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和广东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个广字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兄弟省并不少,例如河北和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前者两省以黄河分割,后者两省则以洞庭湖为界线。
但是广东,广西这两个省名字中并没有山或者河流,所以它们并不是以其地理位置而命名的。广字开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以广字命名省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先来说明“广”字的由来,据说这个字来自于汉武帝刘彻。当时正值战国时期,河北保定有一孩童降生,他就是日后的赵佗。
到了秦朝,已经到了而立之年的赵佗受令南下攻打百越,在此之后于龙川,即现在广东省河源龙川县担任县令一职。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之前的县令治理方案十分简单粗暴,而赵佗实行的政策跟之前的官员完全不一样,他采取了安抚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在任职期间,他引进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纺织和灌溉技术,大大的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为了纪念赵佗所做出的功绩,百姓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当地的一个古镇,也就是现在龙川县的佗城。
由于秦朝实行的暴政,百姓苦不堪言,赵佗不满秦朝的暴政,他就跑到了岭南这一带,创建了南越,定都在了现在的广州市。
当时南越国的国土范围十分广泛,东至福建,向西一直到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向南可以到现在的越南中部,北至现在的两广北部。
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曾派下属去与赵佗谈判,想要劝降他。赵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他不想两国交战导致百姓民不聊生,因此臣服了汉朝,以附属国的形式归顺大汉,还没有完全的属于汉朝。之后汉文帝执政期间,又派人继续游说他放弃帝号彻底归顺大汉,赵也答应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赵不久之后便去世了,而汉武帝也登上了帝位,直接派兵南下,统一了南越。虽然汉武帝好战,但是南越的百姓都是在赵的仁政下生活了数十年,不服汉武帝的强硬的治理方式。为了治理好南越,汉武帝只能善待他们,实行仁政。
统一之后,汉武帝为了广施恩信,他在岭南地区设立“广信”县,即现如今的广西梧州,这就是“广”字的由来,这个地方也因此被人认为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两广地区最早的文化政治中心。
宋朝年间,朝廷为了利于管理,以广信县为界限,广信以东的地区称为广南东路,广信县以西的地区称为广南西路。
再之后,由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实施,朝廷专门设置了"两广总督"来加以管理,广南东路改名为海北广东道,广南西路则改名为广西两江道。明朝时期,将其分别改名为广东省,广西省。
后来又改了一次名字,广东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广西省改为广西布政使司。清朝时期,两省的名称被改回广东,广西省。广东省,广西省名字因此而诞生。就这样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广西省正式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至今未变。
广西和广东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个广字是什么意思?
广东广西合称两广,明清时期还专门设置了“两广总督”来管理。两广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始皇的仲父(干爹)吕不韦出版了《吕氏春秋》,书中提到关于“百越”的只言片语,但没有解释“百越”的具体位置。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后就盯上了百越,派屠睢率领50万大军攻打岭南;征服了百越。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全国设为36郡。在岭南地区就设置了桂林、象、南海3个郡。 “南海”就是指“南方的海”,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等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逝,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赵佗就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以武力攻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派10万大军灭了南越国,设立了交州。汉武帝又将南越国分成9个郡(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并下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并规定交州治所就叫广信(今梧州市)。这就是说两广的“广”字源于汉武帝诏书。 东汉13州,就有交州,管辖今两广大部分地域和越南北部。孙吴割据江东,分交州为二:交州和广州。 隋文帝杨坚废除郡置,改为州县制;隋炀帝时为避杨广的名讳,广州改名为“番州”。
唐朝设立交州总管府,又称都督府,后改为安南都护府。 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称为“路”,岭南设立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简称广东,广南西路简称广西,基本奠定了今天广东广西的边界,这便是广东、广西名称的由来。
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有专家曾在广东封开县和广西梧州考察的时候,从《水经注》得知这里正是桂江与贺江“入郁”(西江)的地方,即西汉时的“广信”,后来以此为界,广信之东为广东,广信之西为广西。 当时岭南9郡的交趾郡位于今越南河内,交趾郡与交趾部是两个概念,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9郡的监察机关,交趾部首府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
在此值得提及的是,交趾多次反抗独立,但都会被收复,其名字从交趾变为宋平、交州、安南都护府。 五代时期,南汉高祖刘岩将安南收归为南汉领土;939年吴权(越南吴朝开创者)打败南汉建立吴朝,自称吴王,建都古螺(原唐代安南都护,即交州),从而脱离中国统治;968年丁部领(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丁朝,国号大瞿越,自称帝,正式脱离中国;赵匡胤竟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成为藩王。 1009年李公蕴趁前黎朝发生内乱夺取帝位,开创了越南李朝。李公蕴竟多次深入宋境抢掠;明朝永乐帝趁着安南内乱期间,出兵收复了安南;明朝占领安南20多年,李朝反抗起义过多;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疲于奔命,废止了交趾布政司,中国统治1000年的交趾就这样丢弃了。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广西和广东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个广字是什么意思?
中国现存很多的地理名称都很有意思,如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东广西等等,这些都是之前的朝代遗存下来并保留的,例如河南河北就是唐朝李世民时期,李世民置十道,以黄河为分界线所取的,黄河以北的为河北,黄河以南的为河南。
还有,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湖南”的叫法早于“湖北”,始于唐朝,在宋朝最初的15路(路是当时的省级行政单位,并不是指公路、道路)里就有“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到了明朝,湖南湖北都属于“湖广省”,清朝时又将明“湖广省”再次分开,洞庭湖南面的为湖南省,洞庭湖北面的为湖北省,沿用至今。
山东山西的“山”有些分歧,有的说的太行山,有的说是崤山,虽然多数人认为是太行山,但太行山其实隔开的是山西和河北,山东虽然算得上是在太行山的东边,但却并没有与太行山挨着,最初“山东”“山西”是对太行山东西地区的泛指。
而广东广西的“广”字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地理位置,既不是什么山,也不是什么水,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广东和广西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没有大山大河将它们两地阻隔分开,自古以来,它们一直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习惯性的将广东广西称之为两广地区。
那么这个“广”字是何意呢?又从何而来呢?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就曾在岭南设立“苍梧郡”,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颁发圣旨在岭南设立交趾刺史部,管辖岭南九郡。这片区域 还包括了今天越南的一部分地区,刺史部设立在封开这个地方,封开其实就是岭南九郡最初的首府,封开在在汉朝的时候曾经取名为广信。
那么“广信”二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原来在汉武帝颁发是圣旨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武帝叮嘱官员,初到那个地方做官,不能总对老百姓用武力,要用恩情和诚信来管理他们,于是“广信”之名就由此得来。
广信经过专家学者的考察之后,证实自公元前106年起,这里就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了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三国时期,就曾经划分过广州这个概念,广州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广州市,三国时,吴国首次设立广州,几乎覆盖了今天广东广西两省。
五代时,广东广西属于一个地区,叫做广南,唐朝时属于岭南道,到了北宋,广南分成了两个地块,广信以东的叫广南东路,广信以西的叫广南西路,到后来,广南东路就简化为广东,广南西路就简化为广西,一直沿用至今。
历朝历代的文献古籍也对于广东和广西名字的由来有所记载,晋代史学家司马彪在标注《续汉书.郡国志》里描述:“苍梧郡广信”,意思就是苍梧郡的首府为广信县;南朝梁时期的刘昭也在此书里标注:“汉官曰,刺史治”,也就是说苍梧郡广信县是交趾刺史部的治所;而西晋人王范在《交广春秋》当中记载:“原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指的是公元前106年的时候,广信县成为交趾治所,其实,就是类似首府的地方。
广信县地处古南越国的中心地带,漓水和西江在此交汇,地理位置十分明显,在那个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广信作为岭南首府,在治理南中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西和广东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个广字是什么意思?
又牵扯到两广历史,作为本地人,还是蛮乐意回答的。
广东和广西的交界城市,多有通婚,走亲戚的。语言、习俗、文化、饮食等等都是一样的。
所以,走在两省的交界地段,大家都有“两广一家亲”的说法。但是在粤东潮汕、粤北等地区和桂西、桂北河池壮族等地区,就很难听到“两广一家亲”的说法。
两广文化,渊源流长,共同继承的是岭南文化。是真正的兄弟省份。
在我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关系如此亲密的兄弟省份了。
下面就开始普及历史知识吧。 秦始皇时期,刚刚统一天下。
气吞天下的始皇帝,立即开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派50万大军,屠睢为主将,想一举吞并百越地带。
(出发,攻打南越)
秦大军顺利的击败浙江福建等地的百越民族,在进攻岭南的时候,却遭遇到当地土著联军的愤烈反击。
一个夜晚,岭南土著联军夜袭秦军大营,混乱中,主将屠睢战死,秦军大败。
秦始皇听到消息,极为愤慨,于公元前214年,再派大军10万,由任嚣和赵佗为主将,再带领之前的残兵败将,一举荡平了岭南的抵抗力量。
把岭南地区纳入了中原的版图。并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直接统治岭南。
两位主将上书始皇帝,请求迁50万中原居民来岭南世代居住,开荒垦田。
还用“为士兵补衣服”的借口为由,申请迁来了1.5万未婚的年轻女子和寡妇,缓解了秦军士兵的单身问题。
为了更好的稳固统治岭南,两位秦军主将,这片岭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采用了“和辑百越”政策,尊重岭南越人的民俗习惯,并给越人一部分权力自治,大力鼓励中原居民、士兵和当地越人通婚。
于是来自中原的居民们,沿着珠江流域,寻找适合定居的风水宝地。所以珠江流域旁边或者附近的居民,基本都是说白话的,白话可不是百越话,之前的百越话,就是壮、苗、瑶等等本地土著居民,他们本来自有风俗,自有语言。
后来,秦始皇死后,二世继位,在赵高的弄权下,秦敌国飞速崩溃。中原大地四处烽火,各地的起义军延绵不断。
在此天下大乱之际,位于南方边陲的岭南,却一片祥和,安静得如世外桃源。
但是,作为最高统治者之一的任嚣,却在此时挂掉了,临终前,跟赵佗说:”这岭南地方好,只要把中原进来的道路关卡派兵切断,你就可以立国了。做你的土皇帝,延绵子孙后代。“
赵佗在任嚣死后,果然派兵守住各处连通中原的关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治所在番禺。
时光到了汉武帝时,公元前112年,他派出大军10万,平定了南越国。岭南又重新回归中原的怀抱。
(南越国地图)
这位千古一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业,一切都要新的。南越国既然回归了,就当是新开疆的版图咯。
于是,下诏:”初开粤(通越)地,宜广布恩信。“在岭南的打工仔官员们,听到老板都叫广布恩信了,行,那就在古苍梧王城的基础上,重新筑城,就叫广信城好了。
广信城一直作为岭南的统治中心,统治了近300年,这段时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居民,当然是以广信城里讲的中原雅言作为时髦语言了。
于是,白话,就由此散播到岭南的各个角落。据学者考究,白话起源于古广信城,而这话继承的是中原的雅言。
岭南作为一个整体,一直被中原统治,期间虽然有自立过南汉国,但岭南依然是一个整体地域政权存在。
公元前862年,唐朝觉得岭南这块地有些大,把它分一分,于是把岭南道分成了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
这就是后世两广分开的源头。
到了宋朝立国,赵匡胤把整个岭南设为广南路。至道三年,赵光义又要搞点事情,他命令,以古广信城为界,东边就叫广南东路。西边就叫广南西路。从此,广东与广西的名称是由这开始。
元朝,开始设省,广东省和广西省由此得名。一直延续至今,到建国后,广西改成了壮族自治区。
至于“广布恩信”的广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广泛、广大、很大的意思。
《诗·六月》、《雝传》皆曰:广,大也。广西和广东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个广字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上千年的行政区划沿革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政区划命名体系。在中国目前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尤以方位命名且成双成对出现的省份名称给人印象最深,例如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
很多人都知道,湖南湖北的“湖”指的是洞庭湖,山东山西的“山”指的是太行山,河南河北的“河”指的是黄河,但广东和广西的“广”在哪里,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和湖南湖北这些以山川河湖命名的省名不同,广东和广西的“广”来源于一个叫“广信”的古地名,那么广信又在哪里?广信和广东、广西之间又有什么故事?
“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在先秦时期,长江以南的整个中国南方地区都处于未开发的状态,中原人将生活在这里的部落民称为“越人”(“越”与“粤”通用),又因为越人支系众多,故统称“百越”,而岭南地区的主要以南越、西殴、雒越三支越人部落为主。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忠兴”——《汉书·地理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屠雎、赵佗等率六十万秦军征服了南方百越,并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岭南两广正是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岭南百越和中原汉民之间的民族融合,促进了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岭南两广加入中国大家庭的开始。
秦末大起义爆发后,南海郡尉赵佗切断了五岭四关等中原通往岭南的各条通道以割据自治,以番禺为王都,自称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
到了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内部就是否完全并入汉朝发生激烈矛盾,汉武帝借机出兵灭了南越,再一次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在征服南越后,汉武帝在南越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七郡。
由于南越国都番禺在平越战争中被焚为废墟,汉武帝在离水和郁水交汇之处新建了一座城池,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命名为广信,广信就此代替番禺成为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两汉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广信为中心的苍梧文化,成为包括粤语在内的岭南文化的起源之地。由于广信的特殊地位和地理上的中心位置,当地人们逐渐形成了以“广信以东”和“广信以西”区分岭南的习惯。
交广分治,两广分家的开始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爆发后,为了尽快平叛,汉灵帝将之前只有监察地方功能的十三刺史部改为十三州,州牧作为一州之主官,直接掌管州内的军政大权,例如曹操就担任过兖州牧、青州牧。在这样的背景下,交州七郡成了各路诸侯争夺地盘的一方战场。
割据荆州的刘表率先出手,饶过东汉朝廷任赖恭为交州刺史、吴巨为苍梧郡太守,将交州七郡据为己有。东汉朝廷自然不甘心失去对交州的控制,随机笼络苍梧郡的地方豪族士燮,任其为交趾郡太守,“董都七郡”。士燮家族控制着交趾、合浦、九真、南海四郡,与刘表控制的苍梧、郁林、日南三郡在交州对立。
“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知逆贼刘表又遣赖恭窥看南土,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三国志·士燮传》
孙权在东吴站稳脚跟后,为扩张势力也参与到对交州争夺战中来。建安15年(210年),荆州派内部发生分裂,吴巨驱逐了交州刺史赖恭,孙权趁机拉拢赖恭,以步骘(zhì)为新任交州刺史,领兵南下,意图接管交州。
(《三国演义》中的步骘)
步骘到任后,设计诛杀了苍梧太守吴巨,随后轻松击败了群龙无首的荆州兵,夺下苍梧三郡。而对于士燮这样的地方豪强,步骘许诺只要士燮承认其交州刺史的地位,便让他们安心留在原来的郡县供职。一杀一和之下,步骘很快将交州七郡都纳入到东吴政权的统治之下,结束了交州的混乱局面。
而为了巩固东吴在交州的统治,分化瓦解地方势力,步骘决定分治交州。建安22年(217年),步骘重新修建了南越国灭国之时被毁的番禺城,并将交州州治从广信迁到番禺。随后在黄武5年(226年),步骘将交州一分为二,分苍梧、南海、郁林、合浦四郡为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而来;剩下的交趾、九真、日南、朱崖、高凉五郡(崖、高凉二郡为孙权新设)仍为交州,州治交趾。
不过,这时的广州是包括岭南两广大部分地区的一级行政区,和现在的广州市有很大区别,而分治后的交州也只是如今的越南北部和雷州半岛地区,交广分治只是两广分治的开始。
从岭南五府到两广分治从东吴到南朝萧齐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岭南地区一直保持着广州、交州分治的传统,但自两汉延续而来的州制在南北朝的对抗过程中渐渐瓦解,岭南的行政区划格局也迎来转变。
在南北朝对抗的时代背景下,南朝政权不仅为笼络贵族和将领增设了大量州部,还为了安置南迁的中原百姓设置了许多乔迁州,使得三国时期的吴蜀5州(杨州、荆州、益州、交州、广州)到了南齐时期膨胀到21州。南梁代齐后,州制的泛滥更加严重,原先的岭南三州(交州、广州、崖州)扩张到25州之多。州制的破坏造成地方治理上的混乱,使得以广东(广信之东)和广西(广信之西)称呼岭南地区的习惯开始流传开来。
(南梁时期岭南诸州)
唐朝建立后,整个岭南地区的州已经达到87个之多(包含羁縻州),为了解决州制糜烂,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自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到唐高宗永徽年间,唐朝在岭南地区逐步形成了以岭南五府为核心的地方制度。广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邕州都督府、容州都督府、安南都督府合称岭南五府(或称岭南五管),都督府长官称经略使,广州刺史兼任五府经略使统管岭南五府。
在都督府的基础上,疆域空前辽阔的唐朝借鉴汉朝的十三州部,根据山川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如今的两广地区为岭南道。
(开元29年岭南到州府)
安史之乱后,原本只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开始广泛运用于全国,各道观察使、各都督府经略使、各州刺史成为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朝廷对抗,原先的岭南五府也在这一背景下瓦解。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刚刚即位的唐肃宗任命贺兰进明为岭南五府经略兼节度使,总管岭南五府,以节度使制度为代表的军镇制度开始在岭南落脚。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二道,岭南东道治广州、岭南西道治邕州。
到了昭宗年间,原来的岭南五府完全脱离了中央控制,岭南东道变更为清海军;岭南西道变更为怀远军;桂管都督府变更为静江军;容管都督府变更为宁远军;安南都督府变更为静海军,岭南地区进入军镇割据阶段。
(唐朝后期岭南军镇)
904年,岭南军阀刘隐通过贿赂朱温坐上了清海军节度使的位置,后击败宁远节度使庞巨昭、高州防御使刘昌鲁割据岭南。唐朝灭亡后,刘隐之子刘䶮在广州称帝,建立起以岭南为中心的割据政权,史称南汉。
北宋在平定南汉后,在岭南地区重新设置唐时的岭南道,后更名为广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改道为路,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广南道被划分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这时的广东、广西的区划轮廓已经基本成型。
(宋时期广南东西二路)
从汉时期的十三州、到唐时期的十五道、再到宋时期的十五路,在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过程中,除了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力量的角斗,也反映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以两广地区为例,秦时初征岭南,只初步开发了三个郡,主要由南征的秦军和当地越民组成,是中原文化扎根岭南的开始。两汉时期的武帝灭南越和孙权定交州,进一步刺激了中原人民向岭南迁移,加速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融合,岭南地区发展到两州九郡。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期间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也是岭南地区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到唐朝建立时,岭南地区已经发展到87个州(秦汉时期的郡)之多,足见岭南地区人口繁育之旺,经济文化之繁盛。进入宋朝后,岭南地区地域之广、州县之多,将其作为一个行政区管理依然行不通,两广分治自然水到渠成。
尽管宋朝之后,两广地区的行政区划也有过调整,但广东、广西之名却永远留在了中国的行政区划地图之上。
广西和广东名字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个广字是什么意思?
宋朝初期在岭南恢复“岭南道”,后来改为“广南道”,继又把“道”改成“路”。宋至道三年将广南路一分为二,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其中,广南西路包括今日广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广西”之称由此而来。
“广东”一名起源于两汉时期交州刺史部治所广信县,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后称广信以东区域为广东,宋至道三年(997年)设广南东路,为今日广东省名之出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