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喜鹊,讨厌乌鸦?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喜鹊,讨厌乌鸦?这种文化现象,是因为黄河流域文化受南方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中国人历来认为,黄河流域文化影响了南方文化,南方文化很少影响黄河流域文化。而真实的历史是南北文化是相互影响的,鸟文化就是南方文化影响黄河流域文化的一例,除了喜鹊和乌鸦的文化,还有傩(鸟神)文化,这里按下不提,到以后的文章再说。
(乌鸦)
北方曾有“乌鸦报喜”之说中国唐朝以前,黄河流域的人们喜欢乌鸦,是吉祥和预言作用之神鸟,称为“乌鸦报喜”。晚唐唐代志怪小说家段成式的作品《酉阳杂俎》还说“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这是说的是人临出门时,听到乌鸦,为多喜之兆,与后来民间的民俗恰恰相反了,后来的人们出门时听到乌鸦叫时,认为将有灾祸降临。宋朝以后,乌鸦逐渐被中原民间赶下神坛,成为“乌鸦报灾”,与“夜猫报丧”的猫头鹰并列为全国民间两类最不吉祥之鸟。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太阳是金色的三足乌鸦,历史传说“乌鸦报喜,始有周兴”。古代著名史籍,如《淮南子》、《左传》、《史记》等都有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尚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喜鹊)
民间对喜鹊和乌鸦喜恶,南北民俗曾经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古代黄河流域传统民俗文化中,把乌鸦视为喜祥的神鸟。与此相反的是,喜鹊则被视为是非鸟,喜鹊是黄河流域讨厌的鸟,是不吉祥的鸟。而历史上恰恰相反的是,唐宋以前,南方就一直把喜鹊当成吉祥之鸟,把乌鸦当成不祥之鸟。
南宋人薛季宣所著的《浪语集》中的卷一《信乌赋》:“南人喜鹊而恶乌,北人喜乌而恶鹊”。同是南宋人洪迈著的《容斋随笔》卷三:“北人以乌声为喜,鹊声为非,南人反是”。
从这两个人的作品中可看出,当时南方与北方在喜鹊和乌鸦的民俗文化现象是截然相反的。
[民间剪纸:喜(鹊)上眉(梅)梢]
北方民俗是如何将乌鸦拉下神坛的?那么北方民间是如何受南方民俗的影响,而彻底转变对喜鹊和乌鸦的态度的呢?
主要原因是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北方士族南迁,建立南朝诸政权,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其中影响最深的,是带有南方文化色彩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牛郎织女整理成文字,并进一步加工,形成了优美动人的爱情神话故事。
牛郎织女故事雏形最早见于《诗经》。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史籍《汉书·地理志》,其地点在岭南一带。南朝(梁)时的荆州人宗懔,著有《荆楚岁时记》一书有这个故事。同样是南朝(梁)时的文学家殷芸著有《小说》一书也有这个故事。特别是殷芸所著的《小说》中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节选)
这段古文字有点深奥难懂,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译成现代汉语的大概思意是:
“入秋之后的第七天,喜鹊头顶上的毛无缘无故地脱了。传说就在这一天河鼓(在牵牛星之北。一说即牵牛星)和织女相会于银河东岸的时候,使唤喜鹊搭成桥梁,然后从喜鹊头上走过去,这样,喜鹊头上的毛就被踩脱了。”
(牛郎织女相会图)
宋元时期,民间戏曲进入爆发期,牛郎织女故事被搬上舞台,经过文艺加工,“涉秋七日”演变成“七夕”(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因为从时间上来说入秋的第七天当然不是七月初七,是后人所改形成的一种民俗。牛郎织女相会的地点也改了,由东岸改成了鹊桥之上,喜鹊为爱情搭起的鹊桥深入民心。
这样,原来在北方民间不招人待见,被认为是非之鸟的喜鹊得以翻身,成了北方人最喜欢的鸟,乌鸦从此走下历史神坛,成了人们讨厌之鸟。
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讨厌乌鸦不过,乌鸦被人们赋予的文化形象并非所有中国人(民族)都讨厌。例如:
我国东北区域,满族先人把乌鸦敬为预报神喜神和保护神;
我国西南区域,西藏和四川的一些地方,人们把乌鸦作为神鸟来崇拜;
我国中原区域,武当山为道教宗祠,把乌鸦奉为“灵鸦”。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喜鹊,讨厌乌鸦?
在生活中和千年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喜鹊看作是益鸟,它不危害人类所以千年来人们称喜鹊为吉祥鸟,它叫声优美动听,俗话说″喜鹊叫好事到″的传说,鸟鸦就不同了,它的叫声特别难听,又是害人的鸟,所以人们喜欢喜鹊,烦乌鸦的传说形成。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喜鹊,讨厌乌鸦?
先了解一下喜鹊和乌鸦:
喜鹊,鸦科鹊属动物,其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喜鹊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
乌鸦,鸦科鸦属动物。 乌鸦为雀形目中体形最大的鸟类,体长50厘米左右,全身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故名;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长喙,有的具鲜明的白色颈圈,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鼻孔距前额约为嘴长的1/3,鼻须硬直,达到嘴的中部。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次生杂木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类型中,尤以疏林和林缘地带较常见,性格凶悍,富于侵略习性,常掠食水禽、涉禽巢内的卵和雏鸟。
下面正式解答这个问题:其中,文化占了绝大一部分。
事实上,在唐代及以前的事情,乌鸦也被认为是吉祥的鸟。古人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传说,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自唐代以后,乌鸦主凶兆的说法开始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尽管如此,“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儒学思想仍然在流传。《本草纲目·禽·慈鸟》:“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而在清朝时期的东北,乌鸦被捧为保护神,部分西南地区的人也把乌鸦视为灵鸟。可见,我国古人确实讨厌乌鸦,但还没有到排斥憎恨的程度
下面来看看喜鹊:
与乌鸦不同,喜鹊在中国全程都是被捧上天的存在。从汉、晋、唐、宋、元、明、清都有可以证明喜鹊主吉兆的文字。
苏轼《喜鹊》:喜鹊翻初旦,愁鸢蹲落景。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牧童弄笛炊烟起,采女谣歌喜鹊鸣。繁星如珠洒玉盘,喜鹊梭织喜相连。我国古代还有“鹊桥”和“喜上眉梢”的传说。
此外,习性也占了大部分。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为喜鹊。”喜鹊声音婉转嘹亮,让人听了很舒服,相反,乌鸦呱呱的叫声使人感到晦气;喜鹊成双成对地在田间草地上跳跃追逐捕食害虫,而且不会回避人类,使人们认为它是天上的仙鸟。乌鸦喜欢食腐,它可以闻到人或动物临死前散发的气味,因此它经常在百岁老人去世之前出现在该人家中。久而久之,人们便认为它是不吉利的鸟。
结语:其实,乌鸦和喜鹊本身都不存在吉利或者不吉利的说法,都是人所认为的。“感时花溅泪”,花没有泪腺,又怎么会流泪呢?是人在流泪,把情感转移到花身上,认为花在流泪。乌鸦和喜鹊也是一样。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喜鹊,讨厌乌鸦?
简评~喜鹊和乌鸦都是“鸦科类”飞禽就不必深究,单从片面体貌和它们的叫声区别:
喜鹊黑白色相间泛紫色七彩光泽,闪跃耀眼,叫声轻巧软转,悦耳动听,古传其美名叫“喜鹊”,逢有吉喜好事,遇喜鹊叫或见喜鹊乃是大吉喜庆之兆;
乌鸦浑身墨黑,体貌不扬,叫声“哇、哇”刺耳难听;逢有吉庆喜事听乌鸦叫心境不爽,预兆不吉。这也是因为古传过来与对乌鸦反感心理有关系。
如果古传把乌鸦说好,把喜鹊说坏,那还说不定反感乌鸦,对吧。人生在世古传的事物心理代表自然界物象给人们有点小小启示吧。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喜鹊,讨厌乌鸦?
喜鹊是一种吉祥鸟,被认为是吉祥和福气的象征,但是乌鸦则没有这种待遇,这是人们对自然界事物观察中,结合自身的生存状态,逐渐梳理出来的一些规律。
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喜鹊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能够预示吉祥喜庆的神鸟,比如喜鹊立于梅花枝头,人们将其称之为喜上眉梢,在画家的素材中,喜鹊也经常出现。民间故事中,七夕节时牛郎织女相会的途径也是鹊桥。有的地方民俗中,在除夕夜(有的是大年初一早晨)点燃从树上取下的喜鹊窝,寓意来年生活喜庆快乐,时代进步了,人们也意识到,这种习俗会破坏鸟类的生存环境,影响生态,所以现在被禁止了。
喜鹊是自然界的建造师人们喜欢喜鹊可能也因为它在鸟类中属于比较聪明的鸟,比如在搭建自己的居所上就技高一筹。喜鹊的窝一般搭在树枝丫上,也有的是在电线杆上高处,刮风下雨一点都不影响它的稳定,粗细不同的树枝交叉重叠,且有一定规则,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够在狂风暴雨中丝毫不受影响的原因。而且,鸟巢的建设还将就尊卑上下,鸟王的居所周围一般都会有几个负责警卫工作的鸟巢,这应该是喜鹊的管理系统。
恒定如一的品格值得人类学习庄子提出过万物齐一的道理,生老病死就像四季变换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他保持了一种不悲不喜的生存状态。喜鹊这种生命形式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声音似乎永远都是一个音调,一直保持不变,从生到死它都保持一种恒定不变的声音,这种装态正好切合了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坚韧恒定的品格。喜鹊从来都是清脆的叫声给人带来欢喜吉祥的期盼,这是多么美好呀。
这是生命形式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人们的愿望总是喜欢通过自然界事物的变化规律象征性地呈现出来,所以喜欢喜鹊。但是讨厌乌鸦一定也有其道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