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海子的《新娘》?

他是用心在写诗,说起诗人海子,在中国八十年代的诗坛上短暂红过一阵子,后来自杀后,就没有什么人再提起他了,但他的诗却没有被人们遗忘。

海子,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人,当代青年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海子的成名作是《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也是他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

关于海子《新娘》这首诗,普遍受到了好评,诗中赞美的新娘是中国传统家庭妇女形象的一个缩影。

有人说,《新娘》描绘了出海子对婚姻家庭的一种向往,也折射出海子初恋初期的美好。

振说这首诗创作于1984年,是海子的初恋时候,在作者眼里,他未来的新娘应该是一个清淡朴实,勤劳持家的传统中国女子。

作者海子以花开结果比喻生儿育女,把它作为诗歌的结尾,可以给人带来特别温暖的家庭味道,顿时感染了读者的内心。为了更深刻,更全面体会这首诗歌,先来欣赏一下原诗作:

《新娘》

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

和以后许许多多的日子

许许多多的告别

被你照耀

今天

我什么也不说

让别人去说

让遥远的江上的船夫去说

有一盏灯

是河流幽幽的眼睛

闪亮着

这盏灯今夜睡在我屋里

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

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

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这首诗不长,共分三小节,下面我就来逐节来品读,谈谈我的理解和感受。

1、第一小节。诗人一上来就开始给我们展现他对婚后美好生活的无限想象。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在他的笔下都鲜活了起来。

诗人没有去幻想以后会有多么浪漫的生活,他想要的是人间朴素而带点清贫的生活。“以后许许多多的日子,许许多多的告别”就说明了今后的生活是不平静的,会有波澜的,自己要为生活去奔波劳累,也可能会告别妻子,天各一方。

这样的生活可能会清贫,无聊,甚至是痛苦,但会“被你照耀”,这一句的转折说明生活的关键,告诉我们他的新娘不在乎这些,愿意和自己过这种清贫、别离的生活。她是那么善解人意,体贴入微,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为这个家。在这里,诗人赞美新娘,就是在赞美传统的勤劳的中国女性。

2、第二小节。

在作者的幻想中,自己的婚后生活注定是清贫和飘泊的。第二小节主要是写离别及思念。有人对这一小节所表达的意思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很正常。

今天

我什么也不说

让别人去说

让遥远的江上的船夫去说

有一盏灯

是河流幽幽的眼睛

闪亮着

这盏灯今夜睡在我屋里

我们可以从每一句中读出作者的内心。“今天 我什么也不说”,在这里,作者对爱情很满意,对新娘也很感激,再好的语言也不能表达,没什么多余的话说。

自己不说,是为了让“让别人去说,让遥远的江上船夫去说”。这句话,使人们想到了飘泊在江上的一条小船,这就是在暗示着我们,作者婚后的情景,有可能是人各天涯。

婚后为了生存要乘上小船四处奔波,要离开新娘,离开温暖的家。自己的思念,自己的苦痛,不能告诉新娘,除了自己知道,还有就是那遥远的江上的船夫,他们也知道。

在这分离漂泊的日子里,相思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主题。在这难熬的相思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但“有一盏灯,是河流幽幽的眼睛,闪亮着,这盏灯今夜睡在我屋里”。

诗人并不孤独,在这相思之夜,新娘这一盏灯闪亮着,睡在我屋里。这是诗人梦想中的美好画面。虽然累,虽然苦,但有新娘的如影随形,无论多么悲伤,多么离别,都算不了什么!

3、第三小节。

这一小节,是高潮,是结尾。在作者看来,婚姻的最后归宿也就是这样了,和平常人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和人生。

“过完了这个月,我们打开门,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

中国人对家的概念,是单纯的,美好的。结婚,生活,生子。生子是婚姻的最结局,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这就是比喻一个人只有结婚并生个孩子才是完整的婚姻,幸福的生活。

最后,这首诗很短,但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爱情渴望和对婚姻的理解,以及对婚后生活的憧憬,这其实也是普通中国人对爱情、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赏析海子的《新娘》?

谢邀。

《新娘》一诗,是海子非常隽永的作品,体现了海子抵达了语言最纯净的本质,也体现了海子的诗歌具备极强的空间感和延展性。

这首诗不是写实的作品。尽管以“新娘”为题,但并不仅仅是表述“新娘”本身,而是表达“新娘”引起的海子的情绪与情感。

这里的“新娘”既可能是海子对自己未来婚礼上新娘的憧憬,也可能是听闻了故乡的某位女性熟人结婚的消息,也可能是以中国传统农村的无数“新娘”为原型。

这首诗构建起了海子幼时所经历的也是他理想中的中国传统农村下的“完美”的故乡,也是海子的精神世界中,一个关于“微小又悠远”、“幽深又安宁”、“分割又交融”、“倾诉又沉默”、“封闭又外延”的农村生活意境。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这也是他最理想最安宁的内心深处,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与基奠所在,也是海子的本我映射。

诗歌表达了海子在无数“离别和幽深”的日子里被“新娘”照耀和牵绊,表达了“所有的离别都会被照耀、所有的沉默都会被倾诉、所有的分割都会交融与繁殖”。

作品通篇没有任何一个生僻的字眼和华丽的词藻,海子用日常生活的普通用语,构架了极为安静沉默、美丽寂灭的语境。在语言表达上,用沉默的秩序、力量和深度来代替了语言和叙述的苍白。整首诗的空间,从开篇的外放,逐渐内敛,最后将所有的空间和质量凝结到结尾的“花”与“果”。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海子对语言的浑然天成的驾驭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