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内涵丰富 刻画形象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杰出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中的长篇小说,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老葛朗台这样一个凶狠残忍、贪财好利而又悭吝成癖的资本家形象。
小说紧紧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两户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对夏尔·葛朗台倾心相爱而查理背信弃义的痛苦的人世遭遇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
小说中葛朗台是个既可笑又可悲的守财奴,由于他一生都在和金钱打交道,以致于他每天脑中都在想着如何赚钱,如何省钱。为了金钱,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失去了妻子、女儿、侄子和朋友,他身边没有一个真正关心他的人。
葛朗台的形象展现出了资本家的贪得无厌和冷酷无情;真实揭示了金钱在人们家庭幸福和道德品质上坏力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家的血腥发迹史和由金钱崇拜带来的社会丑恶和人性沦丧。
巴尔扎克在小说中把心理分析、风俗描写、细节刻画、人物塑造等融合在一起。小说内涵丰富,人物形象生动,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也标志着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一次突破。
可以说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就是一幅展现法国19世纪光怪陆离孙社会画面。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以及金钱对人的思想灵魂腐蚀和摧残,被誉为是巴尔扎克《人问喜剧》中“最出色的画稿之一”。
如何评价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巴尔扎克的一篇著名小说。其中欧也妮旳父亲老葛朗台和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并称为欧洲小说中的四大吝啬鬼。
小说叙述的是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的事情,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葛朗台在做买卖时在谈价钱的关键时刻,就装结巴,装聋子,让别人把他想要的价钱主动说出来。一个小动作就说明他在谈买卖时的狡诈。
老葛朗台是个地地道道的拜金主义者,对金钱十分痴迷,他什么都节约,每顿吃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都定量供应。供暖也是有日期限制的,天关天气寒冷与否。妻子的零用钱每次只有6法郎,女儿陪嫁的压箱钱也只有几百法郎。
当过年时他要女儿把金币拿出来给他数,当知道她送给堂弟查理时,竞将女儿关进阁楼,只给冷水和面包,为此气死了妻子。尸骨未寒,他马上就哄骗女儿放弃财产登记,占有了女儿应得的遗产。
临死前,他要女儿把金币摆在桌面上,一直盯着,说这样可以使我暖和。临终时,牧师拿了一个镀金十字架要他忏悔,他却拚命要把十字架抓到手里,就这样去世了。
小说用了浓墨重彩写出了这个吝啬鬼的一生。在金钱面前连亲情都可以惘顾,最后给欧也妮留下了千万遗产,但却要求她到那面给她交待。
其它人也证实了在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每一块钱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欧也妮身边的其他人也践行这一点,她挚爱的情人堂弟查里,拿着她赠予的钱发了家,却拋弃了她,要娶一个小贵族小姐。她的名义上的丈夫,是公证人的侄子,却希望吞并她的财产。
完全沒有爱情和亲情的,被吞噬了青春的欧也妮,葛朗台,最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上了慈善之路。
如何评价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女主人公,是小说最为善良、纯洁的一个人物,整部小说就是以她的悲剧人生为中心线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与老葛朗台、夏尔、德·蓬风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分明。
角色形象
专横、吝啬的父亲老葛朗台给了欧也妮一个"黯淡而凄凉的童年",并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对她来说,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资助恋人夏尔到海外去谋生;为了爱情,她勇敢地反抗父亲,不为他的淫威所屈服。为了爱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终日思念、牵挂远在万里之外的恋人。
但是,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无情的背弃。在海外发了财回来的夏尔贪慕名利,抛弃了欧也妮,想娶一位贵族的女儿为妻。遭受巨大打击的欧也妮独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报怨,依然宽容地对待夏尔,并拿出巨款替夏尔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欧也妮的这种爱情是纯洁、高尚的。
当周围的人都陷没在金钱的魔沼中,并甘心被其吞噬整个生命时,欧也妮对待金钱的态度也是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尽管她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但金钱对她来说既不是一种权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对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个人的创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钱去兴办慈善事业,而自己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巴尔扎克满怀同情与赞美之情塑造了欧也妮,使人们在这个为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光亮,与此同时,又不禁为她作为无辜牺牲者的命运感到同情。
作品评价
老葛朗台死后,虽然欧也妮·葛朗台有了一大笔遗产和收入,可是她和以前一样,过着俭朴的生活。她也精打细算地积攒了许多年的家产,有人说她和她的父亲一样吝啬。可是,她把钱用到了慈善机构和教育上。她和她的爸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也妮是被金子摧毁了爱情、值得同情的资产阶级的女儿的形象,是巴尔扎克所创造的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他满怀同情与赞美之情塑造了欧也妮,使人们在这个被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光亮。
她渴望爱情。夏尔的到来使生活平静安宁的她一直沉睡的、被压抑的身后的慷慨的感情觉醒了。她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折,心灵的转变,使她第一次发现父亲的屋子贫乏寒酸,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害怕,第一次挑剔自己的相貌。对夏尔的爱情,促进了她性格的形成,并成为她与以后行为的支柱。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了堂弟,同时也把自己的爱情与心灵全部交给了他。在漫长的岁月中她焦灼地等待着查理。她一方面忍受着父亲冷酷的迫害,另一方面她也在不断地构建着心灵中爱情的天堂。她也忍受着常人难以容忍的痛苦,拿出一百五十万巨款,阻止债权人宣布叔父破产,成全也保全了夏尔。为了保持自己圣洁的爱情,她与丈夫结婚的条件是他永远不提婚姻给他的权利,她给丈夫的只能是友谊。
她淡漠金钱。作为那个金钱世界里的一种特殊存在,她拥有巨大的财富,但她身上人类的自然品质却并未被金钱所吞噬,她是一个富有的牺牲品,直到与夏尔相识,她才第一次懂得钱的作用。她先是将自己仅有的积蓄全部送给堂弟,继而又将母亲的遗产全部给了父亲。她又铸了一个黄金的圣体匣,献给本市的教堂。这三次行动说明她不像一般世人那样重视钱财,她一点也不把黄金放在心上。成堆的黄金是捆缚她的锁链,金钱冷冰冰的光彩,使她隔绝于人世。她的罪过是她尚未习惯于用黄金来为非作歹,也没有学会为了金钱而出卖感情。她的一生,对于金钱左右着一切的社会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控诉,她是一个被金钱吞噬的无辜的牺牲品。
天真美丽的欧也妮·葛朗台是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的独生女儿,她爱上了破产的堂弟,为了他不惜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倾尽全部私蓄资助他闯天下。因此,父女关系破裂,胆小贤淑的母亲吓得一病不起。在苦苦的期待中丧失了父亲、损耗了青春的姑娘,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的负心汉。欧也妮的悲剧形象则控诉了拜金主义对当时社会的毒害。
欧也妮的悲剧在于她最先在这不公平的命运中觉醒、反抗,却还是以妥协告终,虽然她曾经有过片刻的胜利和一丝的欢协.但这些在命运的主流中激不起任何的波澜。最可悲的是地因为爱情而反抗,却最终在爱情的背叛中绝望妥协。她还年轻,这种痛苦与悲剧还会伴随她很长很长的时光,在绝望中艰难度日,孤独的承受这一份痛苦,这才是永恒的。
欧也妮终于没有像她父亲那样变成—个自私、绝情的人,她用一百五十万股的股票成全了自己爱人查理的虚伪和婚姻;她用大量的钱财投入福利事业中。“她活着,只能用自己的手去抚慰无数个受伤的家庭.无数个痛苦的灵魂,她只能在别人的欢乐中寻找一点快慰”。
欧也妮用圣母一般的光辉成就了这个悲剧世界的一份大爱,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自己却甘心活在悲剧的阴影之下。独自生活,独自去享受痛苦。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如何评价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诗经女孩来回答,告诉你一个与中学课本上不一样的《欧也妮 葛朗台》!
我们学课本的时候,都记得葛朗台吝啬鬼的形象,记得“贯穿葛朗台全部生活的一根中轴是两个字:金子。他爱金子,骗金子,夺金子。金子,浸透了他卑鄙的灵魂,支配了他一生的行为,占有了他全部的生命。他做过的种种丑恶的表演,忽喜忽怒,忽恶忽善,但万变不离其中,他是个爱金如命的守财奴。”
葛朗台的吝啬的爱钱如命的形象,深深的镌刻在我们心中。我记得当时我们痛恨资本主义的种种不好,我们说资本主义腐蚀人心,泯灭人性。我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葛朗台。
诗经女孩带你今天重新读这本书,你会看到,《欧也妮 葛朗台》这本书其实是展示了一部爱情悲剧,一部在金钱观下的现实人生。或许你看完这本书,你对于爱情或许不会再那么相信和盲从。如果你有孩子, 那么建议早点让孩子读读这本书。
1、《欧也妮 葛朗台》的爱情悲剧天真美丽的欧也妮是悭吝精明的百万富翁葛朗台的独生女儿,在她的生日宴会上,她爱上了破产的表哥夏尔,葛朗台知道夏尔家族破产,就用乌鸦招待夏尔,明显不待见夏尔。可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爱上了夏尔。夏尔为了自己的前程,决定去印度经商。临走之前,欧也妮将自己积蓄的金币6000法郎送给他。夏尔也把母亲给他的金梳妆匣留给她作为纪念,两人海誓山盟定下终身。
夏尔走后的头一个元旦,葛朗台发现女儿把金币送给查理,就大发雷霆,把她监禁起来。欧也妮为了他不惜激怒爱财如命的父亲,母亲吓坏了,不久病逝了。视财如命的父亲临死之前给她留下了巨额财产,欧也妮继承父业,成了当地首富,人人都向她求婚,她却一心一意痴情等待夏尔。
然而欧也妮等来的却是一个负心汉。夏尔夏尔在海外经商的过程中,逐渐发扬了葛朗台家族的血统,变得小气贪婪,精于算计,自私自利,并且明白只有利益是最重要的,他抛弃了欧也妮,要与贵族小姐结婚。最后,欧也妮用四百万法郎替夏尔偿清了叔父欠下的债务,让夏尔过上了幸福、名誉的生活。她自己则幽居独处,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
诗经女孩想到,这不就是刘若英歌词里唱的,“很爱很爱你,所以舍得愿意,让你往更远的地方飞去。” 为了爱你,可以放弃所有。
2、《欧也妮 葛朗台》里的现实人生诗经女孩今天不说老葛朗台如何,这是我们都众所周知的。我们说说小的欧也妮葛朗台。在遇到表哥夏尔之前,欧也妮是个单纯漂亮的小女孩,住在大房子里,父亲虽然吝啬,却也是首富。所以她有底气,也有理由做一个不谙世事的漂亮的小姐姐。
表哥夏尔的出现,可以说是女孩第一次的春心萌动,可怜又伟大的爱情啊,让人疯狂不能自已。她把自己的私房钱都给了表哥,还给他做好吃的,偷偷的约会,恨不得将整个真心都给了他。
女人在爱情里,一旦动了真情,就会满盘皆输。
诗经女孩在想,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都会经历平凡人所要经历的一切,比如爱情。我们希望一颗真心,能够遇到一个对的人,我们不希望我们的爱情,只是一张平淡的白纸,我们都希望爱情能够轰轰烈烈,潇潇洒洒。
可是,你看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的爱情是从一而终,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千疮百孔吧。如果我早点看到这本书,或许我对于爱情,就没有那么期待,或许,我也会在爱情里懂得进退自如,懂得察言观色,懂得市井人生。
或许,我会更加的爱自己,爱父母。没有了父母,没有了自我,爱情,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虽然,这本书的主角不是这对悲情男女,可是对于老葛朗台,这场爱情悲剧的主要制造者,我们一样愿意相信,他就和如今万千的丈母娘和父母一样,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谈什么狗屁爱情,你要结婚,你有房子吗?你有票子吗?金钱虽然不是上帝,但只有金钱,才能给你现世安稳。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欢迎和@诗经女孩 一起交流。喜欢请点赞哈!
如何评价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很好看,葛郎台的形象非常的丰满,有特点。以至于现在大伙儿说谁抠就会说他是葛朗台[呲牙]
如何评价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近来读《欧也妮.葛朗台》,体会到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幽默和讽刺水平,看到了吝啬鬼葛朗台的形象,更引发我对金钱和人性的思考。
所谓人性,就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何谓正常的感情和理智?就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为人处事的共同属性,或者说是作为人类表现出的普遍的为人处事的特性。
金钱是为人处事的重要物质媒介,人类为人处事,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与金钱挂上钩。为人处事中涉及到的一切商品,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比如,你给爱人表达爱意,貌似不涉及商品,但如果是送一件礼物表达爱意,就又和商品挂钩了。金钱与人性,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实则有很强的联系。在商品经济社会,人性与金钱的联系更紧密。可以说,金钱是人性最好的试金石!
中国古语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为人处事讲究仁至义尽。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事,仁、义是摆在金钱之前的。西方没有仁、义的观念,但有博爱、仁慈、慷慨、大方、自由、民主等普世的价值观念,他们也崇尚亲情,歌颂爱情等。西方人为人处事,金钱也是排不到第一位的。这就是人性。
《欧也妮.葛朗台》里的葛朗台,将亲情、爱情、自由、博爱等美好的情感统统抛诸脑后,而将金钱摆在第一位。这是违反人性的。在文学殿堂众多艺术形象里,葛朗台声名赫赫,因为他充当了违反人性的反面典型!
葛朗台死后,女儿欧也妮成为当地首富。她出嫁了,但很快由于丈夫的死而成为寡妇。她在世等于出家,天生的贤妻良母,却既无丈夫,又无儿女,又无家庭。金钱给她带来了什么?实际上,她的状况就是金钱害的!
人们在欣赏他滑稽可笑,甚至匪夷所思的言行的同时,不自觉产生自我警醒:我们自己千万不能像葛朗台那样,嗜财如命。虽然没有金钱万万不能,但金钱绝对不是第一重要的东西。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的这部《欧也妮·葛朗台》是围绕一个小城的一个家庭展开,葛朗台的家庭过着小葡萄园主的普通生活,从外在来看与破落贫寒的小城相符相宜。葛朗台先生孜孜不倦的经营着葡萄园的生意,衣着简单的妻女忙忙碌碌做着家务,破旧衰败的房屋到处显露着贫穷。寒气已来暖气未到的冰冷,寒酸的标配饮食,处处显示出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从购买力方面来讲,甚至是略显穷苦。而这个家庭的真实经济情况则是富甲一方,小城里人人都知道他很富有,但谁都不清楚他的富裕程度。他的财富,在人们的心中只是一个无法确定数额的概念,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经手运作的人知晓,而这寥寥数人也是这一座小城里有身份地位之人,而他们却围绕在葛朗台的身边效力,企图攀上一段姻缘,为的则是他的财富。这样一个财富与生活大相径庭的家庭就是一个守财奴创造的。葛朗台的侄子查理的到来,一个巴黎财富下生活的公子,穿衣用品考究,对于物质信手拈来不计成本的享用,更突显了他们这种生活的可悲。
财富在生活中很重要,但更总要的是我们对待财富的态度。聚敛财富,做的好是经商,做的不好就钻了牛角尖,成了守财奴,所以把握一个度很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所以一定要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有一种人,他的快乐源自金钱,看着堆砌在屋角的黄金就高兴,数着记载着财富的各种票据就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无法替代的。消费带来的物质上的享受理所应当被视为财富积累的对立面,这让他们无法忍受,葛朗台就是这样一种人。他的财富观念,即是金钱第一,情感及其他均为次要。他为了财富,让家庭生活环境冷冰冰的没有温度;为了财富,可以牺牲女儿的爱情;为了财富,送了妻子的性命;为了财富,在妻子死后,利用女儿的无知,让其放弃了对母亲财富的继承;为了财富,耗尽了他最后一丝生命。因为财富,不顾血缘弟弟生命的嘱托,将侄子用很少的金钱打发出去;因为财富,将女儿禁足在房内,只有水和面包; 因为财富,不顾道义,不要底线的聚敛着别人的财富。即便这是商业本质,但空留一世的骂名,不禁令人叹然。
葛朗台在对金钱的态度上被人批判,但却在创造金钱的能力上令人刮目相看。这个名不经传、土里土气的老头,拥有一颗睿智的头脑,他把所有的智慧都奉献给了金钱。葛朗台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场所是他独处的房间,房间里通向一个只有他一人可以进入的神秘所在,那里储藏着他所有的财富,有房契、地契、票据、黄金等等,他在那里用多余睡眠的时间计算、思考、谋划,或者清点财产。细数他的经商历程,除了葡萄园老本业外,他能够精确的计算出酒桶的使用数量,在最恰当的时候购买酒桶、出售葡萄酒,分析市场行情,在低价中入手,在高价中出手;眼光独到,在最恰当的时机购置资产,并合理利用;在最好的行情下抛售大量的黄金取得债券;利用弟弟的破产案将财富的触角伸向巴黎,利用时间获得最大的利益。可谓步步经营,用精明的头脑,锐利的眼光,并借助身边的资源不断的经营着自己的财富,很好的诠释了“钱生钱,利滚利”。除此之外,他的经商之道也令人赞叹,在谈判交易中,用结巴和耳聋,在不暴露自己意图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榨取他人的想法,可叹那些一心贪图其钱财而屈身于他之下的人,竟然没有看透他的手段。
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这个巨额财富的继承者,对待财富的态度又是如何呢。我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知财富为何物。家庭的生活方式以及她的生活习惯,让她的生活脱离了钱财,她不知财富有什么用;第二个阶段,查理的到来,爱情的出现,让她看到,富有的堂弟一夕间失去父亲、一贫如洗,所爱之人的需求也让她懂得了财富的用途,同时在父亲的吝啬中,被财富所伤,痛恨财富;第三个阶段,父亲去世,她继承了巨额遗产,在可以任意自由支配财富时,金钱于她而言却只是个数字,她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的生活习惯没有因财富而改变,依旧过着拮据的生活,只有偶尔的慈善能够让她意识到财富带给生活的改变。生活的另一个变化则是更多的人因觊觎她的财富而试图得到她,在那个女子需要婚姻的社会,她进入了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财富又何尝不是一个噩梦。
关于财富,除了葛朗台对于情感的淡漠,本书中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那就是金钱对人性的腐蚀,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查理的堕落。可以说他与葛朗台是财富的两个方面,葛朗台是守财,而他是追逐,不计一切手段的追求。文中有个段落质疑、批判了查理对父亲的情感。作者言语中透露出面对父亲的离世,查理的悲痛不见得完全因为对父亲浓烈的情感,也许只是对财富的眷恋。父亲用从不拒绝的财富关于财富,除了葛朗台对于情感的淡漠,本书中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层面,那就是金钱对人性的腐蚀,正是如此才导致了查理的堕落。可以说他与葛朗台是财富的两个方面,葛朗台是守财,而他是追逐,不计一切手段的追求。文中有个段落质疑、批判了查理对父亲的情感。作者言语中透露出面对父亲的离世,查理的悲痛不见得完全因为对父亲浓烈的情感,也许只是对财富的眷恋。父亲用从不拒绝的财富养育了他,让他所有的生活依赖于父亲的财富,失去父亲,也意味着失去父亲带给他的富足生活。虽然他口中声称财富和他没有关系,但财富的影响却是间接的,父亲用挥金如土换来了他的孝心,在我的理解中更倾向于这一个观点,他本性如此,才会在印度赚钱后的富足生活中那么奢靡,忘记了曾经真心爱过的欧也妮。我不否认他对欧也妮的情感,那时的他年轻,还没有独立的享受过财富的得到与流失,没有成型的对财富的观念,所以他来到欧也妮身边时是带着一颗纯洁的灵魂,爱上她是发于真心的。也许最初他存有不良私心,想借助欧也妮的爱情得到葛朗台家的财富,但后来他被欧也妮的真挚的情感触动了,心被质朴的环境感染,让心底最真的感情流露。有时候我们的选择,尤其是更贴近心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基于环境。在那个时候他爱上了那个人,爱上了那个环境,这在后文也有印证,如果不真心爱的话,时隔多年,他不会还那么清晰的那些美好岁月的心情与环境。他最后的一封信虽然无情,但也足够令人欣慰,因为他记得欧也妮记得的一切。
但即便如此,他确实还是变了。他成长的环境在他的思想中埋下了一种思维模式,并在他拥有财富后的生活环境中被激活。在交际中的教育,在社会污浊中的磨砺,都促使了他的选择,最终背叛爱情,迎接一个有未来、有名分的生活。他所说的欧也妮没有文化,没有教育背景,没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只不过是为熄灭曾经美好爱情的借口罢了。人都有可塑性或者易变性,有些人在经过一些事情后会性情大变。但这变也是基于前面所有的基础。人的性情就如同积沙,没有下就没有上。如果没有过去、教育、环境以及人,所谓的重大的事情变故就不见得会导致那个结果。有些人不愿谈过去,觉得过去的他不符合现在他的的身份、或者给人的印象,但我们过去是什么样,蠢也好,笨也好,没有这些,我们也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我不喜欢人们说这个人怎么这个样子,他以前怎么怎么样。这么说的人太无视时间了,在时间的魔法下,人变成什么样都是应该的,当然只有自己才懂得魔法生效的那一刻。我们能够做的也只是让一个当下自己认可的观念来支撑适合自己的一个个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