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你怎么看?

“3岁看大,7岁看老”,是我们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老俗话。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从一个3岁的孩子,他的性格特点,就大概能预测这个孩子的发展前景,从7岁的孩子身上,就能判断你能看到他成年后甚至到老的事业发展及成败得失。

虽然说这句俗话的结论有点武断,但它说明了一个道理,既一个人的性格、兴趣发展在幼年及少年时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把握好了对小孩的一生成长都非常重要。

同时,3岁和7岁只是一个大概的年龄,既孩子的幼年和少年时代,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所以这种说法应该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幼儿在3岁时,由于学会了走路,基本上都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这时幼儿的心理发展己经有了特点, 在独立活动,思想倾向,生活能力自理方面有了自己的独立性。

幼儿在3岁时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就要注重幼儿兴趣开发和培养。这也称为幼儿的早期教育,每个家长都要把握好孩子3岁早教的黄金时期,对孩子今后的特长选择及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到了7岁左右,少儿的智力的发展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7岁左右定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前运算阶段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转折点。因此,这个阶段是7岁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所以我们说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也就基本形成成了。

“3岁看小,7岁看老”这句话说明了3一7多儿童心理及性格发展的重要性。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都与这个时期的教育、教育方式紧密联系。要引起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诚然,孩子健康的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幼年期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孩子的路还很长,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教育更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共同环节。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放任自流。

对“3岁看小,7岁看老”这句话,要一分为二来分析,要看到它的科学性的一面,也要了解它本身的缺陷性。让我们用一句西方的格言来结束今天的讨论。“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

图片来自网络

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你怎么看?

[原创]“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一个人这两个年龄段的表现就能看出他的将来怎样。

这种观点虽然有点偏颇和“老套”,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一个人在三岁的时候他的各种表现就能大致看出端倪:因为这时的孩子他的哭、笑、闹等行为都是毫不掩饰的,也就是很自然而流露出来的,这就基本看出他长大以后的性格,比如活泼、好动、爱笑或者是相反。

孩子到了七岁左右,就有些“懂事”了,这个时候他的言行就会有所“自我约束”了,也就是已经能够理解大人们的部分意思以及好恶了!这个时期他会知道“听话”、知道获取大人的好感。所以从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所有表现就能判断出他是不是“聪明”或者是“笨拙”、诚实或者是虚伪了!这就是老俗话所说的“从小看苗”吧!

当然,孩子们这几个阶段的表现总还是属于“先天”性的,他们“后天”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完全发掘,所以随着他们年龄增长可塑性还是很强的,其根本变化也是未知的。因此,孩子在0——7岁这个阶段是他们成长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父母应当真正做好“第一任老师”,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且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他们,才能够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

谢谢邀请!

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你怎么看?

我是十二十页,常常有人说小孩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小孩在三岁的时候基本上可以看到他长大后的心理,性格等等。至7岁时,基本可以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十二十页认为,无论三岁,还是七岁,都说明幼儿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的教育影响孩子智力和性格,家长们一定要重视。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本教育,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去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不管是教育界还是家长们都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教质量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教育幼儿已经成为我国一项伟大的事业。

1、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调查显示,儿童早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人脑和智力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早期教育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尤其显著。如果在此期间,对儿童采用正确的早期教育方法,给予适当的教育,儿童的智力水平会得到显著提高。

2、童年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时期

在儿童早期,人格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步形成。此时他们可塑性强,还没有建立自我评价机制,常常以父母、老师评价自己。所以,幼儿教育对幼儿个性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当代人生活忙碌的节奏,孩子被提早送进了幼儿园,成人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通常情况下,孩子们会忽略教育问题,而承担这个责任的只有幼儿园。

配合家长正确引导幼童的学习习惯,让幼童爱读爱写。学习简单的自我照顾,孩子学习穿衣服,上厕所等。但是父母的教育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希望父母能多多重视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

对于幼儿教育的第一要素是正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教育家珍妮·艾里姆说过:“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父母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就必须坦诚地接受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协助他去改正。

幼儿早期教育不是简单地对儿童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传授,科学的早期教育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健全的人格、坚实的体魄、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都应从幼年开始培养,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家长经常犯两个错误:

  • 忽视、纵容孩子的错误,一味地妥协以安抚孩子的情绪。

  • 无原则地袒护,不让孩子受到一点委屈。

溺爱孩子导致的后果就是孩子越来越像“熊孩子”靠拢,当到后期管不了的时候,就为时已晚。教育这件事要张弛有度,否则孩子会越来越叛逆。

但是教育孩子,父母应该做到表率作用,在教育问题上,不能爸爸给孩子一个思想,妈妈给孩子一样思想,由于孩子又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认为谁有利,就听谁的。严重的话容易造成双重性格。

无论如何,在幼儿教育这个问题上,马虎不得,“三岁”塑品格,“七岁”看成长。不要让自己的孩子败在起跑线上,从头抓起,事半功倍。

文化问答达人,了解更多文化知识,欢迎关注【十二十页】

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你怎么看?

这句老话是人们根据经验流传下来的,肯定有它的道理。细细想来,大致可以作如下理解。

三岁看大,意思是三岁的孩子形成了什么行为习惯,大了以后仍是什么习惯。所以孩子小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大人管孩子,总以为孩子小时候不听话,大了就好了,或者说孩子还小,大点再严加管教。其实这种管教方式弄反了。因为孩子越小,适应能力越强,模仿能力也越强。在三岁左右已基本形成了行为习惯,认知习惯等。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习惯基本可以看到孩子长大以后的情况。所以三岁看大,很有道理。

七岁看老,虽然有点偏颇,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孩子这个时候的人生格局,理想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方向。所以我们要在孩子三岁以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素养;七岁左右逐渐培养孩子的志向。很多伟人都是因为在小时候就有了梦想,大了以后才去实现的。所以,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你怎么看?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性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耶稣会也有句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意思也是这样。

当然这并非将此认为死理,3岁、7岁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不是说小时候是个笨蛋长大后就一定没出息。意在说明儿童幼年阶段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3,4岁以前的小孩神经还未完全髓鞘化,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在3、4岁之前通过环境刺激渐渐建立了许多固定的神经传导,一旦3,4岁过了神经髓鞘化之后就不易再改变,形成了人的性格基础。

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你怎么看?

(文末有小惊喜哦,敬请关注,敬请关注,敬请关注!)

人生的成长可以大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

1、0~6岁的婴幼儿期:基础品质形成阶段,例如: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专注度、平衡感.....

2、6~18岁的青少年期:主要以知识学习为主

3、18~25岁有成年期:主要以技能+知识学习的方式

4、>25岁:社会淬炼:学习社会生存技能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随时进行,只要你愿意!

可是基础品质却只能在6岁之前形成,后续很难培养和改变!这也说明了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岁看大---说的是3岁之前形成的品质为影响到后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专注度不好就会引发注意力不足,从而影响学习;意志力不好会影响到很多事情的推进和结果;安全感不好则比较普遍,对人格影响比较大!

七岁看老---说的是影响人后天的成就和结果的诸多品质已基本形成,后天不太会改变了,所以,这时的品质基础就决定了你今后所取得的结果!

这句话整体来看,说明了一个关键问题,7岁前孩子的人格已经形成,而人格健全与否直接会决定后天成长的健康程度,无比重要!

请关注明叔哦!明叔身为早期教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把多年的研究和经验汇集成下述小宝典,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关注我,然后私信我领取(PS:由于近期内容在大量更新中,每一次你可以选择其中一条你最需要的内容私信给我,我会尽快发给你哦!)同时也欢迎互动,留言和私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