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去世时隋朝正是全盛时期,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中国古代的朝代众多,而在这么多的朝代之中,真正的统治者与皇位“和平分手”的例子十分的少见,大多数都是“非暴力不合作”,这也就导致了流血和牺牲成为了中国古代朝代更迭所不能少的因素,但是有些朝代的下场却远远比其他朝代来的惨烈的多,就比如说秦朝,又比如说和秦朝十分相似的隋朝,而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隋朝。

隋朝的灭亡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各代史学家很喜欢研究的一个方面,毕竟史学大家王夫之先生就曾经说过“隋之富,汉、唐之盛,为之逮也”,但是如此繁盛的隋朝却只历经了37年的光景,那么究竟隋朝为什么会灭亡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以下几个原因。

1、 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作为一个小国,从北朝时就已经成为了中原国家的附属国,开始向中原国家朝贡,包括隋文帝时期,高句丽也一直向其朝贡,但是等到隋文帝灭了陈之后,高句丽开始有点慌了,他们担心下一个被灭亡的是自己。而这种担心就使得当时的高句丽开始训练自己的将军队并且开始专门存粮,随时准备着抵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的侵犯。

等到隋朝的社会经济已经开始稳定并且开始发展的时候,可能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准备好了,完全不怕隋朝军队来攻打自己,于是高句丽开始不安分了起来,屡次在边境作妖,屡次杀害边境的中原人。当时的隋文帝见状并没有直接派遣军队攻打高句丽,而是想用爸爸的宽广胸怀温暖高句丽,希望他们自己醒悟,但是人高句丽不听就算了,还带领军队到了辽西。

隋文帝一看也生气了,我们好心好意哄着你们,你们就这样?他立刻派遣军队去攻打高句丽,但是很不巧,这支整整30万人的军队遇到了瘟疫死伤惨烈,没有足够的兵力还打什么?于是这次隋文帝选择了先退兵。

隋文帝去世,隋炀帝继位,隋文帝时期累积的大量财富使得隋炀帝毫无顾忌,觉得周边的国家都应该臣服于自己,为了达到他的这个念头,杨广四处炫耀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对高句丽,他很直接的威胁当时的高句丽使臣让他们归顺自己,如果说他们不愿意归顺自己的话也没关系,咱们隋的军队就直接打过去哦。高句丽也傲娇,表示不约,杨广对此十分的气愤,决定攻打高句丽,这就有了后来的三征一说。

为了成功打下高句丽,隋文帝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他结合了自己父皇的失败教训,专门把粮草和兵马给准备好了,还为了能顺利运送粮草物资下令开凿永济渠。除了粮草之外,隋炀帝对军队也十分的用心,尤其是武器这方面,还专门派遣人去检阅这些兵器,如果说检阅的人不认真的话,甚至会被斩首!就这样,把一切前期工作准备好的隋炀帝信心满满的去征伐高句丽了,然后,失败了。

自己准备了那么久的军队居然失败了,这让隋炀帝生气,他立马着手二次的进攻,第二次的进攻很顺利,眼看着战争正在最激烈的时期,就要分出胜负了,国内的环境却开始不安定了,杨玄感起兵造反了。要真的只有杨玄感一个人造反还好,关键是人杨玄感把一群重臣的儿子全部都给囚禁了,隋炀帝只能够把军队调回去先镇压住杨玄感。

但是高句丽不降,隋炀帝心里还是不舒服,于是他不管当时国内情况有多糟糕,还是发动了第三次征伐。他这么打,隋内部受不了,高句丽也受不了,选择了投降,隋炀帝十分的高兴,觉得隋朝的军队就应该这样所向披睥睨,但是他没有看到国内的局势已经十分的不堪了。

或许对于隋炀帝自己来说,这次战争的结果是隋朝胜利,这就够了,他却没有看到因为这三次的征伐,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恶化,民族矛盾加剧。他对一切反抗自己的行为都是一味地镇压,而从而没有想过别人为什么会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起义,他自己确实是战胜了,但是这是由无数百姓的流离失所所换来的,可是他却未曾关心这些百姓,这样的隋不亡还有道理可言吗?

2、 三下江都

隋炀帝这个人喜欢旅游,但是他的旅游和现在的驴友们带着个背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不一样,他不仅要旅游,还要最高贵的旅游套餐,一定要至尊vip才能够匹配的上他高贵的皇帝身份。

公元605年,他第一次巡游江都,带上了足足二十万人的军队,一路上的生活可谓是奢侈到了极点,为了装在下所有的人,一共准备了上万条船,而隋炀帝就在最豪华的船上享受着自己的度假生活。要是真的只是来度个假还好,为了维持自己奢侈的生活水准,他命令周边的百姓都要进贡。老百姓自己的日子也才刚刚温饱,哪里有多余的东西进贡?只能够省吃俭用,再把这些省下来东西上交。

御厨把这些上供的食物做成美味后,一旦隋炀帝不喜欢吃或者吃不下,就直接扔掉。这可是无数老百姓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可是隋炀帝并不心疼,他觉得自己就该得到最好的,他看不见为了他的这些吃食,多少家庭苦不堪言!

在江都过了四个月奢侈的生活后,隋炀帝决定回洛阳,但是江都的老百姓并没有解脱,因为他要排场!为了这个排场,要多少人配合就不说了,钱花的如同流水一般,这钱从哪里来?就从老百姓身上剥削而来,百姓怎么能受得了?而且关键是这巡江都并不是只有一次,隋炀帝一共下了三次江都,每一次都是劳民伤财,他以剥削江都百姓为手段来自己维持奢侈的生活。

为了自己优越的生活,直接伤害老百姓的生活,这样的隋不亡,还有谁该亡?

“ 君为舟,民为水”这句话说得是真的好,人民能够让你这个君过的好,也能够直接覆灭你的地位,隋炀帝一味地剥削老百姓,无论是上文说到的硬是要发动战争还是为了自己的江都之行,遭殃的都是百姓,而非是他们这些上流社会之中所谓的“精英人物”,看不见百姓的疾苦只能够看到自己的君王又怎么能够长久?

3、 隋炀帝自身的性格缺陷

隋炀帝自身有一个很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十分的自负,他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任何建议,就像是征伐高句丽,当时很多人都劝他不要为了一时的意气劳民伤财,但是他不听。征伐的失败结局更加使他感觉受不了了,他不能够忍受这种失败,选择了再度征伐,而这也使得白姓们叫苦不迭,以至于后期直接爆发了农民运动。

照理说,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下,一个正常的君王应该选择调整政策方针,安抚民众,那个时候他的手下们也是这么建议的。可惜的是隋炀帝实在是太过于自负,你不提还好,一提他就非要跟你反着来,他不仅不听手下大臣的话,还更加的任性妄为,选择在民怨沸腾的情况之下再下江都!

那个时候,还是有很多隋朝的忠臣给隋炀帝提建议,但是隋炀帝一概不听,甚至于还杀了好几个给他进言的人!自负是作为君王最大的性格缺陷,没有之一,而隋炀帝身上偏偏就有这样的一个致命的缺陷。

隋炀帝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局势,而且也正是因为他的自负,他不能够接受别人给他提的任何一个建议,他只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中,活在自己给自己搭设的温室中。他真的不知道百姓们的苦痛吗?笔者觉得他或许是知道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选择直接无视,拿现在的话说就是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他拿着全国人民的利益为垫脚石去实现只有他一个人的精致,成就他一个人的狂欢,这就有问题了。

公元617年,全国农民起义频发,许多贵族也相继起兵,隋炀帝自觉已众叛亲离,可是这个时候的他即使已经知道自己不会善终,但还是继续着自己荒淫无道的生活,第二年,隋炀帝的预言成真了,他被他曾经的手下宇文化及等人缢杀,他自己亲手终结了整个隋朝。

总结

隋炀帝傻吗?他不傻,不然也不会打败自己的几个亲兄弟坐上皇帝的宝座,但是他也傻,他傻在不知道听取别人的建议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有多重要,他傻在曾经看不懂局势还好,他后期就算看懂了局势还是选择继续自己奢侈的生活,而从未想过任何的解决方法。

隋文帝将一个已经足够好的隋朝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只要隋炀帝能够争气一点点,就算是选择“无为”,隋朝都能够绵延下去,可是他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装了太久,当上帝王后他再也装不下去了,任由自己的欲望无限膨胀,最终使得隋朝的生命停留在了它37岁那年,

隋文帝去世时隋朝正是全盛时期,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秦始皇去世时也正是秦国的鼎盛时期,秦国没多久就灭亡了。秦国可以,当然隋朝也可能鼎盛没多久就灭亡了。

隋朝很快就盛极而衰,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掏空了隋朝的基础,动摇了隋朝的根基,开凿大运河和三征高丽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子。第二,隋炀帝实行科举制度、打压士族门阀,尤其是对关陇贵族进行打击,得罪了关陇贵族,最终杀害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第三,隋朝灭亡有一定的突发和偶然性,隋炀帝尚在扬州。此时,隋朝在天下各地还有很大的势力,忽然之间随着隋炀帝被杀而终止。隋炀帝死后,各地先后立隋炀帝后代为帝正是隋朝当时力量还在的表现,只是灭亡的很突然,让人措手不及。

隋文帝去世时隋朝正是全盛时期,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明朝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大明却没灭国,隋炀帝继位五年却丢了江山。

这证明作为皇帝,不怕你昏庸就怕你瞎折腾。

我们先来看看隋文帝给杨广留下了怎么样的一个隋帝国。

开皇之治

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在政治上,他听从建议使用三省六部制,后世的几个封建王朝几乎都政治制度上都有三省六部制的影子。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更是沿用了1300多年,一直到清末才被废除。他设立粮仓,储存的粮食布帛一直到唐朝贞观11年都没用完,而这时隋文帝已经死去了三十三年。隋文帝在位期间人口增长了两百多万户,周边四邻如突厥、吐谷浑也打了个遍,可以说交给隋炀帝手上的隋帝国家底厚实而且周边也没有强大的少数民族虎视眈眈。那么这样的一个隋帝国是怎么被隋炀帝整没的呢?

隋炀帝其实并不昏庸

隋炀帝即位以来都做了些什么呢?

他进一步发扬科举制度,使平民有良好的上升空间。

他营造东都洛阳,削弱关陇地方集团的政治力量。

他修建大运河,西巡张掖,开拓丝绸之路,使全国物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南北东西各方文化经济交流得以通畅。

他调兵遣将,陆续攻灭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诸国,大大扩张华夏疆域,亦是东汉之后首次收复越南南部。

他亲自率军远涉海拔数千米的高原,攻灭吐谷浑,征服了半个西域和整个青海,亦是华夏王朝首次将青海高原划入版图。

似乎隋炀帝不仅并不昏庸,而且文成武功之高不输唐宗宋祖。

隋朝之亡

隋炀帝的失败主要问题就是由于他的好大喜功,他为了开疆扩土三次远征高句丽。在战场上每每隋朝将领要有什么举措必须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隋炀帝,导致延误军情最后中计。三十万五千隋兵最后只逃回了二千七百人。三次出兵动用民力数百万,农村没有了壮劳力还要加收赋税,老百姓没办法当然只能起义。再加上被科举制度触动了利益的门阀从中鼓动使得起义之势锐不可当。

而眼见北方之乱不可收拾的隋炀帝却把有着极多积蓄的长安、洛阳两座大城交给了自己两个年幼的儿子,自己带着大军南下扬州试图避祸,可以说这时的隋炀帝抛弃了自己反击的最后筹码,最终被手下背叛所杀。

我是老袁,坚持做紧跟时代的原创历史。喜欢本文的请多多转发、点赞,有不同意见的也请留言指点!

隋文帝去世时隋朝正是全盛时期,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主要问题是:隋炀帝实在是太能霍霍了。

确实,隋朝的繁荣没有多少盛世可以比拟,隋朝的两代皇帝诠释着不同意义的繁荣:隋文帝创立开皇之治,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隋炀帝的大业年间,南征北战,扩充了版图,兴建各种大型工程,可以说隋朝在这个时候,八方来朝,在世界上是相当有地位的。

不过,隋文帝的盛世是给国民看的,隋炀帝的盛世是给其他国家看的。给其他国家看的盛世,代价是牺牲自己国民的利益,这也是隋朝灭亡很重要的原因。

先看看隋炀帝接过父亲的衣钵之后,都干了些什么:1.兴修大运河;2.重建大兴城;3.兴修江南宫;4.讨伐高句丽;5.平定突厥。

这一个一个事情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隋炀帝这个人非常好大喜功,建筑追求华美,而且对工期的要求非常严格。

当时的社会不像现在,可以雇工,当时开建工程,都是征发该服徭役的壮年男子,不付工钱。南征北战,都是征发该服兵役的壮年男子,不付工钱。

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如果大工程和战争多的话,一来二去,田地荒废,民生凋敝。相当于透支了整个国家的活力维持表面上的风光。

这样的王朝怎么会不灭亡呢?

重要的是,隋炀帝着急想要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业,从他的年号“大业”就能看出来,他太急功近利了。所以,这么多耗费民生的工程都是几乎集中在一起完成的。

是,隋文帝去世的时候隋朝非常繁荣,不过你觉得能抵得住隋炀帝这样,跟哈士奇一样拆家般的霍霍吗?

隋朝灭亡于农民大起义,正是隋末的这些暴政,逼迫苦难的人民忍无可忍,才走上造反的路。

锅隋炀帝当然要背大头,但是隋文帝也是难辞其咎。此话怎讲?隋文帝晚年也是干了很多错事儿,比如疑心太重滥杀功臣,忠奸不分等等。

所以,一个朝代的灭亡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只不过最后一代皇帝占了大头而已。

感谢大家能耐住性子看到这里,还劳烦各位顺手点个赞,朕再次谢过了。

关注“大周天子武曌”,好文章,不迷路。

#文史知识局#

隋文帝去世时隋朝正是全盛时期,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大家知道,隋朝从581年建立,到619年灭亡,共经历了两代帝王,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为何只有短短的38年呢?。
早在隋朝建立之前的北周和北齐,其权力核心都掌握在关陇士族和山东士族的贵族人手中,而南陈的统治阶级以汉人为主,他们对北方的贵族政权本身就有抵触。隋朝统一全国以后,都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北齐和南陈的,对待上层他们强迫其入关,实行严密控制,对百姓实行高压统治,为形势上的统一埋下了隐患。 对于隋文帝的即位,关陇士族内心是不满的,只是迫于杨坚家族的势力,只能隐忍。对待关陇士族人的不满情绪,杨坚选择了打压和排挤,激化了皇族和关陇士族的矛盾。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继续执行父亲杨坚的政策。他征战吐谷浑和高句丽,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滥用民力,导致民怨迭起以至天下大乱,最后被迅速崛起的关陇士族的李渊家族所灭。 由此可见,隋朝从一开始,统治的根基并不稳定,对于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化解,而是变本加厉,最终让隋朝走向了灭亡。

隋文帝去世时隋朝正是全盛时期,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这就是千古一帝的悲哀吗?说实在他比始皇帝做的要好得多,始皇帝留下了一个濒临崩溃边缘的帝国,而隋文帝留下的是一个盛世帝国,始皇帝没有留下好的接班人,而隋文帝选择了才智最为出众的儿子作为接班人。都是千古一帝,感觉隋文帝很可悲,他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他励精图治开创的盛世仅仅十几年就崩了,选择一个才智出众的接班人也有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