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娶媳妇有多简单?

我们村金燕的妈妈,就是金燕爷爷用一担胡萝卜给换回来的,金燕妈被换到我们村后就成了金燕爸的媳妇,再后来就有了金燕以及她的两个妹妹一个弟弟。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我第一次从大人们口中听说这个事情的时候,觉得非常的难以置信。婚姻大事,岂能如此儿戏?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老一辈人多少还是有点封建思想的,怎么会为了一担胡萝卜,就轻易地把女儿给了别人家呢?

后来我父母以及村里人很多人都这么说,我才确信金燕妈真的是用胡萝卜换回来的。我父亲告诉我说,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赶上了大跃进,浮夸风盛行,我们这边的很多干部好大喜功,为了自己的政绩,动不动就上报说粮食大丰收,亩产超万斤。后来越吹越离谱,为了应付上面的人检查,弄虚作假,生产队的大粮囤下面全部用稻草堆积,只在粮囤的中上部分堆上粮食,给人一种粮食大丰收,吃都吃不完的假象。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上面把我们这里“吃不完”的粮食,全部调运到那些粮食生产还不能自给自足的省份去了。而当时实际的情况是,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个个都在勒紧裤腰带,好多人家的米缸里早就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周围的野菜、树皮全部被老百姓用来充饥了,我们周围的有些县,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局面。

我老家的乡镇稍微好那么一点,虽然吃不上米面,但地瓜、胡萝卜这些东西,基本上家家都有,村里人饿的时候,总算还有东西下锅。

金燕妈是跟她父母一起从隔壁县逃难到我们这边来的,当时她还不满十八岁,人长得又瘦又小,蓬头垢面的。金燕妈的姐姐因为比她大两岁,前些时候已经被金燕的外公外婆留在我们隔壁村了,女儿跟着他们也是忍饥挨饿的,倒不如留在我们这边,至少还有一口吃的。

金燕爸家一共兄弟姊妹五个,他是老大,人特别的老实,三棍子也打不出一个闷屁来。金燕的叔叔都已经结婚有两个孩子了,金燕爸二十好几的人了,那时候还打着光棍呢!

当金燕爷爷听说她外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在我们这边时,就赶紧去找金燕外公商量去了。当金燕爷爷看到金燕妈时,多少有点看不上这个又瘦又小的儿媳妇,可随后转念一想,自己家大儿子都那么大岁数了,能娶个媳妇总比打光棍强吧,有了媳妇才能开枝散叶,有了媳妇才算成家了。

经过一番商量后,金燕的爷爷用一担胡萝卜作为聘礼,就这么轻轻巧巧地把金燕妈这个儿媳妇给娶了回来。没有敲锣打鼓八台大轿,没有陪嫁的嫁妆,也没有迎亲送亲,甚至没挑黄道吉日,一切从简,什么都没有!

金燕奶奶扯了几块花布,给金燕妈做了两身衣服,邀请了几个至亲,来家里吃了顿饭,金燕妈就算是过门了。现在想想,当年娶一房媳妇好简单,只要双方父母点头,两个人同意即可,哪像现在,事情一大堆,花钱一大堆,关键还不一定能走到最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金燕妈就这样留在了我们村,成了金燕爸的媳妇。金燕妈在我们村生活了几年后,村里人惊讶地发现,这个看上去又瘦又小的女人,变得越来越好看了,最重要的是她的嘴巴很亲切,对谁都笑脸相迎,客客气气的,所以很讨人喜欢,特别的有人缘。

金燕爸还是和从前一样,一天到晚闷声不响的,叫干啥就干啥,榆木疙瘩一个。金燕家与爷爷奶奶分开另过后,金燕妈就成了他们家的当家主事人了,大事小事都是她出头,金燕爸则成了一个甩手掌柜的,啥心思也不操。

金燕妈很会做人,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金燕爸出门打工不在家,种地碰到只有男人才干得动的力气活时,金燕妈自己干不了,逮到村里谁有空,就会连拉带拽地把别人家的男人给强行拉走,求人家给自己帮忙。当然,她是连说带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求人办事的,搞得那些男人想推脱都找不到借口,男人的老婆们想发作,碍于情面,又拉不下脸来。

不过金燕妈从不让别人白帮忙,干完活后,她会给帮忙的人煮一碗鸡蛋面,有时候也会塞一包烟给人家。所以,我们村里就没有金燕妈指使不动的男人,谁都会给她面子,就凭这一点,她就赢了村里很多的女人。

尽管金燕妈有嘴有手,家里地里的活,她都很能干,金燕爸多多少少有点窝囊懦弱,没什么情趣。但他们家的日子照样过得平静而安宁,没有鸡飞狗跳,也没有吵吵闹闹。

金燕妈任何时候给人的感觉都是乐呵呵的,没什么愁心事。我们村周围的好多女人,背地里都替金燕妈感到惋惜,同样的,很多男人又非常的羡慕金燕爸。都说傻人有傻福,更多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这就是命,羡慕不来的!

金燕妈与金燕爸一共生了四个孩子,他们家四个孩子的名字很有意思,名字里分别带了金银珠宝四个字。四个孩子中,金燕的弟弟最有出息,考上了南京的某高校,现在事业上做得是风生水起,都好多年没回老家了。

金燕的父母常年与金燕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她偶尔回老家碰见村里人时,还是那么的热情大方,待人依旧很亲切,让人如沐春风,和年轻时一样,一点也没改变。

写在后面:六七十年代的人娶媳妇比现在容易得多,也简单得多,只要双方父母认可,亲事就算成了。那时候的女人一旦嫁了男人,一过就是一辈子,我们老家有个说法: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砖头抱着就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那时候的人,特别是女人,对婚姻的忠诚度非常的高,就算自家男人千般不是,就算自己心里万般委屈,也依然会守着一家老小,好好过日子。哪像现在的年轻人,一言不合就离婚,二婚三婚都不是事,有的子女都快谈婚论嫁了,自己两口子照样一拍两散。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有多简单?

我大姐是66年10月结婚,文革期间不兴送礼,同事朋友送的是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单位分一间小房子,俩个单人床拼到一起就行了,买点糖果瓜子让大家吃,那个年代最简单的婚礼。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有多简单?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人婚前都没有见过面,婚后生活一辈子都不离不弃,很多夫妻之间是先结婚后恋爱,生活得也很好,我小时候的时候,村里有一个人三十多岁无父无母,以前人家给他说媒,他不想娶媳妇,到了有一年想着要娶媳妇了,媒婆帮他找了外公社的女孩,那天订婚去镇上拍订婚照,因为下雨天,男人带她甩圈子,到家了就安排吃晚饭,一把雨伞🌂她无地方放,把雨伞放到房间里去,这时候后面的人把女人推进房间内,就把门关上了,外面开始放鞭炮了,女人开始哭闹一下,第二天早上成了事实上的婚姻,他们俩一辈子生育了二女一子,标准是先结婚后恋爱。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有多简单?

作为一个70后,六七十年代娶媳妇的场面咱没有经历过,但是听我高中时期的一个老师曾经说过,他是八十年代和师母结婚的。当年结婚的时候,家里一穷二白,根本没有什么彩礼一说。由于老师家孩子多,结婚之后就分家了,当时分家的时候,就给了一口水缸和两双筷子,房子是临时住在学校的一间小仓房里,面积不足二十平,仅能容下一张床和简单的炉具,至于卫生间,只能去学校的公厕了。

俺是九十年代结婚的,那时也非常的简单。媳妇儿当时向我家要了“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好像后来还要了几千块钱,至于什么名目我忘记了。那时在农村,车辆还不算普及,婚车共有三台,一台是老爸单位的213,一台是租用的半截子美,一台是借来的130(用于拉嫁妆,所谓的嫁妆也不过是些行李、脸盆什么的)。

当时我们在农村住的是平房,共有五间。结婚后,我们和父母住在一起,大约也没到一年,我们就搬到了镇上。那时条件还算可以,老爸单位分家属房,独门独院的,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儿子长大了,还没有找对象,虽不是十分清楚结婚的具体事项,但耳濡目染了一些婚嫁的过程,着实是有些恐惧了。就拿最近这几起同事家的孩子结婚来说吧。据说儿媳妇来未来的老婆婆家串门,临走的时候就给拿了2万。该谈婚论嫁了,彩礼直接打过去20万,至于什么车啦、房啦,那都不用说,是必备的必须的……

我滴个乖乖,现在想办个婚礼,没有点银子压根就甭想!好多人见面就问,你家孩子多大了?处对象了吗?在那个城市买房子了吗?开什么车呢?……我去,我是多么的尴尬:没处呢,咱家里没有钱,没资本处对象,至于买房子,压根就不敢想,连首付都难啊……

我说的是实话,这么多年,家里家外就靠我一个人挣钱,供孩子上学,间歇的照顾着父母的生活,媳妇儿没有工作,还常年吃药……我每个月四五千的工资,让我使什么去考虑那么多!

想想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那时候娶媳妇的成本和现在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虽然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挣的也多了,但娶媳妇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工资水平的增长。

有时候就天真的想,为什么娶媳妇就这么难呢,就得花那么多钱呢?媳妇儿娶到手后不也是一家子吗?钱是用来衡量娶媳妇的标准吗?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为什么非要那么多的彩礼呢?

可能是我的想法太幼稚了吧,我也不清楚,反正我就是觉得,无论娶媳妇难也好,简单也罢,只要两个人心在一起,始终相爱,那么将来该有的都会有的,你们认为呢?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有多简单?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非常简单,简单到现在人都无法想象。

一位工友结婚,白天还都在各自单位上班。下班后,几位朋友帮忙,有的凭结婚证去买瓜籽糖果,有的骑上自行车去接新娘。婚房就是单位集体宿舍,同宿舍的工友临时搬走,结过婚再搬回来。新娘和送亲的亲友也是骑自行车过来。晚上单位领导出面开个茶话会,说些互相进步互相勉励的话,结婚仪式就算完成了。没有婚房、婚车、婚纱,很多人也没有婚妆。第二天多数开始休婚假,主要是拜访双方老人。婚礼虽然简单,但並不影响爱情。

一位农村朋友结婚,还稍微复杂些。接亲队伍多了一台小型拖拉机和几面红旗,送亲队伍也有一台小型拖拉机。婚礼就在朋友家的院子里,除了给父母鞠躬,还要向毛主席像鞠躬行礼。婚房就是普通的农村土房,新郎新娘穿了一身新衣服。亲友们吃了一顿简单的农村大锅菜。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有多简单?

六七十年代娶媳妇,娘家陪送一张桌子、一只柜子、一个脸盆、几件衣服,就嫁人了。娘家穷的,一个包袱包两件衣服,男的借辆自行车,带着就到婆家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