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很有代表性的一首经典五绝,历来受到人们喜欢。
李白经受过长期漂泊,饱尝了人间酸甜苦辣的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内心边增添了极度的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感。但李白那倔强不屈的性格不会改变。所以一直存在压抑和不平,此时的李白身心的疲惫与痛苦,急需得到一些安慰。为此,他写了不少寄情于山水景物,来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
高空中的一群鸟儿飞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孤独的云独自在悠闲。
我们彼此之间,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永看不厌的,只有我与眼前的敬亭山了。
李白的这首五绝小诗,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反而有点平淡无奇。但为什么会受那么多人推崇呢?这首诗好在哪里呢?仔细分析,我认为这首诗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这首诗是诗人自己与自然进行的对话,是体现作者精神世界的一部作品。从表面来看,诗人是独自一人畅游敬亭山的情景和感受,但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却是反映诗人一生中遇到的无比痛苦的孤独和寂寞。
为了排泄这种孤独寂寞,诗人就上了敬亭山,写了这首诗。在创作中,使用了一种奇妙的想象力和构思,以拟人手法,赋予了山水及景物以生命,并与之进行精神层面上的对话。整首诗写得自然生动。把自己的那种孤独和怀才不遇的遭遇,和向自然山水诉说以求得安慰的心情表现得很透彻,最终希望能向大自然获得神奇力量,坚定自己执着的信念。
所以,诗人写的是敬亭山,却未见指写敬亭山美丽的山水和自然美景。因为,作者写山水的目的不是单纯来写敬亭山的美,而是想借此山的美景抒发自己内的感受,让诗人孤独的心在敬亭山自然环境中得到了安慰。
2、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诗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一句可以说是全诗重点和精妙之处。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把人与自然的对话写得惟妙惟肖。“相看”,指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相互凝视,相互欣赏,虽无语言上的沟通,但心灵上己相通,“两不厌”,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双方感情融洽的体现。
说这首诗浪漫,这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已充分流露出诗人极具浪漫主义情趣,他与敬亭山之间的情感交流,就好比是相互爱恋的情人一样,“情人眼里出西施”,双方怎么看怎么好。诗人用情人之间的互相欣赏的眼光来形容自己与山的感情交流,难道不就是具备了浪漫情调了吗?
3、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动衬静。
《独坐敬亭山》之所以好,还在于诗人的精心构思,用词考究,和经过深思熟虑。别看字数不多,但诗中动静皆有,动静结合,以静制动,以动衬静,使这首诗才有了流动的、活的生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高飞尽,高空中的群鸟飞得无影无踪,飞尽,从动到静。孤云独去闲,只有孤独的云独自在悠闲。远处天空中的云翻腾之后,慢慢归于平静,也从动到静,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安静的世界,人们的思绪也随着这飞舞的鸟儿和翻滚的云在跳动,然后平静下去。
这种动静结合,以动制静,以静衬动的写法,也把诗人当时的感受:孤独无助,寂寞难耐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给读者以无限的联想空间。
总之,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通过精心构思,潜心用词,把自己在敬亭山游历时的精神世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诗人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妙的构思,使静止的敬亭山活了起来,让山水景物有了生命。同时也寄托了诗人那颗孤独的心和对仕途不顺的情绪发泄。但经过与大自然的真切沟通交流后,诗人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又坚定了信心。
图片来自网络
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感谢邀请。
我愿尝试着以自己的肤浅认知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愿我的回答能让朋友们满意。
首先我们阅读一下《独坐敬亭山》原诗: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创作的五绝之一,也是诗人表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佳作。
据考,完成这首诗时,李白已52岁。
也就是说,这期间的诗人已经历了长期漂泊的生活,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的利弊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孤傲的个性使他无法容于当时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安慰。
于是乎,一首千古名诗《独坐敬亭山》诞生了。
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的诗人,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力透纸背。我们不妨尝试着来翻译一下:
忽然间身边的鸟儿全都高飞不见了,
唯有一片云在天边孤独地游荡着。
只有对面的敬亭山啊还能给我安慰,
和我默默相对,互不厌弃。
我们常了解一首诗的真正内涵和诗意,就会习惯性去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背景。
诗人李白,大家都知道,他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曾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第一次漫游,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诋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又被排挤出京。从此他又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光,浪迹南北,思想极度苦闷。
这首《独坐敬亭山》便是此在漫游期间——天宝十二载李白客居宣城时所作,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已将近十年……
纵观整首诗,“静”是全诗的血脉。
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不但表现了诗人自己强烈的孤独感,而且也反应了封建社会中诸多有理想、有抱负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好了,至于整首诗的写作技巧和艺术价值,我就不做更多的解释了,比如人格化以及个性化的描述,情景交融的“寂静”表达等,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赏析吧。
如此回答,不知读者满意否?
若有喜欢的,敬请留言关注,点赞支持哈!握大家的手!
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您好谢邀!《独坐敬亭山》是我国的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诗人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寄托和安慰。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和启悟。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眺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迫生活,浪迹天涯,使李白飽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诗中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寥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声喧闹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写法形象生动,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段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直在一动不动地看着他,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意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対敬亭山的喜爱。“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得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呀?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物我一体的超脱之美
看到这个问答,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在母亲唠叨时常说的一句话来:
“你不表,都功,表了,就这点功。”
这是河南方言,意思是对母亲说,你不说的话,你对家庭的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所有功劳都是你的,虽然很模糊,但越模糊越多,多到数不清。但这些功劳被你自己亲自说出来,那就被罗列出来了,罗列出来再多,都是有数的,凡是有数的,都是有限的。
这段话在这里被我想起来,我就更加佩服我那只读过半年私塾,后来因为身体不好靠着信仰把《圣经》背的滚瓜烂熟的父亲来。他只看一本《圣经》,却能说出《道德经》关于无和有的辩证关系来。这也证明,实际上这些哲学大义是各教相通的。
我上面说这段话看似和作者问的问题毫无牵扯,但实际上是有的。陶渊明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读书也好,做事也罢,都是需要自己领悟的。别人领悟的说出来,也是有限的,具体的,你听到了,是知道了,但并不会让你自己的灵魂产生质的变化,只有自己领悟的才能让自己升华。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诗词是一种需要品味的文体。好不好,作者写完后就说了不算数了,而是谁读到谁说了算。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具体好在哪里?需要读者去细心品味。品不出,不要急。最笨的方法是等有空了去寻找一座山,其实根本不用,在家里也一样,尝试静静的坐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放空心态,进入冥想,想象自己正面对敬亭山,学着李白,坐下来,看飞鸟和白云,放飞自我意识,尝试与山沟通,或许就可以貌似进入一种山人合一的状态,这首诗的好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它展现的是融入自然的恬淡和闲适。
就会明白:好诗之所以是好诗,乃是因为诗人紧紧抓住了他面对某件事或物的时候所产生的独特观感,然后准确的通过文字传递出来,让读到的人产生共鸣。
共鸣的读者越多,诗词就越有穿透力。
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唯有敬亭山”!
将敬亭山写的有情有义!
李白的经典五绝《独坐敬亭山》好在哪里?
《独坐敬亭山》原诗及释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群鸟振翅高飞远走了,一抹孤云也独自去了,剩下的只有我和敬亭山了。我们相互对望着,谁也不曾讨厌过谁!
透视点:“众鸟”、“孤云”皆无情,我和“敬亭山”久生情、“两不厌”。
山虽不是人,但似乎比人更重感情。这首诗《独坐敬亭山》如何理解?
前两句言“动”物,后两句说“静”物(我坐在敬亭山上可视为“静”)。四物之中唯“动”物都远离了敬亭山,而“静”物则相依为伴,不会像“动”物那样见之生厌。
前两句“动”后显“静”,相对于敬亭山来说,产生了一种寂寞感;而后两句“静”中显“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间就默契多了。
如此说来,那么诗《独坐敬亭山》又好在哪里?
首先,《独坐敬亭山》诗之好,关键还在于诗人李白将“敬亭山”一并拟人化了。既赋予了它的感情成分,同时,又连带折射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的分享对象。
难怪乎,李白一生在仕途不顺后,就转而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呢!怀才不遇乃大势不济,倘若能放开心胸,与大自然融入一体,又何偿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
其次,在细品慢读之中,仿佛有一种意念转换的角度存在:那就是说,诗中的“众鸟”和“孤云”都不是真实的客体,而是成为了一种借喻。
站在李白写《独坐敬亭山》时的人生际遇来分析,我和敬亭山俨然是天成一体了。在这个时候,亲戚不来了,朋友远离了,一切都显得寂寞难耐且孤独得很嘛!
总之,“众鸟”、“孤云”都是无情之物,唯我和敬亭山惜惜相依。全诗以“动”衬“静”,突现出了孤独感!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