、本土作战全是灾难。1940年7月,不列颠之战开始,英国本土开始遭受德国的疯狂打击,狂轰乱炸必不可少,基础设施尽乎全毁。而且,为彻底困死英国,希特勒对大西洋航线进行严密封锁,使得英国的抗战一度陷入困境。1941年6月后,虽然德军主力东调进攻苏联,对英国的大规模空袭结束。但对英国的封锁并未停止,而且德国也在疯狂地将新研发的v1、v2等火箭向英国发射,对英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严重影响英国的生产。
2、殖民地参战反而生乱。在英国本土卷入二战的同时,英国的殖民地也纷纷加入对法西斯的战争中,例如埃及地区的英军和德意军队在北非鏖战。作为传统的殖民帝国,英国国力更多地靠殖民地支撑,失去殖民地的支持后,小小的英伦三岛根本无力支撑起外表有雄的厚实力英国,使英国参战成为强弩之末。
3、国力难支地位弱化。战争检验下的国力不足并未让英国并未尝到甜头,苏联从1941年6月开始,就一直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是苏联也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超级大国地位。英国虽然也动员了超过700万军队投入二战战场,其参战的范围遍及半个地球。但是在欧洲,英国的影响力远逊于苏联。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英国更是难以和美国相比。所以尽管英国的伤亡也非常惨重,但是英国所取得的成绩却远远小于美国和苏联。这也决定了英国在二战后期逐渐被边缘化。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后,自嘲道:“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4、各怀鬼胎被人算计。虽然美英苏三国在二战中站在同一战壕,但是各国都心怀鬼胎,都有各自的算计,这种算计最后的结果也直接影响了战后各国的国际地位。英国在二战中的主要打算是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尽量保全自己的殖民地,无论是非洲还是亚洲。同时英国希望欧洲大陆继续保持均势,以便英国继续发挥搅屎棍的角色。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不希望美国和苏联介入西欧事务。但是美国却不断加大对苏联的援助,以尽量牵制德国法西斯,降低英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美国也在积极推行门罗主义政策,暗中推动英国殖民地走向独立,对英国进行釜底抽薪。
5、秋后算账才知上当。二战最大的作用不仅是对各参战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实现了国际秩序的以旧换新。由于英国在战争中的巨大损失,使得英镑的国际地位摇摇欲坠。二战前,伦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镑是国际硬通货,英国可以通过英镑实现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
然而由于战争的破坏,英镑再也无法影响世界。美元随即崛起,取代英镑成为国际通用货币。
1944年美国创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标志着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向美国,至此之后美国可以操纵美元,对世界各国剪羊毛,实现其国家的发展。战后发现,虽然英国在二战中军民伤亡人数远远小于苏联和中国。但是英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且国际地位大不如前,丧失了主导国际社会的能力。虽然是战胜国,但英国却成为二战中事实上最大的输家。
三、英国误判美国上岸。
在我们看来,英国一直是美国的跟班小弟,其实不然,二战前,英国曾是世界的带头大哥。曾经的英国无比强大,皇家海军纵横七海,无人敢望其项背,米字旗插遍五大洲,被誉为日不落帝国。经济上引领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其工业产值最高峰在世界占比超过一半,风光一时无两。而让英国悄然不知的是,美国早就想把他推下神坛。商人国家唯利是图,美国最终目的不过是战后的世界市场而已,占据了世界市场主导了金融权,美国霸权才是顺理成章啊。
如果英国殖民帝国不瓦解。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商品输出国,最强大的国家。他们那里为自己无数生产力换来的商品找到倾销地?就这样,英国在美国一步步计划周密步步为营的安排之下。先是在一战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没有了钱,对殖民地控制本就削弱的英国,又在二战中用独立为诱惑换来殖民地稳定还有支持,最后在美国苏联刻意要求和威胁之下,让殖民地民族解放。然后大英帝国就成了英伦三岛直到今天,最后英国这个战胜国反而成了二战最大的输家,因为他输掉了一个世界帝国!
事实证明,美国的策略更有效果,虽然扶持苏联,为自己增加了对手。但是却彻底将英国拉下神坛。同时在苏联的巨大威胁下,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紧抱美国大腿,美国由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哥大。
浴血奋战却输得最彻底,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中最大的输家?
内外两方面原因。
从内因来说,英国从1894年开始就不是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了。此后,英国的工业又先后被苏联和德国超越,滑落到世界第四。
工业文明时代,世界的头号强国,头号殖民帝国的工业产值居然不是世界第一。
这是什么概念?德不配位,悲剧啊!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盟主的功夫修为不是江湖第一,他纵然可以通过权谋之术赖在盟主的位置上装腔作势。
但是,他裤裆上的遮羞布终究会有被人扯下来的一天。这只是时间问题。
从外因来说,英国迅速没落,这主要“归功于”它的好盟友兼头号债主——美国。
二战结束后的头十年,英国当时其实也没惨到沦为“最大的输家”的地步。因为按照当时的人对英国整体国力的评价——它仍然属于超级大国之列。
当时的人对美、苏、英三个超级大国的评价是这样的。
美国: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并能在全球相当大部分地区投射其军事力量,在全球对其盟友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大英帝国分享全球的制海权。
苏联:世界版图第一大国,军事投射力横跨欧亚大陆,在东欧和东亚具有相当影响力。
大英帝国:世界历史上统治势力最广、辖区人口最多的帝国演变而来,并能在全球投射其军事力量,还通过英联邦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大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美国分享全球的制海权。
从以上当时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的英国虽然从一家独大变成了三强之末,但它的遮羞布仍然还在,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依然不容小觑。
然而,大英帝国的遮羞布终究还是被“好朋友”美国给扯了下来。
二战结束后,印度和部分殖民地独立,再加上英国本土经济政策失败,英国本来就衰落了的国力更是雪上加霜。
1956年7月26日,埃及又在伤口上撒盐,其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资产也全部没收。
当时,英国苟延残喘,脸面上还挂着超级大国的称号,埃及如此欺负它,它自然是要想办法修理埃及,把面子找回来的。
不过,国力衰落是事实。所以英国首相艾登在决定出兵之前,他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手是联络法国、以色列,想借助三国联军的报团威慑力,给自己壮胆。
第二手是反复询问美国:大哥你对我埃及打有没有意见?没意见我就打了……
美国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支支吾吾,没说支持,也没说反对,算是默认了。
英国一看美国默认了,就以为美国点头答应了,于是它就联合法、以出兵了。
PS:英国政客玩了那么多年政治,精的跟猴子一样,不可能头脑发昏,抛开美国单独进攻埃及。艾登的行为只能说明,美国确实默认了他的行动。
结果,当以色列军突破埃及国境线,英法联军陈兵于开罗外海后,美国中途反悔了,给了英国背后一刀。艾森豪威尔在电话中丝毫不给艾登面子,声称如果英国不退兵,他就中断对英国的经济援助。(同时还宣传将会抛售英镑)
并且,艾森豪威尔当时居然还跟赫鲁晓夫达成了默契,下令美军进入全球警戒。其行为隐隐约约的是在说:你们要是不知趣,苏联拿核弹炸你,我可是不管的哦。
美国这种翻脸不认人的行为,让高举反苏大旗,自以为有苏联这个共同敌人就能跟美国死死捆绑在一起的英国在国际上大丢脸面。
其后,美国又联合苏联,高举民族主义旗号支持殖民地独立,拆英法的台,导致大量殖民地独立,英法国力一落千丈,其在国际上影响力从全球范围龟缩到了西欧一隅之地。
法国受此大辱,遂自强自立,法国人选举戴高乐上台,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开始。
1958~1969年期间,戴高乐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从北约手中收回了对法国舰队的指挥权,禁止美国使用法国基地。并且在戴高乐的主持下,法国还在1960年和1965年分别试爆了西欧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以及成立了现在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遂走上了一条“欧洲由欧洲人做主”的路线。
而英国受此大辱,遂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超级大国的遮羞布,倒向美国,死心塌地的给美国当马仔。
按英国当时的首相麦克米伦的设想,奴家都这幅德行了,大哥还好意思整我吗?
然而事实证明,大哥是真的能狠心整它。
1962年,肯尼迪总统为了逼英法放弃独立核计划,就抛出了一个名义上隶属北约、但实际上由美国控制核按钮的“多边核力量”。
法国看穿了美国的小伎俩,就坚决不加入这个计划,并且还劝英国别加入。英国当时想加入欧共体,不想得罪法国。对于美国的提议,内心也是犹豫的。
美国见啃不动法国,就威逼英国。最终,英国还是骨头软,签了《拿骚协议》,气的戴高乐对英国人的骨气是“刮目相看”,彻底跟英国闹掰。
拿到英国的“核按钮”后,美国顺脚就踢了英国屁股一脚,让英国加入欧共体。
说实话,我真是不知道当年的英国政客怎么过的。要知道,英法前脚才刚刚翻脸,后脚就让英国去求法国批准入会,这真的是一点碧脸都不想给英国留了。
最后,英国求爷爷告奶奶,谈判过程受尽了羞辱,花了十年时间,赔了无数的笑脸,才搞定法国(因为戴高乐下台了),挤进了欧共体。
而至此之后,英国的国际形象大跌,没有国家把它再视为世界大国了。
平心而论,要说美国不知道英法关系,不知道欧共体是法国主导的,我是不信的。而既然知道,还逼着英国跟法国翻脸,翻脸之后再让它去给法国赔礼道歉,自跌身价,这很显然就是美国不想给英国留活路,想彻底把英国捏在自己手上。
如果说,美国真心要帮英国,它大可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出面帮英国站台,毕竟它的面子大,法国还得给他点面子。
然而,美国就是什么都不干,就是专心的给英国下套。最终,彻底撕掉了英国裤裆上的遮羞布,让英国再也抬不起头。
浴血奋战却输得最彻底,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中最大的输家?
战胜国比战败国输得还惨?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最大的输家?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二战结束后,作为欧洲的东道主,英国却说了不算,反而一切都要看美国眼色。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行。
一方面,德国之所以能发动二战,英国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英国是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又是世界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一战时,由于英法协约国齐心协力迫使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投降,最终还迫使德国接受了高额战争赔款和不准保持军事力量的苛刻条款。客观上讲,这为德国重新崛起和希特勒发动二战埋下了伏笔。
应该说,在希特勒没有上台以前,德国想咸鱼翻身还是有非常大困难的,起码他们的野心没有希特勒那么坚决。但希特勒上台以后,迅速将德国经济从大萧条中振兴起来,不仅让英法看到了德国作为英法加工厂的重要作用,更把德国作为赚取高额利润的重要伙伴,所以,英国和美国不约而同都大量给予德国最优惠待遇,在贷款和经济援助上开了绿灯。
但让英法没想到的是,希特勒不仅是把抓经济的好手,还是暗渡陈仓的能人。在英法的大力支持下,德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希特勒还通过寓军于民的策略,把大量拖拉机厂用来制造坦克等军事装备,用地方航空学校来培训战斗机驾驶员,并通过与苏联交好委托苏联制造大量的重工业产品,等1936年希特勒宣布组军队时,英法想阻止也来不及了。
但此时,英法仍有制止德国发展军备的实力和条件,可惜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德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欧洲翻起大浪,何况法国当时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英国的海空军也是欧洲最先进的。
也可能是英法从上到下厌战氛围的结果,也可能是英法想从德国身上赚取高额战争赔款,反正希特勒怎么在德国发动内战,怎么将冲锋队一夜变成了他的党卫队,哪怕到最后德国准备对几个小国进行掠夺和侵占,英法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即使到了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德国公然闪击波兰,英法也仅仅是喊了喊口号,军队却搞起了“静坐战争”,这更加怂恿了希特勒占领法国和发动苏德战争的勇气。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德国发动二战,英法是有责任的。
另一方面,英国在二战中扮演了一个出力不讨好的角色,打赢了战争输了脸面。如果说英国在二战中没出力,那是冤枉他了。因为英国在二战中是战线最多的国家,在北非与隆美尔打,在东南亚与日军打,在大西洋与德国潜艇打,在英伦三岛还要与德国空军作战。同时,英国还要经常给予苏联一定的军事援助。
可是,英军四面楚歌,却又没打出什么名堂。北非战役,英军第8军换了三任军长,让隆美尔几个装甲师牵着鼻子走;在东南亚战场,英军甚至都要让中国远征军救援,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到是在英国本土跟德国空军打了几次交道,好歹没让德军占什么便宜,但英军也只能顾得了自家。
但是,虽然英军到处打仗,但美法苏三国都不看好,或者说在利用英国。从美国来说,虽然丘吉尔凭借与罗斯福的私人感情,两国外表看像是铁哥们,但丘吉尔最担心的就是美国登陆欧洲会抢了英国的风头,事实也确实这样。对苏联来讲,斯大林在莫斯科战役时就要英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可丘吉尔却以各种借口一拖再拖,事实上他主要目的是要美军先解决西线问题,然后再支援东线,客观上让斯大林和苏军瞧不起英军。而法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就发现英国只顾自己不顾法军,大部队撤走后,只留下法军在那里打掩护。
所以,在战后论功评奖时,基本上没英军什么事。虽然英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英伦三岛也遭受了德军炮火的打击,但北非也好东南亚也好,殖民地没了,瓜分德国的事也主要是美国与苏联在商量。其它不讲,就连丘吉尔本人,原以为在二战中带领英国人民做了那么大贡献,起码混个连任没问题吧,没想到他正高兴的时候,英国人民抛弃了他。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状况,一是丘吉尔没想到美军登陆欧洲,根本目标不仅仅是帮助英国打赢这场战争,而是在为美国统治欧洲下更大的一盘棋。二是英国的实力打不了更大的战争。三是英国民众的积极不高,本就对战争不感兴趣,尽管丘吉尔是三个巨头领导人当中信心最足的。
参考文章:二战盟军打败德国后,丘吉尔为何被英国选民抛弃,鱼离开了水
二战期间,丘吉尔为何一再推迟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