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最近专家公布康熙遗诏能说明什么问题?

康熙遗昭一式四份,分别收藏在几个大型档案馆里,它一直都在,并没有秘密收藏。辽宁省档案馆曾亮相过一份康熙遗诏,这也已经蛮久的事情了。

遗诏是用汉、满二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的,这就破除了一个谣言。一直有个流传了很久的谣言那就是康熙本想传位十四子,而雍正则将遗诏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在满文中“十”和“于”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想像汉字那样添几笔矫饰是不可能的,而且遗诏还写出了雍正皇帝的名字,即“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所以雍正篡改遗诏一说无从得出。

那这就能说明雍正没有篡位吗?

还是不能证明,因为这份遗诏是假的,这份遗诏本身是什么问题都不能说明。在历史上康熙并没有自己留下书面遗诏来钦点继承者,这康熙遗诏其实是雍正登基后自己让人写的,然后昭告天下的,并非是康熙真迹。

大部分的遗诏,其实都是皇帝死后由臣子代写的,遗诏其实就是马后炮的东西,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而且康熙这份遗诏是雍正过了一段时间才公布的,如果当时就有,康熙死前就写了,雍正大可当时就立马公布出来。

其实清朝皇帝也并没有用书面遗诏选继承人的传统,皇太极、顺治没有,连康熙自己继位也不是通过书面遗诏,书面遗诏大多是后一代君主让人书写的,康熙自己并没有书面遗诏的概念。

正因为雍正在继位时只有口头传诏,并且身边只有重臣隆科多,所以导致人们怀疑雍正的继位合法性。

这个怀疑不无道理,毕竟还真拿不出可以肯定雍正继位合法性的证据。那为何只怀疑雍正,不怀疑其他清朝皇帝呢?这里只能说雍正在当政时期可能是得罪了太多文人,引得了当时一些文人的中伤。而雍正为了平息一些流言,自己又做了一些傻事,结果让这件事越来越扑朔迷离。

其实我们也大可不必纠结于雍正是如何继位的,因为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是个好皇帝,他解决了康熙生前一些没有处理好的事情,还为儿子乾隆留下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江山,这些已经足够了。即使他是真的篡位,我想不管是臣子还是百姓也是乐于他篡位的。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最近专家公布康熙遗诏能说明什么问题?

首先官方现在公布康熙遗诏其本身没有任何的指向性的意思,康熙遗诏很久之前就能在网上搜到,你想怎么看都行,现在只不过是由官方将原件发布出来而已,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台湾故宫和辽宁省档案馆每年都会不定时的发布出一些珍贵的藏品给大众观摩,而康熙遗诏只不过是恰好被选中用来展览而已。

《康熙遗诏》是做不了雍正是不是篡位的证据的,它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现在很多人认为雍正是篡位的依据是认为他将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但是显然这个依据是不靠谱的,我们先不说康熙遗诏是分别用满文、汉文和蒙文所写的,即使是汉文能改,蒙文和满文怎么改?满文和蒙文中的“于”和“十”可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字啊,这怎么改?

再者康熙遗诏说要传位给雍正的原话明明就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看看根本就没有什么“传位于四皇子”这段话,所以都没有这段话你说怎么改?所以说你我们仅仅只是看“康熙遗诏”的话,雍正的帝位完全就是合法的。

但是让人疑问的是现存的完整的《康熙遗诏》只有用汉文所写的,但是用满文所写的两份遗诏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缺失,而且缺失的部分都是在决定有谁担任皇帝的位置上,所以这点不免让人有点起疑。

不过不管如何《康熙遗诏》都不能成为雍正是不是篡位的依据,因为康熙遗诏根本就不是康熙自己写的,他当初传位给雍正的是时候只是用说的,而不是以任何笔录的形式来进行传位的。现存的《康熙遗诏》是在雍正登基之后自行起草并颁布天下的,也就是说这份遗诏并非是康熙的真迹,而是雍正自己叫人写的然后公之于世的,那么既然都是雍正叫人写的,你能确保是真的吗?所以现存的遗诏对于雍正是不是篡位根本就不能给出任何有决定性的证据。

其实真正让雍正存在篡位的嫌疑,不是遗诏而是在于继位的过程

其实真正让部分史学家认为雍正有篡位之嫌的不是什么遗诏,而是在康熙临死前的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据雍正帝自己亲手所写的《大义觉迷录》中这样写道:

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佑、阿其那(即八阿哥允禩)、塞思黑(九阿哥允禟)、允、公允裪、怡亲王胤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是时,惟恒亲王允褀以冬至命往东陵行礼,未在京师。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贝勒允禑、贝子允祎,俱在寝宫外祗候。及朕驰至问安,皇考告以症候日增之故,朕含泪劝慰。其夜戌刻,龙驭上宾。朕哀恸号呼,实不欲生,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昏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朕始强起办理大事。

先不说一个传遗诏如此重要的事情,为何只出现隆科多这么一个臣子,要知道当时康熙一朝地位比他尊贵,比他高,比他更受康熙信任的的重臣可不少,比如当时的满洲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富察·马齐,可为什么就单单让隆科多去呢?甚至还让他代领遗诏,那个时候的隆科多虽位居尚书,但却不是康熙最信任的人啊,而且他的资质好像不足以有那个资格去领遗诏吧?而我们现在也都知道隆科多实实在在是雍正的人啊,而这就不得不让人起疑了。

而“八王面谕”之事也不得不让起疑,为什么雍正要在七年之后才说出有“八王面谕”这个事情呢?而不在登基之时在别人都怀疑他继位的正统性的时候,就向大家说明在康熙传下要他登基之时,有另外七个王在呢?而非要等到7年之后才说呢?

再者雍正登基之后为什么做的第一件事是命令隆科多封闭九门,任何人不得进出北京,甚至还下令“诸王非传令旨不得入大内”,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雍正是在害怕什么吗?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猜测,目前尚无任何实据可以证明雍正帝是篡位的,现在的事实就是雍正是历史所承认,也是满清所承认的清朝第五位皇帝。

结果远比过程重要,雍正帝实为清朝第一实干之君

其实不管雍正帝到底是篡位得来的帝王,还是合法得来的帝王,真的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要看的是他在当皇帝之后的表现,毋容置疑雍正帝的确算的上是一位历朝历代都少见的勤政之君,据史书记载雍正在位13年共处理奏折192000余件,亲自写下朱批的奏折也达41600余件,不完全统计雍正在奏折中写下的批语高达1000多万字,而且这13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处理政务都至深夜,一年当中也只有他生日会休息会,可以说历朝历代能够雍正比勤政的皇帝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了。

当然雍正的勤政可不只是做做看的,他是实实在在的在认真的处理着政务,满清在他的治理下可谓是国力猛涨,康熙晚年的那个贪污盛行、奢靡之风日益高涨的官场在他雷厉风行的治理下可以说是大变样,在雍正那个办实事才能升官的国策下,那个时候的官员开始注重干实事,而不在热衷于拍马屁,这样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有了大的改善。当然雍正帝也并不是那种想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皇帝,他为了让百官可以安心的为民办事,同时也为了杜绝百官因缺钱而对百姓横征暴敛,所以特意设立了“养廉银制度”,有朝廷在俸禄之外,再为官员发放一笔可以供官员一家花销的银子,比如县令的养廉银在当时候就高达1200两,而这完全就足够官员一家一整年的花销。就在这种双重的制度下满清的吏治为之一新。

同时在雍正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等政策下,满清的国力开始达到鼎盛,满清的国库也有原来仅剩数百万两存银的情况下,在雍正十三年变成存银八千余万两。可以这么说是雍正的勤政才将本来已经有点摇摇欲坠的满清重新拉回到了盛世,所以对于满清来说雍正绝对是最大的功臣皇帝。

雍正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他算不上什么明君

诚然对于满清来说,雍正绝对是最大的功臣。但是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雍正算不上什么功臣,也算不上什么明君。首先雍正时期文化专制达到了鼎峰,这一时期“文字狱”日益频繁,先是汪景祺因夸奖年羹尧而被杀,再是查嗣庭因有巴结隆科多之嫌而被戮尸示众,后是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游街示众,而当众斩首,可以说在这样高度的文化专制下 ,百姓开始变得麻木,而文人也开始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他们已经开始害怕了,害怕自己的新东西会被皇帝认为是不敬,然后被杀,也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人开始变得唯唯诺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同时在雍正时期,中国开始严格的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就这样中国丧失了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最后机会,自此中国不管是皇帝还是百官,不管是贵族还是百姓都骄傲自大的认为自己还是最强的,而对外面的发展是充耳不闻,甚至是一无所知。

可以说中国的落后就是从雍正开始的,因为雍正的专制,也因为雍正的无知,最终让中国开始慢慢的失去了能与西方匹敌的机会,也最终导致了中国遭受到了后世近百年的屈辱。如果不是因为雍正的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也许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当时的财富,中国完全可以继续压制的西方,继续引领着世界的走向,但是这一切都因为满清而彻底的失去。

其实换个角度想雍正会这么做,又何尝是雍正的不自信和满人的不自信呢?他们害怕那亿万的汉人会学习到先进的知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去对于满人,让满人彻底的失去这个大清的江山,所以他们彻底的毁掉了那些不利于满清统治的书籍,而只留下那些“忠君爱国”的迂腐的书,而最终满清人也做到了,中国人开始变得麻木,开始变得迂腐,开始变得奴性。可以说中国的落后实际是源于满人的自卑,如果雍正和他的族人能够以真正开放且平等的姿态去对待汉人,而不是冠冕堂皇的在说着“满汉一家”的话,中国何至于如此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