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国北伐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韩信,北伐能否成功?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故事背后其实就是反应的韩信那出类拔萃的用兵手段,在楚汉争霸之时,韩信的才能通过一次次大胜利告诉人们他的胜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韩信的绰号是兵仙,所谓的兵仙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被冠予的。就是因为韩信,才能出众,所以不少人甚至靠脑洞想出来了如果他代替诸葛亮执掌蜀国大军北伐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虽然这样确实有点关公战秦琼,但我们依旧可以做出一些符合常理的判断。
提到韩信,人们脑海里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国士无双”,他被汉高祖刘邦的品论“战必胜,攻必取”,以及他与汉高祖刘邦谈话过程中自信的自称自己“多多益善”。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史料,是这样子的,当时韩信彭越都已经死了,刘邦也已经老迈了,英布于是自信造反“如今刘邦老了,必然不能御驾亲征,我害怕的无非就是刘邦彭越和韩信,而后面这俩人都死了,天下还有人能挡的住我吗?”由此也依然可以看出韩信的军事地位究竟有多高,并且在韩信的战阵历史上,从来没有失败过,一次败仗都没打过,还不止于此,他在遇到刘邦被拜为大将军之前,一次将军都没做过,但一旦一步登天后,却专门将一个又一个名将毁灭掉——章邯、项羽等,而且都是怎么险怎么来:比如“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么一个军事天才,这么一个神奇的人,被称为兵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提到诸葛亮,受传统作品影响人们脑海里第一反应往往是一个轻摇羽扇的如是风范的人,一个儒雅的用兵极为谨慎的人,谋略无数但都是谋定后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是一个著名的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用兵从来不弄险,每次出征总会进行仔细的谋划,将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己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诸葛亮的北伐如果真的让韩信来领导,从军事角度来看,韩信当然并不比诸葛亮差,事实上,韩信极有可能远远胜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问题是诸葛亮的北伐过程真的是以军事才能为主吗?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亮的北伐所率领的都是经过严格训练过的士兵,而且由于蜀国国小民寡,人才严重不足,所以诸葛亮在出征之后除了操心军事上的事情,还时常需要担心后方的许多政务问题——一个经典实例便是当年诸葛亮正在北伐过程中打得激烈呢,后方负责后勤的李严传来消息,说丞相不好了,断粮了,这可把诸葛亮气坏了,马上挥军撤回,前功尽弃,结果发现是李严在谎报军情,只得将李严废为庶民。你看看这叫什么事。
对照来看韩信当年领兵打仗,粮草后勤武备给养从来没有短缺过,为何?而且韩信还是个“多多益善”的怪胎,军队开销极大!那为什么韩信从来没有出过后勤的毛病呢?这不是很反常吗?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负责后勤的是名臣萧何、负责战略大方向的是名臣张良,所以才会有兵仙打出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精彩战例。才会有战后论功时候刘邦发出感慨,“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克”,其实这都是建立在强大有力的后勤与战略安排基础之上。
要是让韩信顶替诸葛亮,诸葛亮瞬间从历史中消失,其他不变,那么韩信一旦没有一个强大有力的后勤,自己又比不上诸葛亮那妖孽一样的内政能力,很难说结果会怎么样,毕竟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事情不能常做,如果非要常做,那么可以下结论,下场一定不会比同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马谡好多少。
但若是韩信顶替诸葛亮北伐主帅的身份,有诸葛亮在后方进行调度和后勤支援,中兴大汉一定不会是难事——司马懿再难啃,还难得过当年的项羽和章邯?
如果蜀国北伐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韩信,北伐能否成功?
虽然韩信的用兵能力,确实到了出神入化地步,但换成他来打“诸葛亮北伐”这一仗?实事求是说,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因为,虽然是与他当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类似的战斗任务,但抛开韩信与诸葛亮孰优孰劣这个话题,当年能够帮助韩信成功的两大用兵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首先一个条件,就是战场地理形势的变化。楚汉战争时期的蜀地,地理条件也十分恶劣,刘邦烧掉了栈道后,更基本断了外出的通道。而且就算能快速抢修栈道,沿着这崎岖道路打出去,基本就是给据险防守的敌人送大礼。这才逼着韩信脑洞大开,祭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妙笔。但这妙笔,却也得益于当时蜀地一个特殊的地理条件:古汉水河道。
作为中国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西汉前的古汉水,是从陕西宝鸡出发,其中一条支流要进入蜀地,流经广元南充等地后注入长江。其水流量更以充沛著称,运兵运粮都毫无问题。战国时代秦国取巴蜀,乃至供应长平之战的军粮物资,都走的这条水路。
待到楚汉战争开打时,韩信的巧妙谋划,更是以这条水路做文章:汉军所谓的“暗度陈仓”,就是在摆出修栈道架势后,主力部队迅速沿古汉水北上,对猝不及防的陈仓形成突然打击,这才一举冲破三秦防线,为刘邦争天下打出开门红。但待到诸葛亮艰难北伐时,这曾有强大助攻效果的古汉水河道,却早就没用了。
因为就是在韩信“暗度陈仓”妙笔二十年后,即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陕西略阳爆发空前大地震,之后的余震更持续八个月之久,范围波及陕甘交界处,整个陕甘地区的山川地貌,竟因此发生巨变,曾经水量澎湃的古汉水河道,河床礁石也都大变样,流入四川的支流,水量也严重打折,竟只成了潺潺细流。昔日的运输效用,自然也没了影。如此一来,川陕甘交界的这一片战场,就成了曹操口中的“天狱”之地,别管运兵运粮,都没法走水路,只能咬牙翻山越岭。行军速度乃至后勤补给,都严重拖后腿。诸葛亮几次北伐战场上,那严重缺粮的窘境,就是这场大自然巨变惹的祸。就算换成韩信来打,也是一样的困难。而以当时的科技条件上,这样的困难,也不是哪种“出奇制胜”的兵法能解决。
比这更重要的另一条是:诸葛亮与韩信,虽然都是北伐,但他们的主帅角色,却是截然不同。
对于韩信来说,他是汉王刘邦麾下的大将,虽然拥有带兵大权。但当时的刘邦,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团队:军队的后勤建设,大后方的政务操持,有萧何来忙前忙后,前线的各路军将们呢?周勃夏侯婴樊哙们,也都是各司其职。大家早就分工明确,韩信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正确的方法把兵练好,然后以高超的谋略,带领大家正确的打仗。打仗之外的事情?基本不用韩信操心。
也正是因为这靠谱的团队分工,身为职业军人的韩信,这才放轻松大展拳脚。把昔日给他屈辱的项羽,一口气打的稀里哗啦,立下汉王朝开国第一功。可这样的放轻松,对于后来的诸葛亮来说,简直可遇不可求。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里,诸葛亮的角色,可不止是大军统帅。当时的蜀汉皇帝刘禅年幼,日常的政务,也都是作为“相父”的诸葛亮一手操办,简直是“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换句话说,就是在前线打的最惨烈的时候,调兵遣将的诸葛亮,还要为后方蜀汉王朝的吏治考核操心,还要琢磨今年蜀锦的产量高不高,销路好不好卖。前线后方的大事,每天都要送到他的案头。就这样呕心沥血,直到生命的尽头。
同样的工作压力,换到韩信身上?让一个纯正的职业军人韩信,把蜀汉王朝所有事务扛起来,细到蜀汉王朝的后方运输国计民生,全都要他烧脑操心。会是什么后果?可以相信,任何一位牛人,放在当时诸葛亮的位置,给他诸葛亮那样的压力,他真的很难做到更好。
以这个意义说,诸葛亮一生的壮志未酬,绝非个人能力问题。一句“生不逢时”,对于很多人,也许是客气话。对于他,是实在话。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如果蜀国北伐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韩信,北伐能否成功?
刘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就是因为他得到了韩信。而且当年韩信带领刘邦杀出汉中的时候,和诸葛亮面临的情况都是一样的。
无论是韩信还是诸葛亮,他们必须要通过北伐,走出汉中,到达关中,然后出关中之后到达中原,才能统一中原夺取天下。
我们看看当年韩信是如何带领刘邦杀到关中,冲到中原去的。
首先第一步就是如何出汉中,这是比较难的一步。
因为汉中四周都是山,真的是被崇山峻岭所包围了,想要走汉中到关中,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可行。但是,当时那个山路上铺的木板,还被刘邦进汉中的时候给烧了。
这时候韩信想要出汉中,必须要让人把栈道重新给铺垫好才行。
韩信一铺垫木板,关中那边项羽的人就知道了,当时关中之地的雍王,章邯正好奉了项羽的命令在防守刘邦。
所以,章邯就带了大军到了栈道的尽头,来等着韩信和刘邦杀出来呢。
章邯相信,只要他们走这条栈道,就能让他们有来无回。
因为这条路太窄了,一次走不了多少人,可以说来多少就能杀多少。
那么韩信有没有走这条路呢?
没有,因为这是一条死路。
问题来了,那么韩信不走这条路,为何又要修栈道呢?
韩信的目的就是想要吸引敌人的目光,给他们造成一种假象,让他们误以为自己会从这里出去,好牵制住敌人的主力。
结果章邯真的上当了。
韩信又是如何出汉中到达关中的呢?
说实话韩信走的不是寻常路,他挑了一支比较精壮的部队,直接翻越秦岭,到达关中之地的陈仓去了。
要知道翻越秦岭去打仗,这是韩信的首创呀。能干这种事的不是疯子就是天才,因为谁都知道,翻山越岭容易消耗体力,没有体力了还打个毛的仗。
没错,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
等到韩信到达陈仓,把陈仓给拿下了后,章邯才得到的消息,但是,这时候已经晚了,因为韩信已经占领大部分关中之地了。
你肯定会问此刻的项羽为何没有来救援呢?
因为项羽也陷入到了战争之中,他正在齐地和田荣打仗呢。
所以根本无暇东顾。
这就给了韩信占领关中,冲出关中的机会。最后,韩信带领刘邦占领了中原,打败了项羽。
那么当时的诸葛亮也是想要北伐,出汉中到关中,为何就没有成功,若是换为韩信,他能实现第二次逆袭吗?
当时的蜀国有两个强大的敌人,一个是北方强大的曹魏,另一个是半敌半友的东吴。
我们可以把来自东吴的威胁忽略不计,只说曹魏。
这时候北方的曹魏是统一的,他们可以提前布局挡住诸葛亮的出路,无论是陈仓还是栈道,都用重兵把守住。
这样就能保证汉中的人杀不出来。
这就是诸葛亮为何北伐不成功的原因。
所以即使诸葛亮换为了韩信,能杀出汉中的希望也不大。
毕竟这时候和当年刘邦时代不同,刘邦和韩信那时候冲出汉中的时候,中原是大乱的时代。而诸葛亮的时候,北方是统一且强大的。
所以即使换为韩信,也只能是束手无策。
如果蜀国北伐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韩信,北伐能否成功?
能,韩信的军事造诣在几千年的中国无出其右者。当年打仗带的都是新兵,还以寡击众,对手都是名将,每次对阵都不超过一个月,最短的是一天就打败了陈余20万部队。
诸葛是被小说神话了,斯人不以军事见长,属于汉初萧何一类的人物,蜀汉的韩信和张良分别是魏延和法正。奈何魏延一生被压制,最后身首异处;而法正不几年就病死了,天不佑汉。六出祁山其实至少有两次是有成功机会的,但他没能把握住。一次是首次北伐,西有陇右三郡响应,东有孟达叛乱,当时曹魏确实没有防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诸葛过于谨慎,没有大范围的骚扰曹魏后方,让魏国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凭险据守、节节抵抗,最后从容集结部队绕到诸葛背后成功击退蜀军。第二次是陆逊在安徽击败曹军,曹魏派主力东援,关中守备空虚。诸葛又一次屯兵坚城之下,20多天无所作为,坐等魏国从容集结,然后被迫后退。以后上天再也没给他机会。
上天给机会都把握不住,这能力不说了吧。韩信是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他的对手排兵布阵是没有漏洞的,但他每一次都能调动对手。
兵法以正合、以奇胜,诸葛一生不曾弄险,所以他打不了胜仗,一片大好的机会都打成温吞水。换成韩信,这么好的时机20多天的时间,够他把洛阳打下来的。
如果蜀国北伐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韩信,北伐能否成功?
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敌人,不同的实力,不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两个人物,是很难有可比性的。韩信是秦末汉初的人物,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的人物。韩信是刘邦手下的大将,是刘邦建大汉的得力人手,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重臣,是刘备能鼎足天下的关键人物。那么蜀汉北伐,如果换成韩信是统帅会不会成功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诸葛亮和韩信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乱世统一易,稳中取国难。韩信处在秦末大乱的乱世,人心浮动,不知所依。经过多年的秦国大统一,山东六国人民对各自国家的认同感已不强烈,谁来就从谁,谁势力大就附谁,正如鸟兽奔走,居无定所。在这种形势下,斩将搴旗,攻城拔寨,浑水摸鱼,也是很容易成功的。而诸葛亮呢?正处在三国鼎立时期,曹魏久已一统北方,设郡县,施屯田,招流民,开荒地,与民休养生息,民心稳定,安居乐业。孙吴呢?在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政权稳固,群英效命,兵精粮足。而蜀汉才刚刚起步,历经几次大战,兵疲民弱,要想一统天下,谈何容易?其次所拥有实力不同。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萧何在其后征备粮草军需,张良在出谋划策,天下纷乱,民不聊生,只要插上招兵旗,不愁兵员聚集。韩信所攻诸侯,尽是刚复国不久,人心不稳,国力疲弱。就是项羽,因其刚愎自用,恃强凌弱,不厚恤诸侯,因此一旦刘邦向他们许下封赏诺言,众诸侯无不倒戈影从。因此,刘邦的汉兵兵多粮足,虽不及项羽兵强精壮,但实力却是各诸侯中最大的。而诸葛亮所处的蜀汉,在三国中是最弱小的。天下十三州,曹魏有其九州,人口四百多万,有兵四十万至五十万;孙吴占三州,人口二百余万,有兵二十多万;蜀汉却只占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万,士兵仅有十万左右。再次与之对阵的人才不同。秦统一天下,推行愚民政策,焚书坑儒,百姓多不识书,能通兵法要策者,更是凤毛麟角,秦末大起义,领头的多是些愚夫莽汉,知道什么兵法战策,就是楚霸王项羽,也是粗鲁有余,智谋不足,只是一勇之夫罢了。身边有个亚父范增,也不能用,早早被他气走。因此与韩信对阵之将,多是愚鲁无谋之人,自然很难匹敌韩信的进攻了。而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代就不同了,历经两汉文教,智略奇士积淀很多,文武人才丰富。与诸葛亮对阵的曹魏将领,像曹真、郭淮、张郃、费曜、司马懿等人,不是久经战阵就是饱学之士,其智谋才略都是人中之豪杰。北宋苏辙曾说过:“以智遇智,则智者不足畏也;以勇遇勇,则勇者不足畏也。”就是说智者遇上智者,智谋就没了优势;勇武的人对上勇武的人,勇武也就不足凭恃了。与诸葛亮对阵的,都是当世人杰,自然与韩信对阵的人不可同日而语了。其四二人所担使命职责不同。韩信打仗从不考虑兵员粮草及治国理政上的事,后勤有萧何,筹谋有张良,韩信专职打仗。而诸葛亮就不同了,他不但要筹谋军事攻伐,还要考虑军需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事。
因此说,诸葛亮与韩信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人物,没有可比性。如果把根本不懂政治的韩信弄到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的位置,单就组织好六出祁山,就会很让他头疼了,更别说能取得北伐的成功了。也许会有人说,诸葛亮为什么不放权,专职北伐呢?从当时蜀汉内部的朝局看,诸葛亮只有集权才能安心北伐,否则,恐怕早被朝中反对势力给拿下了,还能会有六出祁山吗?
如果蜀国北伐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韩信,北伐能否成功?
且不论把诸葛亮换成韩信,蜀汉的北伐是否能成功,但就各自北伐的难度上来说,后期的诸葛亮面对的难度相对于前期的韩信而言确实是有很大的提升的,而这种增加的难度也就给本就艰难的北伐带来了更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那么二者北伐所增加的难度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又有哪些不同呢?
诸葛亮剧照
首先我们看到的最为直接的一点,那就是所面对的势力不同,虽说韩信出川面对的是强大的西楚霸王,但是整体而言还是一个军阀混战的乱世中原,即便楚霸王很强大,但是也有很多牵制,使得韩信有很多喘息的时间,而诸葛亮面对的则是一个强大一统的北方政权,丝毫不给他任何喘息之机,而且无论从人力物力,军队实力,还是人才储备都远远强过自己,毕竟韩信面对的强敌,强在楚霸王一人,而诸葛亮面对的强敌,强在一个整体,所以面对的对手的强弱是有区别的。
其次便是军需后期压力不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诸葛亮的每次北伐,大多都是因为缺少军粮而不得已告终,实际上蜀汉的北伐大多都是一两个月的持久度,时间久了便无法持续,而这也正是二者不同之处,因为由于地壳运动以及地震影响,原本可以借助汉江水运运输粮草的水上通道到了后世的蜀汉已经是行不通的了,只有靠陆上运输,不仅成本更大,消耗更多,而且时间还长,运抵目的地十存一二已经算好的了,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没了粮草,战争的胜算自然大打折扣。
第三,内部倾轧程度不同,相对于韩信时期的蜀汉,诸葛亮时期的蜀汉由于内部人员构成复杂,派系众多,导致本就孱弱的蜀汉还无法集中全部实力进行北伐,经常性的受到后方牵制,这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一大内因所在。
所以说,即便把诸葛亮换成韩信,他也不一定能够成功北伐,当然成功的可能是有的,毕竟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其实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只不过意外永远是存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