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什么诗?

《江南春》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一首写景的七绝。

这首诗给我们描写了江南绚丽的春光,再现了好一派烟雨渺茫中江南歌榭楼台美好景色。好了,让我们赶快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人笔下极负盛名的江南的春色。

《江南春》

一一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春天来了,江南大地上已是鸟啼声声草绿花红相交映,临水边的村寨和山麓城郭到处是酒旗飘飘。

特别是那南朝遗留下来的四百八十多座古老寺庙,以及那数不清的歌榭楼台全都笼罩在这风烟漂流云起雨洒的春天里。

读完这首的只有四句二十八字的诗,杜牧仿佛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动感迷人的春天画面。那是一种带有烟熏色彩的意境,透露出一丝丝古老耐人寻味的情思,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领悟。

可以说《江南春》充分反映诗人杜牧较高的文学水平,他善于将诗歌的韵味与现实中山水景物巧妙结合在一起,从平面到立体,从古至今,由远至近。超越了时间、空间,洒洒脱脱,来去自如,给人有一种在自然、历史中穿越的感觉。

首先,诗一开头,诗人用笔饱醮了绚丽的五彩墨汁,写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春光艳丽图:千里辽阔的江南大地,黄莺鸟儿在枝头欢快唱歌,绿树映照着一簇簇鲜花。依山傍水的村庄和城郭林林总总,彰显繁华的酒肆的旗子在风中飘动。这动与静的江南景色,经过杜牧妙笔的点染,显得整个画面活了起来,真有点令人心旷神怡了。

诗的后一句则是将江南景色由近及远,由实到虚进行了处理,起到很好的效果,更象是一幅江南水墨画一样,一切景物都沉浸在烟雨蒙蒙中。诗人很好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明显特征,一层山一层水,近处花远处景,一远一近,一明一暗,色彩丰富,层次感强。表现了江南春天水天一色相互掩映衬托的引人入胜美丽景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繁华都市的金碧辉煌、佛教胜地佛寺,给人以感观震撼感觉的实景,本来就给人一种历史的、深邃的感觉,诗人又将它们进行弱化处理,让它们都掩映于蒙蒙烟雨中,这样的处理更加水墨化了,也给读者一种朦胧迷幻的感觉。也使得“江南春”的画面层次更加丰富多彩,当然也有将这种繁华景色放进烟雨中,更是一种警示,预示着繁华下隐藏着的危机。

杜牧之所以能写出如此惊叹的诗句,和他所处时代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也正是唐朝危机四伏的时候,社会内部矛盾突出、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等都为王朝倾覆埋下了隐患。

同时,特别是唐宪宗登基后,沉醉于佛教上,包括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也热衷于佛教,建设大量的佛教寺院,僧尼人数大量增加,寺院经济畸形发展,极大地削弱了唐王朝政权,加速了国家灭亡的步伐。

这年春天杜牧来到了江南,望着江南美好的春光,想起南朝、梁朝尊佛的狂热,既误国又害民。不禁感叹万分。他思古叹今,为国为民担忧,也希望执政者赶紧醒悟过来,于是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诗《江南春》。

图片来自网络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什么诗?

《江南春》是由唐代诗人杜牧创作

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描绘了辽阔、明媚的江南千里

春景,还原了烟雨蒙蒙时楼台朦胧

迷离的色彩。

全诗包含了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

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

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这首诗的大意是:江南水乡鸟啼

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

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来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杜牧这首短短的四句绝句,既写出了

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描绘出了它

广阔、深邃和迷离。

《江南春》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与绘

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

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

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

归隐、写意的诗情。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绝句二十八

字中,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

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了

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

享受和思的启迪!

《江南春》这首诗表现了杜牧对江南

春景的高度赞美与无限神往,表达了

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什么诗?

巜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什么诗?

(原创)一、写在前面的话

《江南春》从题目故名思意来讲,这首诗就是描写的江南的春色,是一首咏春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他的大手笔,把江南的春色特征,景色中晴天的明朗和雨天的迷漾,层次丰富而又色调错综复杂地描绘出来,既描写出了江南江南春色睛天的妩媚绚丽,又描写出了它在雨天烟雨蒙蒙中的景色,使江南的风光更加神奇迷离。

二、全诗和词语赏析如下: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词语赏析:

“江南”,指的是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

“郭”,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山郭”,依山的城镇。

“楼台”,本诗中指寺庙。

“南朝”,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朝,皇帝和世家贵族都崇信佛教,故而大兴土木,广修佛寺。据《南史》记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三、试译如下:

江南大地的春天里,

处处听到声声鸟啼。

在那花草树木之间,

绿草红花交相呼应。

那水村边的村寨里,

和依山傍水的城郭,

处处酒旗遍布门前,

迎着和熙春风飘动。

宋齐梁陈古老寺庙,

大约有四有八十座,

座座遗留直到今天,

这无数的楼台亭阁,

笼照在轻烟微雨中。

四、赏析

这首诗,诗人从明媚的江南景色着笔,展现了江南晴日的春天景色,还再现了江南景色的另一面,一一烟雨蒙蒙的楼台亭阁景色,使江南的景色更加神奇迷离。

作者在作品中并不仅仅描写眼前的景物,而是着眼于"千里",也即是整个江南的景色。在描写景色的基础上又笔到了南朝遗留下来的寺庙,含露出千年寺庙到如今的苍凉之感。这些佛教建筑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加增添了迷离之意。作者意内言外,南朝寺庙之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到现在成为了历史的遗迹,也成了江南美妙风景的一个看点。这个看点不乏作者借古喻今,对当朝暗含讽刺的意味。

这首《七绝》一句描写出一个景色,这些景色又各具特色,真是有声有色,作者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的江南春画卷。

其实,题目中的三个字,就包含了无边无际的景色。诗人把眼前看到的和听到的与对南朝遗留下来的寺庙虚幻想象结合起来,作一种凝练概括的典型描写,将它展开千里万里,写出了江南处处春色美景,使人抬头可见,侧耳可听,使读者为之倾心动荡。

古人认为,无论写诗还是读诗,亦或是解诗,宜就虚不就实,就虚则活脱空灵,有诗味;就实了则呆板滞涩,索然无味。

故而,杜牧描写春天美景,顺带着产生忆古的玄幻联想。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什么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山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这两句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后两句怎么又写烟雨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需要看到的是,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地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濛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什么诗?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的意思是:千里江南,莺啼燕语,嫩绿的垂楊映着盛开的鲜花,依山有城郭,临水有村庄,酒店的旗子迎风招展,在这景色秀丽的江南,南朝留下來四,五百所寺院,那些宏伟富丽的楼阁,有多少都峙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啊!

诗贵意境,要含意深远,此诗第一句"千里"二字,就写出了远而广的意思历史上偏偏还有人反对,明朝的诗人杨慎,在他写的《升庵诗活》中,发了这样的高论,认为"千"应改"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种议论的呆板可笑,一看即明。清朝人何文焕反驳他也很有意思,说"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的确如此,如果真要求符合实际,也许要改"十"为"一"那恐怕就不成其为诗了。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什么诗?

题主好,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野狐以为更像是一首感兴之作。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七言绝句,杜牧写了自己对江南的印象感受,前两句写景,都是从面上着笔,宏观的描绘,是所见基础上的想象和感觉(千里莺啼有虚写的成分),第一句写自然景观,第二句写人文景观,都是大笔淡墨的大写意。

三四句有景,有历史文化的追溯;有抒情,更有议论。杜牧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他喜欢用七绝来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寄托自己的抱负,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不是纯粹的咏史诗,但其用典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杜牧在江南为官多年,对江南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深刻的感触。仲春一个细雨蒙蒙的黄昏,杜牧凭栏观景,看到远处烟雨迷蒙中的几座寺庙,生出无限的感慨,脱口而出,就有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好诗都是流出来的,不是可以雕琢而成的。

三四句是理解诗歌的难点,末句的“楼台”就是前句“寺庙”的代指。“南朝”皇帝和贵族都崇信佛教,于是大兴土木,广修佛寺。据《南史》记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四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崇佛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到了唐朝,佛教大为流行,唐宪宗迎佛骨供奉,韩愈上文反对,差点被砍头,最后被贬去了潮州,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千古名诗。

寺庙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840年唐武宗即位,他认为废佛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会昌五年 ,唐武宗敕令僧尼还俗, 摧毁一切寺庙,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销熔铸钱,铁铸为农具。

会昌四年至会昌六年,杜牧任池州刺史, 他是毁佛运动的支持者,也是参与者。杜牧有济世之志,也有济世之才,可晚唐藩镇割据,党争激烈,帝国经济凋敝,军力弛懈,杜牧也是有心而无法用力,禁佛运动也因继位的唐宣宗信佛而不能有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亲历的禁佛运动夭折了,眼前依然有不少寺庙矗立在江南烟雨迷蒙的大地之上,这让心怀大志的杜牧怎么能不生出万千的感慨。

晚唐诗歌是唯美而伤感的,这有李商隐杜牧等人的个人风格因素,更是时代精神在诗歌中的自然体现,正像盛唐诗歌体现着盛唐气象,晚唐的诗歌总是有着挽歌的气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