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我们大慨从小就都听说过,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三种行为都是不孝的,其中没有生养下一代为最大不孝。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翻译:孟子曾说:“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虽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

但有专家学者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无后”不能翻译为“没有子孙”。这样的翻译不正确,这不符合孟子的原意。

他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确的解释应该为:一个人不孝的行为有许多种,但是他没有尽到后代所应尽的责任才是最为不孝的行为。

但我认为这样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因为,这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数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来看,“无后”就是无子。

一、这符合中国人养老送终的传统思想

我们知道,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家庭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香火有没有人来继承,有没有人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来接替自己的衣钵。最害怕的是绝户,没有生养子孙,那简直是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住父母,是大不敬,最大的不孝。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人有香火敬仰,他们认为自己死后,只能通过家里的男性子孙的引导, 才能回归自己祖先的灵堂,人生才会得到圆满。

这种说法对不对我无法考证,但中国的孝道里,就对传宗接代有很强的要求。为了生儿子,从皇的三宫六院,嫔妃三千,到民间男子的纳妾制,都是为了确保这一传宗的需要。

有后,有子孙也是为了自身的养老需求。中国人的养老都是家庭式的养老方式。生儿防老,养儿子就是将来为自己养老的。女儿出嫁后,就成了外姓人,不能继承财产,不参与父母的养老。这种男孩养老的传统,只能通过儿子,孙子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只有子孙才能给自己养老送终,所以,除了养老,还有送终。中国人害怕自己死了,没有子孙送终,上坟,这样,自己就成了孤魂野鬼,这是中国人最害怕的。

所以,如果自己没能有个儿子,想方设法也要过继一个,收养一个也可以,也管不了什么血脉了,只要答应将来为自养老送终就行了。

二、历史上,古人就是这么认为的

对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解,特别是对无后,就是无子的说法,不是我们这一代这样认为的。可以说历史上,人们都是这样说,也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据东汉赵岐的对《孟子》的注释文献《孟子章句》中解释到:“于礼有不孝者有三事……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这可能是对孟子这句话解释的最早记载,里面说的很清楚,不娶无子,说的是不娶妻不生子,绝先祖祀,就是断了香火,三不孝中,无后为大,三种不孝中,无子为最大不孝。

另据《十三经注疏》中古人注释的,它对“无后为大”的注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对于礼法来说,有三件不孝的事情,这三件事就是:父母做错事却不去纠正,而是顺从他们,这会让父母陷入不义,是一不孝;家里贫穷,父母衰老,而不去赚钱或作官来赡养他们,是二不孝;不去娶妻生儿子,绝断了对祖先的祭祀,就是说以后没有后代去给祖先上坟了,是三不孝。而在这三不孝的事情中,无子的是最不孝的。

从古人的权威解释来看,无后为无子的这个解释应该是和中国人通常认为是一样的。

三,孟子的原意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认真读孟子这段话的原文,从它的谈话内容,逻辑,结果来看,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解释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来读一读《孟子·离娄 上》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多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为什么会说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呢?这是因为,舜害怕陷入无后为大的不孝之中,虽然他没告诉父母就偷偷娶妻了,考虑到他娶妻就是为了生子,避免不孝,也应该原谅他了,他不禀告,也和禀告一样。说白了,就是只要是为了生子,说说都没关系,因为这点小事和无子大不孝比起来,不算什么。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孟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就是:不孝的情况有很多种,但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不孝,这才是正解。

孟子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人啊?贵在传承。如果沒有了传承,也就成了终结?这也就消灭了人道。所以,孔子才有此一说!也因为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才流传至今哒!我也深以为然呢!

孟子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是出自《孟子》里面的《离娄篇上》,原文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犹以为告也。”

孟子说这个话,有为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就娶妻辩护的意思,就是说舜不告而娶不是不孝,因为比起不告而娶来,没有后代,让祖先的祭祀断绝是更大的不孝。

孟子这个人,讲“权变”。

但是孟子并没有详细的说不孝有三,到底是那三种,这个要等到汉儒赵岐为《孟子章句》做注释的时候,才能得到一个详细的说法。

“于礼不孝有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但这个是不是就是孟子说的三不孝,也很难说。

母子应该是这世界上最真挚的关系了

赵岐所说的第一种不孝,是说孩子逼迫父母做不仁不义,违背其本人意愿的事。按这个说法,当今不孝的多了,那些“坑爹”的孩子,就是属于这一类。

赵岐说的第二种不孝,是指父母年纪大了,或者是重病缠身,但做孩子的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这个仔细分析,我觉得是有二层的含义。因为不赡养,包括两种情况,第一,自己吃肉,不养父母。第二,自己都吃不上饭,不养父母。但是按赵岐的看法,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孝。自己混不好,本身就是不孝了,如果混得不错,但是自己吃肉,不给父母吃,那就有点禽兽了。

赵岐说的第三种不孝,是说不娶媳妇,不生孩子,导致祖先的祭祀断绝。赵岐这个人还是比较讲道理的,按我的理解,你娶亲了,也努力了,但是真的生不出来,那应该不算是不孝。这个时候中国古代解决的办法是收养或者过继一个。

孔子大概没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话,起码在《论语》里没说过,孔子讨论孝,重点放在敬和顺,至于能养,孔子认为那是野兽都能做到的事儿,所以让孔子来评价,赵岐说的第二种就不是不孝,而且禽兽。

我答这个题,重点是想说,其实中国的文化一直在变,至于变好,还是变得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变的原因很简单,社会发展了,人的思想肯定也会跟着变。

我妈经常和我说她也不指望我什么,就是让我把自己弄好,别给她添麻烦,别让她操心,那就是孝顺了。

我理解就是她很爱我,但是她说这个话的底气也是来源于社会的变化,因为古代的人种地活着,老了种不了了,就得需要孩子供养,现在不是那样,她将来退休,有不错的退休金,不靠我,她的生活也不会有问题。

但是她生活虽然不会有问题,一样需要我照顾,只是照顾的内容会和古代有变化,比如总会有需要有人给她跑个腿儿的事,还不是得靠我。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孝,就是能给父母带去欢乐,多和他们聊聊天,教他们点新鲜事物,别嫌麻烦。

孟子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儒家尊崇“仁”和“亲”,重视生命情感,当然对生命的延续和传承极为看重。如果没有后代,就无法延续生命情感的传承,所以被认为是“大不孝”。

孟子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首先更正一下,这话是孟子说的,不是孔子说的,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子思是曾子的学生,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子主张的“孝恕忠信”的儒家核心思想得到了后世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不孝有三”的解读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孝有很多种,以没尽到后辈的责任为最大,舜娶妻没有禀告他的父母,应视为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但从君子的角度看,舜娶妻没有禀告自己的父母就像禀告了一样。”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舜有个继母,曾多次蓄谋要害死舜,都被舜侥幸逃脱了,但舜仍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孝敬继母,并因此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尧看舜是一个有德之人,有意把帝位传给他,就把他安排到自己身边,教他治国之道,并把两个女儿许配给舜。舜和尧当然知道婚姻大事应禀告舜的父母,又怕节外生枝,就没有禀告舜的父母,从君子的角度看,舜已经从心里禀告了父母,不算不孝。

《孝经》共有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从天子、诸侯、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分为五个层级,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从道、德、刑、病、名、丧等方面规范了人的行为。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对人“孝”的行为有很多规定,爱护自己的身体,尊道守德,扬名立万,立身忠君,这都是孝,但孝还是以在父母面前尽到后辈的责任为最大。

版本二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为什么说无后为大呢?传宗接代在中国古代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他的财产,爵位,血统都必须有人来继承,嫡长子优先,至少得有个儿子延续香火,没有儿子就断子绝孙了,就连祭祀祖宗的人都没有了,当然是很严重的事了。

孟子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是指:“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仕禄”“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第一,是指盲目的顺从父母,即使有错也不规劝,是亲人陷于不义之中。

第二,是指家境贫困,在家守着父母,自己却不愿出去工作挣钱养家。

第三,不娶妻生子,断了家族的血脉。

以上三种不孝,第三种是最大的不孝。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