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中国古代爵位由公、侯、伯、子、男组成,再往上就是王爵。在古代王爵一般不轻易授予外人,除非对国家有着巨大的贡献才会授予王爵的称号,并分封异姓王,像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经严令禁止不许分封异姓王,由此可见王爵在古代被授予的难度有多大。
关于爵位的继承也有很大的学问,各个爵位的继承都是以秉承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来实行继承,在秦朝之前的周朝以及战国时期以实行分封制为主,就是将各位有功之臣或者是同姓家族之人分封爵位和封地,除此之外,在封地上的王爵拥有绝对的封地控制权,甚至可以拥有独立的军队。但是分封制制度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也一起被完结。
除此之外,秦始皇为了防止再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便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采用郡县制对天下进行严密的管理。
到了汉朝汉高祖刘邦时期,则是实行分封与郡县并行的制度,只分封同姓诸侯王,但是却并没有在削落诸侯国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导致了同姓诸侯国的强大,造成了对皇权极大的掣肘。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便推出了推恩令将各诸侯的权力进行变相削弱,推恩令规定,诸侯死后由嫡长子进行爵位继承后,需要再将诸侯权力分于其他儿子,这样就将诸侯权力变相分散,逐渐削落,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时期,爵位的实际权力变得越来越小,封爵也渐渐变为荣誉上的职衔,并没有太多的实权,在军队上也只允许受封的王爵供养些私兵以做防卫目的,王爵的性质变化也逐渐形成了当时所谓的上流社会,王公子弟。
到了宋朝,为了防止世家独大,宋太祖便提出受封爵位的侯爵死后由嫡长子继承之后便要削爵一级爵位,比如:父亲是王爵但到了儿子这一代可以继承父亲的爵位但是必须要削落一级继承,王爵也就变成了国公,依次类推。
这样的制度就造成了宋仁宗时期,整个朝廷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功臣之后,所有的王爵都消失了,所以宋仁宗就必须重新封爵,以保证王爵在社会上的存在。
古时候各个王朝对继承权都十分看重,不管是哪个朝代都将储君继承作为国之根本,但是随着君王因为子嗣过多而出现“立长”还是“立贤”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催生了一种党争现象,像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就是鲜明的代表。
古代的社会以宗族直系为主,直系子孙将直接会继承父辈所留下的爵位,只有在没有直系的子嗣的情况下才会从旁系挑选进行继承。
但是随着爵位继承制的发展,也衍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就比如如果嫡长子因为功绩受封爵位,在自身已经拥有有爵位的情况下是否还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呢?
其实这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嫡长子是可以同时继承父辈的爵位的,但是如果有特殊的情况发生也有可能导致无法继承,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这就只能由父辈的人自行挑选其他子嗣中的人来进行继承。
除此之外,通过皇帝或者宗室的认可也可以由嫡长子进行继承所谓的双重爵位。嫡长子如果有才能或者有大功进而受到皇帝的封赏而拥有自己的爵位的情况在古代还是较为频繁出现的,就比如在唐朝时皇帝会对有大功的臣子的儿子进行封赏,所以有些人出生就可能是男爵,而他依旧能继承父亲的爵位。其实这两个爵位也并不会有太大的冲突。
所以从古代的继承制度上来看总体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而嫡长子无法继承才会由顺位的其他子嗣继承爵位,如若没有子嗣则会从旁系中挑选有才德的人爵位继承。
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多说无益,以清朝为例,举粟子说明情况
晚清僧格林泌。
僧格林沁的父亲德力格尔是一个贫穷的四等台吉的贵族,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给牧主放牧,故人家给他起了个绰号“雅马台吉”,意为放牧的穷台吉。
德力格尔有二个儿子——朗布林沁与僧格林沁。
但僧格家穷,其父只有把小儿子僧格林沁过继给其远望叔叔——索特纳木多布斋。
这位索特纳木多布斋是一个蒙古郡王,他的福晋和硕庄敬公主是嘉庆皇帝的三女儿,公主只生了两个女儿,索王无嗣。
道光五年(1825年),索特纳木多布斋病死,十五岁的僧格林沁承袭其王爵——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爵。
咸丰五年(1855年),僧格林沁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加封博多勒噶台亲王。
六月,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咸丰帝龙颜大悦,加恩僧格林沁亲王“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其兄朗布林沁赏辅国公。
僧格林沁初始是继承”义父“的郡王爵位,立战功,长为亲王。但其爵位还是科尔沁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的头衔,除了将”郡“改成了”亲“外。
这也回应了问题,长子有爵位,又要继承父亲的爵位,二者合并,会向上升爵。当然,这是只存在一个儿子的情况。
下面接着看看。
僧格林沁只有一个儿子——伯彦讷谟祜。
因他老爹的战功,咸丰五年1855年,封辅国公,同治三年1864年,晋升贝勒,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战死,承袭其父的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位。
但伯彦讷谟祜有复数个儿子(查资料真不矢有多少个,但超过三个是肯定的)。
当伯彦讷谟祜承袭亲王爵位时,伯彦(简称吧,太长了)的儿子之一那尔苏,也同时接下伯彦的贝勒爵位。再同时,封伯彦的另一位儿子温都苏为辅国公。
所以,总共来算,僧格林沁不算他哥,僧格这一脉共同有三个爵位——亲王,贝勒,辅国公。
咱们一个一个说,先说铁帽子亲王爵位。
僧格林沁——其子伯彦讷谟祜——伯彦讷谟祜其孙阿穆尔灵圭,
然后就完了,不是绝嗣,而是大清完了,阿穆尔灵圭是1930年死的。
贝勒爵位
伯彦讷谟祜——那尔苏(伯彦讷谟祜子)——阿穆尔灵圭(伯彦讷谟祜孙)——温都苏(格林沁孙)——阿勒坦鄂齐尔(温都苏养子)
辅国公爵位
温都苏(僧格林沁孙)——博迪苏(僧格林沁孙)
为什么那尔苏没继承亲王爵位,因为那尔苏比伯彦死的还早,所以亲王爵位就给了伯彦孙子阿穆尔灵圭。
阿穆尔灵圭承袭王爵之后,就把贝勒爵位给了他叔叔温都苏,温都苏有贝勒爵位之后,把辅国公爵位让给了自己兄弟博迪苏。
明白了吧,在清朝,爵位是可以转让的,当然必然是自己的亲属(养子也算)。当继承的爵位高过自己的爵位时,可以将自己的爵位让给其它人。低于自己爵位,则大可不要。
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由于爵位的不可分割性,所以只能只能有一个人来继承。正常情况下,继承爵位的不是长子,而是嫡长子,这其中区别很大。
嫡长子才有继承爵位的权利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说一个男人虽然能纳很多妾,但只能娶一个正妻。就算是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也只能立一个皇后,而不能同时册立多个皇后,其他的贵妃、昭仪、婕妤……严格来说,都是妾的身份。
正妻所生的儿子就叫做嫡子,嫡子中第一个出生的就是嫡长子。按照古代宗法的规定,爵位通常只能由嫡长子来继承。
如果嫡长子不幸去世或者犯了大错,那么就由嫡次子继承,嫡次子死了就轮到嫡三子。如果所有的嫡子都死光了,那么就要从庶子中选一个,也就是妾生的儿子。
但是,庶子中,庶长子并不占任何优势。如果要在庶子中选择继承人,通常不是看年龄的大小,而是看其母亲身份的尊贵程度。比如,清朝的康熙帝只有一个嫡子,也就是两次被立为太子又两次被废的胤礽。在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康熙就不得不从庶子中选一个人来继承皇位,但这个人并不是大阿哥胤褆。
当然,以上所说,是古代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某个庶子的母亲特别讨男主人欢心,也有可能换掉嫡长子的继承位。比如刘邦晚年特别喜欢戚夫人,就像废掉自己的嫡长子刘盈,而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只是因为当时已云游四方的张良的妙计,以及周昌等群臣的反对,没有成功而已。
其他的儿子怎么办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家产大部分也由嫡长子继承,那么其他的儿子怎么办呢?
对于这一点,历朝历代的规定都不一样,比如唐朝在财产继承方面实行诸子均分制,宋朝规定遗腹子、收养子、继子也由继承财产的权利,明朝规定出嫁的女儿也可以分得部分财产。
但是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爵位只有一个,嫡长子继承了,其他的儿子就没有爵位可以继承。比如男主人死前是王爵,那么嫡长子可以继承这个王爵,其他的儿子封个郡王、公爵行不行呢?对不起,不行!
不过,这些没有继承爵位的儿子们,可以借助父辈的功劳,不用通过考试直接做官,起步官职的高低则看父辈的功劳到底有多大了。之后,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如果你个人能力强,能够为国家立下很大的功劳,那么皇帝也可能会赏赐给你一个爵位,当然刚开始这个爵位肯定比较低,但随着你不断的立功,爵位也会越封越高的。到底能高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你有多大的能力了。总之,父辈的余荫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平台,能做出多大成绩还要靠自己的努力。
而你有了这个爵位之后,你也会有自己的嫡长子,到你死的时候,就可以让你的嫡长子继承这个爵位,道理和上一辈是一样的。至于你父亲的爵位,早已和你没半毛钱的关系了。
如果嫡长子也立功封爵了怎么办在父辈为儿子们提供的平台上,嫡长子和其他儿子们一样,都有机会立功封爵,并非在家混吃混喝,就等着继承爵位。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嫡长子也立下了大功,被封爵了怎么办?
这要分两种情况来看:
第一种情况,嫡长子的爵位低于父亲的爵位。
如果我是嫡长子,累死累活,忙活到父亲死的时候,获封的还是一个很低的爵位,那么我就会选择继承父亲的高等爵位,而把自己的爵位传给我的庶子或者弟弟。
你问我为啥不传给我的嫡长子?呃……我的嫡长子将来是要继承我现在的高等爵位的,怎么可以继承眼前这种低等级的爵位呢?
第二种情况,嫡长子的爵位等于父亲的爵位
通常来说,嫡长子无论如何努力,他的爵位都不会超过父亲,充其量与其父亲平级。那么,这个时候,嫡长子往往会保留自己的爵位,而将父亲的爵位转让给其他人继承,当然理论上的首选是嫡次子。虽然很多情况下,嫡次子都没能笑到最后。
你问我一个人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爵位?那我告诉你,如果你是在英国,那么可以;但如果是在中国古代,那么对不起,没有这个先例。
举个例子,三国时东吴的名臣诸葛瑾,孙权称帝后,被封为宛陵侯。而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多次为东吴立下大功,被封都乡侯。孙权死后,吴主孙亮又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这样就与父亲诸葛瑾一样,都是侯爵了。因此,诸葛恪就将父亲诸葛瑾的爵位转给了弟弟诸葛融。不过后来这俩兄弟都被杀了。
再比如,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被朱元璋封为魏国公。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后来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徐辉祖坚决不肯拜见朱棣,被关入监牢,削爵去职。徐辉祖死后,其长子徐钦承袭魏国公爵位。这是正常传承。
但是,徐达的另一个儿子徐增寿,却是十分支持朱棣的,帮了朱棣不少大忙,但就在朱棣进京之前被建文帝杀死了。所以朱棣继位后,就封徐增寿的长子为定国公。就这样,徐家“一门两公侯”,成了当时最为尊贵显赫的家族。虽然不完全是父子传承的爵位,但这种现象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
综上所述,古代爵位正常情况下是由嫡长子继承。但如果嫡长子也有自己的爵位的话,那么,如果低于父亲的爵位,那就继承父亲的;如果和父亲的爵位平级,那么就会保留自己的,而将父亲的爵位让给弟弟们。
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有继承顺序的。
长子之下还有次子。嫡子之后还有庶子。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还可以荫封祖宗,妻子等等。
总之世袭制之下,爵位等于家族最重要的财产,也是有继承顺序的。
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这个问题问的好,不过,具体问题还是得具体分析,长子立功封爵,父亲的爵位由谁继承?我列举几个不同结果的例子吧!案例都来自清代的外藩蒙古。01,父亲另立继承人的例子一
西套厄鲁特旗的第二任札萨克多罗贝勒阿宝,他本人尚郡主,授和硕额驸,承袭父亲的札萨克多罗贝勒职务,自己立功又晋封多罗郡王。
阿宝的长子衮布,自己也立下军功,被授职辅国公,后来继续立功晋封固山贝子,他自己也有爵位了,他的父亲阿宝就把札萨克多罗郡王的爵位传给次子罗卜藏多尔济,由罗卜藏多尔济一系把厄鲁特旗的札萨克多罗郡王传承下去。
衮布本人的固山贝子,肯定没有札萨克多罗郡王来的威风,衮布也没有儿子,爵位由三弟拉尔济旺舒克承袭。结果,拉尔济旺舒克也没儿子,由叔叔丹津索诺木的儿子索诺木多尔济承袭,不过,没有承袭固山贝子,被皇帝下令降袭镇国公。
02,父亲另立继承人的例子二如果说衮布有点倒霉,还有比衮布更倒霉的,青海和硕特部前左翼头旗的札萨克多罗郡王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他的长子阿剌布吉,也是比较能干,自己立了军功,被封为一等台吉。
他爹额尔德尼应该是比较偏爱老三,大儿子前面封爵,额尔德尼就想立老三为世子,因此,上书请求雍正帝把他三子索诺木丹津立为世子,阿剌布吉就这样被他爹排除到继承人之外。
当时雍正帝还挺同情阿剌布吉这个倒霉孩子的,在他爹为三弟请立世子后,雍正帝特意晋封阿剌布吉为辅国公。
晋封没多久,阿剌布吉就病死了,不知道是郁闷死的还是咋了,雍正帝特意让他儿子多尔济承袭辅国公的爵位,再承袭还不是个闲散辅国公?哪里有世袭罔替的札萨克多罗郡王好,多尔济死后,儿子袭位,乾隆帝就不念情分了,觉得多尔济他爹死的早,多尔济本人也没立功劳,辅国公的爵位不让承袭了,降袭一等台吉吧。
阿剌布吉的弟弟索诺木丹津一系承袭了他爹额尔德尼的札萨克多罗郡王,大概老天看不过眼,不想让他家袭爵,先是,索诺木的世子衮楚克扎布早卒,世孙衮楚克多布纳袭爵,衮楚克多布纳死后,他的儿子刚噶尔袭爵,刚噶尔死后又无子,由叔叔伊什达尔济袭爵,谁知道,伊什达尔济也没儿子,连续几代不是早死就是绝嗣。
爵位就转到索诺木丹津的四弟车凌多尔济一系,由车凌多尔济的孙子沙克都尔承袭札萨克多罗郡王,沙克都尔本身是和硕特部南左翼次旗的札萨克一等台吉,好歹也是一旗旗主,突然天上掉馅饼砸到头上,承袭了头旗的札萨克多罗郡王,他本来的次旗被裁撤,并入头旗。
倒霉的阿剌布吉一系就是个闲散一等台吉。
03,正常的父死子继并不是所有人都像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鼐那样,喀尔喀赛音诺颜部的赛音诺颜汗德沁扎布,他自己承袭父亲的札萨克和硕亲王,还任职副盟长,当时他还没有赛音诺颜汗的称号。
德沁扎布的长子诺尔布扎布,自己立军功,先被赐公品级,又晋封固山贝子,他爹并没有改立世子,所以,在他爹死后,诺尔布扎布由固山贝子承袭父亲的札萨克和硕亲王,后来又被皇帝赏还先祖的汗号赛音诺颜汗,并世袭罔替。
还有同为赛音诺颜部大札萨克的策棱,本人是中左末旗的札萨克和硕亲王,他的长子成衮扎布也有军功,封固山贝子,策棱还是为他请封世子,后来承袭其父策棱的札萨克和硕亲王。
04,猴格说可见,父亲有爵位,按例是该长子袭爵的,就算是长子立功另外封爵,最后还是要承袭其父的大宗,并不是那么轻易更改的。
除非那种比较混球的父亲,不喜欢长子,偏爱他子,才枉顾制度另立世子。碰上那样的爹,只能认倒霉。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
古代爵位正常是长子继承,如果长子也立功封爵了,父亲的爵位应该由谁继承?
当然是其他的儿子啦。古代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规定继承顺序的制度,而并非规定继承资格的制度。嫡长子优先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其他子嗣的继承权。
在爵位传承之中,如果长子或者嫡子立功,拥有了另外的爵位,那么原本父辈传承下来的爵位可以选择其他子嗣继承。而且如果父爵够高,而嫡长子额外拥有的爵位比较低,后来也可以加爵于一身并不矛盾。
古代爵位制度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并非所有的爵位都是可以世袭制的。比如在宋朝的封爵,都没有其子孙后代可以世袭传承的规制。也就是父亲受爵,父亡爵终,其爵位并不能由其子孙继承。
明朝与清朝的爵位,可以子孙传承。明朝施行世袭罔替,而清朝除了铁帽子王之外,普遍施行降等承袭制度。
爵位一般由嫡长子优先继承,其他诸子受封低等爵位。若嫡长子无法承爵,则从庶子中挑选继承人继承爵位,如果连庶子都没有,那就要立嗣了。古代“有子立子,无子立嗣”,可以从同辈的近支子侄中选人来继承自己的爵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光绪帝载湉。载湉本来是醇亲王奕譞的嫡长子,但他被入嗣,醇亲王爵位就由庶出的载沣继承。清朝很多王爵都选择立嗣,比如和硕果亲王允礼无子而终,雍正帝将自己的小儿子谦妃所生的弘曕过继给了他。
不过,这也是封建时代宗法制度越来越完善的产物,而在两汉时期施行郡国并行制,当时很多诸侯国就是因为没有子嗣继承王位而国除爵断。一般来说,爵位继承人被额外封爵使得父爵无人继承的情况非常罕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