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看到“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这句农村老话,这认为这是一些地方的送亲婚俗。意思是说女儿出嫁那天,娘家人送新娘到婆家去,嫂子可以去送,但姐姐不能去送。
这句老话之中,有一句话让一些人感到十分费解。前面三句“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从字面上来说,并不难理解,主要是最后一句话“发大蔸”比较难理解。
实际上,“发大蔸”是一种方言,也就是地方土话。从这种地方土话可看出,这句农村老话并不是我国农村普遍流传的农村老话,而是一句带有地域特点的农村老话。
当然,俗语说,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并不是所有讲“发大蔸”方言的地方,都有上面老话说的婚俗。比如,我家乡就“发大蔸”的方言,但是,并没有“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的送亲婚俗。
为了便于读者准确理解这句农村老话,这里先解释一下“发大蔸”这句方言。
1、方言“发大蔸”的“大蔸”是什么意思?“发大蔸”这种方言,主要是长江中游一带的方言,其他一些地区,比如贵州、广西、四川等地,也有一些地方讲这种方言。
蔸,指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比如,树蔸、禾蔸、瓜藤蔸等。一些方言中通常又用作量词,相当于“棵”、“株”、“丛”,比如,把一棵树说成“一蔸树”,把一丛花说成“一蔸花”。水稻、麦子也用“蔸”,如三蔸麦苗,五蔸禾。
“蔸”用来比喻宗亲和血缘关系,通常用来比喻父亲这边的宗亲和血缘关系。比如,某姓氏后代为同一个始祖,这些后代就说他们是同一个“蔸”的。始祖就是他们的“蔸”,表明了他们的血缘和宗亲关系。
又比如,一个五服内的家族,高祖父的后代,不管是同辈分的,还是不同辈分的,统称为同一个“蔸”,也就是一家人的意思。
再比如,“蔸”用来称同宗同祖中的支派,同一个支派的后代称为“共有一个蔸”,不是一个支派的称为“隔了蔸”,也就是说不是同一个蔸的。
也就是说,民间习惯用树来比喻宗亲、家族关系。“蔸”是始祖,树枝树叶就是子孙后代。这种比喻,与我国民间族谱之中,在世系表的设置上如出一辙。
族谱中的世系表就是树形结构,只不过是倒树形结构,如果把世系表倒过来看,始祖或支派始祖,正好像一棵大树一样,始祖为树蔸,孙子为树枝树叶。民间往往把某支派后来人员众多,比喻为“枝繁叶茂”,也就是这个原因。
“蔸”也用来比喻母系血缘关系,但“蔸”字要去掉草字头,为“兜”,原来意思是口袋,比喻娘的肚子,即同胞的意思,主要是说明母系血缘关系。比如,民间通常把同胞兄弟姐妹说成是“一个兜里出来的”。又比如,娘舅家的人介绍外甥及后代与自己的孩子及后代之间的关系时,常说他们是“一个兜里出来的”。姨表兄弟姐妹也有同样的说法。这主要是强调母系的血缘关系。
按照上面的说法,是出女儿出嫁,指女性,农村老话应该是“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兜”才对,为什么说是“发大蔸”呢?因为旧时代为男权社会,血统上只承认男人姓氏的主导地位,不承认母系姓氏,把母系姓氏称为“外姓”,把母亲的娘家称为“外家”,所以这句农村老话才这么说。
由此,“发大蔸”在农村老话中,用来比喻新娘到了婆家之后,子孙后代繁盛,就像一棵树一样,树蔸越大,树也就越高大,树上的枝叶也就越繁茂。又像过去的水稻常规品种一样,一蔸禾的蔸越大,禾秆就越多,结出的稻谷也就越多。农村方言中的这种比喻,从生活中取材,非常形象生动,也非常贴切。
按照旧时代农耕社会“多子多福”的封建观念,女人嫁进家门后,繁衍子孙后代越多,她的福气就越好。因此,过去农村民众认为,“发大蔸”的女人是福气很好的女人。这就是农村老话中“发大蔸”的意思。
2、“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的婚俗这句农村老话,是一些地方女子出嫁时,把新娘送到男方家,送亲人员的组成禁忌。
送亲人员,又称“送亲客”。过去农村,在送亲方面非常讲究,从普遍性的风俗习惯来说,新娘的父母是不能送亲的,还有孕妇也不能送亲。除了新娘的亲兄弟和堂兄弟外,男人也不允许送亲,直到现在,农村迎亲队伍之中,送亲的人大多是女人。
农村又有“送亲要小,接亲要老”,意思是说,送亲的人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小孩子,也有的说小孩子越多越好,这样就比较吉利;而接亲的队伍之中,要多去几个谙练通达上了年纪的老人,以便随机应变处理接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送亲的队伍又以妇女小孩为主。
然而,有一些地方,有其地方独特的风俗,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风俗。虽然这些地方的“送亲客”也是以妇女和小孩为主,但是,有的地方忌讳一些女人去送亲,“姐送妹,穷几辈”的说法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为什么妹妹出嫁,姐姐不能去送亲呢?
婚嫁是人生大事,民间喜讨吉利,吉利的事自然很喜欢,对不吉利的事,当然比较忌讳。
一些地方民众对姐送妹出嫁这种禁忌,有多种说法。
其一是谐音的禁忌。姐的谐音为“借”,语音不吉利。如果妹妹出嫁时,姐姐去送妹,意味着妹妹到婆家后,靠“借”柴米油盐和钱粮度日,日子会过得很苦。不仅妹妹穷,她的后代也会穷数代人。还有的人认为,姐姐已经嫁人(旧时农村规矩,家中的姐妹出嫁的顺序,一般从大到小),也就有了姐夫。姐夫的谐音为“借夫”,也不吉利。
其二是外人之说。姐姐是嫁出去的人,过去农村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不能去送亲了。
还有一些地方风俗有“姑不接, 姨不送”的说法。意思是说,姑姑不能为侄子接亲,姨妈不能为姨甥女送亲。姨妈不能送亲的理由,同样是因为谐音方面的禁忌,姨谐间“易”,姨是有夫之妇,姨妈的丈夫,有的地方叫姨父,有的地方叫姨夫。而姨夫与“易夫”谐音,民间认为不吉利。
那么为什么嫂子送小姑子,又被看成是很吉利的事呢?
这种地方风俗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也是谐音吉利。嫂,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与“扫”谐音。民间相传新娘出嫁时,会有一些魑魅魍魉在路上打新娘的主意,祸害新娘。古楚大地很多女人出娘时,在胸前挂一块镜子,就是为了驱邪。而出嫁时,有嫂嫂在身边,等于有一把扫帚在身边,可以扫除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而嫂(扫)送新娘到婆家,即“扫到家”,也可以扫掉婆家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日后好做人。
另一种说法是嫂子是自己的家人。嫂子进了门,就是娘家人。嫂子是代表新娘的母亲(母亲不能送)最合适的人。
至于“嫂送姑,发大蔸”这句话的意思,上一节已经解释了,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上面的这些说法,免不了会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迷信的部分当然不可信,也不能信。但是,作为一些地方的独特婚俗,是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只要不是陋习,就应该尊重。
不过,现在农村在不断发展变化,一些地方风俗也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有这句老话的一些地方,婚俗也已发生了变化,妹妹出嫁,不再忌讳姐姐送亲,也不忌讳姨妈送亲。
民俗就是常动不息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农村传统婚俗作为民俗的一部分,也同样如此。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说实话,这句话还真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没有听过农村的这句俗语。
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篼。
篼应该是背篼的意思,背篼在农村很常见的,城里人或者不知道,其实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对篼也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同样的汉字用在不同的句子中就会有它特定的含义。嫂送姑,发大篼,意思应该说是,姑送嫂的好处很多很多。大篼,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农村装东西的一种农具。
那么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根据我们现在的观察,现在农村嫁女儿,全家出动,图个喜庆,不会讲究这么多,当然我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没有离开,在家里守候,也就是说以前嫁女儿的时候,父母是不出门的。当然现在的农村已经没有这个讲究了。
那么为什么说姐送妹,穷几辈呢?我想这句话在以前的农村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过我听过这样与之相似一句话,就是说农村人只要家里有男孩,即使再穷,以后也会越来越富有。而如果家里只有女孩,现在的日子也许很富有,但实际上是越来越穷。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知道,以前的农村重男轻女。他们认为,虽然男孩子也花钱,比如花钱娶媳妇,盖房子生小孩等等,花的钱也是在自己家里,或者可以说是置家产,以后会越来越有的。而如果家里只有女孩的话,那么现在家里所有的一切,也会因为女子的出嫁而成为别人的,这是我当厨师的时候师傅告诉我的,当时听起来还感觉有道理。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姐送妹穷几辈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了,这应该是家里只有姐姐和妹妹,没有男孩,姐姐应该是找了个上门女婿,或者说不打算出嫁,而唯一的妹妹也出嫁了,这时候就更显得这个家庭势单力薄,因此想要翻身就很难了。
另一句话,嫂送姑,发大篼。
姐姐和妹妹自然是亲姐妹一条心。但是嫂子和小姑子就不是一条心了,甚至经常发生争吵。一般情况下,小姑子的家庭地位是比嫂子要高的,或者说嫂子是怕小姑子的,而当小姑子出嫁了,对于这个当嫂子的来说,它就成了这个家的真正主人,或者说少了一个和她争吵的对象,这样的例子在农村也很常见,很多。当嫂子的是盼着小姑子早点嫁人。
显然,三个女人一台戏,嫂嫂送走了小姑子,这个家肯定就清闲多了。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财源自然就来了,因此这就是一个好兆头。
当然这句俗语,现在很少听到,这也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现在这种现象很少了,即使小姑子没嫁人,也会分开住,最主要的女儿也是后传人,男女都一样。
我妈妈经常说姑嫂不跟,意思是姑嫂不和。现在你们那里还有这种现象吗?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谢谢邀请:
婚姻,可以说是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在农村结婚,那更是非常的热闹,而现如今正值国庆长假,选择在这个时间结婚的人肯定是非常的多,而关于结婚,在农村有句老话叫:姑不接,姨不送。那这句话是代表了什么含义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句““娘送女,穷到底,姐送妹,穷三辈”这句老话,不知道生活在农村的小伙伴们听过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娘送女,穷到底,姐送妹,穷三辈”这个结婚时的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习俗在我国北方都有流传,意思是在闺女出嫁之日,作为母亲不能去送闺女。新娘娶回后作为母亲也不能接媳妇,不仅如此女方的姐姐也不能随着迎亲队伍把新娘送过来,也就是送上轿车这段,没有用母亲和姐姐送的。
这个习俗在农村地区流传了许多年,至于规矩是怎么形成的呢,笔者问过不少老人都对此无从考究,但是都是仅仅知道这个说法,但是却不知道缘由,有的认为出嫁当天妈妈是不能跟着去婆家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女儿是往外出嫁,女儿出嫁就意味是成为别人家的媳妇,古代有进洞房,闹洞房的习惯,母亲总不能跟去看自己的女儿入洞房,被人闹洞房吧。
在农村还有种说法为“,“姑不接,姨不送,姐送妹子,穷一辈子”,说的是新郎的姑姑是出嫁之女,出嫁之女只能代表丈夫的家族而不能代表娘家。迎娶时必须本家人亲自接亲,不能由外人接走,以免误会。姨和姐也是出嫁之人,也属外姓,嫁女是大事,应当由本家人亲自送。
当然还有的人为了图个吉利,因为我国自古起来都比较重视谐音“姑姑”和“姑子”是谐音,姑子是出家人的称呼,结婚是大喜,当然姑姑不能送了,“姨”和“一”谐音,结婚讲究吉利,白头到老,一生一次,能一送两送的吗?所以不能用“姨送”,“姐姐”和“借”谐音,结婚在每个方面都会讨个好口彩,姐姐也不让接。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各种习俗和说法也不一,如今这些讲究和说法许多地方都已经废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谢谢邀请!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这是对农村嫁女风俗的习惯说法,我们这里也有这个说法。正常情况,家中有几个女儿,先大姐出嫁,再二姐出嫁……,这是做父母的正常心愿。姐姐出嫁,需要妹妹送,一般都是两个送的,自家妹妹不够或没有,必须到别人家找,同辈不够,也可以找晚辈,也就是说,必须两个,这两个女孩必须比出嫁的女孩年龄小。如果妹妹先出嫁,实在找不到比妹妹小的女孩送,就让姐姐将就送妹妹,这样做是不好的,何况姐姐也不愿意送,所以说“姐送妹,穷几辈”,以此用来阻止姐送妹的现象。实际上姐姐看到妹妹先出嫁了,心里肯定有看法。别说小女孩,就是小男孩,哥哥看到弟弟先结婚了,心里肯定也是有看法的。
如果小姑子出嫁,实在找不到比小姑子年龄或辈分小的小女孩送的话,就用嫂子送小姑子,嫂子到了小姑子家,小姑子家是要给礼品的,这叫“发大蔸”(蔸,农村常用的一种背东西的用具,用枝条或竹、藤条编成)。我认为这样的事情,很少见到,本身是已婚妇女,怎能好意思送小姑子,姐姐就不行,嫂子更不行。这个说法就是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有小女孩送,就干脆不要送。现在生活节奏这样快,都在忙自己的事,有时真不好找。小男孩开车到小女孩家里,接来就行了,不要送也行!移风易俗,新事新办,这不很好吗!
农村风俗,讲究很多,有的是有道理的,有的就没有道理。“姐送妹,穷几辈”,有什么道理,为什么会穷几辈?有什么根据?“嫂送姑,发大蔸”,就是小姑子家给礼品,也有公婆的份,嫂子能发个什么?所以说,这话没有道理。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有农村的规矩。
特别是结婚,讲究很多。
结婚的头天晚上,男方的家长要找全活人(就是儿女双全的人)睡在新房里,这叫压炕。图吉利,以后新人会儿女双全。
等到第二天,到了吉日,要派人迎接新娘。
新娘及亲属坐着新郎派来的车,带着送亲的人来新郎家结婚。
送亲有两种人。一种是纯送亲的,是娘家嫂子。还有一种是圆饭的。(就是续亲戚的,姑娘结婚了,去她婆家吃顿饭以后就是亲戚了)
我们这里送亲大多数是嫂子送。如果没有嫂子婶子也可以。没有姐妹送的。姐妹都是圆饭的。
一行人坐着车浩浩荡荡接进新郎家。
放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新郎家的人把新亲和新娘迎接进去。
进了门,典礼。在典礼的时候,送亲的嫂子要搀扶着新娘,并且听到主持婚礼的人说让介绍恋爱经过之类的话要说免了,免了。
等到典礼结束了,送亲的和圆饭的都要在别的地方呆着,新房里只有新娘和新郎,这叫坐账。
这时候新娘要加小心。会有小孩儿扔“生”(过去装粮食的升,取谐音,没有可以用其他物体代替)如果新娘不小心就会被砸中。这也是图头口彩,图吉利。
片刻后,圆饭的亲属就进新房了。大家分男女坐下好几桌。
然后桌子上摆上干鲜果品,茶水,有男方专门派的人招待。
过一段时间,就开席了。新亲的席自然是奢侈的,鸡鸭鱼肉,海鲜之类的。送亲的嫂子要给新娘掰馒头,先把馒头的皮撕去,然后掰成四瓣让新娘吃。
这顿饭吃完以后,送亲的嫂子和圆饭的亲戚就坐车回家了。
留下了新娘,继续婚礼之后的各种繁琐的过程。
这是以前的风俗,现在,即使典礼变成了婚庆公司的事了,送亲的依然是娘家嫂子。
农村老话:“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兜”说的就是农村结婚送亲。
送亲不能让姐姐送妹妹,这样不好,如果是姐姐送妹妹是要穷几辈子的。相反,如果是嫂子送小姑子,就会发财,发很多财。发大兜,“兜”是衣服上装东西的口袋,民间也有用衣服的下摆兜住东西的时候,发大兜意思是,如果用嫂子送亲,婆家娘家都会发财,发很多财。姐姐毕竟是在“外人”,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发财的事当然得用自己人。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你好!
农村的老话俗语很多,一般都是劳动人民生活以及情感的一种体现,大部分老话俗语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很多都富含深刻的哲理,不得不让人由衷的佩服!
农村老话说“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姐送妹,穷几辈”,意思是说姐姐还没有出嫁,先送妹妹出嫁,会影响整个家庭的运势,导致家庭过得非常贫困,“穷几辈”自然有些夸张,这里是指家庭很难富裕起来!我国地域宽广,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婚嫁习俗,像我当初跟我媳妇拍拖了4-5年,一直都没有结婚,原因是姐姐还没有出嫁,因为我们当地认为姐姐哥哥没有成家,妹妹弟弟先结婚,会有长幼不尊,激发家庭矛盾,影响家庭运势!毕竟人们常说“长兄如父,长女如母”,人生大事,需要按照先后顺序来!
“嫂送姑,发大蔸”,哥哥先结婚,有了嫂子,嫂子送妹妹出嫁,家庭的财运会越来越好,“发大蔸”,意思就是发大财,“蔸”就是“兜”口袋装很多钱!这里是指家庭和睦,财运兴旺!一般的家庭,嫂子跟姑姑之间的矛盾都是非常深的,嫂子是娶进门的,而姑姑迟早要嫁出去,两个角色很多时候会因为家庭的地位变动,有很大的意见以及争执!姑姑出嫁,家庭以后就是嫂嫂当家做主,闹矛盾的机会也就更小!嫂嫂去送姑姑出嫁,说明家庭关系处理的比较和谐,一娶一嫁,家庭的运势也会越来越好!
有道理吗?“姐送妹,穷几辈,嫂送姑,发大蔸”,这是农村比较常见的婚嫁习俗,说的是家庭成员的关系,会随着人生大事婚嫁,所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其实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毕竟不可能哥哥姐姐不娶不嫁,弟弟妹妹就不用结婚了!而嫂嫂跟姑姑的关系,并不会因为婚嫁就少了牵连,家庭是否和谐幸福,少不了大家相互包容,理解!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这一习俗也会慢慢被人淡忘!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农资讯分享,可以关注下我,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