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
很简单,《三国演义》虽有夸大成分在内,但是里面一个个人、事、物是鲜活的,正是这种鲜活,才让人们看着“爽”,看着“得劲儿”!
所谓演义演义,是小说体裁之一。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说白了,演义是作者根据史实由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事件。
演义类小说的受众,是芸芸大众,除了古代和现代的史官以及历史爱好者,大部分人对于厚厚的各类史料以及正史兴趣不大,更感兴趣的则是野史。而如果能将正史与野史结合,并加入演义成分,把一个个历史人物刻画的饱满,穿插历史情节,那么无论字啊古代还是在现代,老百姓的接受度就会非常高。
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三国演义》,古代以及近代都有这种情况,《隋唐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均是如此。远的不说,就说前几年非常火的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作者当年明月结合《明史》以及相关史料撰写而成,但是叙述手法以及情节编排,都改变了正史那种晦涩难懂和枯燥无味的情况,使人们在仅仅有味道额读书之时,又对书中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学习。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值得提倡。
为何老百姓会拿演义当历史?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这很好理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历史专家或者资深爱好者,我们多数人对于历史的了解,除了上学学到的基本知识外,均来自于各类演义书籍和相关影视作品,在普通老百姓讨论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会运用各类演义或者由演义延伸出来的影视作品来回答相关问题,比如说关羽的武器,青龙偃月刀。按照历史来讲,当时的兵器还没有出现长柄大刀,即便是出现了,依照古人的体质,也不会拿得起来,更不会作为兵器。
这些是史实对吧,不错。但是若你要和一个常年听评书的老大爷去讨论这些,那么估计你讨论不过他。他会用一百种方式告诉你,关羽关二爷是怎么拿的起来并当做兵器的。
其实,把演义当做历史也无伤大雅,老百姓们茶余饭后图个一乐儿,何必较真呢?
演义是历史文化的另一种传承方式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太多的史料和历史故事。而如今我们能知道夏商周,了解春秋战国,明白大汉威武,理解唐宋元明清,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这些演义,或者是由演义延伸出来的各类影视或者小说才得以一窥一二,如果仅仅凭借正史,对于很多历史事件,我们没有直观的认知,可能在历史的一件大事,在史书中不过寥寥数字,谁能从这只言片语中得知真实的情况?
所以,把演义称之为另外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也不为过,老百姓把三国演义当做历史来看也没问题,正是有了这些演义,我们才能知道历史上的某个人、某件事是这个或者那个样子。
依傍史传,再现成文;行文浅显,通俗易懂,实为演义!
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
谢邀请!因为文学作品超越生活,带着人们更深的愿望和希望!把生活艺术化的装饰了枯燥的生活原版!正是这些超越现实和修饰现实的美学的手法,更加吸引了大众,得到大众的喜欢和认可,哪怕是有些偏离现实,也会得到人们的接受,因为都是人们所喜欢的样子!一家之言!
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
三国演义把三国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天地,一是赐罗贯中创造了中国小说新高潮,三国演义已走向世界列为百部名著行列。
二是秦汉奠定了汉族汉文化的雄厚基础,三国是秦汉帝国的尾声余韵,历史学家和华夏民众对三国的特殊感情,让三国的故事久唱不衰,深入人心。西晋之后八司马之乱,导致五胡乱华,中国陷入数百年动荡不安丶几近危难的厄运。到宋朝之时,三国故事已是民间说唱的大热门历史,尊刘贬曹的汉正统观已成主流趋势。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创作了精采绝伦的《三国演义》,更把三国历史推向了高度。
民间艺人把《三国》说唱当职业,加上了大量精彩的传说。人民百姓喜爱诸葛贤相和关羽忠义之将,到了如痴如醉的崇拜之地。
习惯成自然,《三国演义》超过了《三国志》影响,也是华夏民族的一道靓丽风光!
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司马懿的冤开始说起。
公元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弟弟司马孚秉承遗愿,辞让了郡公和各种殊礼,史说:遗命简葬,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这和蜀汉的诸葛亮是多么相似啊。
反观司马懿的一生,二次受命托孤,多次挽救魏国。即使在曹爽想让他靠边的时候,他还向曹爽进言,为伐蜀献计,只是曹爽不听大败而回。独掌朝政后,晋书记载:“天子以帝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如果拿这个和曹操相比,就可以知道,丞相和九锡之礼都是曹操谋来的,而司马懿都拒绝了。
当然即使谋了位,曹操都没篡汉,可见司马懿是多么忠诚的魏臣。如果以弟推兄,活到九十多岁才归天的司马孚死时已是晋朝,但他要求在墓碑上写上魏臣。后来毌丘俭、文钦讨伐司马师叛乱,檄文中依然称司马懿“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可见儿子叛乱的事,真没老子什么事。
可就是这样一个智忠德均不在诸葛亮之下的司马懿,怎么就成了个一个坏份子呢,《三国演义》的作用非同小可。这本小说先是贬低他的能力。搞出了“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完全编造的段子。然后又把儿孙的叛乱与老子挂起钩来,诋毁他忠诚。二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好像还搞了一段司马懿脱了袜子去踩曹芳的戏。忠诚的司马先生终于成了一个大反派。
为什么真实比不过演义?这好比打架,现实打架和武侠小说打架。现实中的打架,上来就是一拳完事了,看客还没什么感觉。金庸先生的打架,这一拳,可以写上一章,多少曲折多么可以抓住人心啊,虽然明知这种打架是骗人,但还是不由自主的愿意去相信。美国佬就抓住了这种人性,专门搞些大片来引导世界相信美帝救世界。当然我们现在也醒悟了,明白了文艺创作的导向可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 。
人性都有偏好,但史实不为人的意志转移,而演义却可以根据人的好恶而随意改变。投其所好,迎合人性使演义更容易入脑入心。
就好像这次抗疫,事实是我们在先期的忙乱过后,措施有力成效显著。但文学作品《方方日记》却把我们写得一无是处,却又有很多人愿意相信这个日记。它造成的负面影响真是不可估量。
总之,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不同的影响力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真实未必胜得过虚假,我们更要引导文学创作把握正确方向,注重引领而不是迎合,别让胡说占了上风。
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
原因其实很多,从文化层面,历史层面都有。
但是最大的原因是三国演义看着【爽】,就像现在的网络爽文一样,虽然都是流水文,看起来就是【爽】
为什么三国演义是爽文?首先要有一个主角:刘备
主角是底层:卖草鞋,变成当皇帝
主角越来越强:刘备跑过很多次,但是都活下来了,而且越来越强大。
主角有各种老婆:糜夫人、甘夫人、还有孙尚香,好像当时刘备40多岁,孙尚香不到20岁,你看这爽不爽?
主角要有贵人相助:前期糜竺送粮、送马、还送了自己妹妹,然后有两个兄弟誓死相随。
中期还有赵云主动投靠,后期还有徐庶主动推荐自己,然后又推荐诸葛亮给他。
你想想,你要是刘备的话,爽不爽?
打架有关羽张飞和赵云,有人送钱送马送妹妹,还有诸葛亮出谋划策,你就散发王霸之气就可以了。
为什么老百姓都喜欢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虽然不是历史,但是大部分都是真的,只有少部分是瞎编的。
三国演义是白话文看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非常畅快,这是一个原因。
三国志晦涩难懂,前后很多内容时间线都不一致,很多人都看不懂文言文,还怎么爽起来?
谎言说100次就是真的了,看过三国志的人不多,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多。大部分人当然就拿三国演义当历史了。
一般人也不是研究历史的,他只要认为三国演义是历史,就足够了,你就算解释也没用。
我不听,我不在乎,我不信,我就信三国演义。
为何三国演义影响力能这么大,老百姓拿演义当历史都超过三国志?
因为二者体裁不同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是小说,内容虽依史实为基础,但多了很多虚构的成分。对人物事件场面刻画生动有趣,人们爱看。
《三国志》是史书,史书记述人物事件多是实录,难免枯燥无味,所以人们不爱看。
这就导致二者流传度不一样,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史实,不能把它当作历史来看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