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三征高丽为何会失败?
谢邀。我觉得说到底还是隋朝内部出了问题,失败根源并不是高句丽多强,而是有内忧存在。
我们先看看第一次出征,第一次出征,隋炀帝发动了百万军队,兵分三路讨伐高句丽,但国内多地却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隋炀帝要镇压内乱,军队只能分心对抗起义,攻伐重点迁移,高句丽抓住机会,击败了隋炀帝亲征的大军。说是说百万,但打的时候,隋炀帝的军队差不多调回国镇压起义去了。
第二次隋炀帝再次出征,而此时又是国内来了问题,杨玄感乘隋炀帝出征,陷入交战时,发动了叛乱,隋炀帝又要抽出精力来对付杨玄感,杨玄感叛乱得到镇压,但讨伐高句丽肯定是又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出征时,由于前俩次的无功而返,国力耗费巨大,将士又身心疲惫,军心不稳,国内局势也不稳定,出征将士已无心再战,将士在到达涿郡时,就开始相继叛逃,将士军心都没了,又怎么能打仗呢?最后一次出征也是必败无疑了。
而三次出征又有军队对当地气候的极度不适应,军队给养辎重的严重困难等问题,隋朝军队再强悍也是无济于事的。
杨广三征高丽为何会失败?
历代中原王朝都面临着周边各小国和游牧部落对边境的入寇劫掠这个问题,但在发动反击战争时,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中原王朝虽然拥有着远胜于这些小国的国力,但却不一定能够在战争中取胜或者获得战果。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略战术上的不足。
比较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战争,可以最直观的显示出正确战略战术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战争绵延近七十年,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对高句丽有所征讨,战争的规模也都很大,但两朝在战争中所取得的战果却截然不同。规模更大的隋朝因此战落了个严重损害国力,炀帝身死国灭的下场;而唐朝却因在战争中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在高宗时最终获得大胜,将高句丽灭国。那么,唐太宗、高宗父子采用了怎样的战略战术才能够取得隋炀帝百万大军都无法取得的战果呢?
图1 隋朝三征高句丽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先介绍一下高句丽。高句丽是建立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小国,主要由部分扶余人和其他小部族组成,历史悠久,汉朝时便已存在。高句丽人有着农业和游牧业想结合的生产方式,有扩张的野心,对当时汉朝在辽东和朝鲜半岛设立的汉四郡的肥沃土地很是垂涎,屡次入侵汉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范围。
现实很残酷,有扩张野心的高句丽受到了包括汉朝,和后来辽东汉人军阀公孙度,曹魏幽州刺史毋丘俭等人的打击,国都被多次焚毁。但高句丽贼心不死,最终在中原混乱的情况下,逐渐壮大,吞并了原来在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汉四郡。
当隋朝建立时,高句丽已经成为了东北亚地区一个霸主级别的国家,它拥有百官朝廷,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比肩多个关中,文化也是一如中原。更为夸张的是,高句丽还修筑长城。高句丽对于隋朝而言,就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随时有可能给隋朝插上一刀,甚至逐鹿中原。
于是隋文帝在刚灭陈后,便遣使恐吓告诫高句丽王要老实些。但高句丽人没有把隋文帝的告诫放在心上,反而多次遣使与突厥眉来眼去,相互勾结。隋文帝得知消息后,便立马组织隋军三十万进攻高句丽,然而,隋文帝的这次征讨却因极端的天气和军中疫疾没有取得什么战国,浪费了很多财力和人力。
图2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隋炀帝刚即位时,隋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国内有户八百七十万,原本的劲敌突厥也已臣服。估计隋炀帝认为他父亲隋文帝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之所以没有取得战果,是因为动员的兵力太少,自己继承的国力如此强大,如果不好好利用真是暴殄天物,于是,隋炀帝下了一道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动员令。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隋炀帝令天下兵马不分南北远近,皆集结于涿郡,共百万军,隋炀帝亲自指挥,出征时队伍旌旗相连长达千余里。这支靠动员全国才组织起来的庞大军队却因隋炀帝的错误指挥而惨败。隋炀帝令隋军分道前进,且下令如果高句丽军投降则进行安抚,这使得隋军往往在将要攻破城池时,高句丽假装投降,而在对城池进行修理后继续抵抗,让隋军伤亡惨重。溃败回国后的隋炀帝并不甘心,旋即组织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征,六十万大军刚开赴战场没多久,国内便因无法承受大军出征所带来的巨大消耗而动荡不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炀帝只得班师回国,没多久便身死国灭。
图3 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经历了隋末的天下大乱,唐朝建立了起来。唐太宗时,因为隋末内战带来的巨大消耗,国内也不过有户三百万,由此可以看出,唐太宗进攻高句丽所能利用的国力和资源远远地不如隋炀帝时期。但唐太宗认为,辽东本中国故土,且高句丽对后世子孙危害极大,如果不能及时铲除,日后必然成为大患。
于是,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继隋文,隋炀之后,再起辽东之役。唐太宗御驾亲征,唐军水陆并进,初战即收复辽东城,斩俘高句丽军两万,紧接着唐太宗又击败了前来救援安市城的高句丽15万援军,使高句丽举国震恐。后来因粮草供应和天气转凉,唐军开始回撤,尽管此役中唐太宗率领下的唐军连破十城,阵斩四万余人,取得了极大的战果,但却仍没有达到唐太宗将高句丽彻底灭国的战略目标。
图4 唐太宗
回国后的唐太宗君臣从历代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作战中总结经验,尤其对隋炀帝三次出征失败的教训进行了借鉴,终于制定了之前从未实行过的新的战术。即高句丽虽然体格不小,但国力终归还是不如唐朝,于是唐太宗不再发动大规模征讨,反而组织小股偏师进行袭扰,深入其国境,在其进行生产的关键时刻进行大规模的杀伤,不断地消耗其国力,让高句丽疲于应对,却又后顾不暇。
唐太宗重新制定的袭扰战术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从公元647年到公元649年,唐军多次进攻高句丽,均取得大胜。慢慢的,高句丽国力变得越来越弱,而唐军则愈战愈强。到了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攻灭高句丽的时机成熟,唐高宗下令各路唐军分道合击进攻高句丽,这次的进攻异常顺利,唐军所向披靡,当年九月十二日,唐军攻破高句丽国都,将其地分为九都督府,由薛仁贵领两万唐军镇守平壤,设安东都护府,高句丽彻底被灭。
图5 唐征高句丽百济之战
通过比较隋唐两代对高句丽的进攻,可以看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两朝四位帝王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去组织军队进攻高句丽,掌握着巨大国力和军力的隋炀帝因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使得三次出征均无战果,白白损耗了国力,导致国家的崩溃。而唐太宗则因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不断消耗其国力,使得高句丽疲于应付。最终在高宗时被灭国。由此观之,战略战术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这场对高句丽征伐战争的胜负。
文:李光彩
参考文献:《新唐书》《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广三征高丽为何会失败?
第一次东征
大业六年,大臣裴矩给隋炀帝提出建议,高句丽不遵礼法,让其国王高元入朝参拜。隋炀帝同意了。但高元那边却没法反应。谁知道这一去还有没有回头路?隋炀帝对高元的态度非常生气,在隋朝蒸蒸日上的时候,高元居然不听话,隋炀帝决定教训他一下。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隋炀帝征集到一百多万兵马,分三路进军高句丽。
大业八年三月底,辽河,隋炀帝让隋朝著名工程师宇文恺造浮桥,以便隋军通过。可是,当浮桥差一点达到对岸是,高句丽趁机进攻,隋军不但死亡众多,还是无法登陆。
隋炀帝打着讨伐高元的旗号进军,为了防止将领邀功请赏,规定所有进攻都要先报隋炀帝批准,得到允许后才可以进军。这样的命令让高句丽钻了空子,他们在军事失利的时候请求投降,然后在隋军等待批复的时候积蓄力量,重新防御,以备再次抵抗。这样的结果是,隋军在等待中失去最佳攻城时机,造成士气低落。
在辽东战败的同时,来护儿的水军也遭遇失败,宇文述等九路兵马也惨败,有30万人只有2700人返回辽东城,数以万计的物资也丢失殆尽。
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以惨败告终。这次战争因为耗资太大,引发了农民起义。但隋炀帝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加紧准备第二次东征。
第二次东征
大业九年,隋炀帝开始了第二次亲征高句丽。从季节来说,与高句丽对战的最好时间是七八月份,但隋炀帝等不及,正月就下诏征集兵马,贮备军粮。 三月,隋炀帝来到辽东,四月渡过辽水。这一次,隋炀帝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允许将领们见机行事。
正当辽东战场上双方打得如火如荼时,忽然传来杨玄感造反的消息。
杨玄感是隋朝宰相杨素的儿子。杨素帮助隋炀帝登上皇位,却遭到炀帝的猜忌。杨玄感对此深感不满。此次趁机作乱,引起很大的轰动。
杨玄感造反的消息传到前线,隋炀帝立刻下令紧急撤军,留下所有的物资器械。第二次东征就这样匆匆结束。
杨玄感叛乱很快平定。隋炀帝很生气。眼看自己的东征大业就要有结果,却被杨玄感搅乱了所有的计划。他严惩与此事有关的人员。凡是接受过杨玄感赈灾粮的百姓,也都被隋炀帝活埋了。
第二次东征匆匆结束,隋炀帝把所有的火气都发在老百姓身上。
第三次东征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布第三次东征的诏书。这一年的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士兵对东征已经有了抗拒心,在路上纷纷逃跑。尽管隋炀帝杀了几个人以示惩戒,仍然无法阻止逃亡。
七月,隋炀帝到达怀远镇。这时的隋朝,国内大乱,征兵大多没有按期到达。而高句丽经过几年的折腾,加上本来就国小民弱,更是疲惫不堪。因此,当来护儿进军平壤时,高句丽国王高元派人请降。
不战而屈人之兵,隋炀帝非常高兴。国内形势一团糟,他也不想打了。第三次东征,没有开战就取得了胜利。
这是一次虽胜尤败的战争。隋朝虽然名誉上取得了胜利,但当隋炀帝让高句丽国王高元入朝时,高元却还是没有来。隋炀帝没有了脾气。他试图进行第四次东征,但最终没有成行。
东征的结果
隋炀帝东征,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是一项正确的决策。高句丽的问题不解决,帝国东北部始终存在不稳定因素。后来的唐太宗和唐高宗东征,都从侧面验证了隋炀帝的正确。
但是,三次东征给隋朝带来极大的动荡。三年三次大规模征战,不但使隋朝数十万军人丧生,还有大量民夫死亡,巨额物资损失。过度的征敛不但破坏了隋朝的经济, 还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各地农民起义从第一次东征开始,到第三次东征,已经如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燃起。
全国形势一片混乱,隋炀帝本人也陷入恐慌危机。他曾经万丈豪情,想要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业,如今,一切都是浮云。他像一块生铁,经不起铸造的考验,一下子对治国失去了信心。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不顾众人反对,第三次下扬州。他想偏居一隅,做一个只管享乐的皇帝。可惜,这样的想法他也无法做到。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华丽开场,草草收场。这八个字可以概括隋炀帝的一生。
杨广三征高丽为何会失败?
一、三征高句丽的原因
高句(gōu)丽(lí)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政权。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建武十二年(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建武三十二年(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正始五年(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句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
开皇十年(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8] 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又遭遇疾病,隋军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时高句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待之如初。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句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二、三征高句丽的过程
隋炀帝大业三年,高句丽婴阳王又背着隋,派使臣暗中交通突厥,当时正值隋炀帝北巡至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停留在突厥启民可汗处,“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
隋炀帝命牛弘向高句丽使者传达其旨意:“朕以启民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当往涿郡,尔还日,语高丽王知,宜早来朝,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同于启民。如或不朝,必将启民巡行彼土”。隋炀帝知道高句丽婴阳王暗中通突厥,并没有予以制裁,只是给以警告,让其尽为臣之礼节,按时朝觐,则既往不咎,与启民可汗一视同仁。可是高句丽婴阳王坚持“不从”隋炀帝的意旨,从而导致“帝议讨之”。 [12] 当时隋仅议征高句丽,并未出兵。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为欲恢复辽东故地,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并指责高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因此借口高丽王不肯入朝,下令东征。
1.一征高句丽
隋炀帝公元612年,隋炀帝杨广对盘踞在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高句丽国发动了第一次远征,他的远征军号称两百万,而后来有人为杨广统计过,实际为130万,共24支大军。
高句丽方面投入的兵力不到隋军的十分之一,就是在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下,由于辽东糟糕的天气和杨广的乱指挥下,隋百万大军在辽东战场损失了三十万人,丢盔弃甲而归。
2.二征高句丽
在第二次出征的时候,有了上次的教训,这回做了非常详细的计划,并且听取将士们的意见,稳稳的打到了辽东城下了。但是就在要攻破城,敌方正商量投降的时候,后方的杨玄感造反了,他也只能匆忙的返回平乱去了,甚至连物资都没有带走,就这样便宜了高句丽。
3.三征高句丽
第三次出征的时候,响应者并不多,但是总算是打了胜仗了,敌方投降了。但是因为自己家中并不太平,所以他决定撤退,就想让高句丽的王随他一起回去,就因为这样人家又反悔了。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续三年的征战使隋朝数十万军人丧生,还有大量民夫死亡,巨额物资损失,过度征敛破坏了隋朝的经济, 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时,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不仅严重削弱了隋国力,导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炀帝丧失民心,隋末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三、失败原因
进伐高句丽的战争,虽是在经过长期较为充分筹划和准备的基础上发动的,但由于杨广战争指导的不力,而造成隋军实战的失利。综观三次进攻作战的全过程,可以明显看出,杨广在战争指导上的重大事物,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庞大的水陆兵力与后勤供应难以确保。
第二,战略打击方向选择得不正确,战役战斗上缺乏出奇制胜的指挥艺术。
第三,隋军行军缓慢和消耗过重,水陆两军缺乏密切协同。
第四,隋炀帝杨广统军御将过死,严重压抑诸将组织指挥才能的充分发挥。隋炀帝过多干涉军令,使得将士们很被动,贻误军机。隋炀帝在战争指导上的重大失误,是导致隋军失败的直接原因。
杨广三征高丽为何会失败?
现在总议论这事儿有意义吗?!无论隋炀帝还是唐太宗、唐高宗他们打的都是统一战争!高句丽本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政权,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杨广三征高丽为何会失败?
隋朝出征的人数非常多,但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临时拉来的,隋炀帝除了到处征战之外,国内四处还赶着各项工程,人手不够只能到处去抓老百姓,这次虽然有皇帝亲自出征,但其实前线连一个最高统帅都没有,面对早就准备好防御隋朝的高句丽,失败是难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