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为何这三位名将没有想过联合起来反叛?
刘邦灭楚后,先借口杀了韩信、彭越,后杀了被迫起兵反抗的英布。这里就有个疑问了,我们都知道彭越、英布之勇世间少有,韩信更是有兵仙之称,他们三若合力的话,十个刘邦估计都不是对手,那么他们三为何不联合起来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他们没想到刘邦会翻脸。可以说韩信、彭越、英布三人从来没有想过要谋反,要想谋反他们早就有机会动手,韩信更是本来有机会可以雄霸一方的,压根不需要听刘邦的,但他没有那样去做,证明他对刘邦还是忠心的。即使是英布造反,也是看到彭越韩信被杀,被逼反的。他们没有看透刘邦这个人,也可以说刘邦太会伪装了,他们三认为刘邦会一直对他们仁义,不会想到刘邦要杀他们,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联合对抗刘邦。
然后就是这三人虽都为西汉开国名将,但都是各自独大,没有任何交集,相互都有顾忌。他们更多的有时候是互相提防,互相猜忌,以防被对方捅一刀。英布造反时曾说过: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从这里可以看出,英布一直把韩信,彭越当做潜在对手的,提防着他们,就更别说和他们联手了。
最后就是众多名将都会犯的毛病了,那就是自负,这三人都很自负,哪会去联合,觉得啥事自己一人就可以解决的。再说自负的人也是不会低三下四的去要求联合的,居然谁都开不了口,这件事自然就成功不了了。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交流讨论!
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为何这三位名将没有想过联合起来反叛?
韩信、彭越、英布被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刘邦公元前202年登帝位,前195年去世,在皇帝的交椅上坐了8年时间。而在这8年时间里,他诛杀这三大名将的时间分别是:前196年1月杀韩信,前196年3月杀彭越,前196年7月,刘邦亲征英布,英布被刘邦打败后,为长沙王吴回诱杀,死时不确,或在前195年初。前195年4月,刘邦因在亲征英布时遭流矢射中,不治身亡。
看着时间,刘邦是在自己即将离世的前夕,将这三大将一一消灭了,有的是欲加之罪,有的也算自己作孽,而有的则是千古奇冤。
对于韩信,刘邦是肯定要杀的,只是他没亲自动手,原因大概是怕留下千古骂名罢?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登上帝位前后,为了奖赏功臣,先后分封了多个王爵,其中,分封异姓王八人,分别是:燕王臧荼、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臧荼反后,刘邦又封自己的发小卢绾为燕王。
刘邦之所以封这些异姓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面临楚汉争雄时的几场大战,不用封王为承诺,激励诸侯和将士的决心,是拿不下项羽的,特别是在北伐战争、垓下之战这些决定最后结局的大规模战争时,倘若不用足以诱惑人拼死的高官厚禄,想赢得战争的胜利,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当天下一统,这八大异姓王便成了刘邦稳定刘氏江山的心头之病,异姓王不除,这天下姓刘还是姓韩、姓彭,还说不定呢,因此就有了后来对异姓王的痛下杀手,一一剪除。
刘邦去世前,曾召集群臣,杀白马立誓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这就是“白马之盟”,意思是从今以后,非刘姓不可以封王,没有大功不可以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可以说,“白马之盟”是刘邦诛杀异姓王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因此可以说,诛杀异姓王,本就是刘邦的既定方针。
那么,汉初三大将韩信、彭越、英布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反叛呢?这就得从反叛本身说起了。说到反叛,韩信压根儿就没有做过任何反叛的决定,当年在齐国为齐王之时,项羽手下的武涉就曾给韩信献策说:“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建议他反汉中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他没干。接着,他自己的手下蒯通也劝说:“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他仍然没干。而后来,要干也没机会了,便自然不会与彭越、英布联手了。
彭越,一个梁王就当得他对刘邦感激涕零,屁颠屁颠,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反叛,也遑论与其他人联手了。三大将中,真正实施过反叛实质性行动的,只有英布,他也是因为韩信、彭越两个异姓王都被刘邦收拾了,自己兔死狐悲,不反不行,才最终反了的。
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为何这三位名将没有想过联合起来反叛?
这个说法乍听起来有理,可是细细一想,就会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不能把历史简单化,而是要设身处地考虑历史人物的处境。下面我试分析如下:
第一,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并没有什么交集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可谓汉初三大名将,可是他们之间有交情吗?没有。他们并没有什么交集,基本上是各干各的事。
英布是反秦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名卓越将领,起初投靠项梁。项梁死后,英布成为项羽的部将,在巨鹿之战中勇冠三军。在后来的战争中,项羽总是以英布为先锋,而英布也不负重望,每战必胜。秦灭亡后,英布被项羽封为九江王。在楚汉战争中,英布被刘邦策反,成为项羽败亡的一大原因。
与英布相比,彭越是属于比较独立的力量。无论在反秦战争还是楚汉战争,彭越都是比较独立的。彭越之所以最后归附刘邦,一来是因为跟刘邦有交情,二来是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把他当回事。在汉楚战争中,彭越的功绩仅次于韩信。
至于韩信,大家比较知道。起初很落魄,后来由于萧何的推荐,受到重用。在楚汉战争中,他挥师开辟第二战场,连续消灭魏、赵、代、燕、齐等势力,最后又打败项羽。
我们从韩信、彭越、英布三人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三大名将没什么交集,基本上没有交情可言。在这种情形下,联合反叛可能性是很小的。
第二,刘邦在铲除诸侯时,打了个时间差刘邦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他在铲除异姓诸侯时,是很有手段的。他并不是一下子把所有对手都逼到死地,而是打了个时间差,一个一个收拾,各个击破,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在对付韩信、彭越、英布三人时,刘邦用的方法是不同的,选择的时间点也是不同的。
首先是韩信。为什么刘邦先拿韩信下手呢?因为韩信在楚汉战争中,曾经两次要胁刘邦,伸手要权。刘邦以陈平之计,擒了韩信,把他从楚王贬为淮阴侯。这个时候,韩信实际上已经没有实权了,等于被刘邦监控起来了。至于后来韩信被杀,主要是吕后的主意,而不是刘邦。
也就是说,即便彭越、英布有意与韩信联合,也是不可能了,因为韩信实际上很早就没有实权了。
第三,韩信、彭越犯了同样的错,自认为功劳大在三大名将里,只有英布最后是起兵造反,韩信与彭越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韩信与彭越犯了同样的错,自认为功劳大,而且没犯什么过错。
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功劳大并不是护身符,相反,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呢?我们常说功高震主,功高为何为震主呢?大汉的天下,一大半是韩信、彭越打下来的,韩信与彭越的本领是什么,是打仗!现在天下和平的,你会打仗不再是个优势,而是一个威胁。所以刘邦最防的人,就是韩信,其次是彭越。
其实,韩信的部下与彭越的部下,都曾劝说他们起兵造反。韩信与彭越都拒绝了,理由是一样的,除了功劳大之外,自认为没犯什么过失,没有对不起刘邦啊。这就是韩信与彭越的幼稚之处,你的看法,不等同于皇帝的看法。特别是韩信与彭越都曾经向刘邦要胁索权,你以为是申张正当权利,而皇帝则认为你居心叵测呢。
因此,韩信、彭越不要说联合起来反对刘邦,他们压根就没有想谋反的想法。至于英布,是看到韩信与彭越的结局后,不得不反。不反,肯定与韩信、彭越下场一样,反了,或许可能有一条生路。
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为何这三位名将没有想过联合起来反叛?
首先声明一点,三个人都没有造反的心思,英布是被刘邦逼反的,整个事件,刘邦是绝对的过错方。
刘邦和项羽划了楚河汉界,项羽南归,刘邦尾随追击,被项羽打的屁滚尿流,向张良问计,张良说,无利不起早,你以为别人每天跟着你提着脑袋玩命是看你长得帅啊。你得把自己锅里的肉让出来给大家吃,大家才会帮助你啊。刘邦本是混流氓出身,一点就通,于是跟三人盟约,干掉项羽之后,实行分封制,韩信当楚王,彭越当梁王,英布当淮南王,三人于是前往。
天下大定,刘邦首先对实力最强的韩信下手,伪游云梦,把韩信抓了。韩信大喊,天下大定,臣罪当烹。刘邦心虚的说,不要喊,有人告你造反,我有证据,回去跟你对质。到了长安,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夺了兵权,成为一个闲人。但是有这颗定时炸弹在身边,刘邦毕竟不放心,陈郗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吕后于是和萧何合谋,趁机把韩信搞死了。其实自始至终,韩信都没有反心。
接着是彭越。刘邦征陈郗,让彭越带兵相助,彭越没有自己亲自去,派了手下前往,称病,刘邦怒了,尼玛我都亲自上阵,你丫居然在家享福,派人把彭越骂了一顿,彭越怕了,亲自跟刘邦谢罪,刘邦把他贬为庶人。彭越觉着冤枉,恰好吕后从长安出来找刘邦,彭越就跟吕后求情,让吹吹枕头风,吕后跟刘邦说,你脑子被驴踢了,怎么能把彭越放了呢。刘邦秒懂,灭了彭越三族。
英布一看,韩信被杀了,彭越被杀了,就剩下一个我了,我踏马还等啥啊,于是造反了。刘邦老了,准备让太子代替自己出征,吕后说,太子能干得了这活儿吗。别一仗打败了把你这辈子挣的这点家底赔光了。要知道现在人心惶惶,各路诸侯都有造反的心思啊。刘邦于是再次亲征,结果中了箭,回来没几天就死了。
所以这三位根本没有造反的心思,也就不可能联合起来反叛。他们的终极目标只是当个诸侯王而已,并不是当皇帝。
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为何这三位名将没有想过联合起来反叛?
这就不得不说刘邦和吕后的高明之处了,人家在杀这三个人的时候,选择的是各个击破的策略,这也叫温水煮青蛙。
刘邦和吕后都是高明的政治家,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是不会泄露风声,打草惊蛇的。
韩信,彭越和英布,他们是逐一被杀掉的,而且杀掉他们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我们先看韩信是如何被杀的?
吕后杀韩信的时候,正好赶上北方陈豨的叛乱,那时候正好刘邦要去亲自带兵平叛。
刘邦想让韩信和彭越一起去,但是,无论是韩信还是彭越,都告诉刘邦,自己生病了去不了,所以,刘邦只能带着气自己出发了。
就在刘邦去平叛陈豨的时候,吕后得到了韩信的家臣秘告韩信谋反的事。
说的是韩信想和陈豨勾结起来,把大汉给灭了。
陈豨把刘邦给调走,然后韩信就好在城里屠杀刘邦的皇子皇孙了。
吕后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害怕了。
她赶紧找来了萧何,让萧何给她出谋划策。
萧何告诉吕后,这好办,你就说皇帝已经把陈豨给杀了,代地的平叛已经完成了。
为了表示祝贺,皇帝让所有的臣子到皇宫里去祝贺。
只要韩信来到皇宫,那就能让他有来无回。
吕后一听是好办法,所以,她派了使者去叫韩信。
韩信还是说自己有病,不能去。没办法使者只好回去复命。
吕后得到的是韩信不来的结果,这时候吕后又找萧何商议。
萧何说,看来只有我亲自出马了,就这样萧何亲自出马来到了韩信的家里。
别人的面子韩信可以不给,但是,萧何的面子他不能不给呀。
因为当年毕竟是萧何推荐了他,他才当上的大将军,才有了屌丝逆袭的故事。
所以,尽管韩信不情愿,他还是跟着萧何去了。
等到韩信到了末央宫,萧何就闪人了。
也就是在这还是韩信就被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给捉了。
没多久,韩信就被灭了族。
再说彭越,不是说刘邦去平叛陈豨的时候,特意叫了彭越和韩信嘛,两个人都说有病,没有去。
到了刘邦平叛了陈豨的战乱归来之后,韩信也死了。
这时候彭越害怕了,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到宫里给刘邦道歉。
若是不道歉的话,他怕刘邦找他的麻烦。
当彭越到了刘邦的宫殿,刘邦把彭越大骂了一顿,然后把他的王位也给剥夺了。但是,没有要他的命,而是把他给发配到了蜀地。
彭越虽然感觉很委屈,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只好去蜀地上任。
可是,就在他去蜀地的路上,他碰到了吕后,他决的自己实在是太冤枉了,无缘无故的就被刘邦给免了王爵,他要给吕后诉苦。
吕后听说了彭越的遭遇,对他表示很同情,并且告诉他,你也别去蜀地了,跟我去见皇帝吧,我给你说说情,让他饶恕你。
彭越很高兴,就跟着吕后来到了刘邦的宫殿。
吕后见到刘邦就给刘邦说,你怎么能把彭越给放走呢,他可是一个老虎呀,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是杀了他吧。
就这样在吕后的建议下,刘邦把彭越给灭了族。
韩信和彭越都死了,这两个人可是建立大汉王朝的最大功臣呀。
英布知道他们都死后,就害怕了,因为第三个功劳大的人,就数他了。
这也就是说,下一个刘邦要杀的人肯定就是他。
再加上那一段时间,英布的小妾和一个医生往来比较频繁,医生遭到了英布的猜忌,英布想把他给干掉。
这个医生得到消息之后,就跑到刘邦这里说英布谋反了。
刘邦开始还不信,派兵一调查,英布害怕了,所以,他也就顺势反叛了。
刘邦这时候已经生了重病,距离他死亡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生了重病的他,不得不亲自上阵去平叛英布。
两军对垒,英布战败逃走。
他逃到了自己的小舅子长沙王这里来避难。
可惜的是,他的小舅子长沙王不地道,在他睡觉的时候,把他的头给砍了下来,献给刘邦了。
就这样韩信、彭越和英布全部被干掉了,实在不是他们不想联合呀,而是他们没有这个机会。
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为何这三位名将没有想过联合起来反叛?
他们三人根本就是被逼的,没有主观意识,哪还能串联谋反呢。
先说韩信韩信的被杀纯粹是自己的情商低,被贬为淮阴侯后,还牢骚不断,今天见谁叹气,明天见谁摇头的,还摆着大将军的谱,甚至还与异姓王陈曦开玩笑内应外合反叛刘邦。
淮阴侯韩信此时既无兵又无权,也就说说而已,甚至陈曦自己也就听听罢了,根本就没有作韩信的打算,可是陈曦最后还是反了,但与韩信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刘邦领着大军亲征陈曦去了,吕后听说了韩信与陈曦有过密谋,也不管真假,更没有请示远在前线的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把韩信骗进宫里给杀了。
再说彭越当刘邦平乱回来,韩信也杀了,他也没说什么,更没有指责吕后、萧何,估计刘邦迟早也是要对韩信动手的。
这时候彭越有点慌了,虽然在楚汉战争中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关键是刘邦出征讨伐陈曦的时候,征召韩信和彭越一同前往,他两人都拒绝了。
这下韩信被杀了,该不会轮到我了吧,彭越很担心,越想越害怕,于是就亲自去给刘邦请罪,刘邦看在多年战友的份上,也就夺了他的王爵,贬到蜀地去,根本就不想要他的命。
彭越一路向西往蜀地跑,走到半路,遇到了吕后(不知道是旅游,还是踏青回长安),彭越怎么的也要请个安啊,顺带想让吕后给刘邦吹吹枕头风,看能不能把他从蜀地给调回来,恢复王爵更好。
这就坏事儿了,遇谁不好遇到吕后。
吕后满口答应了彭越,还拍胸口保证让他官复原职,让彭越调头跟她回宫去见刘邦,彭越满怀希望的跟着吕后回了长安。
吕后进宫就对刘邦一通训:彭越可是有名的悍将,你就这么把他放到蜀地去,这跟放虎归山有什么区别?他要是在蜀地集兵造反,你怎么去平叛!
刘邦想想也有道理,于是就下令绑了彭越,直接杀了,据说还把彭越剁成了肉酱,分给各地的异姓王吃。
最后说英布这英布好好的在湖北九江做王,忽然一天收到了一份“外卖”——彭越肉酱。英布心里慌了。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可以是汉初三大名将,海内皆知。
英布扳着指头算,汉初三大名将,已经被杀两个了,这怎么算都该轮到自己了,反还是不反,这是一个问题。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因为你反也得反,不反有人告你反。英布正在犹豫,他手下有人跑到刘邦那里密告说英布要谋反。
这下刘邦、英布都不犹豫了,一个不用犹豫杀不杀,怎么杀;一个不用犹豫反不反,怎么反的问题。反他娘的了。英布终于被逼反了。
英布举兵造反了,此时整个朝廷能收拾他的人几乎没有,刘邦只好亲自上阵,领兵又征英布去了,这次可是真正的刀兵相见,甚至刘邦在征讨英布的战争中还被英布一箭射中了胸口,从此落下了病根。
英布到底没有韩信的谋略和彭越的狡诈,地方也打不过中央,最后还是被刘邦给打败了,那就逃吧,英布没有办法,选择投奔自己的小舅子,没想到自己的小舅子非常的识时务,一顿酒一喝,就把自己的姐夫送上了路——杀了给刘邦请罪去了。
所以,从汉初三大名将的经历来看,他们三人根本就没想过造刘邦的反,更不可能说互相联系、合谋、联盟进行反叛,刘邦要杀他们,怎么都有借口的。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