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我们常说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有人只知道这句话,但对这句话中的含义却不是太知道。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不惑,惑什么?我想应该和大家探讨一下。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我想按人生阶段的顺序应该是立身,立业和立家。
1、立身。男人三十,这时个秉性已经成型,也就是世界观的形成,才能有人生奋斗的方向。所以还应该好好培养一下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这点很重要,对自己为人处世大有益处。
2、立业。就是说三十岁的男人应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或事业了,三十岁之前,闯世界,寻事业,这时就开始有自己的方向了,只有事业稳定了,才能为下一步立家打下基础。
3、立家。就是结婚成家,养育下一代。男人三十,已到了成家的年龄,也到了孝敬父母,培养儿女的时期,这也是男人一生中最关键时候,从此进入要为人父,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了,身上的责任更大了。
男人一生中,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干,三十而立,就是要立好这三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打好基础,那么男人的一生必将前途无量。
四十而不惑,惑什么?惑什么就是你对什么还疑惑,或者说你懂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我想男人到了四十岁,也应该明白三方面道理。
3、对社会的冷暖有了切身体会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
1、对自己有了深刻的了解
男人四十,在社会打拼了一阵子,对社会,特别是对自己都有了较深了解。吃了不少酸甜苦辣,也增长了见识,自己有哪些长处,不足?自己有什么特长?还需要在哪方面加强?应该有了一定清醒的认识。了解了自己优缺点,才能为下一步人生作更好的规划。
2、对肩负的责任有更深的体会
男人四十,已为人夫,为人父,上有老下有小。这个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责任搞清,不能还是象年青人一样,乱拼,乱跑,没有正形。应该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身上的责任。他必须明白自己的存在牵挂着一大家子人的幸福,没有退路,为了家人只能一路前行。
同时,四十岁的男人除了家庭责任,也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这决不是单纯的生存生活需要,更是为社会所做的贡献的力量,是一个有担当男人必须尽到的社会责任,你付出了,不尽能得到社会认可,还会得到回报。
图片来自网络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这是出自于《论语》,是孔子说的一句话。然而对于它的真正含义,我们今人的理解却往往大相径庭,甚至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这句话就是‘成家立业、立身处事’的意思,就是说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了自己独立的事业和家庭,到了四十岁应该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什么疑惑。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句话确切说是出自于《论语・为政》篇,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之道;三十岁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岁能成为知者,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单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详细解释就是,人到了三十岁,通过以前的学习,通过对社会了解和认识,应该确立了自己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到了四十岁就应该对自己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不再有什么疑惑。
“立”为什么就是礼而不是成家立业的意思?
道理很简单,结合孔子所说的这一段话不难发现,他这是在总结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还不够明确的话,我们可以结合孔子的其它言论。《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论语・尧曰》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就是,不懂得礼义法度,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理解他人说的话,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不难发现,孔子所说的立就是指礼,也就是为人处世的礼法、道理。
“不惑”为什么就是对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不再疑惑而不是对整个人生不再有疑惑?
仔细研究《论语・为政》篇可以发现,孔子完全是在自述他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十五岁到四 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 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再者说,孔子虽然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但他本人的态度却非常谦虚低调。比如说孔子就曾经向老子请教学问。再看孔子的治学观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因此可以肯定,孔子的不惑是对自己三十岁确立的基本原则的不惑。
综上不难理解,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观点告诉我们,到了三十岁应该形成自己立身处事的观点和原则,确立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而且到了四十岁,这种原则、方向和目标都应该已经成熟,我们要向着自己确立的方向和目标奋勇前行,最终实现自身的理想、直至人生的最高境界。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励志或鞭策话语:三十而立,这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
这句话出自《论语十二章》,原文为:“吾有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这些语句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我们最常用到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是什么意思?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的立,指的是立身、立家、立业。
意思是说,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社会责任了。要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要从事并胜任比较固定的职业,要有自己的栖息场所和家庭了。
“四十不惑”,指的是人到了四十岁,就应该很成熟了,对世事要有洞察能力,要对人生和事业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不再迷茫和困惑了。
三十也好,四十也罢,我们都可以视为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历经时间的洗礼,我们也要越来越走向成熟,越来越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善于反思和总结,懂得人生的意义和追求,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岁月和磨砺,才能对人生做出更好的解读。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男人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立的是“德”。
一个人要想业有所成,名垂后世,就要有美好的品德。
古人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有品德的人,别人就会信任你,愿意和你交朋友,愿意跟你做生意,愿意跟你一起共事,你的事业才能成功。你诚实守信,别人就愿意放心地跟你交往;你孝敬父母,知道感恩,那么朋友也愿意帮助你;你勇敢坚定有担当,朋友也愿意依附于你,与你同生共死。在立德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典范,如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陶渊明“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人有了德,那么做任何事情,不管是成就事业,还是组建家庭,创建美好生活,都比较顺利。所以古人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排在首位的,没有立德便不能立功,更谈不上了立言。
立德,那么立什么德呢?古人总结出5个字:仁、义、礼、智、信。但我认为,顺序要稍微作一个调整,应该是仁、义、礼、信、智才对。因为仁爱是讲道义的基础;讲道义又是懂得礼仪的基础;懂得并严守礼仪才会讲信用;讲信用的人必定会全力以赴来兑现承诺,这样才会讲智慧。
大丈夫为人,以立德为第一,才可以成家创业,独立于世。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立的是安身立命之本,不惑的是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不再受外界的迷惑。
此句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意:这句完整的话是孔子对其一生做学问的经验总结,流传最广的就是题主问的这两句话“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首先说“男人三十而立”:
一般人解读“男人三十而立”都会认为是男人到了三十岁就该成家立业了。想我当年30岁的时候,还没把女朋友领进家门,我爸妈没少拿这句话埋汰我。
现在有一句俗话:男人四十一枝花,其实是开玩笑的话,真正的男人的好时候也就是30-40岁。
正好比“人过三十天过午”,啥意思呢?就是说人生三十就像正午的太阳,在天顶上,正是巅峰岁月。过了三十,就好比那太阳一天天西斜,就只能等着日暮了。
所以“男人三十而立” 说的是,到三十之后男人应该树立自己正确的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是人生安身立命之本。有了这个为基础,夯实了地基,找准了方向,才能有所作为,从30岁开始,有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有了自己的原则追求,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凡事有了自己的看法与判断,不再人云亦云。
其次是“四十而不惑”:
上面说了,男人的巅峰岁月也就30-40岁,在30岁的时候,虽然从知识储备上可能已经具备,但是因为阅历尚浅,抗诱惑不足,可能还会受到外界各种人的言论的影响或者是钱财、欲望的影响,而使自己的三观发生改变,甚至彻底颠覆。
这时候,人通过从30岁到40岁的10年时间的成长、经历,不但读万卷书,也走了万里路,也阅人无数,到40岁人生开始沉淀,就会坚定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三观,不会再轻易被外界事物、欲望等左右,也不会再受他人的摆布,完全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会再受任何迷惑,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天地。
总结:“男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特殊和例外,有的人可能穷尽一生也没立起正确的三观,从而一事无成;有的人到四十依然处事如孩童,摇摆如墙头草。所以,人生要尽早确立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人只有正确观念的引导下,才能有所作为,而不能没有人生目标,不能做那“念一天经,就撞一天钟”的得过且过之人。
我是@九卿臣儒,愿与您一同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文字温暖人生,期待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删,非常感谢!)
男人三十而立,立什么;四十而不惑,惑什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句话的出处是孔子的《论语》。孔子说自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这句话,是孔子在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想境界在逐步提高。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自从十五岁开始就立下志向,要好好做学问;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能够自立了;到了四十岁的时候,遇事就不再感到困惑了,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哪些事情是人力难为,哪些事是天命所归;六十岁的时时候,就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了;到了七十岁,基本上就可以随心所欲,却又做什么都合乎规范。”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精神境界是不断成长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于孔子这样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成长标志。
对于普通人来说,三十岁的时候能不能安身立命,成家立业?四十岁的时候能不能了解所处的世界,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能不能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活着是为了什么?
其实,这都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可能可以做到到一定的年龄,就有相应的成长和领悟,有的人可能始终都做不到。
所以,对题主的疑问,我能够给出的建议的是:
作为一个男人,说起“三十而立”的时候,至少,应该能够达到两点:一是经济独立,靠自己能养活自己;二是精神独立,自己能认清周围的世界,认清自己,遇到问题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至于这时候是不是能成家,是不是可以事业成功,这都不一定,要看机缘。
而“四十不惑”呢,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想要无惑是不可能的,不要说四十岁,八十岁也会有想不通的事情。要说不惑,我想,至少可以做到,不再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而困惑,不再疑惑于为什么梦想和现实总有差距。
另外,我觉得题主关于自强的想法是对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周易》中第一卦“乾卦”的大象之言。
《周易》的《象传》也是孔子写的,象传,分为大象、小象。大象解释卦象立义,小象解释六爻爻辞。
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清华的校训,如果人能够做到这两句话,一生一定能够活得很充实,很有价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