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普通士兵知道自己是在谋反嘛?
即使知道了又能如何?一样都是要去卖命,跟着谋反,说不定会有飞黄腾达的机会!
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与北平起兵,以“靖难”之名进行造反,历时四年,在经过多场战斗后,最终得到胜利,成为明朝第三个皇帝。
在四年的战斗中,跟随他的大小将领不断战死,而留到最后的,在朱棣登上皇位后,也都加官进爵,封侯拜相。而在这样一群风光无限的人背后,是无数个普通士兵用自己的鲜血和牺牲换来的胜利,这些普通的士兵,从一开始,就被卷入一场不受自己控制的战争,他们单独的个体做不了什么,只能服从军令,向前,向前,再向前!
这些普通的大头兵,知道自己的主帅是在谋反吗?
晓生认为,知道与否,其实结果一样,对于这些士兵来讲,主帅就是他们的天!
1、古代的军事制度,决定了士兵必须誓死跟随自己的将领古代是不允许有逃兵的,逃兵只要被抓到一定是死罪。一个将领要造反,肯定会有周密的计划,同时也决不允许自己的军队里有人不愿意一起造反,如果有那肯定会被直接杀头。而且这个时候将领都会杀一儆百,把闹事的人当众杀了,其他人也只能服从于他们的命令。
另外古代的战争中,有很多不甘平凡的人想趁机立军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想有所作为,那么谋反是一个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无论是主动或者是被动,这些士兵即便是知道朱棣在谋反,也会跟随他去卖命,不去是死,去了不但有可能不死,还有可能飞黄腾达,拼了!
2、士兵在军队中错综复杂的关系致使不得不跟着造反在古代的军营中,一支军队的主帅,一般会将重要的位置安排给自己人,比如亲信、义子之类,而这些中下级军官,在布置各自的队伍时,同样也会将自己信得过的人安排在重要岗位,这样一来,整个军营中的关系网络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亲信、同乡等现状,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的每朝每代都存在,因此,上级发号施令,作为自己人的下级,必定遵从,而更下级的普通士兵,也肯定是听基层军官的,毕竟这也是自己人,这就是为何主帅谋反,士兵必定跟随的主要原因。
同时,在古代军营中,所谓的薪水,虽说是由朝廷发给将军,但是由将军之手发到每个士兵手上,对于这些普通士兵来说,谁发钱,就听谁的,这是一个朴素但又实用的真理。
还有一点就是,古代的士兵往往是带着家眷居住在军营,同时等于士兵的家眷就被将军软禁了,这样一来,如果不听从将军的指令,那么带来的,可能就是满门抄斩的下场了!
晓生说:朱棣自十六岁就藩北平后,在边境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无数场战役,跟随他的士兵,都是曾伴随他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兵,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这些士兵乃至大小军官,即便是知道朱棣是造反,也必定会义无反顾的誓死跟随,毕竟这是给自己发薪水的人,况且,燕王朱棣这人还不错,如果成了皇帝,那大家伙就真的飞黄腾达了!
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普通士兵知道自己是在谋反嘛?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
朱棣当年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靖难檄文《告将吏军民书》
盖闻书曰:不见是图。又曰:视远惟明。夫智者恒虑患於未萌,明者能烛情於至隐。自古圣哲之君,功业著于当时,声明传于后世者,未有不由于斯也。今事机之明,非若不见,而乃不加察,请得以献其愚焉。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当元末乱离,群雄角逐,披冒霜露,栉沐风雨,攻城野战,亲赴矢石,身被创痍,勤劳艰难,危苦甚矣。然后平定天下,立纲陈纪,建万世之基。封建诸子,巩固天下,如盘石之安,夙夜图治,兢兢业业,不敢怠遑。不幸我皇考宾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纵之权,潜有动摇之志,包藏祸心,其机实深。
刀构陷诸王,以撤藩屏,然后大行无忌,而予夺生杀,尽归其手,异日吞噬,有如反掌。且以诸王观之,事无毫发之由,先造无根之衅,扫灭之者,如剃草菅,曾何有然感动于心者!诸王甘受困辱,甚若舆隶,妻子流离,暴露道路,驱逐穷窘,衣食不给,行道顾之,犹恻然伤心,仁人焉肯如此?
夫昔我皇考广求嗣续,惟恐不盛,今奸臣欲绝灭宗室,惟恐不速。我皇考子孙,须几何时,已皆荡尽。我奉藩守分,自信无虞。不意奸臣日夜不忘于怀,彀满以待,遂造显祸,起兵见围,骚动天下,直欲屠戮然后已。谓以大义灭亲,不论骨肉,非惟杀我一身,实欲绝我宗祀。当此之时,计无所出,惟欲守义自尽,惧死之臣,以兵相卫,欲假息须臾,然后敷露情悃,以祈哀愍,冀有回旋之恩,滂沛之泽。书达阙下,左右不察,必求以快其欲。
古语云:困兽思斗,盖死逮身,诚有所不得已也。都督宋忠,集兵怀来,尅日见攻,乃率锐兵八千御之,兵刃才交,忠即败北,遂生擒之,全其首领,待之如故。当冀左右易心悔祸,念及亲亲,哀其穷迫,重加宽宥,使叔有更坐之望,下无畏死之心,如此则非特叔之幸,实社稷之幸。
昔者成周隆盛,封建诸侯,缔八百余年之基,及其后世衰微,齐桓、晋文成一匡之功。虽以秦楚之强,不敢加兵于周者,有列国为之屏蔽也。秦废封建,二世而亡,可为明鉴。今不思此,则宁有万乘之主,孤然独li于上,而能久长者乎?诗曰:“价人维藩,太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谨以是为终篇献。万一必欲见屠,兵连祸结,无时而已。一旦有如吴广、陈胜之窃发,则皇考艰难之业,不可复保矣。敷露衷情,不胜恳悃之至。苟固执不回,堕群邪之计,安危之机,实系於兹!
我这里只翻译一下加粗下划线的部分。以前我皇爸爸大明朝的创始人伟大的皇太祖朱元璋为了大明皇朝的长治久安,一直奉行的是广求子嗣,就怕子孙不够繁盛。现今呢,有些奸臣却意图灭绝我朱家子孙,还怕速度不够快,真是歹毒啊!
这样下去,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朱家子孙就要灭亡了,到时候,天下荡然,就怕百姓也要受苦。
我朱棣一直在自己的封地内,安分守己,尽职尽责,替天下挡住了北寇。
谁知道朝廷中的奸臣对我是日夜惦记,伪造罪状,我被逼无奈,为了保身家性命,只得起兵,以至于天下骚动,都想屠戳我全家性命。
现在朝廷大军说要大义灭亲,不论骨肉亲情,不但是要杀我一人,而且要灭我全家和燕国全军将士。
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无计可施,只想守住大义自尽,但燕国群臣和三军将士却不愿意死,对我苦苦哀求,请我带领他们抵御朝廷大军,我无奈之下只得答应众人和将士们的请求。
朱棣自始至终也没有说他要“谋反”啊,为的只是保住性命而已,对于朱允炆,他是一字未提,喋喋不休地只是在那里说“朝中有奸臣”。朝中有奸臣意图离间朱家亲戚,意图杀光燕国全军将士。
将士们,为了你们的身价性命,起来,跟着我去杀奸臣,保皇上!为国立功!
你看,是为朱明朝廷铲除奸臣,如果成功了,封妻荫子何在话下呢!
说什么造反不造反!
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普通士兵知道自己是在谋反嘛?
题主想多了。
你今天作为后来人,知道全局、知道终局;即使对时事你也了如指掌,因为你有便捷的信息渠道。但是,在明初那会儿,普通士兵能有什么信息渠道?他们必然是只能听主将的号令。
朱棣的兵,是他招募的、是他训练的、也是他给发兵饷的,普通士兵的信息来源只能是朱棣及其心腹,因此,大部分士兵不可能知道是在谋反。
另外,即使有个别聪明的,自己能推测出来,感觉这八成是在谋反,他也不敢说,只能听令。
朱棣如果手举朱元璋宝训,说朝中有奸臣,误导了皇帝,他要靖难、清君侧,那必然是一呼百应,不会有其他声音的。
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普通士兵知道自己是在谋反嘛?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实际情况看,有被迫造反的意思,但他并没有明确要清除建文帝,这一手段使得他的造反行动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至于跟着朱棣谋反的普通士兵,很多人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为了利益,只能跟着走!也有很多士兵觉得是要去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感觉自己是在做非常利国利民的事情,有一种正义感,这也是谋叛之人的心理常态!
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普通士兵知道自己是在谋反嘛?
题主这就是典型的上帝视角,是以后来人的角度看历史。
如果我在当时朱棣靖难起兵前的誓师大会上,那么在台下的我一定会听到总司令这样的演讲:
兄弟们,最危险的时候到来了,我的大侄子现在当了皇帝不认老叔了,他派李景隆来杀我了,当然了,也不光是杀我,还有我的儿子、老婆、兄弟和站在台下的你们。我非常害怕,但是我并不是害怕我死,我是害怕台下的你们死,因为你们还有妻子、父母、儿女。
我也曾经给我的侄子求过情,让他放过你们,千错万错,都是我朱棣一个人的错,让他来杀我就好了,但是我侄子不听,他非说要斩草除根,杀一儆百,还要来没收你们的土地、牵走你们的牛羊。我朱棣对不起大家,现在,大家有想逃命的,就去旁边拿几两银子,我亲自给你们开路条,要是不想逃命的,就和我朱棣拿起武器,保卫我们的家园。
说罢,朱棣声泪俱下,和三个儿子抱着头哭成一团。
与我一同在台下的袍泽都被朱棣的情绪感染了,纷纷拔出战刀,呐喊着要保卫家园、保卫燕王、誓与北平共存亡,还有的兄弟喊红了眼,叫嚣着打进南京活捉朱建文,扶燕王哥哥拿了那鸟位.......
朱棣的军队,被一股浓浓的激动之情包围着。
现在,普通士兵还知道自己在谋反吗?
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普通士兵知道自己是在谋反嘛?
第一, 马首是瞻。军队士兵是听命于自己的首领,所以朱棣所带领了卫士,以及后期战争中的战士,都是听命于朱棣的。
其次,美曰其名。在朱棣发起靖难的时候,给这场造反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清君侧。从而士兵们只管跟着干就是了,与朝廷做斗争,输了是一死,赢了还可保荣华富贵,为此一博也是值得
这最后一个就是,军令如山,古已有之。士兵只能听从号令行军作战,并不能参与高层的谋划,如果你真有韩信之才,看出是谋反朝廷又如何,要么你有能力逃离,要么你就乖乖参与战斗,否则没被敌人的刀砍死也被自己人的棍敲死
个人见解,欢迎指导[捂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