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权废孙和杀孙霸?
说到底还是为了东吴稳定,暂时减少党争矛盾,当时吴国分为倆党,大臣们分别站位太子孙和幼子孙霸。当时这场党争丞相陆逊,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太子太傅吾粲以下受牵扯的高官豪族全部涉及。不杀不废何以服众,如果不杀不废的话东吴必定会陷入党争矛盾,使他国有利可图。实际上孙权在这场二宫之争中完美的清洗了一遍政坛。用倆儿子的命给朝廷换了血。让官员不敢再进行党争。从而使国家内部稳定。不给他国可乘之机。
为什么孙权废孙和杀孙霸?
公元241年(吴赤乌四年),东吴太子孙登病死。这非但是孙权的不幸,也是东吴的不幸。孙登能贤能著称,《三国志》称他“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他若不死,很可能成为一代明君。孙登去世时只有三十三岁,临终前还给父亲写了一道奏章,举荐贤才,希望孙权能给予重用。据说孙权读此奏章,内心更加悲伤,不禁老泪纵横。
次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孙和与孙霸两人均是王夫人所生,两人是亲兄弟。按理说,太子的地位比鲁王要高,不过由于孙权十分喜欢孙霸,孙霸与哥哥享受相同的待遇,地位不相上下。
孙权的暧昧态度证明一件事:日后皇帝宝座归谁,尚未定论。有人愿意把赌注押在鲁王孙霸身上,卫将军全琮就是其中之一。全琮认为,孙和虽被册立为太子,孙权却更喜欢孙霸,只要纠集一批大臣向皇帝吹嘘孙霸的美德,定可挤掉孙和,于是他让儿子全寄全力辅佐孙霸。
孙霸与哥哥孙和反目成敌,很大程度上是被手下的喽啰们挑拨起来的,全寄更是卖力地、无所不用其极地中伤、诬蔑太子。在这种强大负能量场的作用下,孙霸戾气四溢,被宠坏的人身上总有不可一世的傲慢。
太子与鲁王只是两张在桌面上博弈的牌,打牌的不是几个人,而是黑鸦鸦的一片。有些人主动投入,豪赌天下,奋不顾身;有些人被动参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从朝廷到地方,太子党与鲁王党两派势同水火,在各个战线上争战不休。
孙权意识到帝国正陷入一场混乱之中,他赶紧收紧权力,剥夺太子与鲁王的卫队,以专心学习为由,禁止二人与宾客往来。表面上看,孙权对两个皇子各打五十大板,然而,受伤更重的显然是太子,因为太子没有显示出丝毫的特权,完全降至亲王的级别。
太子孙和性情是比较温和,而鲁王孙霸则霸气凌人。尽管两人被禁止与外界往来,孙霸的支持者们仍然在幕后频频活动,以期挤垮太子。鲁王党中最重要的人物包括杨竺、全寄、吴安,孙奇,其中全寄是卫将军全琮之子,吴安是孙权舅舅吴景的孙子。这四人不断地造谣生事,诬蔑太子,言语是有力量的,久而久之,孙权对太子孙和越发冷淡。
孙权的态度,无疑令鲁王党大为振奋,加快对太子党人的迫害。全琮的儿子全端、全绪诬陷支持太子的顾谭、顾承、张休等人,孙权不分是非黑白,把三人流放交州。顾谭、顾承两人是陆逊的外甥,张休是张昭的儿子,他的侄女是太子张和的夫人。有一回,孙权生病,命令太子去孙策庙祈祷,太子孙和顺路去拜访住在附近的张休,遭到举报。孙权怀疑孙和与张休背地里有阴谋,勃然大怒。张休遭流放后,孙权还不肯放过,又追加诏令,逼迫张休自杀。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夺嫡之战中,太子孙和已落入下风。
太子党决意反击。
太子太傅吾粲亲自出马,他三番五次向皇帝提出请求,把鲁王孙霸调离京师,出镇夏口。为了寻求支持,吾粲又多次派人与陆逊联络,希望凭借陆逊巨大的威望,力挽狂澜。可是吾粲哪里知道,此时的陆逊早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陆逊不能算是太子党,他只是公忠体国,从维护帝国稳定出发,按传统办事,明确太子作为储君的地位。陆逊、顾谭、吾粲等人都力主把鲁王调离京城,这岂不令孙权狐疑?
陆逊考虑的是国家。孙权考虑的是权力。
吾粲与陆逊频频接触,更是犯下大忌。此时孙霸跳出来控告吾粲图谋不轨,孙权大怒,下诏捉拿吾粲,下狱处决。
吾粲一死,陆逊处境更加不妙。清算完吾粲,下一个对象便是陆逊。孙霸的跟屁虫杨竺罗列陆逊二十条罪状,上呈孙权。孙权连续派出几批中使,前往责问陆逊。陆逊愤恚难当,竟一病而死。
顾谭流放,张休自杀、吾粲获诛、陆逊忧死。太子孙和势力一落千丈,没有人怀疑太子被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鲁王胜利了吗?
机关算尽,还是棋差一着。所谓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谁也没想到,最后成为东吴帝国接班人的,不是孙和,不是孙霸,而是默默无闻的孙亮。
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权对太子与鲁王之间的斗争终于感到厌倦。支持太子的一方,一心想把孙霸赶出京城;而鲁王孙霸则结党营私,屡屡陷害哥哥。对于这些,孙权是有所察觉的。
有一回,孙权对侍中孙峻亮了底牌:“唉,子弟不和睦,臣下就会分党分派,当年袁氏兄弟就因此败亡,为天下人所笑话。若是立他们中的一个,国家岂不乱掉。”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他已然有废掉太子孙和之意。
这时,一个人对孙权下定最后决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人正是他的女儿鲁班公主。鲁班公主另一个身份是卫将军全琮的夫人。在夺嫡之争中,全琮与儿子全寄都把赌注押在鲁王孙霸身上。然而,鲁班公主对孙和、孙霸两人都没有好感,原因很简单,他们二人的母亲王夫人是鲁班公主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阻止孙和、孙霸成为接班人,鲁班公主决定选择另一个人来当太子呢?谁呢?只要看看孙权最宠幸哪个女人就行。
此时孙权已经六十多岁了,最宠爱的是潘夫人。潘夫人生了孙亮,老年人多半疼爱幼子,孙权也不例外。据史载,孙权共有七个儿子。长子孙登、次子孙虑早夭;三子孙和、四子孙霸正为权力斗个不停;五子孙奋、六子孙休生母出身差,属于被忽视的皇子;幼子孙亮最受老年孙权的疼爱。
公元250年(赤乌十三年),这一年孙权六十八岁,孙亮七岁。孙鲁班凭着自己公主的特殊身份,频频在父亲面前大赞孙亮聪明伶俐,实是未来的明君。她甚至把全琮侄子全尚的女儿嫁给孙亮,才六七岁的小孩,谈婚论嫁岂非太早么?这么做除了表示看好孙亮外,也是未雨绸缪,与未来皇帝拉近关系。
在女儿的游说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改立孙亮为太子。
这年秋天,一道诏令震动朝野。太子孙和被废,并遭幽禁。
在封建时代,太子作为储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安危,岂能随便废立呢?平心而论,在夺嫡之争中,太子孙和似乎并没有像弟弟孙霸那样极尽阴险之能事。支持太子的一方,比如陆逊,只是站在国家立场,而非站在党争立场。就太子本人来说,史书并没有记录什么恶行,《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他“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前任太子孙登评价这个弟弟“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在充满阴谋的政治斗争中,孙和先是被弟弟孙霸及其喽啰轮番攻击,后又被姐姐鲁班公主陷害,人言可畏,何况来自自己的兄弟姐妹,杀伤力更大。
孙和被废掉太子,贬为平民;鲁王孙霸更惨,被赐死。孙权何以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如此重呢?显然,不把孙霸赐死,这个坏小子什么干不出来,到时孙亮岂非要遭到毒手么?
原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势力被清除殆尽,孙亮被立为太子。孙权挥舞屠刀,为小儿子杀出一条通往皇帝之路。
为什么孙权废孙和杀孙霸?
因为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互相争斗。孙和因全公主诬陷而被废,孙霸因诬陷孙和而被杀。
详情如下:
孙和(224年-253年)是孙权的第三子,他母亲王夫人是孙权的宠妃,所以孙和也深受孙权喜爱。孙和好学,又礼贤下士,受到众人的称赞。
孙霸(?―250年)是孙权的第四子,他三哥孙和被立为太子时,他被封为鲁王。孙霸虽然比孙和地位稍低,但受到父皇的宠爱是一样多的。
242年,孙权长子孙登逝世,而孙权次子孙虑早死,所以孙权立第三子孙和为太子。孙和被立为太子,时年19岁。
全公主(孙权长女,丈夫姓全)与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与有仇怨,企图陷害孙和母子。孙和的四弟孙霸觊觎太子之位,于是纠集党羽,也企图陷害孙和。孙权知道后,命令孙霸、孙和不要与官员接触,让他俩专心学习。但孙霸仍然私自与党羽接触,密谋废掉孙和的太子之位,由自己接任。
孙权曾经卧病在床,派太子孙和去祭祀宗庙。孙和的妃子张妃的叔父张休居住在宗庙附近,邀请孙和到他家做客。全公主对孙权说,太子不在庙中,特意去太子妃亲戚家密谋事情。全公主又说王夫人见陛下一病不起,有高兴的神色。
孙权发怒,王夫人忧愁而死,而孙和失宠。全公主陷害孙和,使太子之位动摇。孙霸一党更加觊觎太子之位,常常谗毁太子一党。孙权犹豫了几年,最终不顾群臣劝谏,废黜了孙和,立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孙和被封为南阳王,遣返到长沙。
公元250年,孙和被废,孙霸也因诬陷孙和而被赐死,其党羽也被诛杀。
孙权死后,孙亮继位,太傅诸葛恪辅政掌权。诸葛恪是孙和妃子张妃的舅舅,他曾对张妃的使者说:“为我转告张妃,我必定会让她的地位超过别人。”此话别有深意,又有传言说诸葛恪想迎立孙和为帝。后来孙亮授意孙峻袭杀了诸葛恪。
孙和受到诸葛恪牵连,被孙峻派去的使者赐死,时年30岁。
史事参考《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
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为什么孙权废孙和杀孙霸?
当年孙权废孙和、杀孙霸之举直接导致了吴国国运的动荡,自此开始,吴国进入国主年幼,权臣欺上的时期,而引起这一切的开始,源于太子孙登的突然去世,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细讲!
孙权有七子,分别为大儿子孙登,二儿子孙虑,三儿子孙和,四儿子孙霸等等,孙登早年被立为太子,本来事情挺顺利的,谁知道公元241年孙登突然去世,太子之位悬空。
在此之前,二儿子孙虑早已过世,于是孙权将希望寄托到三儿子孙和身上。那么孙权为什么这么喜欢孙和呢?
孙和之母为王夫人,早时孙权最宠爱两位夫人,一个是步练师,一个是王夫人。两人性格截然相反,步练师不嫉,而王夫人善嫉。当时孙权称帝时欲立步练师为皇后,但是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孙权虚设皇后一职长达十年。
步练师死后,王夫人受到独家宠爱,这引起了步练师的大女儿全公主孙鲁班的不满。孙权因为宠爱王夫人的缘故,再加上当时孙和也年龄最长,因此立孙和为新的太子。
孙权立孙和为太子有一个失误,那就是仍然让太子和孙霸住在同一个宫殿,而且起居礼仪也都一样。这给孙霸一个假象,认为自己也有机会当太子。
当时的大臣顾谭看到这种情况,于是上书给孙权说:太子和诸藩王应该区别对待,鲁王孙霸应该迁居其他封地,以示不同。这本来没什么,但是顾谭的身份不一样,因为他是太子党。
鲁王孙霸因为此事而大为恼火,因此决定反击,他找了一个很好的帮手,全公主孙鲁班。全公主虽然是个女流之辈,但是政治头脑却出奇的高明。再加上风闻孙和之母王夫人要被立为皇后,全公主想起当年母亲步练师被大臣欺负,终其一生都不能被立为皇后,于是将怒气撒到了王夫人身上。很快,他们找到了借口。
孙权有一次生了大病,卧床不起,因此派太子孙和代替他去祭祀太庙。太子妃的叔叔张休家离太庙比较近,于是张休便邀请孙和到家里做客。这个情况被全公主派的人看到,于是全公主跑到孙权面前进谗言。
全公主诬告说:孙和在张休家密谋大事,趁孙权病危之际有不轨的行为。又说王夫人听说孙权病危,面露喜色。孙权本就对王夫人近来的表现有意见,为什么呢?王夫人趁着孙权病危,将其他嫔妃都打发出宫,到别的地方居住。再加上这次全公主的中伤,孙权顿时大怒,召王夫人前来质问。
王夫人为证清白,自杀而死。孙和也忧心忡忡,生怕自己受到孙权猜疑,自此开始,太子之位开始动摇。
当时朝廷分为两派,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支持太子孙和,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支持孙霸。这其中顾谭为丞相顾雍之孙,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两人在朝中威望甚高。吕据是东吴开国忠臣吕范的儿子,步骘也曾为吴国丞相,镇守西陵。因此,从实力上来看,双方势均力敌。
两宫之争愈演愈烈,慢慢的风声传到了孙权耳朵里。孙权并没有责备任何一方,而是下了一道命令,让儿子清心净读,杜绝宾客。
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於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这时大臣们不干了,纷纷上表说太子和鲁王的名声已经远播在外,突然改制恐怕会引起外邻怀疑。两宫之争的势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猛烈。一些年轻的大臣纷纷选择一方加以投靠,希望在这次争斗中押对赌注。
这时孙权看到,两宫之争不仅仅是太子之争了,而是演变扩大成为朝堂大臣们之间的争斗。而孙权要想干涉,事情就会演变成为皇帝和大臣之间的争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孙权出手了。而导致孙权出手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陆逊的参与。
陆逊当时在朝中的威望无人能及,在最初,陆逊对两宫之争持中立态度,后来太子孙和听到仆人秘密窃得消息,孙权准备改立孙霸为太子。于是孙和央求陆胤将这个消息通知陆逊,让陆逊为自己说情。同时太子太傅吾粲也与陆逊多次通信,请求陆逊支持太子一方。
陆逊认为:动摇太子之位就是动摇国本,于是携带奏章到武昌求见孙权。这时孙权震惊了,连最善于明哲保身的陆逊都参与了两宫之争,看来朝廷是彻底乱了。于是孙权以此为契机,追查谁透漏了要改立鲁王孙霸为太子的消息。
随后,支持太子的陆胤、吾粲被下狱,支持孙霸的杨竺被赐死。而陆逊受到陆胤牵连,被孙权数次派使者叱问,陆逊不堪其辱,愤恨而死。
后来,孙权担心自己会重蹈当年袁绍的覆辙,因为两子相争而导致国家沦丧,于是下定决心彻底解决此事。
权患之,谓侍中孙峻曰:"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将有袁氏之败,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乱?"於是有改嗣之规矣。公元250年,孙权首先幽禁孙和,这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弹,以大臣孙据为首的文武百官,纷纷以泥土粉面,自我束缚来到殿前求情。孙权大怒,处死陈正和陈象等多名官员,杖责了孙据和尚书仆射屈晃。
后来,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同时赐死鲁王孙霸,两宫之争宣告彻底结束。这是个两败俱伤的后果,孙和后来被权臣孙峻赐死,而孙权的江山也由此步入权臣时代,摇摇欲坠!令人可悲可叹!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