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世时为何不杀奸臣黄皓?

首先我们先来说下黄皓这个人,黄皓是谁?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名宦官,在刘禅登基后,便开始对这位君主阿谀奉承。黄皓此人,嘴皮子功夫非常厉害,经常给刘禅拍马屁,拍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而刘禅天生就想的少,没有那么多心机,所以也吃这套,慢慢地就相当宠幸他的这位大臣。那么有这样一个人在刘禅身边,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杀掉黄皓呢?这里得详说下,黄皓专权的时候诸葛亮早死了,诸葛亮和黄皓专权不在同一时期呢。诸葛亮死时候黄皓还是个孩子呢,他们倆不是同一时期的人,诸葛怎么去杀奸臣黄皓。那假设黄皓专权和诸葛亮在同一时期,诸葛亮会不会杀黄皓呢?

我的回答是不会杀,但会劝诫远离黄皓,因为诸葛亮是个忠臣,若是刘禅决意不杀他,那么忠于君主的诸葛亮,也是不会下手的,毕竟“臣威逼君”,这不是一件忠臣会选择去做的事情。但诸葛亮会一直留心他,通过自己的手段不会让他胡作非为。

诸葛亮在世时为何不杀奸臣黄皓?

蜀汉后期,朝堂之上出现了宦官黄皓擅权。刘禅非常宠幸黄皓,黄皓也掌握了一定权力,尤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蜀汉政策的推行。黄皓擅权期间,排挤忠良。一些大臣在黄皓的打击之下,要么被处处掣肘,要么不被重用。罗宪本可以成为蜀汉栋梁,由于黄皓得不到重用。姜维身为蜀汉最重要的军事官员,也由于黄皓的原因不敢回朝。蜀汉灭亡,黄皓在一定程度上要负一定责任。

为什么诸葛亮不趁着黄皓羽翼未丰的时候,将其诛杀,消除蜀汉的威胁。

由于受到《三国演义》和民间文学的影响,诸葛亮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蜀汉灭亡都可以预料。实际上诸葛亮只是一个凡人,他的能力也有限。诸葛亮能做到的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好自己的事情。诸葛亮在世期间,在各个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蜀汉的大小政事,诸葛亮基本上都要过问。史书记载,凡是杖责二十以上的刑罚,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

诸葛亮不是一个善杀之人,但是对于危害蜀汉政权或者有损于北伐大计的人绝对不客气。诸葛亮当政期间,也曾经诛杀过大臣和亲信,也曾经流放过大臣。诸葛亮没有杀掉黄皓的原因,肯定因为当时黄皓对于蜀汉政权没有威胁。

史书没有记载黄皓的生卒年月,所以我们也无从知道黄皓的年龄,所以不太清楚黄皓是不是和诸葛亮一个时代,或者诸葛亮死的时候年龄有多大。其实我们也不用管黄皓的年龄。只要看看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黄皓有没有做出什么有损于蜀汉的行为即可。通过史书可以得知,诸葛亮在世时,黄皓并不显赫,更没有达到弄权的地步。黄皓发迹之时,已经是在后诸葛亮时代。蒋琬、费祎、董允在世之时,黄皓一直没有表现的机会,官职也不高。史称: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董允已经是后诸葛亮时代的人物,董允时代黄皓的官职不过是黄门丞。诸葛亮时代,黄皓的级别肯定会更低。诸葛亮时代的黄皓,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太监。诸葛亮时代,像黄皓这样的小太监比比皆是。诸葛亮完全没有必要杀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

董允去世之后,陈祗不仅不再限制黄皓,反而和黄皓相互勾结,黄皓才逐渐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陈祗死后,黄皓失去了最后的牵制力量,开始擅权。刘禅对于黄皓也是言听计从,任由黄皓擅权,黄皓才真正把持朝政。此时已经是258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24年。诸葛亮再厉害也不知道蜀汉会出现一位擅权的太监黄皓,更无从杀死黄皓。

黄皓擅权之后,离间皇族关系,拉拢朝政,打击反对者。姜维曾经建议刘禅处死黄皓,但是被刘禅拒绝。姜维害怕被黄皓迫害,只得在沓中屯田,蜀汉政权和军权出现了分离。

黄皓能够擅权,甚至让姜维害怕,说明他有一定智慧。史书中评价黄皓“便辟佞慧”,这个评价虽然不是褒义评价,也不完全是贬义词。从黄皓的履历来看,他有一点小智慧,也知道如何自保。黄皓这样的人,肯定知道如何察验观色,更懂得如何在险恶的宫廷中求得生存。

诸葛亮时代,刘禅都得夹着尾巴做人,都没有掌握任何实权,更不用说黄皓。黄皓肯定知道诸葛亮的为人,也不敢在诸葛亮面前表现地“过于活跃”。刘禅就算喜欢黄皓,也不敢表现出来。如果刘禅表现出宠幸宦官的势头。诸葛亮极有可能会斩草除根。诸葛亮时代的黄皓自然会夹着尾巴做人,刘禅也不敢表露出对黄皓的宠幸。

诸葛亮死后,黄皓才敢逐渐显露自己的本性。董允对黄皓不感冒,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也不敢太过分。董允死后,黄皓便和陈祗互为表里,逐渐掌握政权。陈祗死后,黄皓趁机开始了自己的擅权之路。蜀汉灭亡之后,邓艾本来想杀了黄皓。但是黄皓通过手段,成功地买通了邓艾身边人,最终免于一死。

蜀汉灭亡,黄皓确实需要负一定责任。但是也不能把所有责任推给黄皓。黄皓虽然擅权,基本上在刘禅许可范围内擅权。蜀汉的大权一直掌握在刘禅手中,而不是黄皓手中。只要刘禅愿意,随时都可能打倒黄皓。

诸葛亮在世时为何不杀奸臣黄皓?

黄皓被认为是蜀汉最大奸臣,为啥诸葛亮在临死前不杀了黄皓,其实原因很简单!

在大家的认知中,黄皓基本可以算是蜀汉的最大奸臣了,由于他专秉朝政,操弄蜀汉,搞得许多人对他怨声载道,就连当朝的大将军姜维,也并非黄皓敌手,最终被黄皓逼迫得远避沓中。也正是因为黄皓把蜀汉关系搞得一团糟,连姜维跑到沓中去了,司马昭抓住了这个有利的机会,发动了伐蜀之战,一战攻灭蜀汉,令人大跌眼镜。在震惊之余,大家也非常好奇,黄皓这么一个大宦官,为啥诸葛亮在临死前不除掉他呢?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是多智近妖,能算到许多前后之事,甚至还算到有人会从阴平小道打进蜀中,令人颇为敬佩。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当不得真,正史中的诸葛亮,虽然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但他毕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为蜀汉安排好一切,在他活着时,他能保持蜀汉的稳定,保证不出奸臣,但是当他去世后,他也无法把握蜀汉的走势。而具体说到诸葛亮临死前为啥不杀了黄皓,其实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诸葛亮在世时期,黄皓还没有发迹

黄皓这人,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月,所以我们不知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黄皓的年纪有多大。但是黄皓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其实是在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后,在此之前,黄皓可只是个黄门丞,也就是普通宦官,根本参与不了政事。蜀汉的真正权力中枢,其实是尚书台,所以黄皓要想为非作歹,他得进入尚书台,掌握尚书台,但当时的黄皓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事实上,即便是日后权力越来越大的黄皓,他也根本没有掌控过尚书台,所以说黄皓掌权,完全是一个伪命题!

董允在世时,看到刘禅特别宠信黄皓,担心黄皓迷惑刘禅,所以经常把黄皓拉到一边训斥,可以说,那个时候的黄皓压根就没啥反抗能力,就是一个容易被欺负的宦官而已。估计董允这哥们是东汉末年的事情见多了,害怕桓灵二帝的事情再度在蜀汉上演,所以对黄皓非常严格。直到董允去世,陈祗上位,黄皓的日子才开始好过起来。陈祗和董允的观念不同,他认为堵不如疏,与其时常压制黄皓,不如和黄皓把关系搞好,有黄皓这么一个传声筒,陈祗才可以和刘禅关系越来越亲近。

所以说,综合来看,在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去世之前,黄皓都是处于一直被压制的状态,他根本没啥作为,这么一个小角色,怎么可能引起诸葛亮的重视呢?而且诸葛亮死的时候是公元234年,也就是说诸葛亮临死之前,黄皓还根本没有发迹,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妥的地方,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拿黄皓开刀!

二、黄皓是刘禅的左右手

事实上,大家虽然认为黄皓是蜀汉奸臣,但是作为蜀汉的皇帝刘禅,他可不是这样看的,在刘禅的认知中,黄皓可是他的左右手!

关于这一点,其实多回顾一下历史往事,就非常好理解了。历朝历代的皇帝,其实对宦官都并不是非常的排斥,尤其是那些普通的皇帝。雄才大略的皇帝一般精力旺盛,干啥都是亲自来,一手抓,所以不怎么需要宦官,或者说,宦官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个跑腿的,真正和外面对话,和臣子沟通,还是皇帝亲自干。可雄才大略的皇帝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皇帝都还是普通人,精力也远没有那么旺盛,处理一个国家的大事,需要耗费许多精力,所以他们只能把权力下放,于是宦官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

皇帝把权力下放给大臣,他当然也害怕大臣忽悠他啊,而皇帝又长居深宫,不可能经常出宫,不了解外面的民情,所以他就需要一个人代替他到处跑,打听各路消息,所以说,本质上宦官其实就是皇帝的传声筒和信息挖掘机。也正是因为宦官能发挥出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虽然很多人反感宦官,但皇帝们大多数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宦官。毕竟宦官的副作用比较小,要大臣是有可能造反的,但是宦官基本不可能,因为宦官都是太监,没儿没女的,就算造反抢皇位,百年之后又传给谁呢?

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只有维护好了皇帝,宦官才能永远享受权力,所以宦官其实是最拥护皇帝的人,这也是皇帝信任宦官的原因!刘禅长居深宫,要想听到和大臣所说的不同信息,他只能依靠黄皓,所以说黄皓的发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刘禅在控制黄皓的手段上,其实也还是比较聪明的,他并没有任由黄皓做大,干涉尚书台的政令,而只是让他做中常侍、奉车都尉,说白了,之所以大家感觉黄皓一手遮天,不是因为他官职有多高,而是陈祗死后,掌管尚书台的人,太过于懦弱了,没错,这个人就是诸葛瞻!要是他强硬一点,黄皓哪敢那么嚣张。

不过呢,作为刘禅的传声筒,黄皓虽然嚣张,但也确实没人能杀得了他的,最多也就是弹劾他一下。当初姜维就对黄皓插手朝政不满,所以请求刘禅杀了黄皓,但刘禅也不傻啊,黄皓虽然跋扈,但毕竟是他的左右手,杀了黄皓换个人,谁给他打探消息啊,而且即便再找一个人,谁能保证他有黄皓使得顺手呢?于是面对姜维的弹劾,刘禅只是批评了黄皓一番,并让黄皓去给姜维道歉了事。

《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

从刘禅对黄皓的维护来看,黄皓作为他的左右手,他是不可能杀掉黄皓的。所以说,即便姜维对黄皓不满,临死前想要杀掉黄皓,刘禅也不会同意的,根本杀不了黄皓!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黄皓虽然被认为是蜀汉最大的奸臣,但是皇帝刘禅其实是非常看重黄皓的,他一直将黄皓视为自己的左右手,所以根本不允许其他人动黄皓。姜维倒是试探过弹劾黄皓,结果并没有丝毫作用,反而自己被迫屯兵沓中。所以说即便是诸葛亮临死前想要诛杀黄皓,那也不可能完成,因为刘禅肯定会维护黄皓。而且诸葛亮去世时,黄皓还没有掌权,没有露出劣迹,名义上他还是一个好人,所以说诸葛亮根本没有理由诛杀黄皓!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诸葛亮在世时为何不杀奸臣黄皓?

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杀了黄皓了。

诸葛亮时期的黄皓

诸葛亮当然是认识这个黄皓的。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黄皓算是刘禅“渐长大”过程中的好伴侣。

诸葛亮再忙,后主身边宠幸什么人,他应当是很清楚的。

不过,宠幸归宠幸,黄皓的地位一直不高。

直到诸葛亮去世后很长时间,黄皓的官位都不过黄门丞。

黄门丞,是属于少府的一个职务,主要负责协助处理皇室的私人财物和生活事务,也就是把后主伺候舒坦了。

直到诸葛亮去世12年后,董允去世,黄皓才逐渐开始干预朝政。

所以,诸葛亮时期,黄皓算是一个小角色,实在没有什么好杀的。

当然,汉末三国时期,观人很厉害的人很多,通过一些观察,提前判断黄皓的威胁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诸葛亮在这方面的本事就不太行了,否则,又怎么会有“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呢?

而且,即便诸葛亮看黄皓不爽,也很难杀黄皓。

诸葛亮的治理理念,决定了不能杀黄皓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身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蜀国的法纪,是诸葛亮亲自主持制定的,诸葛亮也一直以法治为其主要治国思想。

所以,演义中那种诸葛亮看某某有反骨就作势要推出去斩了,这种桥段是不存在的。

诸葛亮的赏罚,基本点是对方的所作所为。

黄皓就算是小人,但所作所为没有违反法纪,诸葛亮如何处分他呢?

所以,诸葛亮也只能在《出师表》中劝告后主:“亲君子,远小人”。

小人嘛,远离就好,不能不顾法纪,“杀小人”。

诸葛亮的身份,决定了不能杀黄皓

诸葛亮是权臣,政事无论大小,“咸决于亮”。

所以,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始终是微妙的。

刘禅把一切权力都交给了诸葛亮,身边就跟黄皓亲近,你诸葛亮还把人家杀了,意欲何为?

后世,朱温篡唐,将唐昭宗身边的黄门杀掉正是其完全控制天子的重要行径。

这样的事情,朱温这样的乱臣贼子能干,诸葛亮不能干。

不杀黄皓的后果

不杀黄皓,是诸葛亮的失策吗?

并非如此。

诸葛亮也好,蒋琬费祎也罢,当蜀汉政权有强有力的辅臣时,黄皓都是老老实实的。

直到费祎董允之后,蜀汉朝堂再无能够服众之人,黄皓才开始干预朝政。

而黄皓对朝政的干预,其实,背后的人是后主自己。

后来,姜维上奏,要杀黄皓,后主表示:黄皓不过是趋走小臣,何必为难他?

黄皓并没有什么实力基础,他能够把持朝政,不过完全是替后主作事。

黄皓与诸葛瞻等人一起,要把大将军从大将军的位置上撸下来。

后主知道他离不开姜维,否决了。

姜维要杀黄皓,刘禅也不愿干掉自己的“趋走小臣”,也否决了。

一切事务,操持者,在后主自己而已。

黄皓,不过是借后主的信任,替后主干事的人而已。

黄皓乱政,本质是后主重用宦人而已。

杀了黄皓,必然还有其他宦人乱政。

诸葛亮没有那么厉害,没有“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本事,自然很难提前10几年遇见到后主身边的趋走小臣后来会乱政。

诸葛亮没有那么为所欲为,他严格依法治国,不能随心所欲地“预防性施刑”。

诸葛亮也没有那么潇洒,他必须小心维护与后主的关系,不能轻易诛杀天子近臣。

黄皓后来确实也乱政了,然而,他不过是后主站在台前的替身而已。

诸葛亮不能杀黄皓,也不必杀黄皓,即便杀了黄皓,意义也不大。

诸葛亮在世时为何不杀奸臣黄皓?

谢谢邀请!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黄皓还是个不出名的小太监,还不敢做什么坏事。诸葛亮担任丞相的时候,也是很专权的,刘禅虽然是皇帝,一言一行都受到诸葛亮的约束,不敢做出超出诸葛亮意愿的事。诸葛亮再三要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也还是能听诸葛亮的话。刘禅是黄皓的主子,主子就不敢迈大步,黄皓这样的小奴才,还敢吗?黄皓也是有小偏才的,能说会讲,在宫中当差,也是步步小心,诸葛亮怎能会想到日后黄皓会祸国?所以诸葛亮是不会杀掉小黄皓的。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受诸葛亮的约束了,就有权了,黄皓也跟着长本事,不过有蒋琬、费祎、董允在,黄皓还不敢出格,在董允卸任后,陈诋当政时期,黄皓羽毛丰满了,有刘禅信任,也不把陈诋看在眼里,陈诋有时放任黄皓,使黄皓的胆子越来越大。黄皓正事不能干,一天到晚哄刘禅开心,弄得刘禅言听计从,惩罚谁,查办谁,都由黄皓说了算,使朝纲混乱,乌烟瘴气。正在北伐的姜维,有事奏报刘禅,也得听黄皓的安排,若不听,杀了姜维是一句话,弄得姜维不敢回京城。当时,很有威望的诸葛瞻,也无法撼动黄皓。可以说,蜀汉灭亡,黄皓有大罪。

像这样死有余辜的人,诸葛亮若看出来的话,一定会把他杀了。

诸葛亮在世时为何不杀奸臣黄皓?

诸葛亮在世时,黄皓还不是个奸臣,诸葛亮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也只是在告诫刘禅,要这样做,刘禅登基的时候才十七岁,还未加冠,当时的黄皓就是个小太监,伺候刘禅而已。

即使在诸葛亮死后,黄皓也没有得以专权,因为有当时董允在,黄皓特别害怕董允,见了董允像耗子见了猫一样。

董允对黄皓也深恶痛绝,多次向刘禅进谏,要远离黄皓,但是刘禅没有听。

到了董允去世,陈诋继任,不在与黄皓为敌,黄皓胆子也大起来,开始欺上瞒下,连大将姜维为了防止黄皓陷害不敢在成都待着,在外屯兵。

史书记载,黄皓是一个能说会道,口才很好的人,他总能讨的刘后主的欢心,而且他很擅长察言观色,诸葛亮和董允在世的时候他都是非常低调,不敢表露出来一点点弄权的迹象,而且当时诸葛亮的地位可以说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就连刘禅都要听诸葛亮的,当然,诸葛亮是一心为国家,没有专权和篡位的想法,所以那个时候的黄皓即使有心,也不会表现出来,而且他又是刘禅的内臣,诸葛亮最多也就认为黄皓是个小人,绝对不会想到他后面会专权,没有弄死他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当时黄皓是个奸臣,我想即使它是内臣,诸葛亮也会想办法把他处死的,虽然这会惹得刘禅不高兴,但是诸葛亮是人臣典范,一心为公,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而且诸葛亮确实是在杀掉危害国家的人,就算刘禅不高兴,他也会这么干。

这也是黄皓的聪明之处,一直龟缩隐忍,直到熬死了所有反对他的人,才出来弄权,可以说蜀国之亡,就亡在黄皓身上,刘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感谢大家指正,我把错别字修改了,感谢大家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