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以礼杀人理由是否过于牵强?

孔子除掉少正卯,也是为了国家。

孔子为何杀少正卯,那绝对是有原因的。过去批孔时,这还算是孔子的一大罪状,可今天看来,杀少正卯也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来看一下这个少正卯吧,少正卯在历史没有什么记载,只知道“少正”是他任的官名,名字叫“卯”,不知姓什么,据说他和孔子都是鲁国人。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此人能言善辩,在当时可是一个社会名流,被们称为“闻人”。他也是一个比较有学问的人,办私学,传授学问。

究竟是为什么,孔子非要杀少正卯?孔子不是儒家创始人?他不是“克己复礼”?提倡以“仁”为本吗?难道我们想错了?

分析孔子杀少正卯,必须要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社会环境中去思考,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才能还原历史真相。

有人说孔子和少正卯是由于学术纷争引起的矛盾。两人应该都是教育工作者,都办教育授课,一开始两人公平竞争,过得相安无事。后来孔子发现听自己课的人居然也去少正卯的课,心里不是滋味。一次孔子在众弟子关注下侃侃而谈,突然,人们纷纷离去,只剩几人。孔子感到奇怪,就问弟子人都哪去了。子路说他们都去听少正卯讲学了。同行是怨家,孔子一听,妒忌的怒火开始在心里燃起,他心里说,等着吧,会有机会收拾你的。

据《论衡》记载:少正卯讲学,很有吸引力,孔子的弟子都跑到少正卯走廊上去听他讲课。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这正是少正卯惹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这靠谱吗?我看不靠谱,当时孔子弟子三千,不会在乎这几个学生的。

我想孔子杀少正卯不会是学术上的缘故,而是政治意识方面的问题。

孔子讲“仁”,讲“德”,他最恨的品德不好的人,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孔子说的小人就是喜欢成人之恶,以致幸灾乐祸,这种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就是小人,他们是与君子相对的。因此,在孔子看来少正卯就是一个小人。

孔子认为少正卯是“五恶”的“小人”。他的那一套学说在孔子看来,必将冲击当时的社会制度。他口若悬河,定有着妖言惑众,引发民众造反的能力,使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才是孔子下决心杀掉少正卯的真正原因。

少正卯是哪“五恶”小人呢?

孔子说过: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这五种恶,连盗窃都未能达到的程度。

一曰心达而险。意思是说有险恶用心的人如果没有才华的话,还不至于能够乱国;但险恶的人还有过人的才华,如不能为国家所利用,那对国家是最大危害。

二曰行僻而坚。行为乖僻又固执不肯改变。

三曰言伪而辩。意思是说乱妖言惑众,夸夸而谈,内心虚伪但又能鼓动人心。

四曰记丑而博。意思是。学习来的知识,而要用在对国家有用的地方,还要遵守国家的法律。

五曰顺非而泽。意思是说如果你一直顺应错误的事,慢慢你就会认为错的也是正确的了。

如果一个人只具备这五种罪恶中的一个,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如果一个人同时有这五恶,那才是小人中的大奸臣,极其可怕。

而少正卯正是孔子认为的这种人,所以孔子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杀掉少正卯,为国家除去隐患,保持社会稳定,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以礼杀人理由是否过于牵强?

谢谢邀请;子曰;巨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语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言伪装而辩。四记丑而博。五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成群,言谈足邪营眾,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是桀雄也,不可不诛。孔子说;人有五恶,都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有惑众造反的能力,一内心险恶,二说话虚伪有辩才。三行为邪僻,但是坚定不移。四志向愚陋,但知识广博。五行为不正表面好施恩泽。凡事有一种恶的都该杀,而少正卯有五种罪行,所以先杀了他。后来被学着质疑。当时孔子为鲁摄相谢谢!祝学习进步。

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以礼杀人理由是否过于牵强?

那个年代的法律

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以礼杀人理由是否过于牵强?

儒家思想,仁义开篇,仁义之道,体现礼法,礼法有度,社会规矩,人类有节,废除礼法,无规无矩。乱则生祸。

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以礼杀人理由是否过于牵强?

谢邀!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即使圣人也一样。孔子虽是儒家的圣人,但不见得就不会有错。所以,我们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同时,也要用唯物主义思想去看待它。就拿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来说,他说的五个必杀理由。表面上说的理由充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有点牵强。孔子杀少正卯的五个理由是: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孔子上任七天杀少正卯,以礼杀人理由是否过于牵强?

你好,我是 没眼皮的蚊子,我来 回答这个问题。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孔子和少正卯这两个人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分析出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到底发生过没有,如果发生过,孔子为什么要杀他。

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圣人,出生在战国时期的鲁国,他老爸是鲁国的大将军 ,在鲁国可以算是家世显赫的世家。

但是由于父母去世的早,他没有沾上多少祖上的光,因此年轻的时候很落魄。

孔子收了大量的徒弟,到处讲学受徒,以此糊口,同时他通过这个渠道,来宣扬儒家学说。

孔子当时是个有理想的青年,当时百家争鸣,各种学派很多,他认为除了儒家学说,其他学说都会把人 教坏,会导致社会道德败坏。

随着岁数增加,孔子声名远播,连当时的鲁国国王,都经常听到他的名字。

孔子第一次见 鲁国国王,并没得到赏识,后来有人推荐他,也由于小人作梗,孔子没能当官儿。

孔子诛杀少正卯,是在他当大司寇的时候, 大司寇是鲁国司法界的最高长官,属于现在的部级领导。

少正卯,也是当时一个名人,据说这个人能言善辩,还是个好老师,孔子的学生经常逃课,去听他的课。只有颜回没去过。

少正是官职,卯是氏,但是的人大多数都没姓,大多数官员,都和国君一个姓,因此为了有所区别,就有了氏。

少正卯讲的是法家学说,他的学说和儒家学说对着干,儒家讲仁义,讲孝道,讲君臣规则。法家就讲依法治国,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宋朝以前,学术界一致认为,孔子确实杀了少正卯,暴尸三天,都认为孔子做的对。因为不杀少正卯,少正卯的邪说就会广为流传,就会搞乱社会秩序。

少正卯有五条罪责:心达而险,心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除了这五条,他还乱政,因此必须杀。

自宋朝朱熹之后,关于这件事 就经常争论不休,到现在还没个定论。

因此来看,孔子如果真的杀了少正卯,还确实是以礼而杀的。孔子所说的礼,是儒家之礼,是周礼,是完全合乎当时道德规范的 。

周礼虽然不是法律,但是自从周公制定《周礼》之后,就成了周朝的最高准则,《周礼》的地位相当于宪法。

当时的法律也非常简单,杀人有时候并不需要有法律依据,只要被杀者违背了周礼,杀了他就是合法的。

少正卯大讲依法治国,讲利益,讲人欲。他和孔子的理念完全相对,他们之争,其实就是儒家和法家之争,这种斗争一直延续到现在。

孔子杀少正卯是为了理想,为了理想死都可以,杀个人算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