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之战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之前为何要倒提青龙刀?
在正史上关羽在白马之战中确实有可能是秒杀颜良的。《三国志》对于关二哥这一神勇表现有一段文字记载:“羽望见起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关二哥有多英勇?看见颜良的麾盖(指将帅用的旌旗、车盖),知道颜良位置所在,直接骑马冲向众多敌军之中,将主帅颜良刺死,不过颜良极有可能是没准备的,不知道关羽敢冲进来。
对于二哥当时有没有倒提青龙刀,其实并没有提到,真假不得而知。
倒提青龙刀这一幕,出现在《三国演义》里,原话是“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凤目圆睁,蚕眉直竖,跑下山来,直冲彼阵,径奔颜良,由于马快,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因为这只出现在演义里,这里我们就只讲演义,大家就别怪我没引用正史了哈。
倒提刀并不是我们经常听过的拖刀计,其实就是右手握刀柄,刀刃朝下,刀柄在背后那种。
由于刀头重,这样提刀其实会很省力,骑马跑起来也相当方便,关二哥这样弄也是为了省点力气,若不这样搞,别跑下山去就没力气杀人了,那就很尴尬了。同时倒提刀也能为之后抡出的一刀蓄力,才能使那一刀力道最大,一刀毙命。
倒提刀也是为了将刀隐蔽起来,因为赤兔马高,可以将刀大体都隐蔽起来,这样颜良才不易注意到,才能出其不意,将颜良一刀刺死。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罗贯中老先生想更好塑造关羽的英雄形象,突出关二哥的英明神武,势不可挡。倒提青龙刀冲下山配上“奋然上马”、“凤目圆睁”,“蚕眉直竖”这些词汇是不是感觉很拉风,很装逼,相当耍帅呢?所以倒提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帅点,符合关二哥的形象。
白马之战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之前为何要倒提青龙刀?
关羽在秒杀颜良之前,为什么倒提青龙刀?
关羽倒提青龙刀有两层意思,一是给颜良造成一种错觉,本人不是来杀人的,连刀都没举,正逢刘备一伙正好在袁绍之处,颜良料定关羽不敢造次,所以也没做作战准备,凭颜良的本事怎么样也可大战几百回合,理由是庞德和关羽还大战百合以上,颜良的本领不在庞德以下,怎么可能会被秒杀,连武器都没动一下,岂不是把头伸出来让关羽斩了,有人讲关羽的马快,马难道以几百米冲过来颜良都看不出来,就一士兵也能看清,赤兔马为什么在他原主人吕布坐下就没这么神乎,而吕布武艺高出关羽多多,唯一的解释是关羽使诈,装着不动手,突然发力手提刀落杀了颜良,颜良糊里糊涂的没了。
二是关羽有一绝技,叫《拖刀计》,拖着刀正是他的独门绝活,跟回马枪一样,对方无防备时一招毙命,这种解释才合理,再见!
白马之战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之前为何要倒提青龙刀?
谢邀,
关羽斩颜良时例提青龙刀为的是出其不意,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偷袭,稳,准,狠一刀致命,如果关羽和颜良公平决斗,别说一刀,能打成平局就算不错了。
白马之战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之前为何要倒提青龙刀?
关羽倒提刀——俩字“装逼”!
只因二爷耍奸猾,才斩颜良于马下。
关羽-关二爷,牛叉之人物,若问其能耐大不大,脱口便是一个字“大”,俩字“很大”!
关羽在三国这套书中,那家伙简直了不得了,白马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力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下蔡阳头......这诸多威风史让二爷的段子一口气说不完。胯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丹凤眼卧蚕眉,天下第一美髯公,器宇不凡活脱脱天神下凡,让人又敬又怕。不由大赞一声:二爷,好样的!
二爷虽然又勇猛又忠直,但是人就有缺点,关二爷也不例外,他有啥缺点?有两个缺点——自大+装逼!单拿白马坡斩颜良一事,就看出老关多能装。举凡看过影视剧的朋友,想必对关羽斩颜良一段记得清楚,大致为:曹袁两家交战,却不知老袁一方有个大将,名颜良。颜良是个勇猛之人,不但杀了曹营将领朱灵、路昭,而且20余合便战败大将徐晃。要知道徐晃当年跟许褚斗了50个回合不分输赢,20回合败给颜良。要么是罗贯中故意的,要么就是徐晃技不如人。照这样看来,颜良武力值明显在许褚等曹营猛将之上。
曹操一见颜良也脱口大呼“颜良真勇将也!”而其他人则表现为“众将粟然”,意思是诸将都对颜良有胆怯之意。
而这个时候,就看出老关多能装了。如今老关在曹营多时,也没有一功半劳,白吃白喝于脸面不好看,虽然二爷脸如重枣,羞红了也看不出来,但老关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不趁机出把力,以后没法混。高傲自大而且自负的心让其感到必须要做点什么才行,如今正好对面那员大将咋咋呼呼无人能敌,要是我一刀把他劈了,我从此白吃白喝也有话说。对,就这么干!
不过要打败对手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对方那个人将徐晃都打败了,显然自己如果跟他硬碰硬也不见得能取胜,万一输了就成了“丢人的妈妈给丢人开门--丢人到家了”。如今曹操正看着自己呢,自己也夸了海口,万万不能马虎,要想想办法才行。
虽然我们看到关二爷一脸傲气,说什么“土鸡瓦犬尔、插标卖首尔”,但你细细看之,老关玩的却是“趁尔不备,取尔性命”的套路,斩颜良诛文丑套路用的基本一致,还没等你看清我是谁,我就要了你的命,这样既有面子又保险。
终于,武力值和智慧值都比较高的关二爷想出了法子,依仗三点,足以取胜。
第一点,胯下赤兔宝马,这匹马在三国之中算是第一宝马,换现代话来说“十六缸加涡轮增压”,就一个字“快”!
第二点,便是手中这口青龙偃月宝刀,如此沉重的一口大刀,砍不死人也能砸死人。
第三点,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必须看准时机,乘其不备,到了近前,不由分说,举刀就砍,爱咋咋地!
依仗这三点制胜法宝,二爷拖刀打马,径直朝着颜良而去。
颜良此时正在得意洋洋之时,与两军混战之中,正沾沾自喜呢。却不知面前烟尘之中,突然出现一马一人。果真如二爷所料,只因马来得太快,颜良真的措手不及。
三国演义中交待的清楚: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飞身上马,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于是曹军乘势攻击,死者不可胜数,马匹器械,抢夺极多。书中交待了“措手不及”四个字,而且说关羽是“刺”,而不是“砍或劈”,杀手一般用“刺”这个字,显然关二爷有这个嫌疑。
这一战,关羽显然没有遵守演义中单挑的规矩,一般两将对战,先要互相报通姓名,比如一方问到“某不斩无名小卒之辈,汝是何人?”对方则答:“某乃是XX大将XXX”当然有些人还需要自己吹嘘一番,好提前吓唬吓唬对方。
但关羽却省去了这所有麻烦,没等颜良开口,一刀刺死,显然不按套路出牌啊。
二爷拎着颜良首级打马回归本队,曹操一众见了,惊为天人,二爷这颗悬着的心这才放心。等到诛杀文丑之时,关二爷又用了这一招,轻松取胜,落下个好名声,但以后为什么没再用呢?因为这玩意有一有二没再三,再用它就不灵了!
白马之战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之前为何要倒提青龙刀?
演义第二十五回,曹操和河北上将颜良相遇于白马,此战也是官渡之战的热身赛。颜良不愧是“河北四庭柱”之首,不到三合,秒杀原吕布手下降将宋宪和魏续,二十回合战败徐晃,打的曹营众将高挂免战牌。曹操没办法,在程昱的建议下,请关公出战。
关羽应曹操之邀,辞别二位嫂嫂,来到白马曹营。他与曹操一同观战,直言袁绍大军“如土鸡瓦犬耳!”,而大将颜良“如插标卖首耳!”,轻蔑之心溢于言表。关羽向曹操说罢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飞身上马,冲向颜良。事实上,关羽并未说大话,一刀将不可一世的颜良斩于马下。这次壮举可以和温酒斩华雄相媲美,都是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三国迷们有个疑问,为何关羽没有正握青龙偃月刀,而是“倒提”,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依据演义,分析得出以下四个原因。
其一,关羽倒提青龙刀,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出此刀的优势。青龙偃月刀在唐代才出现,三国时期是没有的。罗贯中为了凸显“武圣”关羽,给其安排了一把绝世宝刀,这就是青龙偃月刀。演义中桃园结义后,刘备、关羽和张飞为建功立业,打造了趁手兵器。刘备的兵器为双股剑,张飞的是丈八蛇矛,而关羽的则是重达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
根据宋《武经总要》记载:将青龙偃月刀列为“刀八色”之一,共有劈、砍、磨、撩、削、裁、展、挑、拍、挂、拘、割等绝招。由此可知,“撩”正是此刀的绝招之一,关羽倒提青龙偃月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颜良面前,向前“撩”刀,将颜良斩于马下。
因此,关羽倒提宝刀,能将青龙偃月刀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演义中关于刘备、关于、张飞三兄弟的武器描述如下:
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其二,关羽倒提青龙刀,为了降低阻力,提高马速。时间就是生命,在战场上,马速快一秒,就有可能扭转战局,击败对手。物理上,冲刺阶段,最前方受力面积越小,阻力越小,速度越快。如果关羽正握青龙偃月刀,势必增加阻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马速。关键时刻,细微的变化可能增加变数,颜良很有可能反应过来,和关羽进入相持阶段。关羽是孤军深入,周围都是颜良部队,形势对关羽大大不利。
此时的关羽就像绝世刺客,如果无法一击必中,就会陷入敌人的人海之中。即使关羽再厉害,面对人海战术,也逃脱不了败亡的命运。关羽为了降低阻力,提高马速,倒提青龙刀,以最短的时间冲到了发呆的颜良面前,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其三,关羽倒提青龙刀,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出此刀的威力。学过物理的朋友都知道,动能和速度成正比,速度越快,动能越大,即威力越大。关羽座下赤兔马,像风一样,冲向颜良。他倒提青龙刀,到了颜良面前,在原有速度的基础上,刀由后向前撩,增加速度,意味着增加了威力。此时的颜良即使是铜墙铁壁,也挡不住关羽最大威力的一刀。
其四,关羽倒提青龙刀,为了出其不意斩杀颜良。关羽倒提青龙偃月刀,冲下土山,直奔颜良。从颜良的角度看,关羽好像并没有兵器,不像来征战的,更像谈判使者。这样,最大限度降低颜良的防备之心,为关羽出其不意斩杀提供了绝佳机会。事实上,关羽的策略很成功,他仗着赤兔马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冲到颜良面前,颜良还未反应过来,就被“刺于马下”。
随后,关羽将颜良首级割下,拴于马前,转身回去向曹操交差去了。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白马之战,关羽利用天时、地利,倒提青龙刀,赤兔马助跑,才取得了一刀秒杀颜良的战绩。
你是如何看待关羽秒杀颜良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白马之战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之前为何要倒提青龙刀?
三国演义中,大家都知道在白马之战中,关羽帮助曹操出战,一刀秒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但是正常情况下作战,不都是正着拿刀吗?为何关羽这次确实倒提青龙刀呢?
白马之战
白马之战,在关羽加入前,战局是一边倒的,完全是袁绍这边占有优势。本来在军队上,曹操就少于颜良,在单挑上,曹操更是输得一败涂地。他先是让宋宪出战,结果被颜良三回合斩杀,然后他又让魏续出战,结果一回合下来,魏续就命丧颜良刀下。这二人可不是无名之辈,而是吕布手下悍将!
见这二人身死,曹操又命猛将徐晃出战,徐晃曾和许褚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实力非常强悍。然而在这次和颜良的对阵中,徐晃却二十回合就失败了,吓得曹军诸将栗然,没人再敢出战了。
曹操无奈,只能请关羽出马,面对曹操对颜良的介绍,关羽十分高傲地说出了一句名言:插标卖首。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虽然关羽很高傲,敢在曹操面前吹牛,但是人家还真有那个实力,真的就做到了,仅仅一个回合,就斩杀了颜良!不过关羽攻击的方法和大家平常想象中的不一样,人家都是正着拿刀冲过去,而关羽却倒提青龙刀,这是为何?这三个原因不能忽视。
一、关羽高傲
关羽在面对曹操对颜良的介绍时,十分高傲,说人家颜良是土鸡瓦狗,插标卖首。其实明眼人一看关羽就是在吹牛了,你都没和颜良交过手,也没看过颜良作战,凭什么这么说?而且人家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的战绩摆在那里,关羽行吗?对于关羽的这番表现,大家只能认为他是太高傲了,当着众人的面吹牛。
而关羽显然也是知道大家的想法的,所以等到真正开始进攻时,关羽不能做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他只能故作轻松,让曹营众将认为他并没有吹牛。这就好比我们有时候表现得很轻松,只是为了让别人这样以为而已,实际情况压根儿不是这样。关羽倒提青龙刀就是在给曹营诸将营造一副轻松的样子,说白了,就是装。
二、欺骗颜良
关羽故作轻松,不仅是在欺骗曹营众人,也是在欺骗颜良。早在颜良出征时,刘备就曾找他谈过话,给他描述了关羽的面貌,让他见到关羽把他招降过来。而颜良也把刘备这段话听进去了,才会让大军给关羽让开一条路,允许关羽冲到他的麾盖之下。正常情况下,关羽只能在大军之外叫阵,等待着颜良出马迎战,哪里能够冲到颜良的麾盖下呢?真当颜良手下的那些兵马护卫是吃素的?
关羽倒提青龙刀,这在颜良看来,其实也就是缺乏攻击性,因为正常情况下作战,为了挥舞方便,大家都会正着拿刀,关羽的这一行为,给颜良制造了一个假象,让他认为关羽是来投降的。而关羽使出这招,其实也有欺骗颜良的意思,让颜良误以为他不是来攻击挑战的,结果他也没想到颜良竟然这么蠢,直接放他来到麾盖之下。面对这么好的机会,关羽岂可错过?
三、这种拖刀方式挥舞起来力气更大
相比于正常的挥舞大刀,关羽倒提青龙刀,挥舞起来,会有更大的杀伤力。青龙偃月刀本身就重达八十二斤,正常挥舞起来比较费力,而用关羽的这种方式,可以用上全身的力气,再加上惯性,将会使青龙偃月刀的威力发挥到最大!
最终,在马速的配合下,关羽这一刀很难有人抵挡得住。对了,大家不要认为文字上说的是刺死颜良,就是用刺的,其实这个刺字,在这里表达的是刺杀的意思,在老版本的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刀斩杀了颜良的。
大家有机会的话,其实可以在家试试关羽这招,结合全身的肌肉,将一棍打出去,力道肯定会比平常的挥舞大得多!
总结
白马之战中,关羽一刀秒杀颜良,之所以要倒提青龙刀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关羽高傲,绷面子。二是为了欺骗颜良,让颜良放松警惕。第三则是因为倒提青龙刀杀力大增,无人可当。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