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准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为了让汉人接受他们的统治,从内心深处服从他们,必须要更改他们的习俗包括服饰。

在清军还没有入关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想法。在崇德元年也就是1636年的十一月,当时的领导者皇太极召集了满洲贵族和朝廷的重要官员,并对提出改革习俗的思想。

后来在清军进入北京城之后,多尔衮当时作为摄政王,曾经试图执行过剃发易服的命令。但是由于当时清朝还没有建立稳定,民间反对的声音也很多,各地的起义军更是纷纷涌起,所以这个计划在还没有实行的时候就宣布破产了。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放弃了这个计划,在清政府的统治基本稳定的时期,他们开始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强制汉人剃发易服。

顺治二年的时候,多尔衮再次颁布剃发易服的命令,这一次的行为是强制性的,并且造成了无数民众流血伤亡的惨状。

有很多人认为,当时这个剃发易服的政策对于道士是无用的,并且找出了很多的证据来证明,当时倒道士不用遵循这条铁令。

但实际上,据清朝初期大多数道士在最初的时候,是和所有的汉人一样要被剃发易服的。

虽然在当时有个政策是“十从十不从”其中一条就是“儒从释道不从”,也就是说,儒学学子都必须要穿满族服装,并且剃发留辫。但如果是道教的出家人就可以保留原来的汉族服饰和发饰,不用做出任何的改变。

不过实际上,对于道教的出家之人施以宽容之手,是从康熙亲政之后才开始的。要知道,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满族人对于汉文化的接受程度是相对比较低的,所以他们也就不会对宗教文化给予多少的尊重,而那条著名的留头不留法的铁血政策也是针对所有汉人的,不论是出家的汉人还是普通的汉人都需要执行。

直到后来,这项铁政实行的差不多的时候,清政府才放宽了限制,而且经过文化融合之后,清朝的皇帝已经认同了汉文化,宗教信仰的地位也是随之提升的,这时候的道士才得到了一点的宽容。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清朝时期道士的服饰,就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比较偏向于满族服饰的。也就是说,或许清朝在进行剃发易服的时候,对道士存有那么一丝宽容,但绝对没有允许他们保留原来的发型和服饰。

清朝为何准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清政府入关也对汉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过,古代的出家人与现代的出家人已经有些区别,古时的出家人基本是不结婚的,同时僧道之士基本不受帝王节制,有一句话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们也不参与朝庭之事,不参与争斗。不影响其政权。同时清朝是夺的明朝江山,明朝服饰与汉服也有区别。僧道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教仪戒律,同时人口比例较少,多在大山之中。所以也就让其自由信仰。

清朝为何准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据流传下来的清代道士画像来看,清初有些地方的道士也曾剃过发,说明清朝入关之初剃发易服的对象包括道士,而之后却废除对道士的这一政策。

那么为何清朝时道士不用剃发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道士为何不剃发,史料上的记载也是模糊不清的。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初民间政策十从十不从中的“儒从而释道不从”,规定道士可以保留发式衣冠。二说是清初的张天师和道士王常月觐见顺治帝以后恳求而来的。

1644年是沉重的一年,这年崇祯帝死了明朝亡了,李自成进京了大顺如日中天,西南张献忠的大西自成一派。出人意料的是关外清军也趁机入关摘桃子,偏偏还真是短短时间之内破李自成灭张献忠降服南明弘光。

清朝入关以后,在拉拢官绅地主的同时,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好延续下去,下达了剃发令,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结果因反对的人太多而废除:“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次年,清军南下顺利攻破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以后,认为大局已定,因此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令。

面对剃发易服,当时的儒家圣地孔府,还有道教圣地龙虎山的张天师的做法皆是顺从,毫无疑问这两大圣地经过数次改朝换代,膝盖已经很软了。

当时明朝册封的衍圣公孔胤植在清军入关以后,上表清庭《初进表文》,文中称赞顺治帝为“圣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同时极尽巴结的说道“臣等阙里竖儒,章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跄恐后”。在接到剃发令以后第一时间摆香案宣读圣谕,举行了隆重的剃发仪式。

而明朝册封的天师张应京在顺治三年南明还没有灭亡之际,就急不可耐的请江西巡抚李翔凤进贡清庭正一真人符四十幅。结果当时清庭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并没有将天师符瑞看在眼里,下了一道手谕:“致福之道,在敬天勤民,安所事此,其置之”。意思说既然你已经送来了,我就勉为其难的收下了。

当然这两大圣地皆是不甘心,孔府是偷偷的留下了不少汉族衣冠,清朝灭亡以后得以重见天日,现置于孔府展览。

而道教的张天师和王常月也一直试图说服最高统治者顺治帝来避免道士也跟着剃发易服。当时清庭统治者对中原的道教和佛教也很是反感,规定内外僧道均给度牒以防奸伪。同时内外寺庙庵观凡有明朝旧勅尽令缴部,不许隐藏。甚至不允许北京寺庙道观有闲杂人等居住。

后来随着反清复明活动的日益激烈,加上各地诸如白莲、无为、闻香教等起事层出不穷。清庭开始重视历史底蕴深厚的道教。(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顺治六年,清庭封之前送符的天师张应京为正一嗣教大真人,赐敕印。顺治十二年新任天师24岁的张洪任入朝觐见18岁的顺治帝。同时南宗道士王常月成为北京全真教白云观的住持,以这个身份也觐见了顺治帝,两个道教大佬先后觐见顺治帝以后,交流的还算可以,道教从此不必再剃发易服。

还有一说就是十从十不从这个非官方法令。

传说“十从十不从”是由明朝大臣金之俊降清以后,面对汉人激烈反抗提出的。“从”是指服从清朝统治,进行剃发易服。“不从”是指要按照汉人传统办。

当然参考历史记载来看,应该并非是金之俊提出的,只是个传说罢了。

十从十不从其中一条就是儒从而释道,意思是剃发易服读书人服从就好,道家的出家之人就不用服从了。

当然以上这两个说法也是有很大漏洞的,道教虽然并没有剃发易服,但却存在着因剃发易服影响而产生的三清领和混元巾等,道袍还带有些许满族风格。

宋安之受限于现有资料记载模糊不清,也不敢妄下定论。个人认为最接近现实的说法应该是明亡清兴之际,张天师并不想剃发易服,因此改进了一下道士袍,在觐见顺治帝以后恳求道士身为出家之人不必剃发易服,当时年轻的顺治帝一高兴同意了,皇帝金口玉言,从此道士不必剃发易服成为传统。

当然这个说法还是有着一定可行性的,因为年少的顺治帝当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为了董鄂妃什么都敢干,后来甚至还想出家。面对同样年轻的张天师的恳求,一时心血来潮答应了道教不必剃发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原创不易!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清朝为何准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诚邀,如题。大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由于其是北狄入主中原,满族的习俗与中原汉人的文化有很多的相冲之处,比如在头发的问题上,汉人束发而满族留辫子,为了稳固统治,满清统治者命令汉人全部剃发,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么为何清朝准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呢?其实道士的发髻从来都没有改动过。 满清统治者吸取老祖宗金朝的教训,并没有完全的汉化而是部分保留了满族特征。比如著名的十从十不从就是基于此而颁布的,所谓十从十不从罗列如下。

男从女不从:男人剪发梳辫子穿满服,女子仍旧梳本来的发髻,穿汉服。

生从死不从:生前要穿满人衣装,身后则可穿汉服。

阳从阴不从:及,阴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风俗处理,不从旗人风俗。

官从隶不从:当官的须顶戴花翎、身穿朝珠补褂马蹄袖的清代官服,但隶役依旧是明朝的服饰。

老从少不从:孩子年少,不用忌讳,但一旦成年,则须按满人的规则办。

儒从释道不从: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有必要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明朝汉式服装。

....

其中所谓的儒从释道不从就是道士保存发髻的理由了。至于为何满族人对于道士如此的宽容,小编以为原因有二。

其一:道教是出家之人

古时的出家人基本是不成婚的,同时僧道之士大约不受帝王节制,有一句话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们也不参加朝庭之事,不参加争斗。不影响其政权。清朝之人自然对道士很放心。

其二:道教的人数很少

虽然道士不善于朝政,但是还是有些漏网之鱼回扮成道士与清政府对抗,这个时候清政府就会对全国的道士进行一个统计,结果发展在清朝的道士其实人数很少,并不具有造反的能力,所谓怀璧其罪,无壁无罪。道教不危害国家政权,而且道教传播设坛,有助于教化人心从而有功于朝廷,清政府自然不会与道家为难。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清朝为何准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纵观整个中华历史,老梁就瞅着这满清最不顺眼。天天的大脑壳挂着一条大辫子,晃悠来晃悠去,跟个小尾巴差不多,瞅着就碍眼。

所以这问题咱先从剃发易服上说起吧!

剃发易服

大辫子就这么个玩意,满清入住中原那会捧上了神坛,要求大家伙全部留着这玩意,宣传口号就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匠那挑子除了挑着他那剃头发的工具,还插俩钩,据说就是给那些个留发的人那剁下来的大脑壳预备的。

就为这三千烦恼丝,咱汉人掀起了一波接着一波的反抗。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不就剃个头发,为嘛呀?”

为嘛?自打咱脑瓜顶上被贴上汉人的标签开始,咱老祖宗就告诉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大概意思就是说,这身体包括头发都是爹妈给的,这两样东西不敢有损伤分毫,这就是孝顺的开始。

咱大华夏那是以孝立身的,这没了孝您还扯什么礼义廉耻呢?当年曹操自己个犯了军规——马儿受了惊吓把麦田给糟蹋了,按照军规他是要剁脑袋,但他是主管,把他脑袋剁了,这不合适啊!

这就割发代首,割发那是大不敬,不孝大罪,作为主管可以使用。瞅见没这割发在咱汉人眼里,这可是天大的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老梁你别瞎扯犊子了,这其实就是特权的彰显!拉倒吧!”

别介啊!您知道髡刑吗?这刑法就是把您这脑瓜顶上的头发眉毛一股脑的全剃了,整一秃瓢出来。这刑法划个类别,这叫羞辱刑,按道理说这谈不上砍脑袋,但受了这刑法的,大多数自己把自己给了解了。

所以割发是天大的事。

满清入住中原就一直想要驯服汉人,首先他就想从根上驯服你,你不是留发代表了立身的根本吗?得,咱就把你头发给剃了,先羞辱羞辱你,打掉你的根基。

所以满清这波人就一力推行这东西,最开始的时候,整个脑袋瓜,就留后脑勺铜钱大小的地方,这地方允许留头发,然后把这一小撮头发扎成他们所说的金钱鼠尾的模样。

你说这不相当于受了一多半的髡刑吗?你说这玩意谁受得了,结果就是满清地头上的反抗此起彼伏,小三百年的统治,反抗就没有停过。

咋说呢?这玩意,他也有效果,经过这么多年的演化,还真养出了不少带有奴性的胚子。

辛亥革命成功,大家伙要剪掉辫子,一大波遗老遗少那叫个哭呦,老祖宗留下来的玩意,咋就这么糟蹋了,大骂辛亥革命的不是!

哎呦!肚疼!您那真正的老祖宗谁留那玩意!不丢人啊!小三百年的时间蹲你头上,这就改换门庭了,这事弄的。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满清这一政策对他的统治还有很大帮助的。毕竟脑袋硬,有思想的第一时间就被灭掉了,剩下一波软骨头咋操弄都行。

当然这也间接的造就了满清国人的麻木不仁,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国人给送补给,就是这落下的病根。

扯了这么多,大家伙了解了为啥满清要整这大辫子。那么现在咱就了解一下,为啥满清就放过了道士,允许他们留发呢?

题主的问题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这道士也没能逃过满清的魔抓,抓到了这脑瓜顶上的头发也留不住,要么给你剃了,要么就把你脑袋给你剁了。

但架不住全天下的人给他闹腾,这闹腾多了,满清就有了退一步的想法,这就整出了十从十不从的说法。

啥意思呢?

第一,男从女不从,意思是,这男的脑瓜顶上的头发必须剃,女的可以留着。

第二,生从死不从,意思是,这人死了就死了呗,阳间的规则就可以不用遵守,但是活的就不行。

第三,阳从阴不从,意思是,您这办个超度啥的,可以遵照汉族的习惯想怎么来都行。

第四,官从隶不从,意思是,当官的必须服从,但搞隶役的可以遵照明朝的服饰。

第五,老从少不从,意思是,光屁股小孩子不讲究,但一旦成人,这就得讲究

第六,儒从释迦道不从,意思是只要是出家人,可以不遵守。

第七,娼从优伶不从,意思是这配人喝花酒的必须从,但这唱大戏的因为要扮演各个时期的人物,所以可以不遵守

第八,仕宦从婚姻不从,第九,国号从官号不从 第十,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

这后边瞅着字面大家伙也能看明白,老梁也不多做解释了。

这实在是汉人反抗实在是太过激烈,满清政府才做了退让。而和尚咱就不说,人家本来就没有三千烦恼丝,也省事,不管从不从人家都符合要求。但这道家就不同,这是咱汉人土生土长的宗教,根基深厚,有一定的信仰基础。

您把这道教安抚好了,也有一定的安抚作用。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咱大华夏历来宗教是不参与政治的,所以放过一马他也无妨。

所以说满清允许道士留发这是对局势的一种退让而已。有人说是当年张天师觐见顺治皇帝,张天师哄的顺治挺开心,这就一高兴就同意道士保留头发。

开玩乐呢?顺治那不是个头昏脑涨的皇帝,他能让你哄的松了口?对于满清来说那是基本国策,说松口就松口?这也是局势造成的退让而已。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清朝为何准许道士保留汉族衣冠发式?

清朝被要求必须穿满族的服饰,把原本自己的头发剪成满人的样子,想用这样的方法去消除汉人的反抗心理,虽然当时杀的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宁死不屈的人有很多。但是

最终汉族的传统还是被淹没了。

不过从遗留下来的画作中能看到,清朝的道士依然保留着汉人的衣冠和发型,为什么清朝的政府对道士们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呢?

根据流传下来的画像中可以看出,有的道士也是剃过发的,这就说明了清朝入关的时候剃发换衣服的人中也是包括道士的,之后为什么又废除对道士的这一政策呢?

道士为什么不剃发,在历史上记录的也是不清楚。不过按理来说有两种说法,第一清朝民间十从十不从中时规定道士可以保留发冠的。第二是清朝初期的张天师和道士见顺治帝求来的。

清朝入关之后

在拉拢地主的同时,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可以好好的延续下去,下发了剃发令,要求全体剃发换衣服。次年,清朝攻下了南明朝廷之后,认为大局已定,就开始了强制剃发。

道教的张天师和王常月一直再说服最高的统治者一起剃发。当时清朝对道教很是反感,不允许北京寺庙道观中有闲人居住。后来反清复明的越来越激烈,开始重视了道教。南宗道士王常月成为了白云观的住持,也见到了顺治帝,交流了很长时间后,道教从此不再剃发易服。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传说十从十不从由明朝大臣金之俊面对汉人激烈的反抗提出的,参考历史中来看,或许并非是他提出的。个人认为最现实的一种说法就是明亡清兴之际,张天师并不想剃头发,然后就改进了一下道士服装,再见到话皇帝的时候求出家人不用提头发换衣服,皇帝同意了,金口玉言,从此道士不用再剃发易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