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和陈式违令战败,诸葛亮为何杀陈式,而不杀魏延?
说到陈式之死就得分演义和正史看待了。
一、先谈谈演义
演义中记载诸葛亮北伐时期,陈式和魏延因不满诸葛亮的做法(陈式觉得诸葛亮不会用兵导致陈仓之败,而魏延不服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于是不听命令,擅自进兵,中了司马懿之计,导致兵败。而后来的诸葛亮为了正军法,杀了陈式,但却放过了同样的主犯魏延。
这里面的原因,演义里说的很清楚。《三国演义》里说到:却说孔明大驱士马,复出祁山。劳军已毕,魏延、陈式、杜琼、张嶷入帐拜伏请罪。孔明曰:“是谁失陷了军来?”延曰:“陈式不听号令,潜入谷口,以此大败。”式曰:“此事魏延教我行来。”孔明曰:“他倒救你,你反攀他!将令已违,不必巧说!”即叱武士推出陈式斩之。须臾,悬首于帐前,以示诸将。此时孔明不杀魏延,欲留之以为后用也。从上面的演义原话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不杀魏延是为了留后用,毕竟魏延是蜀汉当时可以独挡一面的大将,而陈式在演义中只是一小将,杀了可以他正军法,给三军将士一个交代,陈式是一个替罪羊。
再说,在演义中诸葛亮也有镇住魏延的意思,让他不敢再瞎胡闹,就是告诉魏延,如果再不听指挥,陈式就是自己的下场,同时也让魏延欠下自己一个恩情吧!
演义中陈式死的很窝囊,是个替罪羊。
二、再说正史
正史中虽然没有给陈式列传,没有记载他怎么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陈式肯定不是这样窝囊被诸葛亮杀死的。
陈式最早的记载是在《三国志徐晃传》: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陈式登场是在汉中之战,这里陈式虽然输了,但刘备居然直接让他和徐晃去抗衡,并且当时的十余名将领是以陈式为首,足以见其在蜀汉的地位不低。
在《三国志后主传》中则记载:建兴七年(229)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从这里可以看出到了诸葛亮掌权的时候,诸葛亮在众将中居然选择派遣陈式攻打下了武都、阴平这两个郡,可见此时的陈式的作用、能力和地位。
陈式是蜀汉军中从基层指挥官成长为高级将领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不管是资历还是地位应该只低于魏延等人的,蜀汉中应该少有超过他的。
所以如果谈正史的话,诸葛亮会杀这样一个将领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陈式在蜀汉军中属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即使犯了诸葛亮也不敢拿陈式这种大将当替罪羊的,毕竟本来就人才凋零。演义说不杀魏延是为留以后用,难到陈式这等级的大将就不能后用的么。
陈式在正史里怎么死的并没记载,不过应该属于正常死亡的,不可能如演义里那么窝囊。
三、除此之外,看到陈式想起了一件事,曾看有人发过说陈式是陈寿父亲。我觉得不太可能,陈寿父亲在陈式在攻打阴平武都两郡时就已经去世了。而且陈式如果是陈寿父亲,那《三国志》为何直呼陈式之名呢?这显然是不靠谱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