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攻打吴佩孚时,同为北洋直系的孙传芳为何不出兵援助?

他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能够坐上大帅这个位置,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孙传芳当然懂,但他在当时也看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一、北伐战争当时是采用先南后北、逐个击破的战略,先打吴佩孚。吴佩孚当时也是拿“唇亡齿寒”向孙传芳陈明了利害,毕竟当时吴佩孚和孙传芳是邻居,吴佩孚倒台了,下个就是孙传芳了。

在吴佩孚看来孙传芳一定会答应,毕竟自己是孙传芳的老上司,没有他吴佩孚,就没有现在的孙传芳。而自己完蛋了,他姓孙的也要倒台。

孙传芳看起来没有理由不救,但实际上孙传芳确实没有救,虽然表面上答应出兵相援了。

二、首先我们这里就得谈谈孙传芳这个人了,孙传芳是个不甘于人下的,是个有野心的人。虽然自己是吴佩孚带出来了,但在他看来自己一直都是活在吴佩孚的阴影当中,毕竟吴佩孚是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人物,孙对吴是很嫉妒的,吴一日不下台,他孙传芳就永没有出头之日。

吴佩孚名气最大,当时的孙传芳野心勃勃,想着一统中国,吴佩孚自然被他视为对手,他是乐于看见吴佩孚被消灭的,这样“直系一哥”就是他了。

三、孙传芳的野心成就了他,也害了他。孙传芳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如果救了吴佩孚的话,亡的可能只有北伐军,这样自己捞不到很大利益。如果不救的话,让吴佩孚和北伐军两败俱伤,这样自己在南方将再无敌手。

他的野心想让他不满足于先灭一个,而是想直接等他们两败俱伤,一起干掉他们。

当时的北伐军也是看清楚了孙传芳的如意算盘,打出了“妥协孙传芳”的口号,迷惑了孙传芳。

四、一个有能力的人都是会生于忧患的,孙传芳能够发展成一个大军阀,危机意识是肯定会很强的,毕竟如果当时帮了吴佩孚,吴佩孚吞并了北伐军,变得越来越强大,自己也是很危险,那当时所有所为,就是在养虎为患了。

唇亡齿寒谁都懂,但哪个是唇哪个又是齿呢?难道如果北伐军败了,吴佩孚壮大,孙传芳难道就不会有危险么,我觉得照样要面临被吴佩孚吞并的危险。

只不过孙传芳低估了北伐军实力,加上冯玉祥倒戈,吴佩孚压根不是北伐军对手,很快就被消灭了,没有两败俱伤的机会,孙传芳没想到吴佩孚败的会这么快,自己反应过来已经是来不及了。

北伐军攻打吴佩孚时,同为北洋直系的孙传芳为何不出兵援助?

谢谢邀请,谢谢朋友们!北洋军阀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实行封建割据,造成了中国最黑暗的统治局面。封建军阀自定法律,草菅人命,滥施生杀予夺之权力。在经济上,他们除了封建剥削以外,还自定税收,强发公债,增加赋税,敲骨吸髓,无所不用其极,把人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

" 笑面虎""东南王"孙传芳

" 东北王"张作霖

北伐前,北洋军阀主要有三派:直系军阀吴佩孚控制长江中游和京汉铁路,拥有军队20万;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北方各省及东北地区,控制着津浦铁路北段,拥有军队35万;还有一支是从直系军阀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盘踞东南五省,控制着长江下游和津浦铁路南段,拥有军队20万。

1927. 7. 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校场举行誓师大会。各路大军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雄壮歌声中出师北伐,北伐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北伐军兵分三路:西路为北伐军主力,沿粤汉路进攻两湖,矛头直指对广东革命政府威胁最大的吴佩孚的巢穴武汉,广西李宗仁部也进入两湖作战;中路直插江西,以牵制孙传芳、保障主攻方向侧翼安全,并准备进攻江西的孙传芳部队。东路挺进敌人兵力空虚的闽、浙。

两湖战场经长沙、平江、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重要战役,吴佩孚损兵折将,节节败退。为此,吴多次请求曾经的下属、后自成一派、号称"东南王"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支援,一方面吴等待援军急如星火,孙传芳则按兵不动。他难道不懂得唇寒齿亡的道理吗?

孙传芳在众多的北洋系军阀中,不失为一位佼佼者。他不仅擅长军事谋略,而且善施政治权术,成为直系后期最具实力的地方军阀,创造了不可一世的霸业。军事学家龚文直曾经这样评论他:"孙为北洋后起军阀中最狡诈和具有机警纵横才能之人。"身为"东南王"的孙传芳不是不知道"唇寒齿亡"的道理,他比谁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何况吴曾经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和恩人。他之所以按兵不动,自有自己的打算。1.北伐军中路军早已插入江西,目的就是对孙传芳支援吴佩孚进行战略上的牵制和防范。2.北伐军提出"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口号,在策略上进行分化瓦解。3.三派军阀之间矛盾重重,互相削弱对方,以便坐大自己。张作霖、孙传芳只管坐在城头观山景,坐山观虎斗,只等双方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4.自恃兵精粮足,养精蓄锐,根本没有把北伐军和昔日提携自己的恩人吴佩孚放在眼里,狂妄自大,因而犯了战略上致命的错误。

正当两湖战场战斗紧张之际,孙传芳以攻为守,向北伐军发出最后通碟,要北伐军在24小时内退回广东,并由江西分两路进攻北伐军,准备同北伐军决一死战。北伐军主力在两湖战场打败吴佩孚后,分三路进入江西攻打孙传芳部队。北伐军先后克武昌、九江,会攻南昌,孙传芳主力被歼灭,狼狈逃窜。接着,北伐军沿长江东下,直捣南京。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吴佩孚败退郑州。1927年初,武汉北伐军攻入河南,奉军张作霖以"援吴讨赤"为名南下,抢占吴的地盘。在南北夹击之下,吴佩孚于1927年5月带家眷及少数随从南逃四川,投靠当地军阀。后为蒋介石聘为高级顾问。1939年底,因拒不当日本傀儡而激怒倭鬼,倭狗以拔牙为名害死其于北京什锦花园公馆。

施剑翘

孙传芳在主力被消灭后,投靠了奉系张作霖。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北伐时,他率军与蒋介石、冯玉祥部作战,最后兵败,一蹶不振。在张学良"东北易帜"归服国民政府后,孙传芳先后移居大连、天津,成为佛门居士。1935.11月,在天津居士林被仇家施从滨之女施剑翘枪杀。

北伐军攻打吴佩孚时,同为北洋直系的孙传芳为何不出兵援助?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从来没认为自己是一家,更别提唇齿关系了。吴佩孚倒霉,孙传芳不援救正常;孙传芳倒霉,张作霖不管也正常。这是军阀的常态也是派系的内部问题。1、成功必须自我

这句话符合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他们三人都有一个追求,成为天下第一。所以对他们而言,北伐军是敌人,另外两个也是敌人。

北伐军也是抓住这个矛盾才一个一个打,避免几个拳头打人。

(北伐战争:很明显,一个一个打)

孙传芳和吴佩孚都是直系内部的人,但直系本身就是松散的联盟,而且吴佩孚行事霸道,大家都不怎么喜欢他。要不是吴佩孚兵败,长江中下游的直系省份受到威胁,这估计些督军先对付的就是吴佩孚了。

在吴佩孚回了武汉后,直系就有两个中心了,一个是南京、一个是武汉。

2、孙传芳攻击北伐军

在武汉围困的时候,孙传芳没有动兵;在北伐军东下江西的时候,孙传芳指挥主力在江西会战,随着作战失败,各地反正。孙传芳只剩下江苏后,才决定进行北洋系统联合,吴佩孚、段祺瑞他们的联合。

在联合失败后,才准备和奉军联合。与张宗昌达成谅解,并在天津得到张作霖首肯。张作霖答应张宗昌南下援救。到这时,孙传芳才放弃了天下的梦想,放弃了过去的矛盾,和奉系一起对抗北伐军。

(孙传芳下了血本)

总结:

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都是梦想统一天下的人,在他们眼里谁先倒下才是硬道理,援救是不可能的,除非服软且被打趴下。可以说北洋的失败是不团结的失败。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