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有何区别?
作为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明朝与清朝,历来争议颇多,各类书籍以及影视作品层数不穷,而这两个朝代,究竟有何不同,我认为,明朝和清朝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政治思想、人文思想以及经济思想方面
明朝在政治思想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层次,自朱元璋后,言官队伍登上舞台,他们可以为了心中的抱负,在朝堂上与皇帝理论,而在明中后期,已经出现“民权”这个概念,甚至到后期,批判君王专治的舆论层出不穷,比如黄宗羲曾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久矣。官方对此等自由的言论,也未曾大规模的镇压,而反观清朝,大兴文字狱,坑杀多少学者。一直灌输奴隶制等思想。
人文思想方面,明朝可是出过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大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曾讲过:我的灵明,便是这天地鬼神的主宰。又说: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私,非孔子可得私。种种言论,都表现了学术也好、思想也好,即便是孔孟之言,也不可能尽信的宝贵精神。这与清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经济思想方面,各种商业模式已经初具雏形,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都位列当时的世界前列。嘉靖年间,已经有海外贸易的商人,来到我们的国土上,进行拍卖,购买丝绸等物品。即便是在明处的永乐年间,当时全国的铁年产量,达到了9700吨,而当时的欧洲,铁的产量才2400多吨。那个时候,整个世界的贸易中心,不是欧美,而是我们的大明。但是在清朝建立后,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对贸易以及商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军事力量方面
我们的老祖先,发明了火药,而在明代,火药的利用达到了登峰造极,明朝中后期的军队,最为厉害的就是就是火炮。大名鼎鼎的戚家军,最厉害的就是火炮营,而打的努尔哈赤含恨而终的红衣大炮,就是当时较为先进的火器之一。到了明末,已经组建出初具雏形的现代化陆军队伍,队伍中包括主炮、中炮、鹰铳、鸟铳等长中短热兵器,这在当时的战场上,几乎可是说是世界最先进的武装力量。而满清入关后,依仗游牧民族善于骑马,一直提倡所谓的“骑射”,虽然也认识到自身武器落后,但是却没有加强。
当然,明清两朝还有很多区别,主要还是在于意识形态上的不一样,包括对待外交的态度、对待官员以及百姓的立场上,明朝的灭亡也是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而清朝,在闭关锁国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却不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明朝和清朝有何区别?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最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它们处于两个连续的历史时期。明朝是由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享国278年,共历16帝;清朝是由努尔哈赤建立的,从入关算起,立国时长为268年,历12帝。除此之外,明清还有许多差别。总的来说,明朝社会相对来说更加有活力,而清朝可能更加保守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分条列出。
第一,统治者不一样:明朝皇帝是汉人,而清朝皇帝是满族人明朝的统治者是汉族人,而清朝政权的统治阶级是少数民族,即满族人。明朝的创立者,明太祖朱元璋是汉族人,父母都是安徽凤阳县的地道农民。清朝的创立者,是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爱新觉罗氏,女真又称满族。
由于是以少数民族统治在人口上占绝大多数的汉族,清朝统治者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对于不服从者,坚决予以残忍镇压。一方面,清军在南下遇到较强抵抗时,往往会选择屠城作为报复手段,比较有名的是“嘉定三屠”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但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也采取汉化政策,并重用一些汉族官吏,如清朝初年的张廷玉,晚清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等。
第二,顶层政治体制不一样:明朝内阁权力更大除了明太祖洪武时期和明成祖永乐时期,在明朝大部分时间里面,内阁和司礼监都扮演了制衡皇权的角色。内阁负责票拟(阅读各地奏章,并给出处理意见),司礼监有批红之权(对内阁的意见给出最终批示),但皇帝对于司礼监的批红还保留了最终决定权。而批红之权又分别属于司礼监的两个主要太监之手,一个是秉笔太监,一个是掌印太监。秉笔太监负责对内阁的意见给出文字批示,而掌印太监负责盖盖章,只有盖了章,决策才能真正生效。批红是最终决策权,实际上就是皇权。明朝皇帝之所以要把批红之权交给太监机构,一方面是想偷懒, 另一方面是为了用太监制衡文官体系的权力。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
而在清朝,票拟和批红都是由皇帝一人来完成的,因为清朝的皇帝普遍比较勤快,能吃苦。实际上,清朝初期也有内阁,不过清朝的内阁只是个办事处,没有权力阅读奏章。到了雍正年间,成立了军机处, 作为处理西北军务的秘书机关。自此之后,军机处逐渐成为处理国家事务的最高机关,代替议政王大臣会议,但是清朝军机处的权力始终也没有达到明朝内阁的高度。明朝内阁可以封还皇帝的旨意,而清朝军机处永远只能听命于皇帝一人。
第三,皇帝的权威和大臣的地位不一样:明朝君臣关系相对较“平等”在明朝,内阁和大臣不用完全听命于皇帝,甚至可以“封还”皇帝的旨意。就是说,如果内阁认为皇帝的旨意不合理的话,可以不执行。不过这种情况极少出现,毕竟明朝大多数时候还是君主专制的。说到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封还”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超级强人,他们的皇权绝对至高无上,不容任何质疑。
🔺明朝君臣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封还皇帝旨意的事情也发生过一些。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发生在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年间。万历皇帝因为在立储问题上与内阁出现分歧,愤而30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这件事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皇帝想立郑贵妃生的二儿子,而内阁和大臣们认为应该立长子。可见,明朝万历年间,皇帝连立谁为太子这样的家事都不能完全做主。这在清朝是不可想象的,在清朝,立储问题皇帝说立谁就是谁。清朝皇帝都是以主子自居,而大臣则自称奴才。清朝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而明朝的君臣之间则相对来说更加 “平等”一些。
🔺清朝君臣
第四,官制上的差别: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作出修改清初的官制基本沿用明朝体制,清朝中央官制分中枢部、佐里、帝室,例如临时最高行政机构军机处和六部,以行使不同功能。在清朝地方上,则有总督、巡抚、提督等。
明朝的军队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管理。另外,锦衣卫和东西厂都是明朝专有的军事特务机构,是明朝皇帝控制百官和臣民的工具。而清朝的军队分绿营和八旗两个体系,绿营主要是汉族,八旗则是满族兵,八旗地位高于绿营。
第五,人文思想上的差别:明朝个性相对来说更加张扬由于在大部分时间里,明朝的政治环境都相对宽松一些,所以人文思想更加倡导以人为本,换句话说,就是更加尊重人的个性。明代的头号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足见王阳明对人格的尊重。著名戏曲家汤显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 “。总的来说,明朝哲学界主流思想是“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明朝300年间,出了不少个性张扬的、富于创造力的人物,比如王阳明就是杰出代表。
然而,在清朝,由于是以少数民族统治华夏,为了堵住悠悠之口,稳定统治,包括康熙和乾隆在内的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致使有清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比较僵化,没有个性,缺乏创造力。
第六,国土面积和人口不一样:清朝远胜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明朝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为997万平方公里,疆域包括传统汉地(华北、陕西、山西、华南等地)、东北(包括外兴安岭、库页岛)、西至新疆哈密、南至缅甸。晚明万历时期,明朝人口达到2亿。
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疆域更加辽阔,经过顺治、康熙、乾隆几代皇帝上百年的扩张发展,大清朝的国土面积达到惊人的1316万平方公里,比明朝大了三分之一。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相比于明朝鼎盛时期,清朝主要是多出了新疆、内蒙古、外蒙古。人口方面,得益于康雍乾三代帝王长达130余年的和平稳定,清朝在咸丰年间的人口达到4.36亿。
海禁政策的不同:明朝不排斥外国先进技术虽然明清两代都有海禁政策,但本质上存在不小的差别,这直接影响了两朝在与世界其他强国的交锋的结果。明朝的海禁主要是禁止白银外流,而不是禁止国际贸易。另外,明朝也不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正因为如此,明朝分别在1622年、1637年与荷兰和英国在海上开战,结果都是大明朝完胜。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637年与英国的海战结束后,大明朝还迫使英国赔偿了2800两白银。
在与西方列强的交锋中,跟明朝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的弱势,而这种弱势的根源就在清朝的海禁政策。与明朝不同,清朝不仅禁止大规模与外国进行贸易,而且禁止引入外国先进技术,对新鲜事物也不关心,一副闭关锁国的老大帝国模样。
总结:明朝更有活力,而清朝体量更大总的来说,明朝更加有活力,但国土面积小一些;而清朝相对更加保守,不过国土面积比较大。
明朝和清朝有何区别?
明朝和清朝的区别很多:1.明朝没有任何骂名。而清朝挣来了全体中国人民都不能接受的东亚病夫的骂名;2.明朝对战列强每战必胜,捍卫中华大地未变成殖民地。清朝对战列强每战必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签了一大堆;3明朝在即将灭亡时,依然打得外来入侵者一败涂地、狼狈逃窜,吓得列强们二百年不敢来华闹事。清朝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打了胜仗还要以条约形式让土地给敌人;4.明朝皇帝奉行超前的休闲治国,爱好、兴趣、治国多了误。清朝皇帝勤奋勤政没得说,东亚病夫骂名始终在伴随;5.明朝闭关锁国文字狱,雷声大、雨点小,有始有终。清朝闭关锁国文字狱,落实实处误中华;6明朝功绩难抹黑,越抹越为大明添光彩。清朝功绩是嫁接,少加分析知真伪;7.国土奉献是双标,纵然明末也胜清鼎盛。清承明制别抵赖!
明朝和清朝有何区别?
明朝与清朝的区别,我以为有如下几个:
1、皇帝之间的区别。
大明朝虽说也出过几个“明白”皇帝,但是也出了不少另类的皇帝,比如:嗜杀成性的朱元璋,为争皇位和侄子打了四年的朱棣,宠信太监王振、被也先俘虏了的正统,宠爱大自己十七岁的万贵妃、差点儿绝了后的成化,肆意胡为的正德,喜欢用神秘纸条“下旨”的嘉靖,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天才的小木匠天启。
同大明相比,大清朝的皇帝们总的来说还都是比较“正常”的沿袭了下来,且基本上也算得上是“勤政”。虽说到后来出了个“垂帘听政”的慈禧,那也是因继位皇帝太小的缘故。
2、大臣之间的区别。
同大清相比,明朝不仅有张居正这样的权臣,更有严嵩那样的奸臣。但权臣也好、奸臣也罢,都没有阻止视死如归的忠臣、诤臣的出现。以死相谏的杨继盛、抬着棺材“弹劾”皇帝的海瑞,以及面对酷刑、宁死不屈的杨涟、左光斗等等。到了大清朝,虽说出了个和珅,但说到家也落了个贪字,要说“把持朝政”他恐怕还沾不上边儿呢。至于视死如归的诤臣,则更别听那些个电视剧里的瞎咧咧,什么纪晓岚、刘罗锅子的,无非是一种意淫的闹剧而已,正经说一个也没有!
3、太监之间的区别。
在明朝,太监不仅可以名正言顺的“参政议政”,更是出现了差点儿断送了大明江山的王振和比皇帝只差一岁的魏忠贤。可大清这267年中,真正出了点儿名儿的也只有李莲英。也无非就是挣了点儿小钱,其它方面也都是谨小慎微的。
4、思想、文化方面的区别。
大明这276年,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个“乱”字,但不知是否正应了“乱世出英雄”那句名言,不仅出了三国、水浒、西游记、金瓶梅这样的传世之作,还能够在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国策”的时期,王阳明的学术观点非但没被禁言,他的学说反而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认可。您再看看清朝这267年间,可曾出过一个有独立思想、独立见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说到家不过出了个“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由此可见,大明的学者们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较之大清而言毕竟还开明一些,至少没有遇到雍正、乾隆年间的文字狱,没有因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丢到了脑袋的人!
看到这您或许会问:一个出自于“荒蛮之地”的民族,怎么会对“传统的汉文化”、运用的比一个汉民族的王朝还极致、还自如呢?
对此,我只能说:一开始,大概是出于“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个缘故吧。时间一长,必然会被“传统”的糟粕所淹没、所摧毁,尽管是到了大清末年,他的许多重要爵位依然由满清贵族担任……
明朝和清朝有何区别?
第一,礼仪和服饰上有所不同。明朝时期主体服饰是为传统汉服,清朝则以满服为大流。服饰和礼节体现了一个朝代文化源远流长。明朝服饰以袍衫为主,最具特点的是具有乌纱帽。而清朝入关之后,强迫汉人改变了服饰,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古代服饰基本形式。清朝服饰主要以长袍马褂为主。两种不同的服饰交叉融合,改变了原有的汉服,变为了易服。清朝的满服,垄断了将近300年的汉服文化。
第二,男子头饰不同。清朝男子的发饰为金钱鼠尾,也就是长辫子,明朝男子的发饰为束发。 清朝入关之后,强迫汉人改变了原有的发饰,并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令使得所有汉人都改变了传统的束发,使得汉人臣服于满人的统治之下。
第三,统治者不同。明朝统治者为汉人,清朝统治者为满人。清朝是继承蒙古族后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明朝时期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清朝由于前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后期的节节衰败,使中国陷入了困境,遭到了大量外来入侵,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割地赔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的朝代。
第四,疆域面积不同。从疆域上而言,清朝的疆域要比明朝的疆域大。清朝时统一了外蒙古以及新疆等地区,明朝时期没有统一这些地区,但是明朝时期的外东北地区要比清朝时期的外东北地区大得多。
第五,开创盛世不同。明朝时期是由多个皇帝开创的盛世,清朝时期只有康熙、雍正、乾隆开创了盛世。明朝时期一共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土木堡战役之后又经历了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使得明朝国势复振。而清朝时期只开创了康乾盛世,而且康乾盛世是一个不完整的盛世,至于存不存在,至今还是一个议论,康乾盛世后期清朝已经出现了衰微现象。明朝后期虽然出现了内忧外患的情况,但是在当时世界上国力还是很强大,西方国家的入侵还是能打退的,而明朝输就输给了游牧民族。
第六,GDP占据世界总值的比例不同,人口数量也不同。据统计,明朝在永乐盛世时期,GDP就已经占据了世界生产总值的55%以上。而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GDP只占据了世界生产总值的30%。明朝时期人口顶峰只达到了1.5亿人左右,清朝后期人口顶峰已经达到了4.2亿人,两个朝代的人口基数相差十分大。
第七,制度上有所不同。明朝时期的诸侯王室有封地,拥有一定的实力。而清朝时期的王爷,只有爵位,没有封地。清朝时期的封建皇权已经达到了顶峰,相比明朝,清朝统治者能够绝对的独揽大权。
第八,对外开放方式不同。明清两朝虽然都实施了海禁政策,但是明朝的海禁主要是为了防止倭寇,并不是禁止国际贸易。明朝的海禁主要是朝贡贸易,后来才开放了月港允许百姓自由贸易。明朝虽然实施了海禁,但仍然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特别是对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从不排斥,也使得明朝后期从西方国家流入了先进的技术。
而清朝实施海禁只是为了自己的统治,在政治上死板地奉行闭关锁国,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了中西交流的停滞。当时西方各国来访清朝,清朝统治者还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很厉害。就在乾隆后期,英吉利来与清朝进行贸易商谈时,乾隆竟然这样说:“我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尔等小国,无须贸易,如需丝织、布匹、茶叶,我朝可以施舍一些。”统治者的自大,却不知西方国家已经进行了工业革命,而不去学习先进技术,最后只有落后挨打的份。以上就是清朝与明朝的八个不同。
明朝和清朝有何区别?
明王朝,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是中国最好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清王朝,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初名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此后历经二十余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明郑等政权,统一全国。
那么明王朝和清王朝到底有何区别呢?这里我就简单的介绍下我所知道的不同点,当然肯定还有很多都未讲出的,只能怪本人才疏学浅,所以这里先提前道歉下,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最基础的区别】
第一、两个国家开创者的民族不同,朱元璋是汉族,而努尔哈赤是满族,明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而清朝则是中国最后一个有异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第二、统治的疆域不同,我们不管全盛时期的明清两国的疆域,也不管那些时有时无的疆域,比喻明朝曾经短暂占领过安南,我们就说明朝和清朝这二百七十六的时间基本上都牢牢掌控的领土,而此时清朝时期的疆域就要比明朝多,多的出的部分包括东三省、新疆和西藏,清朝是首次将新疆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王朝统治范围内的大一统王朝。
第三、统治下的人口不一样,由于清朝时期番薯、玉米等高产量的食物进入中国后,清朝的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到了嘉庆年间更是突破4亿大关。而明朝时期最鼎峰的人口数量保守估计就是刚刚突破一个亿。
第四、属国的数量不一样,明朝由于在永乐时期发起了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政治活动,所以其属国遍布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亚除中国外所有国家(全盛期包括日本)、东南亚所有相对独立国家(初此以外都是明殖民地了)、南亚沿岸大部分国家(如锡兰,今斯里兰卡)、西亚部分国家、东非部分国家(如木骨度索,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等基本全是明朝的属国。但清朝由于因为种种原因,抛弃了很多的属国,基本上就只保留了朝鲜、安南、南撑、暹罗、缅甸、琉球、苏渌和西域等几个小国。
第五、清朝的税收要比明朝多,明朝平均每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2000万两,高峰出现在1602年,达到2295.3万两,而清朝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在8000万两白银,高峰出现在1891年,达到8968万两。当然清朝的税收为什么要比明朝高这里也有着很多的原因,比如人口红利、税法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解释了。
第六、清朝的军队制度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八旗制度”,而明朝实现的是“卫所制”,卫所制简单的来说就是有一批专门的人来当士兵,这些人的位置有其子孙世代相传,战时为兵,闲时为民。
第七、明朝有北京和南京两套完全一模一样的行政机构,而清朝则没有
【政治制度】
1、由于清王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所以其政权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官僚联合执政,而明朝则是完完全全的汉族官僚执政。如清王朝的尚书满、汉各一位,而明朝的尚书就只有一位。
2、内阁的权利不一样,明朝的内阁拥有很大权力,最开始明朝初期的内阁权力并不大,只是具有提建议的权利,但没有决定的权利,但是到了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并且到后期内阁可以直接向全国发布行政命令,并有权决定官员的去留,及升迁。但是到了清朝,内阁一直只能办理一般性的日常公事(虽然工作量也是很大的),从来没有掌管过重大的机密重务。因为,清王朝一直就设置有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机要办事部门和内阁同时存在,不容内阁插手。清初的机要事件都由议政王大臣议奏,内阁大学士不担任议政大臣的根本无法与闻。
3、清朝设立南书房和密折制度,而明朝则没有此制度,1677年,康熙设立南书房,之后重要的谕旨都直接命南书房撰拟,南书房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同时康熙还推行了一种密折制度,利用这种制度,康熙随时可以掌握全国各地的情况,全国各地的重要大臣,如领侍卫大臣、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正副都御史、正副都统、总兵、总督、巡抚等人,他们每天都需要把职务内外,所知所闻,凡有关政治和社会经济、民间舆论、官员动态等等都写成密件报来,这些密奏件可以直接送到宫门递进。
4、太子的册立问题,在清朝太子的人选基本都是有皇帝说了算,而在明朝不行,明朝的太子人选都要先获得内阁的首肯才可册立,否则就只能作罢,比如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原本万历想册封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因为他不喜欢有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但是由于内阁和百官的极力反对,最终他也只能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清朝就不一样,如康熙帝随时随地都可以废立太子。
5、清朝有军机处,而明朝没有,军机处其实就是明朝内阁的翻版,但是权利相对而言要小的多,军机处不仅掌戎略,举凡军国大计,莫不总揽,于是逐渐取代了内阁的职权,国家威命所寄,不在内阁,而在军机处。军机大臣差不多每天都要朝见皇帝,报告和请示工作,诸如呈交遵照皇帝意图起草的各种"上谕"草稿和转达皇帝指示的"廷案"草稿、提出人事任免名单以及回答皇帝询问的各种问题等等。
6、清朝有专门掌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机构,叫“理藩院”,其与六部同级,而明朝则无此机构
7、明朝设有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等特务机构,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东厂和西厂的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西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西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然后清朝立国之后就将这些机构全部撤销
【宫廷制度】
1、明朝对宫廷的管理,专门设有内十二监四司八局来对其管理,包括括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四司;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八局,而这其中由司礼监的提督太监主管宫内一切宦官礼仪刑名。但是都到了清朝,明朝的内十二监四司八局全部废除,新建内务府来替代内十二监四司八局,并由内务府大臣来统一管理这个宫廷的事物。
2、明清两代后宫等级,对于最后两个级别有着很大的不同,就是常在和答应的地位,在明代的常在和答应地位非常低下,平时做一些杂役,地位如同清代的宫女,而到了清朝就将其纳入皇帝小妾的最后二个等级,地位就比宫女来高的多。
3、明朝的太监拥有实权,最鼎峰的时候可以和内阁分庭抗礼,并可外放当官,如守备、监事等职,而清朝的太监基本没有任何的权利。同时明朝有出现宦官乱政的情况,而清朝则完全没有。
【宗室封爵制度】
1、明朝和清朝对皇亲最大的不同在于,明朝的王爷会外放,而且有封地,而清朝的王爷没有封地,只有爵位,而且一辈子都只能待在京城里,不得出北京城,除非皇帝特批。
2、明朝的王爷不实现降袭制度,也就是说你一旦封为王爷,你的家族就永世都有王爷的爵位,除非是皇帝下旨将剥夺,而到了清朝除非你是铁帽子王,不然亲王的继任者会降为郡王,郡王的爵位会降为贝勒,以此类推,也就说在清朝即使你的父亲是亲王,只要你不努力,三代之后就会降为低等的爵位。
【文化】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大肆的进行“文字狱”,文字狱虽然在历朝时有发生,但清朝是最为严重的,其中又以乾隆年间尤烈,中国史学家顾颉刚认为:“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而明朝几乎就没有进行过什么文字狱。
以上就是我个人觉得明朝与清朝的区别,总体看清朝的制度延续明朝,只不过清朝吸取了一些明朝灭亡的教训,如清朝的太监就没有明朝权利那么大,以此杜绝了宦官乱政的情况出现,同时清朝也放弃了明朝对于王爷的处理方法,清朝将亲王彻底的养在了北京,而似明朝那边有封地,会外放,这样也就杜绝了王爷造反的可能性。当然清朝的君权也比明朝要扩大了很多,甚至在清朝君权达到了鼎盛,明朝一些民主的制度,如内阁制,在清朝被彻底的放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