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初的作者是谁?原诗是什么?
“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作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国历史上清朝女独裁者、丧权辱国的慈禧写的。撇开别的不说,就诗中的这一句真切的代表了普天下为人父母的爱恋之心也是值得让人感叹的。
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天下父母都是在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子女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和感恩,这种爱是人间最无私的,最真挚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慈禧原诗如下: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首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诗,相传是慈禧为母亲过七十大寿的时专门写的,当时,由于慈禧抽不出时间参加母亲的大寿,特让侍臣把这首诗,裱好后给母亲送去的。
平心而论,在这人世间,不管你是多么富有,也不论你当多大的官,对自己的亲人都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里面。这首诗的真情流露让我们暂时忘记了它的作者,眼前浮现的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什么是人间最真挚的爱?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才是最伟大的爱,最无私的爱。父母的这些爱都是发自内心的。
慈禧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也不奇怪,慈禧做过母亲,生养过孩子,所以她对为人父母的感受也和世上大多数父母一样。对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那劳累、牵挂、爱怜有过太多的感慨。
我们可以从她的诗句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母亲发自内心的声音,也能感受到她自已作为母亲以及后来失去儿子的那种悲伤和难以言表的心情,所以这一切,也恰恰融合在这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图片来自网络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初的作者是谁?原诗是什么?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昔孟母,择邻居。”这是为什么呢?源于“可怜天下父母心”。
孟母三迁:
孟母即孟子的母亲,孟子年幼时丧父,他母亲为了祭祀方便,就住在附近的村子里。
有一天,丧葬队伍过来了,小孟子跟随其后,学起了叩首默拜。孟母发现后,觉得不妥,虽然说她是一位会织布的农家女,但她也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于是,为了孟子学好,就搬家到了集市旁。
集市里热闹非凡,特别是那些屠夫们整天左一刀、右一刀地挆切肉块,甚是精彩。孟子回家后,他找到瓦片和土块,也有学有样地操练起来。孟母见之心塞,实在不忍心这样下去,就又搬到一所私立小字校门口住下了。
早上太阳起,小孩子们结队跑到学校,小孟子也混了进去。三五天后,孩子们读书,他也附和着念岀声来。孟母大喜,随之将他送入了学堂。
想不到有一天,孟子逃学了。孟母知道了很伤心,等他玩够了回到家时并对他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话毕,立刻拿起剪刀,“哗”的一声,把刚织好的布全一都剪断了。
由此可见,孟母的苦心,感动了小孟子。他日后便认真学习,又师了孔子,终于成为儒家学派的大家人物。
这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实事例,那“可怜天下父母心”又岀自谁人之口呢?“可怜天下父母心”,人们常常挂在嘴边,因为它是名句,但是知道说这句话的人怕是谁也想不起吧?它也有一个历史上的故事。
据说慈禧太后的母亲,有一天过六十大寿,她忙于政务走不开,就托侍臣送去了很多礼品。同时,她为了表心意,斗胆书法一首祝寿诗,裱好后也一并带了去,其中就有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么慈禧的母亲肯定不简单,何许人也?
慈禧太后之母富察氏,归化城副都统惠显之女,安徽宇池太广道惠征之妻,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逝于同治九年(1870年)。
既然是“祝寿诗”,肯定是对母亲的赞誉颇多了,又少不了一些真情话的。到底原诗文如何呢?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慈禧荒淫无道、骄横阴险毒辣,但她也有人性的一面。这道送给母亲的祝寿诗,就客观公平地展现了母爰形象。
原诗文如下: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之言,大家都明白,但是世道中人往往都不够完全理解父母的苦心,有时候甚至于误会了他们(她们)的苦心。无论子女们怎样对待,他们(她们)都义无反顾地加以照顾好,从无怨言。由此得来“可怜天下父母心”。
总之,“可怜天下父母心”,体现出了“父爱如山、母爱伟大”的高尚情怀。与其“可怜”,倒不如去如何理解它,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吧,就是最好的注释!“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初的作者是谁?原诗是什么?
作者简介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这首《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慈禧太后为母亲富察氏所作的一首诗。
原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释义
子女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有时甚至误会父母的苦心。而父母仍义无反顾的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由此得来:可怜天下父母心!
背景
慈禧太后之母富察氏,归化城副都统惠显之女,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之妻,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逝于同治九年(1870年)。
慈禧母亲六十大寿的时候,慈禧正忙于处理外国使节来清朝谈外交的事宜,实在是分身乏术,就没有亲自去祝寿。
但是慈禧还是准备了很多礼物给自己的母亲,还亲自写了大大的寿字。感觉仍然无法表达对母亲的孝顺之情的慈禧太后,便从内心中,发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由此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尤其是最后一句,成为后世形容无私奉献的父母的最好写照。
朋友们,请关注我,耐心阅读、转发、评论,期待你的交流。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初的作者是谁?原诗是什么?
这个说法是出自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完整起来的还有下半句“不重生男重生女”。意思是因为杨贵妃被唐明皇所宠爱,给家庭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权势、财富和荣耀,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天下的父母们重女轻男,都希望自己能生个漂亮的女儿。如果自己的女儿能得到皇上的恩宠,那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初的作者是谁?原诗是什么?
谢邀。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初的作者是谁?原诗是什么?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就是为孩子无条件付出,这种传统社会的认识虽然在慢慢改变,但是实在太过强大。
也正因为如此,这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咱们这个社会形态里,激发了为人父母的国人最大的共情,为天下百姓所传颂。
我们讲诗歌的时候就说过,唯有歌颂人类共情的作品,才具有打动一代代人,流传超越时代的特质,成为经典。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诗的作者为天下人所恨久已,就是垂帘听政,残酷宫斗,镇压天国,对外求和,丧权辱国的老佛爷——慈禧太后。
按照我们国人的非白即黑的习惯,这样一个人,自然不应该有什么作品值得我们宣扬。不过这句“天下可怜父母心”太打动人了,大家自然就使用了,只是对写她的人就不屑提起。
1867年,慈禧的母亲六十大寿,而老佛爷忙于国事,无法到场(这是正常的,毕竟是外戚),就送了很多礼物,还写了一首诗,自己写好了表达心意,派人送了过去。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就是一首古体诗,纯粹是抒发老佛爷个人感情,也没有平仄要求,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这首诗的前三句,特别是首句,多多少少口语得有些打油诗的味道。
但是它说的是大道理,而且创作发自真情,世间作品,怕的就是一个“真”字。
其实慈禧太后作品是写给老母亲的,何尝不是感叹自己为了挽晚清于狂澜,帮助同治皇帝治理天下操碎了心!我们现在都说她是软禁了皇帝,其实从她的角度来看呢?
在给老母亲写诗的那一刹那,她何尝不是感叹自己运虽贵,命多桀?
毕竟她也是个母亲啊。
七个字流露出的感情是真的,不管是谁写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动每一个以孝为本的中国人,因而迅速流行起来,直到成为一句俗语。
历史任人评说,诗歌、文章只是我们去观察历史、人物的一个角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可怜天下父母心”最初的作者是谁?原诗是什么?
现在的人常常爱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用以教诲年轻人应该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仁爱之心,一句通俗直白的话成了流行语。
但是最初说出这句话的人,或者说这句话的版权归何人所有,说出来可能让人不可思议——这句话最初的作者竟是慈禧太后。
这恐怕很少有人想到吧?
慈禧太后作为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垂帘听政执掌大权数十年,留给人们的历来是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一个负面人设,她怎么能说出这么一句充满人性、感恩父母亲的话呢?
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人都有两面性,天使和魔鬼囿于一体,善和恶集于一身,上至君主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概莫能外。
慈禧太后虽位居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但她也出生于母亲的十月怀胎,也有母女的血缘亲情,有女儿对父母亲的恻隐之心。
当自己的母亲七十大寿将临,慈禧太后命侍臣送去了很多礼品。同时写了一首祝寿诗,裱好后一并带了去,这首诗中就有这个金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太后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太后这首诗,谈不上什么艺术性,但通俗易懂情真意切,和人们心目中的独裁者形象大相径庭,但这就是人性的复杂。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诗,就是说做儿女的应该珍惜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仁爱之心。
尽管这句话出自慈禧太后,但它触痛了人们的心弦,激发了人们的共情,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使这句诗得已广泛流传。
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赞叹父母亲的真情,对年轻人也同样具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应该牢记百善孝为先,不要寒了父母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