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兵成就了霸业,曹丕后来为何要遣散青州兵?

青州兵是曹操早期收编于黄巾军的一支主力部队,人数众多,收编青州兵后的曹操就像是个暴发户,一举成为当时的大军阀,并带领这支部队南征北战,成就了一番霸业,按道理即使曹丕继位后,也应该是对青州兵论功行赏,那为何要遣散这支部队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青州兵自己的意愿

曹操死后,青州兵认为失去了效忠领袖,在他们看来只有曹操才能领导他们,他们的一生只为曹操一人效忠,曹操死后则没有效忠的人了,因此他们主动要求想散去。

二、曹操死后,人心涣散

青州兵只听曹操的,其他人他们是不服的。曹操死后,对于曹操接班人的能力,青州兵是不信的,人心都不齐,打仗肯定不会尽心尽力,这样一支部队怎么可能会有战斗力,留着不是浪费粮食,还给自己添乱么。

三、青州兵没有带头将领

说通俗点就是上头没人,青州兵虽战功赫赫,但并不属曹魏主将管辖,甚至是没有稍高级一点将领统管。我们听过青州兵,但可曾听过青州将领?所以发生点什么事,没人会帮他说话,曹丕若想废掉这支部队也不需要顾忌什么。

四、青州兵军纪有时也会很差

青州兵是收编于黄巾军,经过训练虽大多时候很好,但军纪有时也是“回归本原”的,有时感觉像是土匪,在曹操在的时候也曾干过打砸抢的事,给曹操招了些黑,曹操当时打仗时期,正是用人之际,加上大多时候青州兵还是好的,并没有对青州兵做过惩罚。而曹丕是要继位成大统的,并且实力也够壮大了,作为一个立志建立正规朝廷的男人,怎么可能会容忍这么一个土匪前科部队给国家招黑呢!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兵成就了霸业,曹丕后来为何要遣散青州兵?

曹操早年征讨黄巾义军,于192年12月收降青州黄巾军主力及家眷三十万众。曹操选数万身强体健者,编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青州兵"。

青州兵战力剽悍所向披靡且,只效忠于曹操一人。青州兵的名号共存在28年之久,兵士多父子相替,在曹操扫平群雄的战争中贡献巨大。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魏王。青州兵认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效忠领袖,而不服从节制指挥,各自要求散去。一度有发生兵变的危险。

大夫贾逵向曹丕建议向青州兵提供粮食和回家金钱,这支为曹魏做出极大贡献的军队,最终大多解甲归田,过起了悠闲的农家日子。

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兵成就了霸业,曹丕后来为何要遣散青州兵?

曹操在收降三十万黄巾军后,从中精选一支人马,由于这批黄巾军都是来自青州,故称为“青州兵”。

青州兵首次亮相,在封丘之战就大败袁术,把袁术赶出兖州,一战成名。后来,青州兵随曹操南征北战,成为一支精锐之师。

然而,这支从黄巾军改造过来的武装,流民习性难改,军纪是比较差的。在曹操被张绣打得大败时,青州兵在溃退时,又耍出以前打家劫舍的本事,所过之处,如鬼子进村。时任平虏校尉的于禁大怒,率部扫荡这些四处抢劫的游兵散勇。青州兵恶人先告状,称于禁动手打自己人,居心叵测。幸好曹操英明,不仅没有责备于禁,反倒表扬一番。

曹操去世后,这支青州兵就发生骚动。

青州兵向来只效力于曹操一人,如今主都死了,他们的使命也结束了。在为曹操效力二十八年后,青州兵全体将士只想做一件事:解甲归田。他们来自农民,以前是为生活所迫才揭竿而起,曹操给了他们一条活路。为此他们报答了二十八年,现在是回故乡的时候了。

青州兵集体哗变,离开洛阳,奔回青州老家去了。

军队哗变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要是叛变,甚至杀向邺城,那后果不堪设想。曹军将帅们认为,一定要不惜代价阻止青州兵,若抗命不从,则以武力镇压。

老成持重的贾逵力排众议,他深知青州兵只是思念故土,厌倦了战争,倘若以武力镇压,将会逼他们造反。他不仅没下令讨伐,反倒发布一道命令,凡青州兵所过之地,当地官府应提供给他们必要的粮秣。青州兵的习性,没得吃就四处抢掠,这不行,得让他们有吃有穿。

这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青州兵团,就这样无声无息解散、消失了。史书没有记述他们离开洛阳后的故事,这支来自农民的武装,又悄无声息地回归农民的本份了。

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兵成就了霸业,曹丕后来为何要遣散青州兵?

青州兵是自行离开的,非曹丕遣散。

青州兵之终结,关键在于,在曹魏集团内部,曹操这些宽纵、优待青州兵黄巾流民的政策,其实是遭到非常多反对的,特别是以司马家族、陈群家族、荀氏家族为首的豪门大族,他们一则在意识形态上与黄巾完全相悖(儒道之争),二则在阶级矛盾上也完全不可调和(豪强与流民),三则曹操招募这些流民与道众屯田,也就等同在与世族豪强抢夺耕地与人口。无论哪一点,都是豪门大族们坚决不肯接受的,只是由于曹操手段高超且多以高官厚禄笼络,又有青州兵这支庞大武装力量为制衡,所以豪门大族才忍气吞声、不敢造次。

可惜,曹操的寿命毕竟有限,豪族们搞不定曹操,就纷纷围绕在魏世子曹丕身边,希望对其施加影响。果然,曹操一死,青州军这些原本来自黄巾的太平道信徒,既对曹丕是否会延续曹操政策不信任,更害怕曹丕身边的豪族将对他们展开清洗报复,又认为曹操这个“黄天真人”死后“”天下将乱”,故而“皆鸣鼓擅去”。豪门士族得知此事后,立刻鼓动曹丕“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只有少孤家贫的谏议大夫贾逵坚决反对,并建议曹丕以大丧在殡,嗣王未立,作长檄,告所在各地给其廪食,尽力平息此事,这才避免了一次大乱。

然而,青州军解散后,曹丕也就是失去了制衡世家豪族的力量,只能彻底倒向豪族来巩固政权,遂在察举制的同时采纳陈群九品中正制,并开始向屯田民加派徭役,驱使他们离开土地而让豪族得隙侵占,结果导致豪族日益坐大,最终让司马氏篡去了曹魏的天下。

在司马代曹的过程中,除了高平陵事变,遇到了唯一阻力就是“淮南三叛”,而淮南亲曹大军的主力,就是屯田兵,可惜此时的屯田兵,已被豪族侵占削弱甚多,力量不复从前,多年没打仗也无战争经验,所以才被司马氏轻松扑灭。

还有一点,裴松之曾百思不得其解,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何兵那么少,他至少不是还有青州兵吗?其实答案很简单,既然曹魏集团中包括于禁等宿将以及士族们都对青州兵意见很大,那就不要再让他们参与正面战场了,多影响团结!不如就让他们待在许下、洛阳一带震慑豪族与反对力量,岂不更妙?

最后一点,青州兵作为世家豪族的大敌,即便其中出了一些寒门精英,估计也在曹丕任内被抹杀干净了,这大概就是两代青州兵中竟没有一位将领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原因吧!

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兵成就了霸业,曹丕后来为何要遣散青州兵?

公元192年也正是东汉初平三年,这一年对于曹操来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就在不久之前曹操还只是一个地方郡守,而初平三年曹操不仅当上上兖州牧还收编了百万黄巾之众。曹操从黄巾军中挑出三十多万精壮之士将其改编为军队并号称为“青州兵”。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如果说青州兵是曹操的霸业之资这个是丝毫不夸张的。在收编青州兵之前粗略估计曹操手上的兵力不过区区一两万人而已,在吸纳青州兵之后曹操的兵力迅速增长了几倍使其一跃成为一个大军阀。并且曹操后来施行“屯佃制”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安置青州兵的家眷,他们为曹操屯田提供了大量的劳力保障了粮草供给问题。

青州兵的名号一直到曹操去世才被去除,原因是就在曹操去世的这一年青州兵便被曹丕解散了。那么曾今为曹操效力数十年的青州兵为何在曹丕登上魏王位后就惨遭遣散呢?

1:青州兵军纪涣散

青州兵军纪涣散这个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曹操征讨宛城的张绣时作战不力,张绣将曹操的军队打的四散分离。“青州兵”在溃散的途中竟然趁火打劫劫掠百姓,而当时正好有十几个被劫掠的百姓遇到了曹操的大将于禁。于禁向这些被劫掠百姓询问得知是青州兵所为于是便带着自己的部下去攻打作乱的青州兵,被于禁一顿教训的青州兵恶人先告状向曹操举报于禁谋反。事后曹操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后不仅没有问罪于禁还夸赞他有古代名将之风。

从至宛,降张绣。绣复叛,太祖与战不利,军败.......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未至太祖所,道见十馀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禁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数之以罪。《三国志 魏书 于禁传》

2:曹操死后青州兵发生哗变

青州兵军纪涣散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青州兵是由当初的黄巾军收编而来。而我们知道黄巾军大部分是由流民组成,他们就是靠四处流窜劫掠地方而生存的。然而后来青州兵的哗变却是不能被容忍的,青州兵哗变是发生在曹操去世时的事情。曹操去世后青州兵认为天下必将大乱于是便擅自鸣鼓而去,此时曹丕便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处置青州兵。当时曹魏的大臣很多人认为朝廷应该先派人去阻止青州兵哗变,如果青州兵不听从就派大军去征讨。不过这个做法遭到了贾逵的反对,他认为曹操刚刚去世而且曹丕还没有顺利登上王位不应该擅自动兵不如发布檄文公告遣散青州兵并且给他们发放粮食送其返乡。就这样为曹操效力二十多年的青州兵被遣散为农,青州兵就这样成为了历史。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魏略》

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魏略》

曹操收编三十万青州兵成就了霸业,曹丕后来为何要遣散青州兵?

首先青州兵不算曹丕解散的,而是自己一哄而散的,盖因当时曹操新亡,曹魏处于权力的交接之时,这是个很敏感的时期。而此时曹丕在邺城,曹彰还在赶往洛阳的路上,不但青州兵们没有安全感,就连洛阳的朝臣们也没有安全感,一度害怕天下大乱,要秘不发丧。但是,主持曹操丧礼的贾逵,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不但为曹操发了丧,而且还反对朝臣们强硬处理青州兵哗乱的意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软着陆”的处理方式,让各地给予食物,由此曹魏的青州兵消失在舞台上了《三国志.贾逵传》注引《魏略》。



不过话说回来,曹丕也不会重用青州兵的,前文说了,曹操一去世,正是曹丕接过权力最微妙的时期,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的,就更可能威胁这个敏感的新当家人。比如,和青州兵一起闹着走的,还有镇守青徐一带的臧霸部队,曹丕上位后,把臧霸调入朝廷,变相的解除他的兵权。不过,好在后来曹丕也知道臧霸并没有反对之心,当年部众闹着要走,一方面是曹操当权太久,又有足够的能力和魅力威服军队,如今不在,自然不安;另外一方面,臧霸属于小诸侯加入曹操阵营的性质,所将之兵又大多是自己的部曲,和朝廷又缺乏深入的联系(所以臧霸在官渡之后送人质入朝廷),更要命的是缺乏军纪;所以,哗变也好,吵闹也罢,都属于正常现象,青州兵的性质也是如此。



当年曹操讨董起兵,最缺乏的就是地盘和军队,前期曹操的军队来源有三,第一,家族的支持,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皆非泛泛之辈,自然有人跟随,特别是曹仁,本来就聚集着千名少年要搞事情。第二,通过招募得到的,比如最先加入曹营五子之一的乐进,就被派回本郡和夏侯惇一起招募兵马。还有富豪曹洪,本来就有家兵千余人,又找自己的老朋友扬州刺史陈温,招募了几千丹阳兵。第三,当地氏族的支持,比如乘氏的李典家族,不但整个族人都支持曹操,还和来招募的吕布部将火拼,最后还打赢了。以上这些部队质量不错,但是数量还是太少了,直到曹操离开东郡,进入兖州平定收降了百万黄巾军,最后挑选了三十万比较精壮的黄巾军,号称“青州兵”,曹操才狠狠的发了笔横财。

但是,青州兵毕竟是当年黄巾军的班底,而黄巾军主要又是被逼的没有饭吃的底层人民构成,军纪差是必然的,战斗力估计也是良莠不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讨伐张绣,导致他投降,好色的曹操却把张绣再度逼反了而被偷袭,结果兵败如山倒,大将典韦,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亡,曹操自己也中箭,狼狈不堪。这估计就是和缺乏正规军训练的青州兵有关系,而且根据《于禁传》,青州兵兵败之后,不是结营自守反而到处抢劫自己人,被于禁制止后,还告他的状态幸亏曹操也知道青州兵的尿性没有上当,于禁也从此后成了曹营中最威重的大将。青州兵的军纪,可见一斑,这也是青州兵消散的原因之一。

青州兵必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还不止一个,自从青州兵加入曹营后,多次进行了不少恶战。比如,曹操和吕布几次濮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兵源的消耗是必然的,青州兵的消耗不在少数。而且,曹操最危急之时,就是兖州叛乱,接着中原发生大饥荒那时期,于是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采取两个措施,一个是精兵简政,淘汰不少人员,相信黄巾军出身的青州兵不在少数。第二,施行屯田制,后来投降的黄巾军大多都派去屯田了,可能这里面包括不少青州兵《三国志.武帝纪》。黄巾军因为肚子饿而造反,如今派去屯田,不正好两全其美吗?

最后,随后曹操的地盘越来越大,早期的青州兵必然越来越少,而麾下州郡,诸侯的正规军补入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锐,这也是必然发生的事情。比如曹魏最精锐的精骑兵,应该大多来源于河北四州,东汉产突骑的地方。因此,黄巾军出身的青州兵逐渐减少,最后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我们看曹魏的名将,五子良将张辽出身西凉军,于禁出身兖州,张郃河北军,乐进加入早是元老,徐晃前在汉廷已入仕;还有许褚是当地抵抗黄巾军的武装头子,典韦出身正规军;还有李典是豪族,李通和许褚差不多,人马还更多,文聘是荆州系等等。所以,跟随着曹操转战多年的黄巾军,没有出过一个名将,被越来越强大的曹魏军淘汰,是必然,也是情理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