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

曹操和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决不会三顾茅庐,否则诸葛亮在曹操和孙权的兄弟早就被重用为座上宾。

曹操有荀彧、郭嘉、司马懿、许攸、徐庶丶杨修等众多文臣,尚且感觉人满为患,特别是忠于汉室的,尤其不能容忍。而诸葛亮崇尚于管仲"尊天子以攘四夷",实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水火不容,曹操一旦了解清楚,就大有可能打发到边关防御匈奴了。

孙权是富二代,是承继父兄的遗业,坐镇江东。他对诸葛亮的兄长诸葛谨是非常看中,关系不亚于刘关张,但要利用江东士族,也没有一味重用。他看中诸葛谨忠于主公的人品,但不会欣赏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志向。因此,就是诸葛亮有才,他也是退避三舍。

这样,一个是欲改朝换代的枭雄,重视人才却丝毫不容心向汉的曹操;一个是划地为牢割据江东的孙权。就是五顾茅庐,诸葛亮也未必在隆中。道不同,不相为谋。

总之,只有胸有大志而飘泊不定的刘备刘皇叔,方能与卧龙诸葛亮一拍而合

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

曹操和孙权是不会的,只有孤穷刘备才会。刘备收拢人心是真心实意的。为了自己能得天下,做皇帝,刘备三顾茅庐是正确的。

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

谢邀!回顾当时历史,曹操孙权手下谋士奇才猛将如云,已成独霸一方的力量可取天下一争,而刘备却在招贤纳士积蓄能量回复汉室而努力,所以刘备能做到屈身三顾茅庐,曹操孙权是没有必要这么做的,引得一凤可能失去众鸟,拙见。

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

刘备刘玄德至所以三顾茅庐,主要是自己穷途末路,残兵败将,无处安身,急切的想寻找出路。

曹操和孙权不同,他们已有自已的地盘,有了自已的国号。曹操自立魏国,手下文臣武将极多,知道诸葛亮的才能,请是可能的,纳入自已的帐下的心情肯定会有的,但象刘备那样不厌其烦,放下皇叔架子,三顾茅庐可能不太会去做。

孙权拥有江东八十一州,自立为吴,外有周瑜,内有张昭。从小说来看,孙权是知道有诸葛亮的,因为诸葛亮的哥哥就在孙权帐下做事,只是不知道诸葛亮有多大才能?如果孙权了解了诸葛亮的本事,请是肯定的。

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研究清楚几个背景问题:

1.诸葛亮的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3.曹操延揽人才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4.孙权用人的基本套路是什么?

一、诸葛亮的才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诸葛亮出身于琅琊望族,琅琊诸葛氏十分重视教育,诸葛亮少年时就已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功底。后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乱。当时北方因为战乱,文献凋零,刘表治理下的荆州却是一片安谧的“绿洲”,刘表本人爱民养士,重视学术,所以荆州几乎继承了洛阳太学的衣钵。诸葛亮在荆州时学问得到了新的提升。

尤其是,诸葛亮得到了荆州学者庞德公以及流寓荆州的著名学者司马徽的器重,经二人悉心点拔,其能力水平又上了一个大台阶,环视当世,诸葛亮的能力水平已然首屈一指。

此外,诸葛亮不像一般士人一样,只研习儒家经典,他博览群书,无所不读,这从他后期给刘禅开列的书单就可以看出,他的涉猎远超于一般读书人。因为这样的积累,所以他敢自比管仲、乐毅——前者是名相,后者是名将,前者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后者完成了以弱燕下齐七十余城、几乎灭亡了强齐的壮举。

二、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此前的刘备可以说是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从声名鹊起到天下枭雄、又从天下枭雄到寄人篱下,朝不保夕。刘备大起大落,当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急需有人帮他走出困境。

当时的人才分布情况,北方的尽归曹操,南方的被孙权收拢,只有荆州这一块,因刘表“有才不能用”,野多遗贤,比如徐庶,一经使用,效果明显。而徐庶以及大学者司马徽都极力推荐诸葛亮,刘备意识到,诸葛亮就是他走出人生低谷的重要拼图,基于这种考虑,他有什么代价不肯付出呢?

三、曹操延揽人才的基本思路

自古成大事的都有赖于人才,曹操何能例外?为了求取人才,曹操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曹操亲自写过一篇《求贤令》,文中说,只要有才能,哪怕品德不端,也不要紧(《三国演义》将其丑化为“不忠不孝”也不要紧!)。 这超出了我们认为德才兼备才是人才的认识。

曹操爱才不假,但是绝对不会登门求教的。三顾茅庐靠以诚取信,曹操一生奸伪,不说他不会三顾,就是算他三顾,别人也不会相信他真有诚心。

所以曹操的人才,如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都是自己投简历或别人推荐来的。

四、孙权的用人的套路

孙权是富二代,“仗父兄之余烈”,人才本身不缺,用好就行。孙策临终对孙权有个评价: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权的用人套路,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

“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閤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三国志 鲁肃传》)。

鲁肃立下显功,孙权率诸将迎于半路,自已下马相迎,为的是什么,激励之道也。

在款待周泰的宴会上,权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

“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

动情诉说自己的心底话后,他还要用事实进一步教育在座的诸将,让大家心服口服。

他随即令周泰解衣与众将观之: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手指其痕,一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被伤之状。一处伤令吃一觥酒。是日,周泰大醉。无疑,众将也受到了深刻教育。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走的就是找潜力股(比如当时的刘备)、便于自己发挥的路子。成熟股(比如当时的曹操、孙权),他的发挥空间不大。如诸葛亮自已说的:

“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袁子曰: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三国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

在诸葛亮自己看来,曹操贤亮而不能用亮,孙权用亮而不能尽亮(使尽其才的意思),可见诸葛亮是绝不会主动投奔曹操与孙权的。

总之,即便曹操/孙权知道诸葛亮的才能,他们肯定是不愿也不会三顾茅庐的!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成就一番事业,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建立独特优势;二要有一定的营销技巧,适时展现自己的能力,让潜在客户注意到;三要找准适销对路的方向,让自己的优势能够创造出实际价值,得到客户的认可,从而使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

首先,这个问题有点瑕疵,曹操和孙权肯定是知道诸葛亮的。

  诸葛亮在当时已经很有名望了,尤其是在荆州集团的士族圈里,也绝对算是网红大咖级的人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看诸葛亮在荆州的人脉就知道了。

  首先,诸葛亮有个大哥,诸葛瑾,在东吴当官,好歹也算是官宦子弟。

  第二,诸葛亮的老婆是三国第一丑女黄月英,黄月英的父亲,也就是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而黄承彦则是南郡大名士蔡讽的大女婿。

  蔡讽有三个孩子,长女嫁给了黄承彦,儿子是三国名将蔡瑁,小女儿嫁给了荆州之主刘表。

  也就是说,黄承彦跟刘表是两桥,诸葛亮管荆州之主刘表叫小姨夫。

  除此之外,黄承彦在荆州也是很有名的文化圈里的大V,结识的朋友有凤雏庞统,水镜先生司马徽,还有刘备的第一个军师徐庶徐元直。

  这些人可都是荆州一顶一的大名士,换到现在的话说,绝对都是网络大咖级的人物。

  而黄承彦为了包装自己的女婿,也将诸葛亮拉入了这个网络大咖交流群,随后,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才华也得到了这些网络大咖的认同,也成了荆州士族阶层里的黄金大V。

  所以说,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才了。

  为什么刘备之前不知道呢?

  因为刘备当时自己也是跟着别人混的打工仔,颠沛流离,哪里有时间搞人力资源?

  而曹操和孙权则不同,他们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可以多方面的聚拢人才,在曹操创业之初,就提出了唯才是举的口号,广纳天下贤才,同时大力犒赏举荐人才的人,而孙权帐下的周瑜和鲁肃也在多方面的聚拢人才,甚至于还一度想要让诸葛瑾将诸葛亮也挖过来,后来没能成功,所以,曹操和孙权的HR部门不可能没有诸葛亮的资料表,三国时期的各大猎头公司的人才库里也绝对都有诸葛亮的备案。

  那么,为什么曹操和孙权明知道诸葛亮是个有才的人,而不去请他呢。

  一来是,当时诸葛亮是刘表势力的人,除非诸葛亮主动去曹操或者孙权那毛遂自荐,否则,曹操和孙权如果公然过来挖人,那等同于挖刘表的墙角,刘表当然不愿意。

  二来是,诸葛亮虽然是荆湘地区的大名人,但是,在曹操和孙权那里,还真不怎么排的上号。

  曹操的手下有郭嘉、贾诩、荀彧、荀攸、程昱,个个都是顶级高端人才,而且,他们都是经历过实践检验的高级人才,所以,诸葛亮在曹老板的眼里,肯定是要把他排到第二梯队的。

  那么再看看孙权,当时孙权帐下也是人才济济,内事不决有张昭,外事不决有周瑜,还有三分天下、鼎足东吴的战略大师鲁肃、跟张昭齐名的张纮、蔡邕的得意门生顾雍,所以,诸葛亮在当时孙权的阵营里,也只能算是二线后备人才。

  两个老板都把诸葛亮当做二线人才的话,当然不至于屈尊降价去沽名钓誉了,至少在他们的眼里,为了赚一个“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名头,而去冒着得罪临近势力的风险求一个二线人才,这个付出和回报,有点得不偿失,所以,两个老板都没三顾茅庐。

  如果说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而后来曹操占有荆州之后,曹操会不会三顾茅庐呢?

  我感觉也不会,虽然没了挖墙脚的风险,但是,曹老板帐下人才济济,如果厚此薄彼的话,不利于统御万军,会增加管理成本。

  所以,曹老板也不会三顾茅庐,最大的可能是诸葛亮主动出山,加入曹操势力,或者刘璋势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