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给奶奶的六十大寿写了一个“福”字,为什么被誉为中华第一福字?
关于康熙的这个福字,来源倒是从来没有过什么争议,无非就是:当年孝庄太后一病不起,众太医束手无策之时,康熙大帝一片赤子之心,沟通天地神灵,挥毫写下一个大大的福字,哎,神奇的事情立刻就发生了,孝庄太后她就一下子好了,果然是天子啊,这么厉害就让人起死回生,果然天子就是有大气运,不愧是奉天承运的苍天之子。
但是只要稍稍思考一下便会发现这其中存在的的奇怪诡异的地方,首先,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像孝庄太后那年过半百,即将六十大寿的身子骨,要是突然一病不起,众太医束手无策,那么这说明老人家一定得的不是什么慢性病,而是一种急性病。
其次,这种疾病对已经上了年纪的人危害极大,甚至能够使她一度病危,这种药石无医的情况下,老人家的乖孙子凭着自己的“天子”之威,强行为老太太续命了个十五年。
最后若真如此,那康熙皇帝为何不在十五年后再来一次?再给老太太续个十五年什么的,况且既然天子可以与上天交流,写一个别出心裁的福字就可以强行续一下寿命,那那么多短命天子可能就有话要说了。
有人可能就开始有疑惑了,那为什么老太太又多活了十五年呢?答案显而易见,老太太根本就没有病倒!所谓得了重病即将不久于人世,御医们毫无作为都是障眼法而已,笔者查阅相关资料,颇为惊讶的发现孝庄这次“突然病危”与清朝历史两件大事时间是重合的——清朝初年康熙年间,三藩之乱这件大事与孝庄“病危”是同年发生、康熙皇帝京城阅八旗劲旅与孝庄太后“病危”是同年发生。
三藩之乱中的吴三桂起兵造反,势如破竹,而这其实属于康熙的操作失误,康熙急于削藩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手腕,给了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机遇,吴三桂起事之后,清朝内部还是一片混沌,入关之后的八旗军腐化迅速,丧失了曾经的勇武,而各地绿营兵的忠心又无法保证,康熙皇帝陷入了危机当中,而作为他的祖母——孝庄太后眼看朝廷内部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身经百战的孝庄极有可能想到了这招厉害的招数:由于女真人信仰萨满,认为万物有灵,就如同草原上请大神跳大神的思路一样,假称自己重病,让贵为皇帝的康熙通过天子的威力,与上天沟通,请“大仙儿”保佑。
具体操作便是让康熙挥毫写下一个大大的福字,这个福字要足够新奇,要足够与众不同,方显天子之威,也苦了康熙和他的顾问们,不知道思考了多长时间才有了这么个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的“五福合一”,这么一个“福寿合一”的福字一出现,孝庄太后立刻宣布自己病好了,比药到病除还要有效,这个福一出来,那些文化人就立刻对如此别出心裁的设计大唱赞歌,确实设计的很有艺术气息。
清朝是一个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鼎峰的时代,在康熙皇帝驾崩后,他的继承人雍正设军机处,这也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鼎峰,而对于自己的这位父亲,经历过九子夺嫡这种事情的雍正皇帝的感情是复杂的。
但是,康熙皇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符合雍正一直以来标榜的圣祖形象,同时因为康熙所代表的皇权的确是雍正皇帝所需要竭力加强的,所以对于康熙这个父皇,雍正自然而然要竭力造神,这个福字依旧放在大内,但是到了乾隆年间,这个福却被和珅藏到一处龙脉上面去了,后来抄家的时候嘉庆发现和珅的小心思,下令连同这个福一起埋掉,到了建国之后,伟大的周总理发现了“福”,惊讶于它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与人文情怀以及历史意义,遂亲自命名为“天下第一福”,至今吸引各地游人参观。
康熙给奶奶的六十大寿写了一个“福”字,为什么被誉为中华第一福字?
这个福字,如今价值很高,甚至一副恭王府拓本要卖好几百元。 但它的确有着极为传奇的丰富经历,不仅是康熙皇帝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还被和珅偷走过,而且与周恩来总理和红楼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理题名“中华第一福”首先是在新中国建立后,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恭王府的建筑构造与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大观园,很是类似,并找到证据可以证明,恭王府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
于是他找到周恩来总理,说明这一情况。总理非常支持他的看法,于是电告北京市政府要求对恭王府进行重点重修维修工作。正是在这一维修过程中,工作人员在王府的后花园的一个石洞中发现了这块失踪近400年的福碑。
周恩来对此也很是兴奋,一向不怎么喜欢题字的他,当即挥毫将这块碑命名为中华第一福。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他都还非常关心着恭王府和这块石碑。1975年他还向当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要求向全社会开放恭王府,让全国人民都来沾沾福气。
康熙皇帝的孝心与墨宝说这块石碑的确来历惊人。除了上面的这段故事。它本身也有极大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这块石碑上的福字,由康熙皇帝亲笔所书,康熙自幼深爱中国传统文化,于书法更是造诣精湛,但很少题字。
康熙12年,孝庄皇太后60大寿前,生了一场重病。这对于在历史以至纯至孝闻名的康熙帝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他幼年失去父母,惟有这位皇祖母对他关怀备至,祖孙感情极深。康熙皇帝为了给祖母祈福延寿,沐浴斋戒了三日,提笔写下了这个福字。
这幅“福”字,写法上暗合“子、才、田、福、寿”的字形。右半的上部像一“多”字,因此,取意“多子”、“多才”、“多田”、“多福”、 “多寿”。五福合一,旷世稀有。(这可能是最早的集五福)。写完这幅字的不久之后,孝庄皇太后竟然离奇般的痊愈了。并且一口气活到了75岁。很多大臣都说是皇上写的这幅字起到了请福延寿的作用!此乃天赐鸿福。
离奇失踪的石碑后来就刻成石碑在紫禁城中,但是诡异的是,在乾隆年间此碑却神秘失踪。据说为权臣和珅盗取。但是始终没有证据,不了了之。这宫闱大内,戒备森严,要盗取沉重的石碑,绝非易事,自然非一般人可为。1962年恭王府重修,在整理恭王府内假山时,人们无意间发现了藏匿假山内的“福”字碑。 “天下第一福”得以与游人见面。证实了这块碑确实是被和珅所觊觎,偷盗得手。
多方原因形成的“天下第一福”其实这幅字,被认为是天下第一福。自然有几方面的缘故,第一是书法本身就有着极高的水准,此外再加上作为千古一帝康熙的名号那更加是了不得了。第二是有着极好的寓意,此福为请福延寿之作,体现了康熙的孝心,而孝庄太后的病也确实痊愈了,这当然会形成一种为人惊奇的福运感。第三是有着周总理起到重要作用,周总理将这块石碑命名为中华第一福。还要求将恭王府向大众公开,这就有了这块福碑被传播出去的,更便捷的渠道和更加浩大的影响力!而中国人民心中对吉祥如意的一种偏爱,也使得去恭王府,必看福字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事情。也让卖福字成为了今天恭王府的重要收入来源。
(题外话,我扫了一下,好像也并不能扫出来敬业福和花花卡)!
【历史千奇百怪,闲谈也很欢快,欢迎关注,感谢点赞!】
康熙给奶奶的六十大寿写了一个“福”字,为什么被誉为中华第一福字?
康熙御笔亲书的【福】字,现存于恭王府萃锦园的秘云洞内。这个【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字,其原因在于康熙御笔的福字含义非常多,而且此福字其经历也相当传奇。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太后临近六十大寿之际突发重病,整个太医院束手无策。看着孝庄病情一天天加重,康熙忧心忡忡。某日得知上古时期,真命天子乃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苍天为他人祈福。于是康熙斋戒沐浴三日后,御笔亲书了一个【福】字,并且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最终献给了孝庄太后。
康熙所写的【福】字有几个特点,一来加盖了皇帝印玺,因此不可倒挂,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二来因为御笔亲书,印玺震福,所以珍贵无比。
除此之外,康熙所写的【福】字形窄而狭长,为“瘦福”,寓意“长寿之福”。其次此【福】字的左边偏旁形似“才”字;去掉一点之后形似“子”字;右边形似“寿字”;右上角形似“多”字;右下角为“田”字。整体寓意为“多才、多子、多寿、多田、多福”,实为五福合一之【福】。
孝庄得到康熙御笔之【福】后,病情立刻得到了好转,因此孝庄和康熙都认为此【福】字具有灵气。于是命人将此【福】刻为石碑,放置于宫中,从此这个【福】字石碑成了皇家的宝物。
相传此石碑传到了乾隆时期被大贪官和珅看中,因此和珅将其偷运出宫,并且藏在了自己的府宅之内,另有一种说法是乾隆将此石碑赐予了和珅。但不管和珅是如何得到石碑的,最终和珅都将此石碑以及几千块太湖石连在一起,修筑成为了一条巨龙,而且这条巨龙据说正好修在了一条龙脉之上。
和珅倒台后,嘉庆曾经多次想把这个【福】字拿回皇宫,却因为害怕破坏了龙脉,最终没有付出行动。不过嘉庆也将此【福】封在了秘云洞中。
1962年,周总理曾经下令整修恭王府,后来工作人员发现了秘云洞中的福字碑。周总理得知后,将此福字碑命名为了“天下第一福”,又称“中华第一福”。
最后说一下,现在恭王府有“三绝一宝”。三绝指的是后罩楼、西洋门、大戏楼,那些唯一的一宝就是这个福字碑了。以此可见此福字碑的重要性。
康熙给奶奶的六十大寿写了一个“福”字,为什么被誉为中华第一福字?
如果你现在去北京的恭王府旅游,一定,必须以及肯定要去的一个景点肯定是这个洞:
为啥看这个洞呢?
因为里面有和珅从宫里“偷”到家中藏在这里的一个字——“福”。
关于这个“福”,传说和故事特别多,但谁也无法否定的是,它的创作者——康熙皇帝。
据记载,康熙的奶奶孝庄太后六十岁时突患重病,这时有大臣建议康熙效仿上古所谓“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即向上天请“福”来为祖母续寿。
于是,在斋戒沐浴三天后,康熙大笔一挥写了个“福”字送给祖母。
神奇的是,孝庄看了这“福”后病竟然全好了,因此这“福”被称为“天下第一福”。
为啥一个“福”字能这么神奇呢?其实我们拆开这个福字就可以发现,一个“福”包含了人世间最幸福的东西。
是什么呢?
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世间少有的“五福合一”的“福”字。
不知道用这个福能不能扫出花花卡呢,嘻嘻。
这个“福”写的很有水平,首先它将福和寿巧妙融合在了一起,请看字的右半边:
即王羲之的寿字写法。
大家再来看右半边下面的田字,其未封口,表现了鸿福无边、无边之福之意。
所以,一个“福”容纳了如此多人世间的美好,难怪有人称其为“福”之本源。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贴福字,小君最后也祝大家福运到家,福气连连。
康熙给奶奶的六十大寿写了一个“福”字,为什么被誉为中华第一福字?
这个“福”字是康熙皇帝在祖母孝庄太后六十岁寿辰时祈福时写的。
当时的孝庄太后,体弱多病,扶植了顺治和康熙本人两位皇帝,康熙对这位祖母感恩之情可想而知,所以看到祖母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心急如焚。
据说,有一天康熙皇帝从梦中感应到了祈福的方法,斋戒了三日,写下了这个“福”字送给了孝庄太后。
哪知道还真灵,太后的身体慢慢好了起来,活到了75岁才去世,民间则传说,太后这多活的15年正是康熙皇帝“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
康熙皇帝自己也觉得这个“福”字很有灵气,就让人刻在石条上,作为国宝相传。
之所以被周总理称为中华第一福,其实除了这个福字驱走太后病痛的故事以外,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个福字囊括了“子,才,寿,田,多”五个汉字,寓意“多子,多才,多寿,多田”,所以在福字本身的基础上,作者的奇思妙想的手笔,又为其增添了更多的吉祥寓意。
然后呢,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个福字的右半边,正是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也就是说,正所谓“福中有寿,福寿双全”,非常符合当时康熙皇帝“请福续寿”,希望祖母福寿安康的心愿,也为这个福字增加了长寿的寓意。
最后一点是,这个福字盖了皇帝的玉玺,属于皇帝的墨宝,所以是唯一不可以倒挂的福字。
新年马上到了,祝大家福寿安康!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康熙给奶奶的六十大寿写了一个“福”字,为什么被誉为中华第一福字?
“天下第一福”是当年周总理对康熙遗留下来的一个福字的称赞,这个福字当时被刻在一个碑上,曾经在乾隆年间遗失(据猜测是被和珅藏匿起来),后被发现于北京恭王府花园秘云洞内,至今依旧在那儿。
关于此福的记载是这样的:康熙十二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但此时孝庄身染异病,太医对此束手无策,万般无奈之下康熙偶然得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
于是康熙沐浴斋戒三日后,一气呵成写下了流传至今的“福”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
而此“福”被写下后,孝庄太后的身体也好了,于是她特意让工匠将这个福字刻为石碑,从此福字碑成了皇家的宝贝。
而此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福我想原因有两点吧:
第一点就是此“福”是康熙皇帝御笔,而且康熙皇帝一生很少题字,流传下来的墨宝少之又少,所以这个“福”字也显得弥足珍贵。
第二点就是此“福”独特的书写特点。通过图片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福与普通书写的福大不一样,首先是此福整体狭长,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福那般饱满方正,而这种“福”在民间有一种叫法是“长寿(瘦)福”,其寓意不言自明;其次此福包含了包括“福”在内共五个汉子,右上的“多”,右下的“田”,还有左边的“子”和“才”,再加上整个右半边像一个“寿”字,所以整个“福”又有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的含义,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康熙书写的这个“福”就成了中华第一福。也因为它拥有如此多美好的寓意,所以现在每到节日,很多人们都喜欢张贴这种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种福有多寿之意且字体狭长又是康熙御笔,因而此福不可倒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