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楚霸王项羽要自刎?

首先我觉得项羽是个爱面子的人,无脸见江东父老就是他要面子的体现。他的一生几乎没有如此大的败绩,还输给了刘邦这种无赖,让他的自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他把尊严看的比命重要,所以他宁愿选择自刎。

还有就是项羽其实无脸见江东父老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在突围的时候,抛弃了自己部队,丢卒保帅,自己突围到了乌江,其他部队则没管,这对爱兵如子的项羽来说,确实是没脸,过了江东江东子弟兵也不一定再会跟着自己干。

最后就是项羽不肯面对这个他打不过刘邦这个现实。哀莫大于心死,在乌江边项羽曾对他的部下说自己的失败是天要亡他,不是自己的仗打得不好。哀莫大于心死,他已经说了天要亡他,就证明自己放弃了反抗的权力,一个放弃反抗的霸王,他就不再是以前那个所向披靡、不认输的霸王了,一个放弃反抗的人,选择自刎再正常不过。项羽是个要面子的人,然后又觉得对不起了自己忠诚的部下,最后心也已经死了,选择自刎也是情理之中。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讨论历史。

为什么西楚霸王项羽要自刎?

谢邀。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连小学生都会背诵的诗是李清照从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的项羽的肯定。

一、后世对项羽失败不肯过江东大概有两种认知,一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个人性格刚愎。二是项羽见大势已去,刘邦大业已成,不想再回江东重启战争,连累百姓。这与司马迁《史记》上说的“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为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段话一致。“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说的“天之亡我”,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即便过江,败局已定。因而,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二、后世历代诗人咏项羽诗作很多。如唐代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着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项羽的。但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以政治家的角度认为民心向背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以项羽的性格和不会用人,即使力拔山兮,盖世英雄,也难以改变历史发展进程,所以他英雄末路,只能自吻乌江。

三、毛泽东晚年读《历代诗话》,从杜牧的《赤壁》说到其《题乌江亭》一诗,评诗者认为:“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读至此处,批了四个字:“此说亦迂。”“迂”在何处?杜牧诗的评者没有超出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理局限,并以个人的“面子”问题来揣摩江东父老对暂时失败的英雄的态度,从而把一场声势浩大的楚汉相争的成败完全归之于个人的声誉。在毛泽东看来,彻底的革命者除了善于把握历史趋势、分析社会时事以外,还必须具备韧性的战斗精神。一切都事在人为。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陇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怀宽广,“包羞忍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回到江东,为什么不可以卷土重来呢?在这里,毛泽东对项羽失败后的错误选择,生出了深深的感慨和叹息。

历史总是成为王候,败为寇。“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不修仁政枉谈兵,天道如何尚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这是蔡东藩先生对悲情英雄项羽楚汉争霸失败、不肯过江东的评价。历史总是由英雄人物改写的,由于项羽不会用人,不谋策略,性格刚愎自用等原因失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其历史结局注定是悲情英雄,为后世留下千年一叹。

为什么西楚霸王项羽要自刎?

纵观项羽一生来分析,我认为项羽是勇夫,不是智者,比如坑杀活埋秦国20万俘虏,让秦国将领对项羽失望,杀害秦国小皇帝,让秦国老臣心寒。这不是一个智者所犯的错误。

秦国灭了以后,项羽手握百万大军,可以顺理成章的登上皇帝宝座,可是他没有当皇帝的雄心壮志,把手下的大将分封各地做诸侯,自己做了西楚霸王,一手播下天下大乱的种子。

可是刘邦就不一样,他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就是想当皇帝。当初项羽把刘邦封为汉王,地处边远的陕西汉中,刘邦只有3万人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刘邦启用善于计谋的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利用障眼法打下陈仓,不断壮大汉军队伍,使更多的诸侯归属刘邦。

刘邦的队伍越打越多,项羽的队伍越打越少,最后逼项羽讨回江苏老家,刘邦安排队伍在安徽的乌江口截住项羽。项羽知道自己已经失去民心,成为孤家寡人,再无回天之力,自刎而亡。

为什么西楚霸王项羽要自刎?

一世英名,被一个放在黄土里,都找不见的人打败;心灰意冷,不愿苟且偷生。

为什么西楚霸王项羽要自刎?

如果说是项羽的命运走到乌江时,恰巧到了终点,他不得不自刎,不如说是历史规律安排项羽必须在乌江自刎,由不得他选择,更不如说,更不如说的是文化的规律、文学的规律、戏剧的规律、甚至后人能够接受的心理规律安排项羽在乌江自刎,这是项羽成就其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悲剧英雄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历史从《史记》的悲剧意识作为真正的起点走下来才会一路走好的根源所在!

项羽自杀在乌江,换取中国民族清醒在神州大地,“人总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项羽何其值啊!

为什么西楚霸王项羽要自刎?

西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在乌江边上选择自刎而不是逃回江东,重整旗鼓,主要还是因为此刻的他意识到了,自己实乃被大势击败,而非被刘邦,被韩信所击败,已经非人力可能阻挡的了,自刎才是保留最后尊严的唯一手段,不坠霸王之名。

项羽剧照

大势已去

项羽此刻的失败已经不单纯是战斗级别的失败了,而是整个战略级别的失败,汉军和楚军整体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倒转,以前项羽是十八路诸侯共主,统帅各路诸侯,但随着诸侯的反叛,加上项羽的一系列的镇压,和刘邦的征伐拉拢,使得此刻基本上来说项羽以及项羽的西楚已经是孤军奋战了,大势不在楚而在汉,即便说项羽能够逃回江东,也只不过是多挣扎一段时间,面对大势所向,拥有绝对实力的汉军,项羽也是无法抵挡的。

项羽剧照

江东父老的背离

虽然说江东乃是项羽发家之地,但是项羽性子里的有过罚,有功却吝于奖赏,使得江东的官员百姓对他也并不是特别的拥戴,尤其是一路上的败亡之时,八千子弟尽失,也使得江东百姓不愿意再继续的作战下去,另外项羽残杀义帝之举也是引起了楚地百姓的不满,所以说楚地百姓对于项羽也不是很拥戴,甚至不愿意再跟他干下去。

项羽剧照

霸王威严所在以及不愿引祸水于父老之所

所谓衣锦还乡,不甚乐也,但是如果给家乡带去灾祸,这是骄傲的西楚霸王所不愿意做的事情,毕竟一旦他逃回楚地,汉军必然大规模进攻,围剿,楚地百姓必然因此蒙受巨大损失,而作为一代西楚霸王,威风了一辈子,要面子了一辈子,自然是不会选择被人家撵回老家一顿追杀的。

加上此刻项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达到了一个阀点,就此心灰意冷之下,也就选择了这种一了百了的做法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