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竹林七贤中的王戎?

王戎其人,对现在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王戎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团队竹林七贤之一。他自幼家境显赫,凭借着祖上余荫和自身硬实力曾担任荆州刺史,在对吴战争中立下功劳,后因功受赏,封为安丰县侯。王戎天资聪颖,擅于清谈,受到阮籍等人赏识。但这么个人,后世却对其褒贬不一,有时甚至是贬多于褒,原因多是因其性格引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王戎的性格特征。当然了,首先申明,此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王戎吝啬到偏执的一面

提起竹林七贤里的王戎,知道他的人第一反应应该就是一个吝啬鬼。南北朝时期,一部记述魏晋人物轶事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俭啬》中,关于王戎吝啬的描写就有四篇之多,可见此人有多吝啬。

一、王戎的侄子结婚时,他送了一件单衣,后来又把单衣要了回来。

二、王戎有良种李,常常拿出去卖,又害怕别人得到良种,总是先在李子核上钻一个洞,这样别人就种不出来了。

三、而他的女儿嫁给裴頠,向王戎借了几万钱,女儿回到娘家时,发现王戎脸色不好看,女儿把钱还给他以后,他那愁容才消除。

四、王戎虽然做了大官,拥有的财富在洛阳城能与其比较的也是屈指可数。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和妻子在烛光下摊开筹码算账,也就是数钱。

侄子结婚随礼,女儿成亲父亲置办嫁妆,在旁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他这里却如鲠在喉,这四篇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葛朗台”式的吝啬鬼。

他的财富足以与富可敌国的石崇媲美,但是却吝啬到了极点,而他自己也并没有认为到什么不妥。我们在从中看到了他的吝啬,其实我们反过来想想,从中我们同样也可以感受到王戎率性的性格,也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以他人的评价左右自己。

而且王戎对金钱如此看重,并且如此吝啬其实也是有原因的。王戎这种性格的养成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的时代,政治环境恶劣,稍不留神就会被扣上罪名,謇朝谇而夕替,甚至性命也是危在旦夕。

在这种情况下,为官者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国家问题,不是百姓问题,而是自身安全问题了。只有保全了自己,才能做到“进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王戎在当时的政治中身居高位,权力高的同时风险就大。王戎性格吝啬则可以给其他人一种这个人拘小节不能成大器的感觉,减少政治麻烦,得以保全自己。

但要清楚的是,王戎只是吝啬爱财,但他依旧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会通过贪污受贿等行为获取钱财。或许正因为王戎深谙为官之道,通过性吝啬这半性情半伪装的做法,使他成为竹林七贤中当官路上走得最远的一个。

二、王戎的真性情

“情”之一字在中国古代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从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学派都对情做了相当程度的阐述。再到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倡导的是“克己复礼”。人们的行为规范,情感准则要受到“礼”的束缚,任何违背礼制的行为都是要受到舆论的谴责的。

可是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局混乱。人们在食不果腹,战乱频繁的社会里如何能够去谈“礼”呢?毕竟老话说的好“仓廪实而知礼节”。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自我情感的展现。那么王戎又是怎样成就自己,展现自我性情的呢?

人生里最痛苦的事之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当王戎的儿子死了的时候,他悲痛的无法抑制。

山简(山涛之子)前去看望他时说到:“不过是一个孩子,何至于伤心到这种地步呢?”王戎告诉他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这八个字不仅说明了王戎是个性情中人,更是显示出了丧子之痛对他的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违背阴阳伦理的事情本就让人难以忍受,在当时战乱频繁动辄丧命的时代,一个个年轻得生命尤其珍贵。中年丧子,还哪里顾得上风度呢?这样的王戎让我们看起来才更加的真实、立体、生动。

王戎不仅爱子,更是至孝之人。王戎与和峤同时遭遇大丧,两人都以孝顺著称。王戎瘦骨嶙峋,精神萎靡,卧床不起,和峤终日痛哭流涕,礼数很周到。

武帝询问刘毅王戎与和峤的情况时,刘毅告诉武帝说:“和峤虽然礼数周到,但他的精神元气并未受损;王戎虽然礼数不周,但哀伤损毁身体以致只剩下一把骨头了。”

在刘毅看来,和峤尽孝不会影响性命,而王戎则哀伤过度会危及性命。

古代的丧礼给子女后代们规定死了应该怎么哭,何时哭,这虽然是一种尽孝的表现,却不可避免的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且一味地按照礼仪规定的进行丧礼布置,未免有些矫情。

和峤的哭礼近乎和礼,却神气不损。王戎虽不按理解,却形容枯槁,哀毁骨立。这种对于父母的至孝,超越了礼教的束缚,超越了儒家“哀而不伤”的束缚,禁欲远不及亲人离去带来的伤痛之情。这种重情成就了王戎。

而且王戎的如此举动让我们看到了其好友阮籍的影子。阮籍在母亲下葬的时候,“蒸一肥豚,饮酒二斗”,大呼一声“完了”!这种感情岂是世俗所规定的的几时哭,哭到什么程度所能比拟的吗?这里隐约的可以看出王戎、阮籍等竹林七贤超脱世俗,不被死板礼教束缚的真实性情。

王戎的重情还体现在爱情上。爱情是一个人人生中最强烈最直接的感情,王戎与妻子的感情十分深厚,即使妻子做出在当时人看起来很逾矩的行为,他还是能够宽容相待。

王戎的妻子常常称呼王戎为“卿”,王戎对他妻子说:“妇人以‘卿’称夫婿,是不合礼数的。”他妻子说:“我亲你爱你,所以才称你作‘卿’,我不称你为‘卿’,还有谁该称你为‘卿’呢?”

后来王戎也就一直听任妻子这么称呼自己了。说明了王戎与妻子感情深度,在当时封建社会,夫妻感情大多处于相敬如宾情况下实属不易。认为任何称呼都只是一个叫法而已,并不在意外界评价是否无力,只要自己夫妻感情和睦,家庭和谐就好。他对妻子的宠溺疼爱也因此得以体现。

再来看王戎对待朋友的态度。友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山流水难觅知音。就像诗中所说,酒逢知己千杯少。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但他选择了入仕,并且与七贤中的其他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王戎担任尚书令时,穿着官服,乘着轻便马车,从黄公酒家旁边经过,他回头对坐在车后面的客人说:

当时我与嵇叔夜、阮嗣宗一起在这家酒店畅饮。竹林之游我也参与末座。自从嵇生早逝,阮公亡故以来,我便为时事所束缚。今天看到这家酒店虽然近在眼前,却感到遥远的如隔着山河一般。

王戎的这一说辞,充分的展示了他对嵇康、阮籍两位旧友的思念之情。言语中他感伤,现在物是人非,好友不在,在这世上为俗事所扰,再也感受不到当时的快乐。王戎发此感慨,也充分说明他对朋友的真心,他的真性情。

通过对王戎对待亲人、妻子和朋友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在王戎吝啬的外表下的真性情。在封建社会下,并没有被封建礼教桎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进步的。

三、王戎的能者形象

在《世说新语》里,王戎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为人为官做事,他的才华在儿时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世说新语》里有这样一则记载:路旁的树上有许多李子,除了他以外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的去摘着吃,只有他在那里岿然不动。当大人去问他时他说:“路旁有这么多李树,却没有人摘,留存的这么好,一定是苦李。”

而后也确实得到了验证这是苦李没错。这个年龄的孩子有如此敏锐力和洞察力实属罕见。王戎也被称作是《世说新语》里少有的神童之一。

当然了,智者不单单是表现在智慧,还表现在胆识。而王戎也是颇有胆识的人。魏明帝曾在宣武场把老虎的爪牙包裹起来,听任老百姓来看。而王戎,当时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他在面对猛虎在笼边大声嘶吼,吼声镇地一般却还能做到临危不乱,纹丝不动。旁边的人与他相比相形见绌。这些足矣证明王戎有着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英武过人的气场。

王戎的卓越能力还表现在他的情商上面,即与朋友的交往之上。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但他却与其他六位大哥相处甚欢。与他们一起喝酒唱和,吟诗作对。尤其是阮籍,对王戎非常欣赏,每次还和王戎交谈都会乘兴而来,尽兴而返。将王戎奉为忘年之交。要知道阮籍在当时是有名的名士,能让他有如此评价的,不仅要才学过人,必定是还有能够拥有出色的交际能力。

除此之外,王戎还有出色的识人能力。王戎评价山涛说:“他像是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冶炼的石子,人人都敬重他是宝物,但就是不能形容他的气度。”他评价阮武时说:“人品清高,有精辟的见解,从汉代建国以来,未曾见过这样的人才。”王戎对王衍的评价是:“丰采超脱通达,就像美玉一样高洁,自然是世俗之外的人。”

总结

通过对王戎才学,智力,沉稳性格个和情商的说明,我们可以发现,王戎的智者形象是一个多元的,丰满的,立体的形象。

对于前文中我们所说的王荣贪财又吝啬的形象。《世说新语》里也有这样的描述:

王戎的父亲王浑有美好的名声,官做到凉州刺史。王浑死时,他辖下各个郡的老部下与旧将,都怀念他的仁德恩惠,相继送来办丧事的费用几百万钱,王戎都不接受。

从这些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王戎虽然吝啬,但也并不是真正的一个取财无度的小人,而是一个取之有道的真正名士。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王戎不仅仅不像是我们平常所了解的那样一种吝啬鬼的形象,实际上吝啬也只能说是他形象中的一小部分,虽说不能说瑕不掩瑜,但却也无伤大雅。

王戎在《世说新语》里更为突出的形象则是一个对亲情,友情,爱情务必重视的性情中人,一个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情商卓越的智者。

参考文献:刘义庆著《世说新语》【M】中华书局,2019年1月

如何评价竹林七贤中的王戎?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出身最高贵的,跻身王与司马统治阶层,所以官运也是最为亨通的。王戎帅哥一枚,长于清谈,洞悉时事因而求全闻达,但他最为人熟知的却是他的贪财吝啬。

如何评价竹林七贤中的王戎?

我想,对王戎这个人用早慧,至情,“吝啬",功利心重,善于自保,这些词语来评价他,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王戎,出身魏晋高门,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也是颇具争议的一个人物。有人赞他的早慧,有人鄙他的吝啬,有人欣赏他的至情至性,也有人瞧不起他的官宦之志,说他是“俗物”。王戎,真是让人耐人寻味,五味杂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的这个人吧。

王戎(234-305),字睿冲,琅琊临沂县人。西晋大臣,官至司徒、封安丰县侯。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家世显赫。他是竹林七贤中最小的一个,与阮籍结识时只有15岁,并深得其赏识。阮籍造访王浑时,曾说过:“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由此可见,小小年纪的王戎能被阮籍大加青眯,说明少时的王戎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智慧和胆识。让我们看看王戎怎么早慧的?

王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说这王戎啊,自小就是一个神采非凡的人。更有着过人的智慧。王戎七岁的时候,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采,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来验之,果然如此。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能这样通透,确实早慧。想想我辈七岁还浑浑噩噩呢。

他的聪慧不光这些,还体现在他的善解人意上,钟会曾说:“阿戎了解人意”,并且曾评之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

王戎还有着过人的胆识,在宣武场,魏明帝让人和拔掉牙的老虎搏斗,百姓可以随便围观。王戎当时才七岁,也来观看,期间老虎攀着栏杆吼叫,声音惊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惊恐地趴到地上,只有王戎一人站立不动,毫无惧色。

还有王戎的父亲过世后,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王戎却一概不接受,由此显名。

王戎还善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朝贤尝上巳契洛,有人问王济曰:“昨游有何言谈?”济曰:“张华善说《史》《汉》;裴頠论前言往行,衮衮可听;王戎谈子房、季札之间,超然玄著。”其为识鉴者所赏如此。

这样的一个少年王戎,有智慧、有胆识、有雅量,所以阮籍欣赏他,也就不奇怪了。

至情王戎

王戎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有说明,有以下记述:

(1)重父母之情。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2)重儿女之情。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3)重夫妻之情。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惑溺第三十五)在那个时代,“卿”是用来称呼比自己地位低或地位相同的人的。比如皇帝可以称大臣为“卿”,老公可以称呼妻子为“卿”。比如山涛潦倒时就对妻子韩氏说:“我当为三公,不知卿堪作夫人否?”但是王戎却经不住爱妻的撒娇,听之任之。

(4)重朋友之情。王濬冲为尚书令,着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伤逝第十七)这就是“黄公酒垆”的典故,现在用来表示见往日景,睹物思人。

尽管,王戎在整体的志趣上和阮、嵇不完全相同,但在和他们的交往中,王戎绝对是诚心诚意的,他了解自己的这些朋友,他也不隐瞒自己的所谓俗气,他表现出来的是真实的王戎,他们是真实的朋友。真正的友情往往就是这样,未必是相互的仰慕,也不必是彼此的迁就,而是亮出本色,坦诚相对。

可见,王戎实为真性情之人。对母至孝,对子至爱,对妻宽容,对友至诚。

“吝啬”王戎

人是多面性的,历史上王戎的吝啬,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可能,王戎的名声也就是因其吝啬而被毁吧。“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恆若不足。”这是《资治通鉴》里的描述:王戎“性复贪吝,园田遍天下,每自执牙筹,昼夜会计,常若不足。”王隐《晋书》描述:王戎“好营生,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聚敛积实,不知纪极。翁妪二人,常以象牙筹昼夜算计,家资远及田牧。” 王隐《晋书•王戎传》也曾描述,王戎生性至俭,不能自奉养欲,饮食取通,财不外出,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世说新语》中俭啬篇共九条,王戎一人就占了四条,可见其“吝啬”的程度可见一斑。

书中记载,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礁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别的文人一般在深夜,要么月下弹琴吟诗,要么酒酣耳热地逍遥快活。王戎官至尚书令,拥有大量田产,富甲一方,按理说王戎更有潇洒的资本,可王戎不仅不享受,每天晚上还拖着他夫人一起用自制的牙筹(一种计算工具)在灯下算来算去,挖空心思地盘算着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也是奇葩了。

王戎对自己吝啬,对家人也同样吝啬。王戎女儿嫁裴頠为妻时,曾经向王戎借了数万钱,久而未还。后女儿回娘家,王戎就拨弄他那把心爱的算盘,“(王)戎色不悦”,脸拉得比驴脸还长,脸色要说多难看就有多难看。这数万钱对王戎来说,其实不过九牛一毛罢了,“知父莫如女”,王戎女儿自然知道父亲心里想的是什么,于是赶紧想办法把钱给还了,王戎“乃释然”。

在侄子成婚的时候,王戎又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侄儿结婚,王戎作为叔叔不得不送点贺礼,他左思右想,挑了一件薄薄的单衣做贺礼。可过了一段时间,王戎越想越心疼,越觉得自己损耗巨大,于是又责命侄子婚后交了回来。

最最荒谬的莫过于“钻核卖李”。“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家中有优良品种的李树,生产香甜的李子,惟恐他人得到种子,于是费尽心思,每次出售前都将李核钻坏,使他人没法用来种李。

这些故事听来都很生动,让人忍俊不禁。但看过之后,总让人怀疑,这还是那个不收父亲老部下一分一厘,对孩子“情之所钟”的王戎吗?有人说,他是在官场沉浮中迷失了自我,一味追求名利,陷于世俗。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一个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的大家公子,在那个名声重于天的年代,即使再贪财,再吝啬,也没有必要因为一件单衣,几个李子让自己名声受污吧?

所以,对于王戎的“吝啬”这个问题,总感觉他是故意这么做的,王戎这么做就是为了伪装吝啬,这也是避祸乱世的 “自晦”无奈之举吧。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之前的那个例子,王戎早年丧父时,因辞谢故人的礼金而成名。或许还会有人说他是年少为扬名,刻意自苦。那么我们接下来再看这样一件事情。

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遗筒中笺布五端,戎虽不受,厚报其书。此时的王戎早已显名富贵,已没有“显名”之忧,他本不必克制自己,尽可暴露自己的贪婪本性,而他不仅不受,还厚报其书,可见说他青年伪装慷慨,晚年才见真性的说法是说不通的。一般人的品性,在青年时代已经定性,只有老年了才会伪装。

这则故事在《晋书》中也有记载,戎渡江 ,绥慰新附,宣扬威惠。吴光禄勋石伟方直,不容皓朝,称疾归家。戎嘉其清节,表荐之。诏拜伟为议郎,以二千石禄终其身。荆土悦服。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连武帝都以“不欲为异”为其开脱,可见他在朝是清正廉洁的。但却是因为这样一件事情让他损名,王戎真是比窦娥还冤。

后人也为他开脱。孙盛《晋阳秋》说道:“戎多殖财贿,常若不足。或谓戎故以此自晦也。” 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云:“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 戴逵又说:“运有险易,时有昏明。如子之言,则蘧瑗、季札之徒,皆负责矣。自古而观,岂一王戎也哉!” 南朝人刘孝标则云“戎性通任”

既然已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王戎就此顺水推舟,让其坐实,好在乱世中自晦避祸。

功利心重,却善于自保

王戎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做到三公,是竹林七贤里官最大的。

他在担任司徒服务齐王司马冏的时候,正好赶上司马家的另外两个王联手来讨伐齐王。司马冏问王戎怎么办。王戎慷慨激昂地一番陈词,说什么你老大举义兵,安定了晋朝,拥立了惠帝,天下没有第二个了。但是,您没有封赏有功之人,失去了人心。如今遇到二位王爷的百万雄兵,假若您能放弃权力,回齐王封地隐居,这才是自保的最好方法。

司马冏还没听明白,手下的谋士一下子就急了,怒斥王戎胡说八道。在乱世里,权力就是命根子,怎么还能拱手让人以求自保?如今的司马冏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迎战。

王戎也后悔刚才那番胡说八道了,冷汗直冒。他心想,别还没等到二位王爷来讨伐,自己今天就丧命了。于是他想出了个很奇葩的主意,说:“我要上厕所。”一溜烟就跑了。过了一会儿有人来报告,王戎掉茅坑里了。当人们把满身粪便的王戎从茅坑里拽出来后问他。他说:“我吃的五石散药性发作了。所以刚才胡说八道了,各位只当我什么都没说啊。”大家还真信他了。这次王戎把责任推到“五石散”上而化险为夷。

王戎的抠门,以及各种奇葩做法给后世人留下笑柄。但是,人无完人,他充分发扬了自己的“不足”,让周围的人不至于认为他“水至清”,在乱世中保全了性命。从这个角度说,正是因为王戎的这些“不足”构成了他的生存智慧。最后,他成功了,成了“竹林七贤"中寿命最长的一位,活了72岁。

如何评价竹林七贤中的王戎?

在竹林七贤中,王戎是年龄最小的。他出生于簪缨世家,琅琊王氏,世代兴盛。自幼有神童之称,从小便是聪慧通达。

后来王戎入仕,在官场之中,他为人处事圆滑,精于算计,韬光养晦以求自保,同时他的确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与过人的胆量,以至于他在动荡的时局还能稳定下来。

同时,王戎又是一个贪财吝啬之人,他日夜都精打计算自己的财物,想方设法地省钱,同时又想方设法地挣钱。以我可知的,王戎没有为了钱财而行不义之事。这也恰恰体现了他的真性情,追逐本心。

王戎,另类真性情,非小人,乃真实人也。

如何评价竹林七贤中的王戎?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小的一位,也是出身最高贵的,更是与司马氏合作密切最彻底的,也因此他的官运最为亨通,是七子中仕途最顺的一个,官至吏部尚书,能与之比肩的只有山涛。王戎虽善清谈,但他最为人熟知的却是他的贪财吝啬。在南朝人刘义庆编著的记录魏晋名士生活轶事的《世说新语·俭吝》中,一共记载了九个关于吝啬鬼的故事,王戎就占了四个,所以说,魏晋之际首席吝啬鬼的名号非他莫属。

如何评价竹林七贤中的王戎?

王戎,就是认定路旁的李子一定是苦的那个七岁神童。出身名门,父祖都是高官,其家族更是历仕汉、魏、晋三朝,声势显赫,这一切都注定了王戎的人生是大富大贵、高官得做、骏马得骑。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小的一位,也是出身最高贵的,更是与司马氏合作密切最彻底的,也因此他的官运最为亨通,是七子中仕途最顺的一个,官至吏部尚书,能与之比肩的只有山涛。王戎虽善清谈,但他最为人熟知的却是他的贪财吝啬。在南朝人刘义庆编著的记录魏晋名士生活轶事的《世说新语·俭吝》中,一共记载了九个关于吝啬鬼的故事,王戎就占了四个,所以说,魏晋之际首席吝啬鬼的名号非他莫属。

王戎的一个侄子成亲,他随份子送了一件绸衫,王戎当时是富豪呐,侄子结婚,居然只送了一件衣服,更令人称奇的是,没过几天,王戎思前想后觉得自己亏了,心疼的要死,又舔着脸把那件结婚礼物要了回来。

王戎的女儿嫁给一位大才子,小两口和王戎借了几万贯钱筹办婚事,婚后没有把钱及时还给他。这点钱对王戎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王戎沉不住气了,趁女儿回娘家的时候,找各种机会暗示女儿还钱。知父莫若女,女儿看到父亲这般模样,回去之后多方筹措,赶紧把钱还上,王戎这才露出笑容。

王戎的儿子王万,身患肥胖症,请大夫需要花钱,治病吃药也要花钱,王戎舍不得,尽管他是那么地富有。不想花钱又要治病,想来想去,最后,王戎想了一个绝招,给儿子吃糠,且是顿顿吃,就这样一直吃到了王万十九岁那一年,终于不用吃了,因为,人死了。王戎尽管吝啬,但也并非没有一点名士气度,比如说,此公虽享高官厚禄,却从不问政事,只是每天混日子,领俸禄,所谓尸位素餐是也。

官场达人

王戎只是把竹林之游当作出名的跳板,一旦他的名气打出去了,那就没有必要再去竹林耗费光阴了。还是赶紧出去弄个官当当吧。

于是,王戎主动投靠到司马氏门下。司马氏很希望得到像王戎这样出身世家贵族名人的支持。因此晋朝建立后,王戎从黄门侍郎一路飙升到了建威将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