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蜀汉又存续了29年,真是因为刘后主治政有方吗?
不能说他主政有方,只能说他有自知之明,比较听话。
虽然诸葛亮死了,但诸葛亮留下的东西还在,诸葛亮一生为蜀汉呕心沥血,他死前已经为蜀汉铺好了路。
诸葛亮留下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吴蜀联盟,吴蜀一直是联合抗曹的,即使诸葛亮死了,联盟依然在,两者共进退,牵制曹魏。
诸葛亮时期就已安抚了南蛮,平定了边疆叛乱,让蜀国没了后顾之忧。
唯一的大敌就是曹魏了,而当时的曹魏也是自顾不暇。在曹叡死后,司马氏与曹爽勾心斗角,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忙着拿下曹魏的大权,平定支持曹魏的叛乱,也没啥时间去打蜀国的主意。即使有主要作战也是东边与吴国的作战。毕竟相比蜀来说,当时吴才是魏更强劲的对手。
东边是同盟、南疆安定、北边自顾不暇,蜀国这段时间得以修身养息。
诸葛亮在活者的时候就已大胆改革内政,到了死后已逐见成效,是收获果实的时候了。
而刘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听诸葛亮的话。诸葛亮死后他也乐于听诸葛亮接班人蒋琬、费祎的话。
蒋琬、费祎虽不及诸葛亮的才华,但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在当时安稳的环境下,按着诸葛亮原来的施政方向接着干,加上只图自保,不求扩张,蜀汉自然能够得以存活。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即蒋琬、费祎主政时期,其实还比诸葛亮死前国力更强。
而刘禅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主政才能,他的一切都是放心交给臣子们去干,而这臣子恰好也有能力。
其实让我来我也行,这就好比一个富二代开公司,雇了几个忠于自己的精英来干,又没有竞争对手,这躺着收钱就行了。
蜀汉能够存活,有外因,有内因。外因是安定的环境。而按内因来看,刘禅算是有贡献吧,但并不是因为他主政有方,而是因为他敢放手让手下人去干,又很听话。
而在蒋琬、费祎死后,刘禅不再听忠臣的话了,而是宠信宦官黄皓,最终导致蜀汉越来越衰弱,最终走向灭亡。
诸葛亮死后,蜀汉又存续了29年,真是因为刘后主治政有方吗?
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就不用说了,诸葛亮在世时,他就不管事,一切都是诸葛亮做主,诸葛亮死后,他就象脱缰的野马,更加贪图享乐,无所作为。幸好蜀汉有诸葛亮举荐蒋琬以及费祎辅助。而且诸葛亮死前利用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成功除掉了肚量小有反水企图的魏延,张狂而又有权利欲的杨仪也被迫自杀,从而避免了内乱的发生。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扛起的北伐的旗帜。随着蒋琬,费祎等人的死去,姜维长期在外带兵打仗,朝中没有贤臣的辅佐,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造成宦官黄皓窃权的局面。逼得姜维不敢入朝,率军队跑到西北的沓中去屯田避祸了。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当时曹魏集团内部出现问题。司马家族趁魏明帝曹叡刚死,杀了新帝,镇压异己,夺取政权,根本无暇顾及蜀汉。等到司马家族掌握局面后举兵伐蜀。当时姜维守剑门关阻挡钟会大军。邓艾却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而刘禅提拔的诸葛瞻是个十足的庸才,在抗击邓艾大军入侵的时候,建功心切,贸然出兵迎战,结果战死全军覆没。这一战后使邓艾毫无阻挡长驱直入的打到了成都城下。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大家知道刘禅在投降曹魏之后有个着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由此足可见刘禅昏庸愚昧的程度。
诸葛亮死后,蜀汉又存续了29年,真是因为刘后主治政有方吗?
诸葛亮虽然死,但他死前早已把该处理的事安排好,在北伐战事上由姜维掌控,确保外乱不能侵入。
在国内暂为蒋琬、费祎相继辅助后主刘禅执政,连执政纲领都全部准备就绪。
在国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积蓄粮食以备北伐一切“军用物资”,对邻国东吴保持长期联盟抗魏,当然吴国愿意联盟也只是在自己的利益出发点,但不管吴国是坐山观虎斗也好,还是想保存实力也罢,只要不来“骚扰”,蜀国就能高枕无忧的生存下去!
哪后蜀主刘禅为何能维持近30年不灭亡呢?虽然原因很多,但分析起来却很简单,首先刘禅一直很信任忠臣,例如姜维以及以前那些大将后代都能得到封官奖赐,享受很好待遇,对待其他大臣也很仁慈,基本甚少处理大臣,这一点在人性上让人舒服无反心。
另外在曹魏那边也赶上司马懿正着力于自己实力的扩充以及排除异已的诸多“内部斗争”事项而分身乏术,尤其是与曹爽的较量更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心思,就如以前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维的九伐中原,司马家族总是很消极,“去去就回”,随便控制局势就赶紧回朝,就是怕朝中生变,到后头干脆不去打了,叫邓艾、钟会等去守!
这样一来,刘禅也便可“忙里偷闲,不亦乐乎”?
诸葛亮死后,蜀汉又存续了29年,真是因为刘后主治政有方吗?
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又存在了29年的时间,原因是多方面的。蜀汉虽然是三国里最为弱小的一方,但是有汉中,剑阁等险要之地,易守难攻。诸葛亮去世后,内政在陈祗,黄皓掌权前,也比较安定。另外曹魏的战略方向调整,还有曹氏和司马氏之间的政治博弈,而引起的叛乱,都限制了曹魏灭亡蜀汉的时间和精力。
先说蜀汉的因素,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文臣里能力比较突出的有蒋琬,费祎,董允等人,这让使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内政上后继有人,而且也保证了蜀汉的安定。军事上,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政策,虽然胜多负少,但是中间有一段费祎当政,压制姜维的时期。并且,陈祗上台后,只支持北伐,内政却是混乱,最终才使蜀汉走向下坡路。这是蜀汉的情况,防守有余,然而进攻上,却不能吞并关中,却因为内政和征战,空耗国力。
(曹魏的版图一直向东扩大到半岛)
再说曹魏方面,诸葛亮去世后,曹魏的边境压力一下子缓解了不少,毕竟诸葛亮给曹魏带来很多麻烦。于是,曹魏的军事转到了东北,这是曹魏在北方唯一未平的地方,先是攻灭公孙渊(公孙度之孙),后又拿下半个朝鲜半岛。魏明帝去世后,曹魏政权就受到司马氏的冲击,由此引发了曹魏的“淮南三叛”,特别是后两场叛乱牵动了曹魏,东吴,蜀汉。曹魏也是在这三场叛乱中,彻底失去权力的基础,最后让司马氏完成了夺权的准备工作。也正是如此,曹魏这段时间,根本无暇估计进攻蜀汉。
(淮南第二叛态势)
曹魏的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懿已经控制了大局。此时在寿春的太尉王凌,密谋废掉年少被控制的曹芳,改立楚王曹彪为皇帝。但是,王凌计划不周,被部下和同僚出卖,于是司马懿带着大军讨伐王凌,王凌投降自杀,此为淮南第一叛,司马懿不久梦到贾逵,王凌,随即去世。李丰,夏侯玄等曹魏势力的中坚力量,打算推翻司马师,一样由于计划泄露,被一锅端了。但是,却引起了在寿春镇守的镇东将军毋丘俭的不安(和李丰,夏侯玄关系很好),同时也引起了扬州刺史文钦的不安(和曹爽关系好)。于是,二人一起举兵讨伐司马师,同时东吴由权臣孙峻带领吕据和留赞等军,支援寿春。结果就是,毋丘俭和文钦被司马师,邓艾,诸葛诞等人击败,这是第二叛。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师因为被文钦之子文鸯袭营而受惊,患了眼疾,回师途中病死。姜维得知司马师新死,于是发起北伐战争,大败王经,但是被陈泰解围,最后还是功亏一篑。
(诸葛诞)
寿春经过第二叛后,由诸葛诞镇守,但是司马昭听从贾充的建议,逼反了诸葛诞。诸葛诞送质子到东吴,东吴方面派出文钦,唐咨,全端等人助守寿春。姜维也再次北伐,不过被司马望和邓艾挡住,无功而返。司马昭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围攻寿春,还打败了东吴的援军,而诸葛诞和文钦却闹不和,东吴权臣孙綝又杀害了自己的大将朱异。形势对司马昭越来越有利,到了258年二月,寿春城破,诸葛诞兵败被杀,这是第三叛。
所以,从诸葛亮去世(234年)后,有一段时间里,蜀汉和曹魏比较少发生大战,曹魏也忙着平定辽东。魏明帝去世后,就进入曹氏和司马氏争权的时代,曹爽倒是有一次大举进攻蜀汉,不过失败了。从魏明帝去世开始争权(239年),平定淮南第三叛(258年),直到曹魏最后的努力,曹髦因讨伐司马昭被杀(260年),这二十多年根本无暇顾及蜀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