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元至正二十六年,已经是平章知事且加封吴王的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前去接小明王韩林儿前往应天(今南京),在回程的途中,经过瓜州,船漏水沉没,导致韩林儿掉入江中溺死。

小明王韩林儿的死,从表面证据来看,小明王死于意外,但是实质上明眼人都知道,小明王是间接的死于朱元璋之手。

烫手山芋韩林儿

从事情发生的经过来看,似乎这是一场意外。但是意外的背后,总有一些隐藏的原因导致事情的发生。

韩林儿,为元末起义军首领韩山童的儿子。在元末天下大乱之时,韩山童利用“弥勒佛降世”这个由头,并称自己是宋朝皇室之后,号令群雄起兵,起兵的队伍以红巾包头,又称“红巾军”。包括朱元璋后来投奔的郭子兴,也是众多红巾军势力的一股。

韩山童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因起义军中的叛徒走漏消息,被元朝官吏所杀,其妻子杨氏和儿子韩林儿逃至武安山,红巾军大将刘福通找到韩林儿后,将他迎到亳州,并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奉韩林儿为帝,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可与同日而语,随着郭子兴的去世以及朱元璋的实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韩林儿的龙凤政权重要的势力之一。与此同时,元军的猛烈攻势,打得刘福通节节败退,同时另一股势力张士诚于至正二十三年包围了韩林儿所在的安丰,同时刘福通战死。不得已,韩林儿向朱元璋求助,在朱元璋的援助下,打败了张士诚,将韩林儿接到了滁州。

次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但在龙凤政权上,还要受韩林儿节制。朱元璋从道义上来讲,还是他的属下。韩林儿就成了一个烫手山芋。如果明目张胆的杀掉他,必定会使群雄非议,甚至于群起而攻之。那么,怎么处理韩林儿,就成了一个问题。

于是,大将廖永忠就接了一个这么奇葩的任务,迎接小明王。之后,就发生了韩林儿沉船身死的事情。

背后推手朱元璋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韩林儿死因的背后推手呢?首先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在刘福通死后,所谓的龙凤政权实质上已经是一个徒有其表的饿空壳子了,手下大将大多战死或投奔他人,能用之人几乎没有。包括朱元璋,也只是从道义上遵从指令。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这个道理。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其次,朱元璋在自立为吴王后,下一步动作就是一统天下,登基称帝。而摆在其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韩林儿,毕竟这个也是皇帝,并且是自己承认的皇帝,有韩林儿的存在,朱元璋就不会称帝。最后,住朱元璋在起义后期,已经逐渐下意识的摆脱红巾军系统,而是标榜自己的起义是顺应天意,提出了“驱除胡虏,复我中华”的口号,这些思想,与所谓的恢复宋室是有悖论的。

鉴于此,韩林儿不得不消失,但是怎么让他消失?是一个问题,不能做的太明显,但又要一步到位。于是,“背锅侠"”廖永忠出场了。

另外,从廖永忠在事发后所受到的“惩罚”也可以看出来,事发后,朱元璋仅仅是对廖永忠“罚俸三月”“禁闭半年”而已,这种小小的处罚,已经很明显表达出此事是朱元璋授意,同时,在大明开国后,廖永忠还被封为德庆侯,并多次随军出征,战功显赫至极。

试想,如果没有朱元璋的首肯,廖永忠一个将军,那里有胆量将一个皇帝淹死?并且,受罚如此之轻。

在韩林儿沉尸江底的两年后,朱元璋改年号为吴元年,并在同年,平定中原,将元朝残余势力,悉数击败,元顺帝逃往北方。

韩林儿的死,是必然结果,在朱元璋实力逐渐增强的情况下,一个已经无兵可用的伪政权是不能够让朱元璋受到节制的,于是,韩林儿被沉江底。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其手段也是寻常人难以想象的,朱元璋此举,也是形势使然。只不过,都遵循了不把这种事情放到桌面上来讲而已,作为韩林儿,如果能顺应形势,主动将皇位让给朱元璋,也许会换的一条生路也未必不是一种可能。

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的确有许多学者认为,小明王是朱元璋授意杀死的。但在豹眼看来,朱元璋杀死小明王完全没有道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

据《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前往邀请小明王韩林儿,南下到朱元璋军中,途中却因为翻船而淹死江中。

朱元璋为此责备廖永忠,但许多人联系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残忍手段,由此推论是朱元璋设计陷害韩林儿,而把责任推诿给廖永忠,这似乎成为定论,但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翻船事件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故意为之。

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朱元璋似乎没有必要杀死小明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明教利用这个形势,在广大穷困农民中间进行传教,积极准备起义。

河北韩山童是重要的秘密宗教的领袖,他广收信徒,酝酿起事。

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推举韩山童为明王。接着,蕲州徐寿辉、徐州李二、彭大、赵均用等人起事。次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亦起兵响应,成为当地白莲教的首领。

因为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杀,他的妻子带着其儿子韩林儿逃亡。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等迎接韩林儿到亳州,拥立他为小明王,国号宋,建立龙凤政权。小明王也就成为元末大宋红巾军的领袖。

朱元璋出自郭子兴麾下,自然也属于红巾军一派,名义上也是韩林儿的部下。

不过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种名份上的归属,并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朱元璋自始至终也没有对韩林儿称臣,只是出于战略考虑,采用“龙凤”年号,表明是反元的起义军而已。

《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

“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日:‘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元帅,其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尽管元帅、右副元帅都比朱元璋地位高,但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这只军队的主帅。

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并没有把小明王当回事,但由于小明王在白莲教中的影响,朱元璋仅仅借用小明王的旗号而已。

朱元璋采纳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兵十万,,但占据的地盘不多,四面受敌。东面、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

不过,北面的小明王、刘福通大大牵制了元军势力,为朱元璋发展势力提供了帮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就在朱元璋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小明王的大宋朝却江河日下。张士诚派遣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等到朱元璋援军赶到时,刘福通已经被杀。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把他安排在滁州。

就在朱元璋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以为时机成熟,大举进攻朱元璋,结果大败,被乱箭射死。

次年,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当时张士诚已经自立为吴王,因此,朱元璋被称作西吴,张士诚被称为东吴。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讨伐张士诚。同时,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到应天。在瓜州渡口,悄悄将船底凿穿,小明王沉于江底。

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

许多人认可这一说法,认为是朱元璋故意所为。但在豹眼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似乎没有必要这么没做。

其一,刘福通被杀后,小明王已经没有多少势力,本来就是徒有虚名,对于朱元璋几乎没有多少威胁。

其二,小明王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在教徒中起不了多少作用。在战乱之际,教徒东奔西走,早已丧失了宗教上的凝聚力。

其三,如果小明王还有利用价值的话,朱元璋威逼利诱一下,就可以让他屈服,为己所用,完全没有必要杀死他。

其四,既没有威胁又没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朱元璋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兴师动众,制造沉船事件除掉小明王,似乎是画蛇添足。如果真想杀他,随便采取一个方式都会杀死他。

朱元璋完全可以对小明王不理不睬,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却派人去迎接小明王。这的确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不能成为故事,就必定是一个事故。但这个事故的原因,跟小明王一样沉入历史长河中。

在豹眼看来,朱元璋杀死小明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不必多此一举。

但历史皆有可能,没有证据就不能绝对说有,也不能就绝对说无。

是真是假,友友们还是自己去判断吧。

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朱元璋没有授意杀死小明王。

这件事情完全是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自作聪明而做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十七 廖永忠

朱元璋让廖永忠去接小明王韩林儿,结果在快要到达南京的时候,船出现事故,船翻了,小明王韩林儿掉到水里淹死了。朱元璋很不高兴,责怪了廖永忠。

为什么要责怪廖永忠呢?

韩林儿是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朱元璋此时基本平定天下,要称帝建国了,按照普通人的想法,朱元璋的领导还在,他就没有办法称帝,只有韩林儿死了,朱元璋才没有了障碍,估计当时廖永忠就是这么想的,而且和廖永忠“要好的儒生”也是这么劝他的,于是他就擅自做主,杀了韩林儿,以为帮助朱元璋清除了障碍,朱元璋肯定会表扬他的,但是错了,朱元璋很生气。在洪武三年分封群臣的时候,说出了原因,你们瞎猜我的想法,我只能封你为侯爵,国公就不要想了。

韩林儿这件事情对于朱元璋来说,本来很好解决,却让廖永忠给办砸了,一个水军大将,船翻了,说不过去啊。此时的韩林儿已经不构成威胁了,朱元璋有很多办法让韩林儿不死,也能承认他这个皇帝的。但现在不行了,朱元璋背上了杀死小明王的道德骂名,并且永远也无法去掉了。

“故止封侯而不公”的本意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一共封了6位国公,28位侯爵,2个伯爵,同时也解释了汤和、赵庸、廖永忠、郭兴四位将领存在的过错,说了他们四位只能封侯爵。为什么朱元璋要特别说他们四个呢?我觉得朱元璋有两个目的,其一、汤和没有封国公的问题,汤和是最接近和应该封国公的,但是因为嗜酒妄杀、不由法度的原因,这次没有封上,这么解释一下也算是给汤和一个交代。其二、解释廖永忠杀韩林儿问题,不是我指使的,是你自作主张杀的,要是没有这件事,还可以考虑考虑封国公,但是你杀了韩林儿,封你侯爵就算可以了,国公你想都不要想了。

廖永忠具备封国公的资格么?

我觉得没有,他一直是汤和的部下,没有理由封赏反超上级的,他也比不上傅友德,朱元璋说过“傅一廖二”的,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汤和与傅友德都进封为国公了。另外朱元璋经过两年考虑的封赏和排名是非常严格的,廖永忠是排在后面的,没有特殊功劳是无法越过前面那些人的,所以说朱元璋特意提到他,就是想解释韩林儿的事情。虽然解释不清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廖永忠,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害了韩林儿,害了朱元璋,更害了自己。

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研究明史的人都知道,小明王(即韩林儿)的死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说法各异,不一而终。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认为是朱元璋授意的呢?这只能说小明王死的时间、地点、节点与朱元璋关切度极高。这个锅谁也不会背,倒是朱元璋不背也得背,因为谁也没有证据证明小明王的死不是朱元璋授意的。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意外沉船事故概率几乎为零,即是意外事故,也没有多少说服力,谁信呢?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5月,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前往滁州,迎小明王回应天府。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小明王任命的左副元帅 ,而是朱元璋自称的“吴王”,虽然仍尊小明王为君主。

迎接圣驾,队伍应该是浩浩荡荡的,不可能就一只小船,应该有一支船队。但只有小明王及他的嫔妃、侍女、太监所乘的大船沉江,而廖永忠及其部下乘坐的小船并无一只遇险。再者,皇帝出行,要事先择“吉日”,不可能是气候或者江上的风浪而导致翻船。

二、接驾的廖永忠从主观和客观上也没有弑小明王的企图,因为与己无益。

试想,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那么他回到应天府后如何向朱元璋交代,如何向忠于小明王的重臣交代,如何向其他大臣交代。不管怎么说,现在小明王名义上还是朱元璋的君主。如果廖永忠真的犯下如此大错,哪怕不是故意的,只是护送出现重大失误,那也是必死无疑。但实际朱元璋并未处置廖永忠,仕途上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他一生要背负弑君恶名,影响子孙,遗臭千代;再者,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小明王的党羽岂能放过他,也不见得他能在朱元璋那里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好处。

三、朱元璋从势力上具备弑小明王的企图,条件成熟,蓄谋已久。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小明王在安丰危机时刻,朱元璋亲率大军成功救出小明王。随后,朱元璋就把小明王安排在了滁州,不仅为他修建了豪华宫寝,还更换宦侍,名曰“保护圣驾”。但自此以后,朱元璋实际完全控制了小明王,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只是等待东风。

朱元璋营救小明王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朱元璋正与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天下,如果让张士诚轻易拿下安丰,甚至俘虏了小明王,那么对朱元璋是十分不利的,他不能任由张士诚势力发展壮大。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小明王才是起义军里的“正统”,朱元璋必须借助小明王的声望号令天下。

试想一下,如果小明王回到应天府,依当时的势力,“吴王”还要对小明王俯首称臣,那能心甘,他的皇帝梦就会成为泡影,但在应天府对小明王动手,显得赤裸裸,又会招来千古骂名,还不如趁迎驾时机借他人之手消除这一后顾之忧。

小明王被弑前,朱元璋已经自立山头为“吴王”,小明王的一部分势力被击垮,朱元璋已经具备弑小明王的客观条件,只能说小明王少了一手防备之策,这也是小明王一失足而失天下。

看看历史上的帝王,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至伟无边的霸业和永世传承的江山,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可不念骨肉至亲,打开杀戒,何况君臣之间呢。

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答:说起小明王韩林儿之死,与南北朝时期南陈皇子陈昌之死如出一辙。

陈昌是陈武帝陈霸先唯一的嫡子。

陈霸先发迹之前,是一个贫苦农家子弟,娶妻钱氏,共生了三个儿子。

但这三个儿子都早夭了。

钱氏也没看到陈霸先发迹,早早病故了。

陈霸先后来续弦,娶了继妻章要儿。

章要儿就生下了陈昌。

陈霸先后来投军,凭借军功不断坐大,在与东魏降将侯景相争时,妻子章要儿、儿子陈昌、侄子陈蒨曾被侯景劫持。

不过,陈霸先最终平灭了侯景,救出了妻儿。

梁元帝登位,封陈霸先来司空,封他的儿子陈昌被封为长城国世子、吴兴太守。

可惜,西魏来袭,江陵失陷,梁元帝遇害,陈昌和堂兄陈顼被俘虏到了关右。

这就使得陈霸先在称帝后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

公元559年六月,陈霸先病危,无可奈何,只好追侄子陈蒨入纂大统。

陈蒨登基,是为陈文帝。

从西魏蜕变为北周的北周高层,为了制造南陈内乱局面,故意释放陈昌、陈顼回国。

陈文帝让心腹侯安都去安陆(今湖北安陆)迎接陈昌回朝。

可怜的陈昌,傻乎乎地坐上了侯安都的接驾大船。结果,莫名其妙地跌落江中,被江水溺死。

侯安都回京复命,得到嘉奖,被进爵为清远郡公。

毫无疑问,陈昌之死就是陈文帝暗中指使的。

说完陈昌,再来说说韩林儿。

话说,朱元璋在安丰之战拯救出小明王韩林儿后,先把他安置在滁州。等自己在应天府的根基稳固,特命水师大将廖永忠前去接韩林儿。

韩林儿和廖永忠一起回来,途经瓜步,莫名其妙地跌落江中,被江水溺死。

那么,问题来了,韩林儿的死法与陈昌虽然一样,但他是否为朱元璋暗中指使杀害的呢?

我们看廖永忠回来复命时,朱元璋的表现。

《明史•廖永忠传》记:“帝以咎永忠。”

即朱元璋对这事非常恼火,狠狠地责骂了一通廖永忠。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余恨未释,还说廖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自作聪明将韩林儿杀害,只封侯而不封为公。

由此可见,杀小明王韩林儿,应该是廖永忠擅作主张,并非朱元璋指使。

对比一下陈昌与韩林儿的情况,也不难得出结论。

南陈江山是陈霸先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他的儿子陈昌回国,肯定对陈文帝的统治地位构成巨大威胁。即陈文帝必杀陈昌无疑。

而大明江山是朱元璋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韩山童只是个先行者,他的儿子韩林儿势力尽失,已成了一个丧家之犬,对朱元璋称帝根本形成不了阻碍,朱元璋实在没有杀他的必要。

所以,廖永忠杀韩林儿,只能给朱元璋招来恶名。

无怪朱元璋恼怒不已了。

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

小明王韩林儿是怎么死的,在古代的不同史料中,有不同的记载。

比如明末清初的学者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上记载:“十二月,宋主小明王韩林儿殂。”这个“殂”其中有个意思是“安乐死”,差不多也就是说韩林儿是自然死。

《明史》上记载的是:“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这是一种中性的说法。就是说韩林儿死掉了,同时又补充一句,“或曰”朱元璋命令他的大将廖永忠把韩林儿从滁州接回应天的时候,在瓜步这个地方,船覆灭,韩林儿被淹死。至于大船是被大风大浪覆灭的,还是被廖永忠故意搞沉的?《明史》上并没有说,留给后人猜测。

第三种说法是清朝的学者屠寄主持编纂的《蒙兀儿史记》上记载:“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伪宋亡。”这里就指名道姓,说韩林儿是朱元璋杀害的。而且还说朱元璋是“弑君”。

(小明王韩林儿)

那么,究竟韩林儿是不是朱元璋杀掉的呢?我们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讨论一下,供大家参考。

从正面来说,朱元璋似乎是不会杀韩林儿的。

当韩林儿在安丰被张士诚的军队围困的时候,韩林儿曾派人向朱元璋求救。这时候,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没有必要去救韩林儿。为什么呢?当时刘伯温就对朱元璋说,如果把韩林儿救出来了,那么应该把韩林儿放在什么位置呢?刘伯温的意思很明确,韩林儿是“皇帝”,如果把他救出来,是不是也应该继续拥立他,而朱元璋只能降格当“大臣”了呢?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听他的,依然去把韩林儿救了回来。

实际上朱元璋当时救韩林儿,是非常冒险的。不但是一种政治上的冒险,同时也是一种军事上的冒险。为什么说是军事上的冒险呢?因为当时陈友谅正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对峙。如果陈友谅趁朱元璋救韩林儿的时候,突然发动进攻,朱元璋必然会腹背受敌。这一点,朱元璋后来也有些后怕,也承认了自己去救韩林儿,确实是太冒险了。

但就算是这样,朱元璋还是救了韩林儿。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救出韩林儿后,准备把韩林儿接到应天(南京)来。应天是朱元璋的大本营。不过刘伯温再次告诉他,千万不能这样做。而且刘伯温为了让朱元璋取消这个念头,还用“天命”来说服朱元璋。也就是说,朱元璋将来当皇帝,是“天命”所归,不能违逆。刘伯温在当时是一个“半仙”,他手里有一部“天书”,所以朱元璋对他的话,还是相信的。因此把韩林儿送到了滁州。

送到滁州后,朱元璋对韩林儿还是比较好的,还专门给韩林儿修建了“宫殿”,供给韩林儿居住。还给他配备了非常多的侍卫,给韩林儿的待遇也非常优厚。

从这些地方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韩林儿还是比较好的,没有要加害韩林儿的意思。

不过,这件事也可以从反面上来说。

朱元璋当初之所以一定要救韩林儿,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刘福通本来就非常恨韩林儿,但是他无论如何要把韩林儿搞到手,也是这样的想法。拥有韩林儿,也就能获得老百姓的拥戴。毕竟韩林儿是宋朝皇室的“后人”,老百姓出于对宋朝皇室的感情,因此认定韩林儿是正印天子。

(陈友谅剧照)

当时朱元璋虽然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但是还没有做到独霸南方。当时陈友谅还和他强力对峙,而且陈友谅的力量,似乎比他还大。同时,张士诚也是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张士诚还和陈友谅联合起来,共同夹击朱元璋。因此朱元璋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如果张士诚打败了刘福通,获得了韩林儿。那张士诚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对朱元璋更加不利。

但是等到朱元璋战胜了陈友谅,接着在三年后灭掉了张士诚,整个南方基本上都在朱元璋的手里的时候。韩林儿对于朱元璋来说,就已经没用的了。不但没用,反而是一种威胁。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有韩林儿存在,朱元璋就不可能称王,更不可能称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韩林儿必须得死。

正是在这个节点上,韩林儿去世了。而在船上遭遇“意外”,肯定是一种最恰当不过的死法。

正面和反面我们都说了。那么,韩林儿是不是朱元璋害死的,大家应该也有自己的判断了。

(参考资料:《国初群雄事略》《明史》《蒙兀儿史记》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