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哪些疑案?
除以上以为大神所说的建文案等,我认为还有开国之处的蓝玉案,蓝玉案在明初影响深远,前后牵连次案的共计一万五千余人,且不论朱元璋杀害蓝玉的动机,单从蓝玉被抓到被斩首,间隔太短,包括之后所被杀的同党,下层人士居多,所以,也算一大疑案
明朝有哪些疑案?
朱元璋到底长啥样?
都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实际上看到了也不一定是真的。从PS到美颜,从见网友到看直播,无数的大型翻车现场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到底长啥样真不好判断。
朱元璋就是个例子,网上关于他的画像问题,早就吵翻了。
那么,朱元璋到底有多丑呢?
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朱元璋的画像,十有八九造型怪异。有人说是后来清朝为了抹黑朱元璋,故意弄出了这个奇怪的造型。这一点其实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如果真要故意抹黑,就不会只盯着朱元璋,他的后代子孙也一定会波及到。但是,目前看到明朝其他君王的画像,都是正常的。
正因为如此,很多研究者通过明朝历代君王画像分析,从遗传的角度说,朱元璋长得不会很丑,应该是一个圆脸福相。
那么,这么多朱元璋的猪腰子脸画像,到底怎么来的呢?实际上,明朝的时候,民间就已经疯传朱元璋的奇特造型了。
明嘉靖年间官员张翰所著《松窗梦语》中记载:“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
官员范介儒的《曲洧新闻》中也有记载:“在武英殿见太祖真容有二:壮年者,黑须,长寸余,面微长而丰,色甚皙,眉目有异。暮年者,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
万历年间曾为皇帝讲授经史制度的官员张萱也留下记录:“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以上这三位官员,都证实朱元璋并不丑,而且长得还挺不错的。不过这不是关键,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官员都提到了,他们看到朱元璋“真容”之后,才意识到民间所传说的奇怪造型,并不是真的。
这意味着什么?明朝的老百姓,已经传言朱元璋满脸麻子,造型奇怪。
好,我们来认真分析一下。这三位官员在武英殿才确认朱元璋的长相,这说明之前他们也不确定朱元璋什么长相。我们要知道,当时没有照相术,能亲眼见到朱元璋本人的,并不多。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从别人的文字描述中,推测出来朱元璋的相貌。这就意味着,以讹传讹的可能性很大。
而奇怪的是,如果当时就已经流传了朱元璋的“丑相”,为什么没有人被抓?为什么朝廷不销毁这些画像?什么东厂西厂的难道一点都不在意?
所以,这桩迷案只能有一个解释了:朝廷并不觉得民间流传的朱元璋画像很丑。
我们觉得猪腰子脸不好看,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如果回到那个时代,感觉就不一样了。
从上面三位明朝官员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认为民间在“丑化”朱元璋。相反,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奇异之象”、“龙颔虬须”、“龙形虬髯”这样明显褒义的词。
古代盛行面相学,而且一直流传着很多历史人物“天生异相”的说法,比如项羽、王莽的“双瞳”,刘备的大耳朵,李渊的“三乳”……而且这些都不是贬低,是实打实的夸赞,认为这样的人才有帝王之相。
所以,民间官员朱元璋的描述,明显是带有一种崇敬之情的。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的奇怪样貌,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通过文字描述传播开来的。宫廷画师的笔下,还是正常的朱元璋。到底是谁,从什么时候开始“丑化”朱元璋了呢?
明朝有哪些疑案?
明朝历史上有四大疑案:建文疑案、梃击疑案、红丸疑案、移宫疑案,这四大疑案中除了建文疑案发生在明初,其余三个皆发生在明朝晚期。
一、建文疑案: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燕军攻破京师,城破之时皇宫发生大火,被发现的两具烧焦的尸体被认为是马皇后和太子朱文圭,而建文帝却不知所踪。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有多种说法,有说建文帝烧死了,也有说建文帝从密道逃跑后出家了,还有说建文帝逃到海外了。总之建文帝最终在哪里,六百年来始终没有定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也是明朝第一大疑案。
二、梃击疑案:
梃击案发生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由于当时中宫王皇后无子,万历帝宠爱郑贵妃之子朱常洵,并欲立其为太子,但朱常洵既非嫡子又非长子,满朝大臣都反对此事,最终皇长子朱常洛被立为太子。郑贵妃不甘心失败,于是派人在宫外找到了一个叫张差的人。这个张差的男子被带进宫后便手持一个棍棒闯进太子居住的东宫,在打伤了太子的守卫后又持棍棒将太子乱打。最终张差仅被处死了之。皇帝和太子都不愿意深究罪魁祸首郑贵妃。而当事人张差已死,证人不存,此事从此疑点重重。
三、红丸疑案:
红丸案发生于泰昌元年,郑贵妃的为了缓和和泰昌帝的关系,给泰昌帝进献了八个色艺双绝的女子,泰昌帝在纳了八个女子后夜夜笙箫,很快就掏空了身体,刚刚继位不到一个月就无法上朝理政,于是有人给泰昌帝进献了一颗红色药丸,泰昌帝服下之后感觉身体大好,于次日又服下一颗药丸,当夜即驾崩。泰昌帝到底因何而死?红丸到底为何药?也成了明宫疑案之一。
四、移宫疑案:
泰昌帝驾崩后,他的宠妃西李选侍却仍然赖在乾清宫不肯搬走,李选侍挟持着皇太子朱由校,妄图让群臣封她为皇太后进而把持朝政,经过朝臣的不断斗争,李选侍被迫移出乾清宫,退居慈庆宫,皇太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天启皇帝。这就是移宫案。
以上四案为明朝四大疑案,除建文疑案发生在明初以外,其余三案均发生于明末万历--泰昌年间,此时明朝党派斗争激烈,朝纲败坏,三大案的发生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明朝有哪些疑案?
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个曲折离奇的案件——“一女杀7夫”案。
故事得从两张寻人启事说起,当时的开封府的两张寻人启事的出现,引发轩然大波:一张是一户大户人家驼背貌丑的婢女走丢,赏金是3两,联系人叫贾武;另一张是丈夫为寻找貌美如花的失踪妻子索氏,赏金同样是3两银子,张贴人是女子的丈夫胡宿。
众人热议的是:一个是貌美的妻子和一个是驼背的婢女的赏金怎么会是一样的?
而寻人启事里妻子的父亲索程见了怒不可遏,气冲冲的去找女婿胡宿兴师问罪:我女儿丢了,我看告示才知道,这是打我的脸吧。
胡宿却笑道:岳父放心,我妻子不会丢的,回来了我第一时间通知您!
索程可不是这么好忽悠的,要知道胡宿平常对其女并不好,经常殴打她,现在女儿离奇失踪,女婿还这么镇定。索程觉得事情很严重,于是不再和胡宿理论,而是一纸诉状告上了衙门。
胡宿接到传唤后,原本嬉皮笑脸变得铁青阴沉,一怒之下,进行了反告:索氏淫荡,勾引他人,如今更是和奸夫私奔,要索家进行赔偿。
翁婿二人互相状告,立马成了开封府的一大热资。
时间很快过2个月了,案件依然悬而末结。正在县官不知如何是好时,接到有人报官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尸的消息。
县官当即传唤索程和胡宿现场认尸,索程一见尸体便哭得梨花带雨,一口咬定是自己的闺女。而胡宿仔细一看,这具女尸早已被水浸泡得面目全非,根本认不出人来。但他却很快判定这不是他妻子索氏。原因很简单:他妻子向来娇生惯养,细皮嫩手,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而这具女尸头发稀稀疏疏,手掌粗糙,是他的妻子索氏
翁婿二人对女尸的认定再次产生严重分歧。县官却马上进行了裁决:认定女尸系索氏,并当即让人收押胡宿,准备秋后问斩!
胡宿虽然百般喊冤,但都没有用,后来经过轮番大刑伺候,被屈打成招无奈画押。
这年冬天,刑部的边郎中来到了开封巡查,在复核开封府案件的时候,结果发现“胡宿杀妻案”疑点重重:首先胡宿已明确表示尸体不是妻子索氏,县官未曾让人进一步验尸就草草结案,其次胡宿告状说的是索氏出轨成性,县官未曾去街坊四邻查访,而索程的说法是索氏并无出轨,那么索氏如果并未出轨,这胡宿杀人动机又在何处?最后,为何胡宿杀人后却抛尸距离自己家近百里的古井当中去了呢?
边郎中于是上书刑部要求重审此案,结果刑部官很快下了重审的文书。于是边郎中马上开棺验尸。棺材打开后,众人惊呆了里面的女尸竟然变成了一具男尸。眼看案件再次反转,惊讶之下的边郎中立马传唤负责掩埋尸体的仵作。
仵作很快“招了”:他当日曾向索程要1两银子的掩埋费,结果索程不肯给,索程走后,仵作一气之下直接抛尸河中。
就在这时,开封府两个捕快带来一具饿死的男尸,捕快给仵作一点钱财让他掩埋了,于是仵作就用原来掩埋索氏尸体的棺木装入男士,于是就形成了“变尸”的结果。
边郎中于是再次提审索程,结果在他的审问下,索程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索程最开始伤心过度,没有细看就认定这女尸是自己女儿,后来,当县太爷裁定胡宿杀人时,他才发现女尸不是自己女儿。但想到这胡宿平时对自己女儿以及自己都不好,于是就让这件一错再错下去。后来仵作向他要埋尸费时,他当然不肯给了,于是抛下仵作和尸体就走了。
之后,边郎中结合案件记录,决定从两张寻人启事入手,立刻让捕快去那个寻找婢女的贾武家里问话,结果没有找到人。
原来那贾武是外乡客商,时常走南闯北行踪不定,边郎中对此很是犯难,线索迟迟没找到,而胡宿处斩日期又快要来临了,不能错杀无辜之人啊。
正在这时,索氏的一个邻居徐绍周提供了重要线索:索氏和宗固有染。
来胡宿因索氏出轨,经常毒打索氏,索氏一怒之下逃到了邻居宗固家,宗固和索氏长年私通,两人一合计,就选择了私奔:出开封府,找了个安静的定居下来。因为徐绍周和宗固是朋友,他的事自然知道得一清二楚。
而索氏和宗固两人私奔前,曾哀求徐绍周不要泄露她们的行踪,但徐绍周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如实禀告了边郎中。
边郎中于是连夜派遣捕快抓回了索氏和宗固二人。
案情真相大白后,最终的判处结果是:索氏与人通奸被判死刑,情夫宗固被流放;胡宿无罪释放;岳父索程犯恶意报复罪被流放;县官草菅人命免去官职;仵作收贿赂被免职。而“举报人”徐绍周非但没有得到嘉奖,反而受到处罚,原因是游手好闲的他经常去妓院,因嫖娼罪判处罚金100两银子。
一个案件惩戒7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女杀7夫”案。
明朝有哪些疑案?
明朝末期有三大奇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三大奇案的发生,也侧面说明了明朝衰落的开始。
梃击案:明朝万历年间,皇后无子,明神宗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但由于不是嫡长子也不是皇长子,所以朝臣和皇后都不支持,最后明神宗没办法,只能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这样郑贵妃就不高兴了。万历43年,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了太子居住的地方,差点把太子打伤。事后张差被处死,没有了人证,此案也就不了了之了。
红丸案:泰昌帝朱常洛继位后仅十天就一病不起,但他不相信太医,内侍崔文升(最初在郑贵妃属下任职)就给他吃了一个方子,一晚上如厕三四十次,最后直接把自己整昏迷了!后来一个叫李可灼的人说有仙丹,皇帝吃了以后身体倍棒,就让他再进一粒,没想到吃完当夜直接就升天了,而李可灼最后也只是被流放。
移宫案:泰昌帝即位后,其宠妃李选侍照顾皇长子迁入了乾清宫,泰昌帝死后,李选侍和魏忠贤密谋控制皇长子朱由校,欲把持朝政。朝臣为防其干预朝政,随迫使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这些疑案的发生,也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了明末各种宫廷斗争和党派斗争的激烈,也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明朝有哪些疑案?
明朝最有名的疑案,非4大奇案莫属:妖书案,梃击案,移宫案,红丸案。这些奇案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以某些人被冤某些人得力而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