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起兵难度多大?
朱棣靖难起兵造反,并且成功。这里面的难度非常之大,因为在明朝之前,以藩王身份造反且成功的,只有他一个!
靖难之役,是明朝建国后首次内乱,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不久就爆发的皇位争夺战。朱棣在13岁就被朱元璋安排就藩,藩地是苦寒之地北平,此前的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地处偏北,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在元朝皇室被徐达、常遇春赶到关外后,这座曾被异族统治数百年之久的城市,重新回到中原政权的手中。
而在朱棣就藩后,边境骚乱还未平息,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元朝残余势力,时不时的进行骚扰,就是在这个位置偏僻、战争不断地环境下,朱棣迅速成长起来。
本来朱元璋安排自己的儿子就藩,为的就是保卫边疆,拱卫皇权,但是这一切被太子朱标的早逝给打破,朱元璋悲痛之余,立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在朱允炆登上皇位后,急切的开始进行削藩,致使藩王多为不满,而朱棣作为实权在握的藩王,自然是不愿等死,因此,靖难爆发!
靖难之役自建文元年开始,历经四年,到建文四年方才结束,这其中,朱棣曾多次面临兵败身死的危险,但就是因为朱允炆的几个昏招和部分内奸的配合,方才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朱棣之所以起兵难度较大,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起兵的由头朱棣起兵,用的是“靖难”这个借口,而这个借口,来自于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的一条。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朱棣“靖难”,实际上完全不能成立。
首先,《皇明祖训》中说到“朝无正臣,内有奸佞,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注意,这里说的是“有奸佞”,才能“清君侧”,而实际上,朝廷里真的有吗?没有,但是朱棣为了起兵,只得硬着头皮将这条搬出来。
随着而来的,就是要面对全国的声讨和臣下的将信将疑,是多强大的心理,才能顶住舆论压力,并且成功的让将领和士兵干越为自己肝脑涂地!
因此,朱棣起兵难度之一,就是在起兵的理由上,费尽心机,寻找到这么一个理由,来糊弄天下人和说服自己,从而在刚和平不久的国家,发动战争。
2、悬殊的兵力朱棣起兵后,所拥有的力量,不过数万人,加上从宁王朱权那里“借调”的朵颜三卫,不过十万人有余。但面对的,是全国的兵力以及久经沙场的几个老将。
首先就是耿炳文,耿炳文是常遇春时代的人物,此人最擅长防守,朱元璋杀光功臣留下他就是这个用处,在真定之战中,耿炳文让朱棣吃尽苦头,也让朱棣的北军几乎溃败。还有就是平安,平安又叫平保儿,是朱元璋的义子,此人曾跟随朱棣多年,深知朱棣的作战方式,因此在对抗朱棣的战斗中,所向披靡,另外还有如铁铉、盛庸等,每一个都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除了将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兵力,耿炳文的真定之战,以三十万军队迎战朱棣;而在白沟河战役中,则有六十万军队参与歼灭朱棣的战斗,反观朱棣,从最初的的数十万人,越打越少,尤其是在白沟河战役中,被李景隆带领的六十万大军用人海战术差点淹没,若不是朱棣仗着朱允炆曾命不得伤害他的护身符,恐怕朱棣当时就功败垂成了。
3、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自古以来,造反是一个高回报的工作,但是伴随着高回报,就有高风险,对于朱棣来说正是如此,他不像他父亲朱重八,造反是为了活下去,即便失败,最多重新回去当乞丐,而他一旦失败,则不可能在当王爷,只能死路一条。
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属下的一帮将士愿意相信自己,同时也愿意跟随自己,为这个高风险的工作奋斗,甚至还有可能随时死掉,这才是造反最大的难度。
但是朱棣做到了,从起兵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这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战斗,成了,封侯拜相,败了粉身碎骨。因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向来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晓生说:
朱棣作为藩王造反成功,期间的艰难险阻也是不能用简单数语就能表达出来,历史上达成此成就的,绝无仅有。但是,无论怎样粉饰,都改变不了朱棣篡位的事实,即便是再艰难,也在历史上留下赶侄子下台的恶名!
朱棣靖难起兵难度多大?
朱棣起兵的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朱棣的成功绝无仅有,那么,这位日后成为一代雄主的永乐大帝起兵的难度有多大?
以一地战一国
朱棣被封在北平 ,统治着北方的部分地区,虽然是元朝的故都,可要与占据着南方精华部分的朱允炆朝廷相对抗,其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江南财赋重地,有源源不断的钱粮为朱允炆输血,而朱棣却是越打越穷。
朱允炆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随时随地可以抽调大部军队,而朱棣的领地人口有限,即便是打下了一地,很快就又得而复失,如此这般,军队越打越少,在数量上已经不占任何优势了。
对手朱允炆昏招频出
朱棣虽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不得不说,他身上或许真的有帝王气运,首先一个,朱允炆明明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可他却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他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为主将,与朱棣两场大战皆是损兵折将,朝廷给他的军队白白的被他消耗。
其二,朱允炆的做法本身也有诸多诟病之处,他竟然向前线部队下达了不要伤害朱棣的命令,“勿使吾负杀叔之名”,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这种命令对于朱棣这种喜欢带头冲锋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开了个buff加持,要不然以他的所作所为早已经不知道死了几次了。
山穷水尽,一战定乾坤
在长达数年的拉锯战之中,朱棣已经有些吃不消了,他的领土要跟朱允炆硬拼根本不现实,于是他只能出了一个险招,率精锐部队直取京城!
朱棣在突进的过程之中遭到了围追堵截,其实如果这时候朱允炆只要坚守城墙,各地的勤王大军自会到来,到时候朱棣后路被断,前面又是坚城,想不被灭都难。
可惜,朱允炆的内部并不坚定,谷王朱穗和他信任的曹国公李景隆竟然打开了城门迎接朱棣入城,朱允炆于烈火之中不知所踪,原本难度最大的副本,在种种buff加持下硬是被朱棣打通了关,其中天意真的帮了朱棣许多。
朱棣靖难起兵难度多大?
就像你拿个指甲刀,想干翻100个手拿利刃的壮汉那么难!
1.朱棣和朱允炆的军事力量对比!《明史》记载,“朱棣”最初起兵时只有800人!而“朱允炆”继承了爷爷“朱元璋”的遗产拥有全国的军队100多万!
所以从军事力量来看是真的难!
2.老巢“燕京城”已经被“朱允炆”派人控制!《明史》:“朱允炆”为防止“朱棣”造反,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派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并调走属“燕王朱棣”管辖的军队!
所以难度真的不是一般大!
3.名不正,言不顺!“朱允炆”是正统的皇帝,在法理上没有任何问题!即使后来“朱棣”提出所谓的“靖难”,也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认同!
难度真的好大!
4.孤掌难鸣!“朱棣”刚开始起兵时还比较仓促,并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藩王”兄弟们的支持和响应!看人家“吴三桂”起兵时,各地纷纷响应!
难度太大了!
- 总得来说,难度确实挺大的!即使后来有了十来万军队,有了北平这么一块地方!但实力还是很悬殊!
朱棣靖难起兵难度多大?
就这么说吧,如果我来选择,我宁可不起兵,至少不会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因为当时建文帝是大明帝国的皇帝,名正言顺,它控制着数千万人口,上百万大军,整个国家的资源都在他的手里,燕王朱棣又有什么呢?除了一个王爷的称号,他的兵权当时可是被削夺了的,甚至连北京城都不是他的,除了那座王府,他什么都没有。最初起兵的时候,他只招募到了800名壮士,稍有不慎就全军覆没,好在他运气爆棚,策反了守卫北京城的士兵,并且又收服了他的旧部,这才有了自己基本的班底,接着他再一次冒险去见了宁王朱权,收编了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终于有了一只优秀的骑兵。首先他和耿炳文在河北一带大战,这位老将他只擅长守城,并不擅长野战,所以战败,接着建文帝除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昏招,派出了草包李景隆,数次大战以后败光了50万军队,狼狈不堪的逃了回来,但即使是这样,燕王朱棣还是没有什么胜算,因为建文帝他是皇帝啊,他哪怕失败了99次,他一声令下,全国的资源任他调遣,可是朱棣就不同了,哪怕赢了99次,只要输了一次就永不翻身,实际上风险越来越高,被困在河北一处的朱棣愁眉不展,他的谋臣姚广孝给他出了一条毒计,破釜沉舟,避实击虚,要么战死要么成功,因此燕王朱棣率领他所有的精锐部队避开其他的城市,直接攻打都城南京,这一招用的非常好,因为建文帝的重兵都部署在其他地方,南京反倒是最空虚的,再加上李景隆充当内应,打开了城门,建文帝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燕王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几乎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他完成的是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朱棣靖难起兵难度多大?
中国藩王造反的很多,成功的就他朱老四这么一例。
举个反例好了。
明朝中期的正德皇帝时期,第四代宁王朱宸濠,就是那个被朱棣坑了的朱权的后代想cosplay一下藩王造反。
然后不过四十三天,就被一代完人王守仁给收拾了,此时正德皇帝甚至都还没抵达南京。
皇帝很不高兴,居然自己御驾亲征,什么战果都没捞到。于是乎王守仁押着朱宸濠去了南京,让正德皇帝又表演了一次亲自“平叛”的行为艺术。
好嘛,起兵造反最后反倒成了皇帝cosplay的陪玩和道具。同样的大明朝尚且没法出第二个朱棣,别的朝代又能如何?
从统计学上来说,这么低的成功率毫无疑问就是起兵难度的最佳证明了。他朱老四谋夺江山也就比他爹难度稍微低一点,而且,也就只是稍微低一点而已了。
朱棣靖难起兵难度多大?
朱元璋为了让皇太孙朱允炆登上皇位,他将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在各地为王,防止他们反叛。但是建文元年的七月,朱棣在北平反叛,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最后通过武力夺取了政权。为什么朱棣单凭北京的一地之力,最后却能通过武力夺权天下?
第一,人才决定一切。朱棣身边聚集了张玉、朱能等能征善战的将领,也聚集了足智多谋的谋士,例如姚广孝等人。史书上记载,朱棣起兵谋反之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掀掉了房顶上的瓦片。众人大惊失色,朱棣觉得起兵之际,天空刮起大风,掀掉了房顶上的瓦片,他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姚广孝却哈哈大笑说,“此乃是祥瑞啊,老天爷刮此风,是想把你的黑瓦换成黄瓦呢。”众人听后,更加坚定了起兵造反的决心。
第二,成功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一是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战绩显著,他每次战斗身先士卒,在军中威望极高。在与北元的战争中,锻炼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成就了他在军中的威望。二是朱棣在姚广孝等人在建议下,下定了决心通过武力来夺取政权。他一方面暗中在燕府中收养了很多奇能异士,一方面还在燕府里头挖了地下室,日夜打造兵器。他们怕打造兵器的声音惊扰外边,就在燕府的周围养了很多鸡鸭,以此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
第三,善于伪装自己,麻痹对方。史书上有记载,说燕王极其狡猾,为了迷惑朝廷,他故意装疯卖傻,大热天的时候,穿着很厚的衣裳围在火炉旁;有时候躺在大街上睡觉,见人就说胡话,还抢别人的饭吃。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燕王府的不寻常行动还是被朝廷察觉了。建文元年(1399)六月,朝廷派了北京的按察使张昺、北京都司的都指挥谢贵、还有一个北京都指挥使司的指挥使张信等人,准备对燕王下手。但是张信得到朝廷的消息以后,知道要对燕王下手,回到家里头坐卧不安,被其母亲发觉,在母亲的追问下,张信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他母亲告诉他,燕王不能动。第二天,张信坐着一顶女轿到了燕王府,见了燕王后说:”我已经知道你要造反,朝廷让我来抓你。“燕王却继续装疯卖傻,张信急道:“你不要瞒我了,我诚心诚意来向你报告,你再不说实话,我就按照朝廷的旨意抓人了。燕王这才向张信说了实话。
史书上还记载一件事情,说燕王带着财宝来到大宁想拉拢宁王,见到宁王后,他握着手宁王的双手,不禁潸然泪下,说我们都是太祖高皇帝的儿子,都是建文帝至亲的人,可是现在朝中出了奸臣,诸王死的死,废的废。宁王听后感同深受,也黯然神伤,但是却不想跟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