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要多少钱才能拉起一支军队?
按照题目描述,关于这只军队的定义是,这只军队属于那种拥有三万五千人数目的军队,并且要求全员配齐莫辛纳甘水连珠步枪,至于轻重机枪、火炮、弹药军饷都要考虑在内,一共需要多少钱。
我们首先计算全员配齐莫辛纳甘水连珠步枪得多少钱,按照当时的实价,老套筒或者毛瑟不过才13元一杆,所以比较受军阀欢迎,而这种莫辛纳甘枪属于纯进口货,很贵且很难买到相应的子弹和保养工业线,有多贵呢,一杆40元,三万五千就需要一百四十万大洋,如果去买老套筒或者毛瑟,就可以省一点钱了,但是可以归可以,可能没必要,在那个时代确实有军阀超爱纯进口的外国货。
但我还是忍不住想算一下如果买老套筒或者毛瑟,可以省多少钱,经过我的计算,如果这样居然可以省接近九十五万大洋。啧啧啧,要是我是军阀,我也选老套筒或者毛瑟!用什么莫辛纳甘啊,那么贵的东西,反正都是步枪嘛。
好了,我们说完了枪,再来聊一聊子弹,考虑到之前花了一百四十万大洋买枪,现在需要给这些纯外国进口的枪配子弹,就按照一个基数500发子弹的量配吧,由于这子弹也需要进口,所以也不便宜,一个基数500发就要20多大洋了,所以毫无疑问,子弹支出需要七十万大洋。 现在已经花了多少大洋了?一共花了二百一十万大洋了。
现在可以考虑军装的事情了,就按照一个人平均两块大洋的服装费(应该不过分,毕竟军官服装可能要更多),那就需要支出接近十万的大洋了,此时支出已经需要二百二十万了。
接下来需要考虑重机枪和火炮的事情,由于这属于重型武器,列强实施的都是禁运政策,想买到真的很不容易,基本上都是有价无市。最多允许购买轻机枪,被欧洲淘汰的布伦式轻机枪列强直接售价320美元,结果军阀们还打破脑袋抢购。
按照当时的美元换算,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一美元就相当于三到四块大洋,所以轻机枪就按照960块大洋进行计算,毕竟三万五千人的军队,怎么着也得要买上个几百挺吧,就按三百五十挺计算,那就是一百个人里面有一挺,那就需要四十万大洋,如果是十个人里面有一挺,四百万大洋就出去了。
至于说重炮,除非您买工业生产线自己回家造,否则得话,列强拒绝出售。这个工业生产线嘛,当然很贵啦,就按照张作霖当年购买的火炮生产线,还建立在日本人刻意扶持以及俄国人刻意支持下,也花了接近六十万的银元。
如果你的军队不想受列强太多扶持,这个花费至少需要乘五,没个三百万绝对拿不下来。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看看军饷问题了,三万五千人,至少要有三百五十个人属于军官吧,对军官可不能太抠啊,比较北洋政府公务员鲁迅一个月三十大洋,你的军官干的是卖命的工作,一个月至少五十大洋起步吧,不然人家挖你墙角你就哭死了。
寻常小兵一个月发个十块大洋也属于正常水平,这么一来,一个月的军饷就达到了四十万的开销。 那么,答案就出来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要多少钱才能拉起一支军队?最多的可能性(坚决不和列强合作)是960万大洋,最少的可能性(效仿张作霖)是340万大洋,注意,这仅仅是一个月的花费哦。所以啊,也难怪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要多少钱才能拉起一支军队?
我们以孙中山为例子吧!孙先生在1907年组织镇南关起义,就算了一笔账,要想拉起一个4000人队伍,一个月各种花销军饷就要12万大洋。在1908年,光复河口的时候,3000士兵一天光粮食,就要1000块银元,而且还要发奖金花红4500块银元。
毕竟夺取炮台,斩杀清军哨官,杀死清军督办这些战功都需要奖励。没有银元,这些士兵就要跑光了。据史家估算,辛亥革命前十次起义,各方捐款总额约62万港币左右(约31万美元)。
1912年,设立南京留守府,黄兴任留守,南京当时有十余万军队,但军费没有来源。黄兴无奈,军队的伙食从干饭改为稀饭,以后连喝稀粥都不能保障。最后只能裁军,就剩下了1个师。
如果,要搞一次1911年广州起义那种规模的武装暴动要花18万银元,如果像“护法战争”、成立“军政府”、准备北伐战争,这样的大行动,都至少需要上千万大洋,甚至几千万大洋。
第一次在广东成立“军政府”,才1年就失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钱。当时,广东各项税收,均为地方军阀把持。如果想要队伍,就要花钱给这些军阀,他们就会出动一批健壮士兵,背着好枪,让你看看。但是打仗?那是万万不会去的,除非给的奖金非常高。
几十年下来,钱花了确实不少,先生也没有拉起一支真正的自己的武装,直到与苏联合作建立黄埔军校,从排长开始建立起自己的组织架构,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军队。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要多少钱才能拉起一支军队?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句话就很贴切了。无论什么时候打仗,基本上就是烧钱。
自从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就陷入了长期的军阀割据的局面。不过不同地区的军阀混的参差不一,有的军阀可以自己开军工厂,缺什么造什么,典型代表就是东北王张作霖。有的军阀穷得揭不开锅,只能学着曹操去盗墓,典型代表则是孙殿英。
先举一个孙中山先生的例子。在1907年的镇南关战役之前,为了打造一支4000人的部队,就提前准备了军饷、粮饷12万块大洋,这还没有考虑装备4000人部队所需要武器的花费。就算是当时比较有钱的冯玉祥,也很头疼属下的军饷问题。尤其是在北伐战争之后,随着物价的飞涨,军饷从原来的五快变成了十块大洋。
再比如说当年段祺瑞能够有能力组建讨逆军,刚开始的启动资本,全部都是靠徐树铮给他带来的50万日元。当时的日元比较值钱,一日元相当于一块大洋。然而讨逆军仅仅是1万人规模,这50万块大洋也没够烧几个月的。再比如说张作霖起家,也是靠着杨雨霆从黎元洪那里抢过来的几百万日元的军火。
▲张作霖与杨雨霆
上面这些内容主要是讲的粮饷,虽然打仗需要靠的是人。但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国4万万人口基数下,还真的不缺人,缺的主要是粮饷、军饷。再由于当时中国科技水平有限,在20、30年代的时候,武器装备主要还是进口。都是哪些国家给中国出口武器?价格怎么样?
在帝国主义的框架下面,西方列强协定禁止向中国输入重军火。早期的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我们进口的基本上都是轻武器。一般都是来自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这些国家,他们当然不是出于好心。而是因为在一战之后,上述这些国家有着太多的武器库存,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处理库存。
在1924年之后,英法两国曾经加入过他们的大军,不过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当时的直系和皖系军阀,他们的步枪一般都是来自奥地利的斯泰尔-曼利夏步枪,意大利卡尔卡诺步枪。奉系军阀由于和日本的关系不错,一般用的都是日本的30式金钩步枪和三八式步枪,以及捷克的马四环步枪。 当时在云南的滇军,他们的武器装备主要是来自比利时的FN1924和法国的勒贝尔步枪。广东的粤军以及北洋军阀的直系部队,都买过英国的几万支李恩菲尔德步枪。中部湖南的湘军、四川的川军,他们一般都是买意大利的步枪。后来随着各个军阀自己建造军工厂,对外部的需求也渐渐的降低。
由于是不同国家的武器装备,因此给的价格也都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差别不是特别大,否则都会倾向于某一个国家。给大家说个大致的价格:比如说当年的三八式,在30年代的时候,价格在70到80日元之间,也就是70到80大洋之间。子弹的价格,通常在十块大洋左右(每百发)。
总的来说,基本上一把轻武器,价格在70到100大洋之间。如果再配备100发子弹,通常捆绑价格在90块大洋左右。当然这是物价比较高的时候,如果低的话可能在70块大洋左右。如果是重武器,这样就没有价格好确定了。比如说简单的一门机关炮,一般定价在7000到9000大洋之间。 如果是再高级一点的,就比如说张作霖曾经从美国人手里面买来了100辆的坦克,美国人开出了2万块大洋一辆。而且这还是美国淘汰掉的,要是再想买飞机的话,那价格就是5-10万大洋了。当然能够拥有飞机的部队,基本上也是要占据一两个省份的,比如说占据东三省的张作霖。当年他儿子张学良逃跑的时候,就给日本人留下了几十架的飞机。
所以要想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拉起一支部队,首先要看你拉多大规模的,这样才能好给你一个定价。就简单说1000人规模的部队,人手一支汉阳造(30-40块大洋不到),也得有4万块大洋。所以如果拉起一支一千人的部队,简单准备10万块大洋,差不多可以用个一个半月。毕竟除了武器装备,还得发粮饷、军装、抚慰金等等。
1000人的部队,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完全就是小打小闹。如果真正想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怎么着也得有上万人的规模。这个时期耗费的钱财,基本上就要翻十倍、百倍以上。基本上没有个几千万大洋,就算是一时间把部队拉起来了,也估计养活不了几年,说不准就被更有钱的军阀吞并。 我找了40年代左右的武器装备价格,可以仅供参考二三十年。
钢盔 8.5日元、刺刀 10.7日元、三八步枪80日元、三八骑枪71日元、九六轻机枪1000日元 、九二重机枪2175日元、九五式坦克78660日元、四一山炮 12600日元、九四山炮 12100日元、改三八野战炮18000日元、九零野战炮 20650日元、九五野战炮 21000日元、九六15榴 28000日元 、日本九四式75通用榴弹 25日元(含引信、药筒)、10榴炮弹 50日元。上述这些武器类别,基本上是一支很强劲的部队才有的配备了,自己可以预估下,一万人的不对啊,要多少钱,才可以买得起上面的这些东西。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要多少钱才能拉起一支军队?
这个问题其实条件不足,比如只限定了一个军的规模,但是并未确立编制,军是否直属炮兵部队,每个师配多大规模的炮兵部队,机枪下到哪一级都没有具体说,不过既然是精锐,我们就按照抗战后美械化的74军为基础,架空一个部队。
这个军下属三个步兵师、一个榴弹炮营和工兵营、辎重团等单位,每个步兵步兵师辖三个团和一个野战炮/山炮营,步兵团辖三个步兵营、反坦克/步兵炮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步兵营下属步兵连三个加一个机枪连,步兵连辖三个步兵排,步兵排下属三个班,每个班配备轻机枪一挺。
参考74军武器配属,这样一个军大约是3.5万人,装备榴弹炮12门,野战炮/山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108门,反坦克/步兵炮72门,重机枪216挺,轻机枪729挺,冲锋枪2000支,步枪12000支。74军还有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和60毫米迫击炮,不过2、30年代这些玩意还没有,就省略了。
我们再来看下采购这些武器需要多少钱,因为当时军阀购买武器途径不一,所以价格来去差距巨大,比如进口的98K价格每支从30至50美元不等,所以我们姑且取平均值:
步枪每支配1000发子弹,大约需要50美元,12000支就是60万美元。
冲锋枪在二战前价格很高,比如像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大约要200美元一支,这个价格很辣手了,而且选择余地不多,2000支冲锋枪配子弹,起码也要40万美元。
轻机枪可以选择捷克的ZB26式轻机枪,价格大约400美元一挺,子弹每千发大约50美元,而苏式的DP机枪单价是225美元,子弹每千发25美元,按照每挺机枪配1万发子弹算,729挺机枪用ZB26式轻机枪方案是65.61万美元,而用DP机枪方案则是346275美元。
重机枪可以用马克沁重机枪,大约500美元一挺,也按照每挺机枪配1万发子弹算,216挺马克沁重机枪需要16.2万美元。
反坦克炮选苏联的37mm反坦克炮,按照39年给中国的价格是1330美元一门,每门配炮弹1500发,每发炮弹3美元,合计就是一门反坦克炮加炮弹需要5830美元,72门合计约419760美元。
81毫米迫击炮大约1000美元一门,炮弹价格没有查到,不过肯定也不便宜,姑且算108门迫击炮加炮弹合计价格50万美元吧。
野战炮/山炮价格来去很大,德国造的75毫米炮价格从4800-12000美元不等,所以还是用39年苏联的76.2毫米野战炮来算吧,苏联的76.2毫米野战炮6580美元一门,炮弹13美元1发,每门炮配1000发炮弹,合计一门6.2毫米野战炮加炮弹,36门合计704880美元。
榴弹炮德国造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大约15000美元一门,而苏联115毫米榴弹炮是12000美元一门,炮弹30美元一发,德国的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大约29000美元一门,炮弹50美元一发,按照每门炮配1000发炮弹算,最省的苏联115毫米榴弹炮方案也需要504000美元。
另外野炮和榴弹炮需要汽车牵引,48辆汽车大约也需要36万美元左右。
以上方案按照最省钱的苏式武器计算,也大约需要350万美元,而美元和银元的比价按照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约定的每银元相当于0.381美元计算,也就是折合918万银元,加上运费、手续费等,光这3.5万人的武器就需要耗费差不多1000万元,而根据编练新军时的开销,武器费用大约是占3/4,其他是军装、器具等,所以编练这么一支部队,就最少需要1300万元的经费,手松一松或者遇到黑心点的军火商,1500万都打不住。
另外招募士兵还需要给安家费等,这也是很大一笔开支。而且总要预备一年的维持费用吧,20年代吴佩孚的第三师大约1万多人,不打仗一个月需要开支20万元,按照3倍半计算,那么一个月就需要70万年,一年就是840万元。所以要练一支精兵,还是很费钱的。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要多少钱才能拉起一支军队?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民国的初期,发放的军饷都是用的银元,直到三十年代,大量白银外流之后,民国政府开始币制改革,所以发放的都是流通货币。因为民国流通货币的市值波动太大,所以我们暂时还是用前期银元来计算。
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再看一下当时的银元值多少钱。据史料记载,1926年到1936年,上海大米价格的平均价格差不多是每市斤6分左右,也就是说1银元可以买到16斤大米。现在上海的大米就算是3块钱一斤吧,那么一银元四舍五入一下差不多值现在的50元。这就不得不说到曾经在上海滩看到黄晓明坐车的时候,拉车夫跟他开口两个银元,真是黑到家了哈。
现在我们再看一下军队哪些方面需要花钱,军饷、装备、和后勤(包括营房、医疗交通之类)。打仗确实需要一腔爱国热血,但是爱国热血不能当饱,很多士兵参军也是为了自己能吃饱,最好能寄点钱回去养家。
想要拉扯出一支出色的队伍就不能省钱省装备,不算上高级将领的薪资。就是普通士兵吧,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差不多一人每个月要拿到10元。拉一千个人的队伍的话,就是1万银元,差不多就是现在的50万人民币。
再看武器,1926年张宗昌进口德国的子弹,两千多万发花了200万银元,就是每十颗子弹一个银元;1924年大沽造船所,仿造了马克沁重机关枪一整套需要3000银元左右;1934年蒋介石同德国买了24门重榴炮,每门炮配备一千发炮弹,一共花了2088万元法币。当然不同时期价格有所浮动,这些只是列举一些记载下来的武器价格。
1934年,蒋介石承认了对外已经欠债10.5个亿的银元。孔祥熙在一份1939年6月给蒋介石的“极密报告”里透露:全面抗战仅一年半,财政支出已高达“三十三万万元”,而这一年半里,财政收入仅“七万六千余万元”——“三十三万万元”财政支出中,军饷、军务、枪械购买经费,占到了70%。
所以在那个时代,能拉出一支队伍来的军阀也好,土匪也罢,只要配上武器的,就不得不砸上重金。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士兵基本吃不上饱饭,大部分饿得面黄肌瘦,所以电视上那种油头粉面的一边抗日一边谈恋爱的“抗日英雄”,你信吗?
欢迎关注,祝你幸福。
以上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要多少钱才能拉起一支军队?
三万多人的军队要多少钱呢?
我这人回答问题不喜欢泛泛而谈,比较喜欢举例子。
段祺瑞组建讨逆军的资本是什么?就是徐树铮为段祺瑞带来的50万日元(当时的日元很值钱,一日元大约相当于一银元)讨逆军的军力配置为两个师一个旅,具体人数应该在一万多人左右。
但是这支军队并不是由段祺瑞组建的,而是一开始就有的,段祺瑞的50万日元只是作为战后抚恤和奖励。
再说张作霖的起身资本,就是杨宇霆带着人去秦皇岛劫收的一批黎元洪的军火。这批军火让张作霖直接扩充了两个师的军力。价值约为1800万日元。
有这两件事可看出,想要从无到有组建一支三万多人的军队,还是比较花钱的。(但是跟现在比起来那就真的算个屁了,现在一个精锐士兵的全身装备加起来都几十万了,更不用说三万多人)
如果要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无到有组建一支装备比较全的军队最少也要2000万日元左右。
PS:不过那个军阀混战时期,军阀有一门炮都算是强大的军阀了,更不用说每个人装备一杆莫辛纳甘步枪,每个班一挺轻重步枪了。那花钱更大了。张作霖也做不到这种规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