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太平天国冯云山萧朝贵能活一个就不会有天京事变,你认同吗?
太平天国初期是拜上帝教来鼓舞穷人造反,创建太平之国。冯云山和萧朝贵是在矿工中进行宣传和组织的,人品在七人团队中都是上乘的,是继洪丶杨之后的第二级人物。要是沒有战死,至少可以牵制洪丶杨之间的矛盾。韦昌辉和石达开相对不会介入上层。
但洪秀全建都天京(南京),过早称帝和贪图享受富贵的弱点不会有根本转变。杨秀清号称九千岁,做上帝代言人,同万岁爷洪秀全的矛盾是难免的。冯丶萧两人的立场至关重要。要么抑制杨秀清的野心,顺从洪秀全,洪秀全有可能收回杨的军权和九千岁。要么促成洪秀全不能过早称帝,天国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但结果将遭遇列强干预,天国仍然会在列强铁炮下夭折。(洪秀全偏隅一方,列强同天国暗通曲尺,就是要中国内乱,大清内外交困)。洋人可以更加耀武扬威!
有人说太平天国冯云山萧朝贵能活一个就不会有天京事变,你认同吗?
不认同。
冯云山,萧超贵如果当时没有战死,可能会对洪秀全起到侧掣杨秀清的作用,但无论如何也抵消不了杨秀清的野心。
杨秀清在太平天国的地位,实际上已经驾空了洪秀全,洪秀全碍于杨秀清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不得不默认杨秀清的"万岁"地位,尽管洪秀全内心不服,但杨秀清在朝中已经形成势力,其他将领也只好听之任之。
诛杀杨秀清是早晚的事,洪秀全如果能得到冯,萧二人的帮助,除掉杨秀清可能顺手一些,但天国内部的内斗必将削弱太平天国的反清力量。
何况,说不定,冯,萧是杨秀清的人也不一定,或者二人中一人是杨秀清心腹,那样,内斗的惨酷性可能更厉害,损失更大。
有人说太平天国冯云山萧朝贵能活一个就不会有天京事变,你认同吗?
对于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该如何评价永安分封的首义五王呢?
第一,首义五王的核心领导作用毋庸置疑,先来看看史料记载。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三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肃奸,杀周锡能。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国的各项体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
第二,李秀成的点评。
评价西王萧朝贵:赳赳武夫一枚,不懂得自我保护,还靠关系上台。由于过早阵亡疆场,今人对西王萧朝贵之关注自然不多,一般只知道他是洪秀全的妹夫,娶了洪宣娇而已;西王萧朝贵,无形之中被边缘化了。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对其评价:“在家种田耕山烧炭为业,天王妹子嫁其为妻,故而受重用;勇敢刚强,冲锋第一。”李秀成眼中的西王,从小在家种田种地,是位比较朴实憨厚的农夫,力气有的是,却没啥学历,算是赳赳武夫一枚了。西王受重用,是因为他娶了天王洪秀全妹妹洪宣娇,也就是靠女人上位,是关系户,吃软饭。“勇猛刚强,冲锋第一”,西王打硬仗之能力、勇气自然没得说,是敢于亲自操刀上阵,与对手进行肉搏战的主。不过,萧朝贵只是勇猛,却不够精明,不懂得自我保护之重要性。攻打长沙时,为鼓舞士气,身穿鲜艳衣服上前线督师,结果被小兵一炮打死,“天兄归西”,真乃遗憾。一个不懂得自我保护的人,又怎会是做大事的料呢?
评价南王冯云山:真正的创业者,是绝对的“王佐之才”
从忠王李秀成《自述书》中可知,东王、西王、北王、翼王等都不是做大事的料,他们缺点太多,不能算是全才。那么,南王冯云山是全才吗?李秀成又是如何评价他呢?对于冯云山,李秀成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才是太平天国真正的缔造者,是唯一能带领大伙走向胜利的“首义五大王”;冯云山,真乃王佐之才也。李秀成《自述书》评价:“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事实的确如此,没有南王冯云山之努力,就不会有纵横大江南北14年,一度将大清推向灭亡边缘的太平天国运动。冯云山,意志坚定,战略眼光高,处事灵活,人际关系好,权力欲望不强,大局观一流。此外,冯云山还是唯一能将拜上帝教转型,将其融入儒家思想,乃至抛弃之的人物,从而争取知识分子拥戴。如此之人,堪比诸葛亮、刘伯温,是王佐之才。可惜,冯云山在蓑衣渡阵亡,太平天国注定没得救。
第三,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南王冯云山比西王萧朝贵对太平天国运动更重要些,冯云山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真正策划大师。其实永安分封就已经确定了这场运动的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如果他们都没有牺牲,最起码在某一段时期内能保持相对的权力制衡而延缓天京事变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构建了一个神权体系世界,以确立天父天兄天王领导地位(杨秀清——天父,萧朝贵——天兄,洪秀全——天王),但是没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相对应的绝对稳固的世俗权力体系。太平天国自1853年建都天京后,杨秀清频繁使用代天父传旨的特权,其中大多是为了处理内部矛盾,排挤异己,1856年8月,在指挥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杨秀清以此大功为由,假借代天父传旨,要求洪秀全把他由"九千岁"加封为"万岁",这就决定了天京事变的发生不可避免。
有人说太平天国冯云山萧朝贵能活一个就不会有天京事变,你认同吗?
说起天平天国,我相信人多会热血沸腾,曾经的艰难困苦和辉煌都已成过眼云烟,如果……历史永远没有如果,这也是历史独美的一面!不过一定要问个如果的话,我觉得冯萧二人当时还活着的话,天京事变估计会照样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做为农民起义的各位领袖在取得成就的时候,很可能会被荣华富贵迷了心智,导致心生变数!当然了,这也是天京事变的基本缘由之一。二是取决于领导者,当时洪秀全已将大部分权利让贤,自己躲在欢乐窝,这样就给东王等人不轨之心留下隐患,不能用贤乃历朝历代一个致命的弊端!话说回来冯萧二人如果当时不死,未必扛得过荣华富贵那一关,即使扛的过去,那洪秀全等老大哥们能不能跟他俩站在一起呢?
有人说太平天国冯云山萧朝贵能活一个就不会有天京事变,你认同吗?
勾结境外邪教势力,妄图对社会重新洗牌,这群千古罪人本不应该活那么久的。
有人说太平天国冯云山萧朝贵能活一个就不会有天京事变,你认同吗?
首先的回答是不认同。即便是冯云山和萧朝贵能活一个,也避免不了天京事变的,因为天京事变的发生有其根本的原因所在的。那就是:权力结构的不均衡。
古代统治者在设置权力结构时遵循的一般规则在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为了维护和巩固君主专制,往往在设置权力结构都会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君主掌握最高权力,他会加强个人权力和中央集权。最终以一定的形式让诸位大臣按照其旨意行事。而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下,君主既可以驾驭群臣,威慑权臣的叛逆野心。又有足够的权力来平定叛乱,而且还能平抑大臣之间的权力纷争,避免出现矛盾激化和加深。
因此,君主掌握最高权力对于政权内部的稳定来说是极为关键的。
以以上的基本规则,我们再来探究和分析天京事变发生的原因的话,就会发现早在事变发生之前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缺陷,而事件的发生只是一个爆发点而已。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
作为最高领袖的洪秀全未能掌握最高权力,反而是杨秀清掌握和控制了宗教神权和军政的最高权力在拜上帝会活动时期,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次子,是奉上帝的旨意下凡来解救苦难大众的,因此他努力建立个人的权威,而此时他的好友冯云山在传教时也极力树立起其作为宗教领袖的形象。最终使得洪秀全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宗教神权。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冯云山的被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冯云山被捕后。洪秀全不得不亲自赴广州解救。而就在此时。拜上帝会组织无人主持,教众发生严重混论,而在此危机关头之时,杨秀清借“天父上帝”下凡附体来传言教众,安定了人心。随后萧朝贵也假借“天兄耶稣”下凡附体来传言教众。由此使得杨秀清和萧朝贵分别树立起了代“天父传言”的形象,取得了教众的信任。此后洪秀全和冯云山也不得不承认杨和萧的神权帝位。杨、萧二人也从普通的会众变成了拜上帝会的重要领导。
杨、萧二人成了拜上帝会的领导之后也就意味着洪秀全的神权独尊的地位发生了破坏。从原先的宗教神权只属于洪秀全一人独享而变成了现今的洪、杨、萧三人分享的格局。更为严重的是杨、萧二人所假借的神权地位要远远比洪秀全的神权地位要高大。可以说早在创立拜天地会没有多久后,洪秀全就丧失了最高的神权地位,杨、萧二人的神权地位完全凌驾于洪之上。
由于宗教神权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拥有最高神权的杨秀清也顺理成章地在军政方面取得了最高的权力。我们也由此可见, 洪秀全虽是最高领袖,但并未掌握应有的大权,杨秀清掌握了最高的宗教神权和最大最多的军政大权。这种权力结构使洪无法建立起与其领袖地位相符的权威, 因此很容易造成激烈的权力矛盾, 对政权带来了严重危险,最终,洪秀全不得不联系韦昌辉密谋发起事变来消灭杨秀清势力。
洪秀全以下诸王的权力不对等和不平衡虽然起义的初期,杨秀清取得了最高的宗教神权隔阂军政大大权,但是在洪秀全以下的五王在权力之间还是能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的。然而随着起义的进一步发展,冯云山、萧朝贵等人的牺牲。使得五王之间的权力之间的制约机制也被打破,最终杨秀清包揽了冯云山和萧朝贵留下的大权,而这也使得杨的权力进一步的扩大,这是韦昌辉和石达开等王所无法企及的。
总之,在极度缺乏对杨秀清权力的制约下,注定了太平天国必然产生严重的权力矛盾并最终激化。个人认为天京事变的产生也是必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