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梅花九首》,它的意思是把梅花比作高尚之人、美人,用雪的洁白,月的明朗,高士的情操,美人风彩,写梅花的高洁与风范。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 长洲即今江苏苏州市人。

他与刘基(刘伯温)、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又与王行等人号"北郭十友"。

这句诗就是他《咏梅九首》第一首的颔联,全诗为:

咏梅九首

一一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寂几回开?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高洁的梅花,就如同隐居在雪山中的隐士一样,又如同月光下树林中轻轻走来的美女。

可以说,诗人的《梅花九首》,是一组精心而作的组诗,他以形写德,意寓深刻。

特别是其中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更是点睛之笔。在这里,诗人引用了两个小故事,汉袁安拥雪与隋赵师遇梅仙的故事,这里的“卧”与“来”字的运用,使场景及人物形象立刻鲜活起来。让人仿佛看到了“梅花雪地高士卧,林中仙子缓缓来”的美景。

用梅花的纯、洁来比作高士、美人的品德、美丽。前半句突出的是静,用洁白的雪,赞扬高雅之士的美德,后半句则以月光的清明洁,来比喻美人的风姿。

细品这句诗,诗人宽广的心怀,朴素的感情,既描绘了梅花的品格,也赞美了梅花动人的风姿,让人既亲切又熟悉,又赋予了人们较大的自由发挥和想象空间。

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问题: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前言

这两句诗的作者是明朝那个被腰斩的诗人高启,是其《咏梅九首》第一首的颔联: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一、文字狱的牺牲品 高启其人

高启(1336-1374 )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字季迪,号槎轩,是长洲即今江苏苏州市人。

高启在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没想到,在明朝却遭遇横祸,不得善终。

高启与刘基(刘伯温)、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又与王行等人号"北郭十友"。

入明以后,高启被推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受命教授诸王。后来高启受到朱元璋的召见,准备授予其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高启回到吴淞青丘以后,与苏州知府魏观称为好友,结果受到了牵连。这个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而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其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因此连坐腰斩。

高启被牵连一事,不仅仅单纯为了《郡治上梁文》一件事,据说高启以前就因为作诗惹得朱元璋不悦,只是皇帝没有发作而已。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记载:

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

二、咏梅诗简释

1、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琼姿,是指梅花的倩影,她应该生活在天上的瑶台呀,这是谁把她请到了江南,处处可见呢?

合,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琼姿只合在瑶台,平平仄仄仄平平。

2、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高洁的梅花,如同隐居于雪山中的隐士,又如同月光之下,在树林中款款而来的美丽女子。

颔联对仗,用了两个比喻。高士赞其心灵精神之美,美人赞其外形的美丽。

3、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七律的颈联也必须对仗。这副对联用了北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的典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暗香,几乎是咏梅的符号了。在高启的诗中,上联用疏影,下联却不能用暗香。

因为“暗香漠漠苔“,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把暗改为残,残香漠漠苔,平平仄仄平。

横斜水清浅,平平仄平仄,俗称锦鲤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4、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里又用了典故,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咏梅诗: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何逊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好的咏梅诗了,梅花受到冷落,自己孤独地开落在东风里。

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其中的两个典故

这两句诗,是这首七律中的亮点。特别是第一句,写出了梅花所象征的人格精神。

1、雪满山中高士卧

雪满山中,表示并非山中美丽的雪景,而是相对于锦衣玉食这种生活来说,高士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这正是梅花凌霜傲雪的特点。

高士卧雪,是东汉袁安卧雪典故的化用,表示贤人生活贫寒却清操自守。《后汉书 · 袁安传》 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2、月明林下美人来

月光中的林下美人,用的是《龙城录》中赵师雄的典故 :

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迓师雄。”与语,但觉芳香袭人。至酒家共饮,有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花树下。

结束语

有人说,袁安卧雪在城中,不是山中,赵师雄故事中的美人,是在酒店,不符合梅花的形象。

典故的化用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此种人不可言诗也。

@老街味道

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雪满山中高士卧,说的是梅树,没叶象个山中隐士一样,不俗风雅,

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常常在一夜之间竞开,就象美人悄悄的走来,…………

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著,其中《红楼梦》是最精典的。熟读此书,不难发现作者曹学芹的文学涵养深奥,他所涉猎之内容博大且包罗万象。他在执笔《终身误》的曲子中,有这么一句话:“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其构思之巧妙,是不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引用。那么此两诗句又出自何人之手?

古语:梅花出自苦寒来。历代文人雅士多以梅为傲,咏诗者也颇多。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高启因受到唐大诗人杜甫的影响,进而连作《梅花》九首。

其中第一首中的三、四句,就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就是“梅花”独立中的自然态:雪中卧、林下美。曾几何时,毛泽东主席对此两句记得最情,也赞誉不己。

此两诗句虽然说是高启所作,但他也是借用典故来烘托和固化梅花之圣洁的。那么到底有何典故呢?

雪满山中高士卧:指汉代时的袁安,身在洛阳期间,有一天大雪封门,他只能僵卧于室内,门外却是深雪数尺。

月明林下美人来:据说隋朝的赵师雄,有一天过罗浮山时,临近日暮时,见到林中有酒家。于是,他走了进去,见着一个美女来迎客,便与之同饮。醉酒醒来后,赵师雄发现自己睡在大梅花树下,上有翠鸟鸣叫。

简言之:大雪封山,高士闭门而卧;疏林月下,有美女款待而来。

绕来转去,看似因人而设,其实高启借用确非喻人,而是赠梅。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咏梅的诗句很多,若不是受历史上的两大典故影响,可以直接地说高启对梅之咏唱算是绝了。

想一想,太真实了又维妙维肖:大雪纷飞,掩没了一切,唯有那棵独立于山中的梅花,呈现着血色,透露出些新意,如高士闭门而卧,虽困于雪中而不失洁。

猜一猜,晚上的月光,斜射到了稀疏的林子里,什么样的花色最显眼?当然是梅花仙子,她雅致风韵地款款而来,让众人注目。

从作者的角度来理解:他将梅花出神入化,将梅花写成了被困山中,虽僵卧,但却是无惊、无憾的高士;把梅花想象成了美女,有别一样的风味且不艳、不俗。不仅影像成真,而且神灵活现,尤如进入了朦胧恍惚的意境,令人叹服而神往。

总之,高启将梅花比作高士、美女,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质,同时又如幻梦成:汉代袁安因雪困家门而卧,清朝赵师雄与梅花变作的美女相饮而醉。

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梦没醒

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谢谢邀请。这两句诗出自明代高启《咏梅》的组诗中:“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两句诗写的都是梅花。第一句“雪满山中高士卧",意指梅花不屑在尘埃中生长,只愿稳稳地酣卧在大雪铺满的深山,真如一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第二句“月明林下美人来",则是写你如果想亲近梅花,必须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才能看到如同美人般款款而来、清秀动人的梅花身影。

这两句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梅花的不俗、高洁,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