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俗语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你怎么看?为什么人会越搬家越穷?

农村俗语“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这里有一个错字,先更正一下,“息”应为“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火搬三道熄,人搬三道穷”。农村俗语又说“人搬穷,火搬熄”。这句俗语体现了我国农耕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的一种保守的观念。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火搬三道未必就熄灭,人搬三道未必就会变穷。只要有好的引火柴,火越搬,说不定越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搬三道,如果找到的工作工资越来越高,一些不值钱的家什,算不了什么,主要是靠以后的收入。收入高了,人越搬越富。现在的人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或者说“树挪死,人挪活”。

现在的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民,拖家带口外出,肯定要在工作单位的附近租房屋住,这就是一个临时的家。原来工作的地方工资低,后来到另一城市谋到一份新的工作,比原来工作的单位工资高了一倍,妻子也找到比原来工作的薪酬要高多了,你说这种情况之下,这个家要不要搬?回答是肯定的,除非脑子有问题,不想改变现状。因此,这家只能是越搬越好,越搬越富。

再说,外出务工的农民,进到一家企业打工,这家企业突然倒闭了,在此打工人家也肯定要搬,而且是不搬不行。要找到新的工作才有收入,才能支付房租和水电费,家里才有钱开支。不搬家才会越住越穷。

现在很多的人理解“火搬三道熄,人搬三道穷”这句俗语时,只是死抠字面意思,不知其中所隐藏的深意。即便是抠住话中的字面意思不放,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火搬三道熄”,从生活逻辑上来说,未必讲得通,有时候火越搬,烧得越旺。

其实,这句俗语说的农耕社会背景下,农村人生活的境况,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我国农耕社会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心思安定,过上稳定的生活。既要有稳定的田园,又要有稳定的房屋居住。忌迁徙,也害怕迁徙。迁徙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房屋和田园都是别人的。封建时代,有“千里土地各有主”的说法。迁徙到一个新的地方后,原住地的房屋和田园都不要了,要新建房屋和购置田园。到一个新的地方,一切从头开始,从给别人家卖苦力开始。

我们现在可以从一些家谱中可以看到,曾经从原来祖居地迁徙到现居住地的祖先,家谱中大多描述了他们当时迁徙的艰难,到新的地方重建家园的艰辛。有的要经过数代的奋斗,才能拥有一片田园,一片新天地。这些有家谱可查的先人,还算是幸运的,一些没有家谱可查的人家,可能也就被历史的风尘掩没了。

旧时,农村主要靠耕地生存,耕地就是命根子。一个农村家庭,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迁徙。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旧时,农村人家认为,迁徙是家业衰败、破落,或者无法在当地生活下去的表现,所以无奈之下才流落他乡。迁徙之路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一个家庭反复迁徙,就像浮萍一样,没有了一个扎根之地,已经是过上流浪的生活了。这样的家庭,自然也就越过越穷,甚至家里都揭不开锅,也意味着家里的灶膛火烧不起来,也就熄灭了。

农村新房建成后,搬进新屋时,叫进火。按农村传统习俗,一般要先把灶王爷和家谱搬迁到新居,然后才能搬其他的东西。进新居的那一天清早,要带着旧灶膛里的火子,还要从旧灶膛点燃火把,以双保险的方式,把火带到新居的新灶膛。因此,农村进新居,俗称进火。由此可见,农村人家,从古自今,把一家之“火”看得多么的重要。

俗语中的“火搬三道熄”,显然是指搬家的时候,搬灶火,搬着搬着就熄灭了。但并非是农村进新居时搬灶火,进火是喜事,是家兴旺的象征,且新灶准备了很好的引火柴,以确保万无一失,灶火只会越烧越旺,家也越来越旺盛。

因此,农村俗语“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指的是居无定所,自己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破败人家,靠寄住别人房屋过日子。人家让你住就住下,不让住,只得搬走,另找房屋居住。这样的人当然越搬家越穷。

当然,旧时农村人家,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一夜之间失去了家园,变得一贫如洗,到处逃难,过着的是“冷灶”,甚至无家无灶的生活,当然也只能越过越穷。

这句俗语带有浓郁农耕思想色彩,是旧时乡土社会意识产物,其思想是乡土的,也是极保守的。如今的农村,再也不是旧时乡土社会思想,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目光也不再盯着农村的家和几亩地,而是把自己融入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因此,“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的思想,对今天的农民来讲已经过时了。

农村有俗语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你怎么看?为什么人会越搬家越穷?

俗语“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也存在着很大的时代局限性。

“火搬三道息”是说正燃烧的火,挪动几次也会熄灭。这里所说的火,一般特指农村过去烧柴的灶火。灶火在一个灶里燃烧的充分,不易熄灭,要分到另一个灶里,热值会损失很多,火焰也会大如前,如果再挪一次,就烧不起来了。

“人搬三道穷,”与“火搬三道息”相比喻是有一定道理,过去人家家底普遍不多,搬一次家不但劳心费力,还会损失不少东西,搬到新家以后还得花钱重新忝置,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搬上几次家,家里有限的积蓄,也会随着搬家的次数逐渐耗尽。本来富裕的日子,也会紧巴几年才行。

常言说:“人往大处看,鸟往亮处飞,”人要搬家自然有他要搬的道理。“人挪活,树挪死,”一个家庭贫富是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搬家並非是唯一绝对因素。

所以“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这句农村俗语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农村有俗语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你怎么看?为什么人会越搬家越穷?

有书君认为农村俗语“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放在古代农耕社会是至理名言,时过境迁,这句俗语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似乎淘汰出局,不太适用了,但只要细想一下,它对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还是有一定启迪的。

先说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字面上的意思,在这里三是虚数,指多次,息应该是通假字“熄”,指熄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火多次搬动便会熄灭,人多次搬家就会越搬越穷。

意在告诫人们生火时不要搬动柴火,否则火熄了又要重新点火,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人不要老是去搬家,穷折腾,安稳度日才是正道,否则会越搬越穷,得不偿失。

那么为什么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呢?

火搬三道息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火做饭用的是山上打来的柴火,人们打好灶,灶上面放着铁锅,用来煮饭,或者是炒菜。

人们只有不断地往灶里添柴火,火柴会烧的旺旺的饭菜才会熟,如果老是把那些柴火搬来搬去,火势会越来越小,过一会柴火就会熄灭。

这样又要重新生火,非常的麻烦,古代用钻木取火,碰石取火,非常费劲,半天都打不着火,即便后来有了火柴,要重新点燃,也费老鼻子劲。

所以古人根据生火做饭的生活经验总结了俗语“火搬三道息”,告诉人们别总去拨弄烧得旺旺的火,火被多次搬动便会熄灭,重新生火费时费力还费柴火,吃力不讨好。

人搬三道穷

在古代社会,没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搬家得靠肩挑手扛,靠马车搬运,搬家时,不但费时间,也费劳力,如果请人搬运,要出工钱。

而且家里的重大物件是搬不动的,大多数人家搬家,只能搬动几个大箱子和几个大麻袋,至于大件的衣柜,装米的大木桶,床,桌椅板凳等大都只能留在原地。

然后到了新的居住地,还要重新添置这些东西,自然花费不小,很显然日子可能就过得更贫穷了。

更重要的是古代农耕社会,主要靠在田地、菜地里种庄稼种菜为生,而这些东西要去别的地方添置,那得花费全家多少积蓄,更何况来到一个新的地界,人生地不熟,重新打拼世界,日子越过越艰难可想而知。

所以人们根据当时现实的生活状况,总结出了俗语“人搬三道穷”,告诉想搬家的人别瞎折腾了,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比多次搬家强多了。

“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在农耕社会确实像至理名言,可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似乎无用武之地,被淘汰出局了。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人们的生活不再是山上砍柴, 灶台生火做饭了,我们煮饭做菜用的是电饭煲,液化气灶,微波炉,电磁炉,那些火已不是柴火,也就不存在搬动一说了,所以“火搬三道息”这句俗语看似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发家致富,大家日子越过越好,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从老旧土的房子搬进高大上的砖瓦房,小房子搬入大房子、别墅,农村人搬入城镇,县城的人搬进市里省里,搬家已经习以为常,有了汽车,有了火车,有了搬家公司,一两天便能搬好家,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人搬三道穷”貌似已经成了老皇历,被现代社会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完全不适用了。

农村俗语“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有着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越来越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像不太适应现代社会了。

然必卵。“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也没扔进历史垃圾箱,反而为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告诉我们在做事时不能像搬柴火搬家那样三心二意,一会儿一个主意,朝三暮四,朝秦暮楚。

“立长志”比“常立志”更重要。做一件事就得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才能有所进步,有所作为。

“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也启迪我们年轻人在找工作时不要像挪火搬家一样,没弄清状况和做好长远打算就频繁地跳槽,总是浮躁地认为下一个工作会更好,总是静不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到极至。

不断地频繁跳槽要重新适应新的工种,要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从零做起,倒不如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擅长的工种做到精益求精。

因而“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在启示人生,授人道理方面是永不过时的。我们应该从农村俗语中借鉴对我们有益的精华,引导我们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农村有俗语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你怎么看?为什么人会越搬家越穷?

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这话在旧时代是有一些理,现是新时代,就显得有点过时,理不足了。火搬三道息不假,人却是越搬越富了。不是有树挪死,人挪活吗?现在真的不是越搬越穷,而是越搬越富,搬家成了时尚,一次比一次好,这是新时代的特点。

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这是比兴说理,三道既可实指三,也可虚指连续多次,搬是挪动移动。火连续挪动多次,就会一次比一次差,甚至熄火不燃烧了,由搬动火之理来喻人搬移之理,说明人搬移多次也似搬火一样,会一次不如一次,越搬越差,人越搬越穷的。众人拾柴火焰高,柴多火旺,搬移挪动之后是会差些,燃烧得不好的。过去人落后,交通不便,人搬家确实不易,搬一次穷三年,连续搬移,确会越搬越穷,如搬火一般,常搬会熄灭掉。这是在说明:要火旺就不要轻易搬动,特别是连续多次搬更不好,搬来搬去会弄熄灭掉的;要人富也同此理,不要轻易搬家移居,把心思花在连续搬家上,会一次不如一次的,在搬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要再恢复就不容易了。

时代不同,人物也大异,不应死执一理,要灵活变化,不可机械教条,不是也有俗谚说,树挪死,人挪活吗?人与物是有不同的。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人往好处走,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物是有不同,不可一律同理。何说过去不同今日,不应固守死理,而应活学活用。今虽有穷搬家,富迁坟理象,人不动不搬不灵活真的不好,看看,时下多少人是越搬越富了,不是穷了。所以这话用于今日,不全对了。

农村有俗语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你怎么看?为什么人会越搬家越穷?

有道理。还有一句老话“一搬穷三年”,在一个地方住久了,许多生活的家伙式都添置齐了,不管是常用不常用的,一搬家,肯定会丢掉一些东西,再想用,就得重新添置

农村有俗语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你怎么看?为什么人会越搬家越穷?

农村有俗语说“火搬三道息,人搬三道穷”,你怎么看?为什么人会越搬家越穷?

我们当地有句老话叫做“武大郎搬家,越搬越穷”,说的就是搬家会导致钱财损失。农村人常说,“穷捣登”就是这个意思。

人搬三道穷

一般来说,人如果在一个地方过得顺风顺水的,就不会考虑到重新换个地方住的。所以这搬家是觉得在那个地方住的不如意,或者找人算了算,才会另寻住处。

大家应该有过搬家的经历吧,每当要搬到一个新地方的时候,必然要舍弃一些旧的,用的久了的东西,到了新房子后,再花钱添置些新的用品。还有一些用品,搬家的时候不小心磕了、碰了的,也要重新花钱维修或置办,无形中增加了一些计划外开资,所以人们会认为越搬越穷。这句老话里的“人搬三道穷”,并不是说只有搬三次,才会导致贫穷,这里的三并非特指固定数。

火搬三道熄

大家生火的时候,都知道这火越生越旺。平日里农村烧火做饭都用柴火,刚生火的时候,有时候柴火难以点着,需要用一些容易引火的材料来帮忙。等到烧起来的时候,那锅灶也都温度升上来了,周围的潮气也被火烘干了,自然越烧越旺。

农村人比较节俭,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两个锅台,东西各一,难免有时候两个同时使用。农村人过去点火用的是火柴,为了节省,另一个锅灶生火的时候,就会从另一个灶膛里取一些柴火,去引燃另一个锅灶里的柴草。虽然距离不长,但是从这边掏出来,拿到另一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本烧的旺旺的柴火,离开火堆,火势就会变弱,有时候遇到点儿风,就熄灭了,还得过来再掏。

如此往复几次,甚至拐离的原来的灶里的火势都危危可及,需要赶紧添柴,拉着风匣,将火势“养”起来。这种情况,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们应该都有过亲身感受。更别说,这整个火堆搬来搬去了,火堆搬到另一个地方,周边温度、湿度等问题,势必影响火势,所以说,火搬三道熄。

这句农村老话在过去那个年代,分析起来很有道理的。但是挪到现如今的社会,就有一些过时了。如今人们乔迁新居基本上一点儿旧东西不带,全部换成新的,况且现在农村引火也比原来方便的多了,生活条件好了,有专门的点火器或者打火机,再也不用来回用柴草引火。你对于农村的这句老话“人搬三道穷,火搬三道熄”是怎么理解的?欢迎留言补充,发表你的观点,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