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何朱元璋才封他个诚意伯?

作为开国功臣,又是个谋士,帮助朱重八一统江山,结果最后确封了个诚意伯!是因为朱元璋不喜欢刘伯温?还是刘伯温的贡献被夸大了?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以后,对跟随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进行了加官进爵,大肆封赏。这也不奇怪,毕竟刀枪火海,一群人跟着你老朱,整天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拼命,也就是为了这一天。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这六个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而对于在建功立业过程中,功劳较大的刘基刘伯温,确实是封了一个伯爵而已。这其中的原因,则是朱元璋对于文官的态度以及对刘伯温微妙且又矛盾的心理。

对以刘伯温为代表的的文人文官的态度

朱元璋出身于草莽,这一点众所周知,他的家境,已经不能用贫寒来形容,可以用悲惨来概括了。在朱元璋早期的生涯中,接触的更多的就是起义军,这些起义军兵士大多来自于三教九流之辈,其中文人基本属于珍惜动物,可能数支起义军都不会有一个所谓的军师。所以,对于文人,从心理上就没有对武将们的感情来的深。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逐渐意识到文人的作用,每攻下一座城市,就会主动拜访当地的名人雅士,或请或迫,将其拉拢到军中为之效力。而做这些动作,并不是朱元璋对文人的感情和态度有转变,而是朱元璋发现文人对于军队里思想的管束会起到很好地作用,同时,对于每个地方的文人士子,均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老百姓也怕这些人和服这些人。把这些人招致麾下,老百姓也就乖乖的跟着来了。因此,朱元璋在创业期间,都会把各地的读书人,采取软硬兼施的额方法拉拢到自己手中。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朱元璋深知这些读书人的厉害,明白文人们能讲道理,能出主意。但是前提是,谁对他们客气,给面子,养得好吃得饱,他们就给谁效力。而且,如果你不养,这些人就会跑到你对手那里,帮助你的对手出谋划策来打击你,与其这样,倒不如自己来养。

为了这个,朱元璋在招募这些文人后,曾下过命令,严禁将士和这些儒生交结,为的就是防止军营里的将士被这些读书人所诱导。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文人的态度,在本质上是持有抵触心理的,而这一点,在开国后的封赏上就能略知一二,封为公爵的,除了李善长不是武将之外,剩下五个公爵均为武将,包括其他的封赏,也都是以武将为主。所以,作为刘伯温,本身又非“淮西派系”,也就谈不上能得到更高的封赏了。

对刘伯温微妙而又锚段的心理

刘伯温是在朱元璋平定浙东时,加入组织的。而加入的过程,却不是宾主尽欢。刘伯温的家族是浙东当地的名门望族,而他本人,之前是在元朝将军石抹宜孙府上当幕僚,也就是说,是镇压如朱元璋这些红巾军的幕后推手。在朱元璋平定浙东后,以刘伯温为首的文人名士,对这些野蛮的起义军相当不感冒。于是就躲在山中不肯出来。朱元璋先是礼贤下士般的去请,三番五次后,人家根本不鸟朱元璋,最后实在武力威逼下,这些人才勉强出来,进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对于这些人,朱元璋千方百计的逼迫他们出来,不仅仅是要礼贤下士,更重要的就是不让这些人为其他人所用,同时也是让这些地方上的代表人物加入自己的队伍,这样地方上基本可以保证平安无事。

而对于刘伯恩本人,朱元璋也是相当的矛盾,一方面,刘伯温确实是在创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刘伯温计谋过人,在他的帮助下,朱元璋一步一步取得了江山,所以,朱元璋难免会对刘伯温有所忌惮。如若之后他被别人所用,是不是也会如同帮助朱元璋一样,再建立一个王朝。

所以,封刘伯恩为伯爵,也是从侧面对他进行敲打,让刘伯温安分守己,不要有非分之想。

作为刘伯温来讲,也算是相当有自知之明,在明朝建立后没多久,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因为他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知道朱元璋内心对他的猜忌和不放心。虽然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辞职,但是刘伯温还没在家乡待多久,就被人以“占王气”为由,召至南京,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宰相胡惟庸的手中。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胡惟庸是奉朱元璋之命,但是说到底,朱元璋拿对于刘伯温,还是相当的不放心。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何朱元璋才封他个诚意伯?

前人强不如后人强,伯温胜孔明,看法是统一为前提,胜利是目的。亮助备未果,刘帮朱成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何朱元璋才封他个诚意伯?

元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能够脱颖而出,首先是个人有雄才大略,帐下不乏英雄,人才济济,朱元璋能得天下,并非刘伯温一人之力,中国历代开国之君都有弑功臣自保基业的黑皇例,功高盖主者往往是下场可悲,刘伯温也未跳出这个历史怪圈。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何朱元璋才封他个诚意伯?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俸禄4000石,只封刘伯温为诚意伯俸禄240 石,这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原因我总结了如下几条。

首先,刘伯温不是淮西集团成员。明朝时有两大集团,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朱元璋、李善长都是淮西集团的。淮西集团的成员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朱心中举足轻重。

其次,刘伯温资历不如李善长等人。朱元璋刚起义的时候,淮西集团众将领就跟随了,刘伯温来投靠要比这些人晚。正所谓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更何况淮西集团成员是患难生死弟兄。

第三,朱元璋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人。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刘伯温更是,而且很多军事决策还略胜朱元璋一筹。刘伯温常常料敌于先,料事先于己,这不免让朱元璋如鲠在喉,从朱元璋晚年对待众人的态度就可以想象对刘伯温的态度。

希望以上解答可以帮到你。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何朱元璋才封他个诚意伯?

诸葛亮确实有才,是一位战略家政治家外交家,但是:称不上是军事家。诸葛亮是被后世人所神化,在当时,初入刘备阵营,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只是军队后勤一個小官。诸葛亮上位是刘备死时托孤,及以后,把李严等人拉下,才上位的。他被封武乡侯是刘禅所赐。

而朱元璋个性,才能,杀阀决断可以说比刘备强了很多,同时因朱元璋出身卑微而坐天下,有极度自负和自卑的双重心理,时刻防范功勋窃取他的皇位,对任何功勋雄才,只要他看不上的,可以随意随时打压,甚至杀戮!刘基作为他长期跟班,以刘基智慧是能看透朱元璋的,朱皇帝是不能让属下得意忘形或坐大,于是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杀功臣最多的皇帝,由此刘基一再而三地推辞朱皇帝的封赏,才能延续自己的寿命,事实刘基最终成功的回归家乡青田,做一個员外郎!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为何朱元璋才封他个诚意伯?

三分天下诸葛亮,名副其实。刘伯温一统江山,言过其实。但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成就朱明王朝帝业,作为文臣,与早期加入朱元璋团队且居功至伟的宋濂相比,虽然略逊一筹,但功劳还是大大的。由于是外姓,又不是淮西勋贵,因此封王那是痴心妄想。按功劳分个侯爵还是当之无愧。但最终老朱只封他个诚意伯,原因有三:

1、刘伯温才华横溢,通晓天文地理,堪舆术数、更懂军事战略,是朱元璋不可或缺的得力股肱之臣。但正由于他才能出众,便遭多人人嫉妒,宋濂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在老朱面前有意无意之间说刘的坏话。三人言虎,久而久之,老朱心中对刘多少有点疑虑也就不以为怪了。

2、刘为人清高自傲,不善于奉承老朱,老朱有故意打击之嫌;

3、最主要的是,刘伯温不属于淮西勋贵集团,而刘虽然明知派系问题敏感,但平时言行并不避嫌,老朱是极为护短的,看重只是他老家的一帮父老兄弟,对外人、外姓有用的时候重用,但并不信用。

个人一孔之见,欢迎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