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农村。

农村老人去世后要“烧七”,一共有七个七,各个七的讲究,因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讲究也不太一样。

本账号于今年6月16日回答了《民间流传的「头七」之说怎么来的?》,讲了七七及烧七的来由,有兴趣的读者可关注关山听风账号,阅读这个问答,并有大量的民俗文化问答。上篇中已说明的问题,在本文中就不再赘述。

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

初丧的老人下葬后,民间多以七数为期,逢七必祭,也就是逢七上坟祭扫、烧纸。“七”在民间通常表示阶段性,以七七四十九天为终局。我国民间的这一传统习俗很久以前就有了,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习俗。我国的《北史》、《魏书》、《北齐书》等诸多史料都有记载,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徐复祚的《村老委谈》及朗瑛《七修类稿》等都有详细记叙。可见烧七的习俗从古到今,均为民间重视的一种重要祭扫、烧纸习俗。

这些史料各有各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古代的时候,七七的习俗在民间就呈现了多样性,有招魂说、复七说、祭奠说、扫墓停工说等等。而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古代人认为人死后可以复阳,亲人逢七祭扫(没有发明造纸以前,只祭扫不烧纸)时,是为了祈求死者还阳的意思,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死者还不了阳,活在人世间的亲人也就无可奈何。至此,祈求死者还阳的祭扫行为也就告一段落,不再逢七祭扫了。

七七中的每个七的讲究

我国民间,大体上说是逢七必祭,这是古俗如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地方不同出现了不同的习俗和七七中的禁忌。也就是说,民间并非都是逢七一定要祭扫,也有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下面就例举一些地方不同的烧七习俗。

河南一带在祭七的时候,有避子嗣的说法。比如说,去世的老人,如果只有一个儿子,那么一七就不能祭扫,如果有两个儿子,二七不能祭扫,以此类推,直到五七为满。

河南、山东、浙江等许多地区有逢“四七”不祭扫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主要是忌讳“四”,估计因“四”与“死”为谐音字,民间以为不吉利。

山东、河南一些地方还有“犯七”之说。“犯七”指的是逢七祭扫、烧纸的日子,正好与农历中的初七、十七、二十七这种带七的日子碰到一起,这些日子称为明七。还有农历的十四、二十一、二十八,能被七整除的日子数字,称为暗七。当地民间习俗认为不吉利,叫做“犯七”。因此,逢明七和暗七,都不能上坟祭扫。

民间都很重视五七的祭扫。五七的扫祭时最为讲究的是,儿女必须做水饺祭祀,按死者的年龄一岁包一个水饺,只能多不能少。祭奠完以后,必须在坟前吃完,决不可剩下,尤其不准带回家里。还有很多地方在五七祭扫的时候,亲戚也一起参加,非常隆重。很多地方虽有七七之说,但烧了五七后就算满了,也就是烧七结束。

有些地方烧六七,祭扫的祭品由女儿制作。如果没有女儿,侄女愿意承担也可以,但不是硬性的。民间有俗语:“说一千,道一万,单等女儿摆筵宴”,说的就是六七的祭扫。

河南、江苏一带,在整个七七祭扫期间,忌讳用面条祭祀。民间认为面条像类似绳索,亡灵见后会心里不安。

以上就在地方民俗上有代表性的习俗,由于我国民间民俗文化呈多样性,关于烧七还有很多地方习俗,说得不到地方,希望读者留补充。

本文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禁忌》 任聘著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民间流传的人死后烧七个七,究竟是指哪七个七,又有哪些历史渊源和讲究呢?

人死后烧七个七的历史渊源

在古代较早的时候,判断一个人是否死亡,基本采用“手指探鼻息之法”,也就是将手指放在人的鼻孔下方,感觉有没有气息。一旦发生没有进出的气息,便视为死亡,并会即时下葬。

但是,后世人们都知道,鼻孔没有气息,并不等于死亡。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神医扁鹊的一段经历,才使人们改变了这一人死即下葬的习俗,并因此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路过虢国时,正赶上太子大丧,经询问老百姓,才知太子身体一直都很好,但不知什么原因,就突然暴毙了。

好奇之下,扁鹊根据老百姓的讲述,对太子的症状推理一番后,竟然发现太子可能并没有真死。于是,扁鹊急忙赶到王宫说明来意。

当时,国王正因“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悲伤之时,听闻神医扁鹊来意,立即命其检查太子的“遗体”。

随后,扁鹊拿出针石刺激太子身上的穴位,片刻功夫,太子先是手指动了动,接着又慢慢睁开眼睛醒了过来。

因此,扁鹊活死人的神医之名迅速传遍了各列国,而这一天正好是太子“死亡”的第七天。

自此,人死后在第七日会有机会复活的说法便在民间流传了下来,而停尸七日后入棺下葬也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

后来,有了烧七个七的习俗后,这七天便被人们称为头七或一七。

那么,另外六个七又是怎么来的呢?

到了南北朝时期,每遇丧事,大户人家因修建大型墓室造成灵柩长时间停放,这才逐渐兴起了超度亡灵习俗。

而在这一习俗中,某些教派为了提升自身在民间的影响力,以便收取更多的香油钱,便将六道轮回的传说融入了烧七个七的丧葬习俗中。

人死后烧七个七的文化渊源

传说,在某个教派中,“七”既指“东、南、西、北、上、下、中”的周天全方位,表示圆满和吉祥之意,也表示一个轮回。

因这一传说,据说在一些大户人家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烧七个七天的丧葬习俗,而七个七天则表示人死后需过七关,才能进入回轮,转世投胎。

第一关:离别关,又称“一七”或“头七”。民间传说,人死后的前七天灵魂会出现在亲朋好友居住的地方,向亲朋好友告别。

在网上,还有人表示,曾听到去世亲人的说话声。所以,“头七”亲人主要准备丧葬用品。同时,还要准备一盏长明灯,最好是铜油灯,以方便亲人复活时的行动。

第二关:恶鬼关,又称“二七”。告别仪式结束后,阴差(牛头、马面,或黑白无常)就会出现,将去世的亲人带走。

在这一关,为防止阴差在路上为难去世的亲人,家人每天都要给去世的亲人烧纸钱了,以便路途使用。

第三关:鸡鸣关,又称“回魂夜”或“三七”。阴差带着去世的亲人到城皇庙办好“除阳籍”、“入阴籍”的交接手续后,阴差会放去世的亲人回家做最后的道别,但鸡鸣前必须回到城皇庙与阴差汇合,然后踏上黄泉路,前往阴间。

如果,鸡叫前不能回来,就会变成孤魂野鬼,无法进入六道轮回投胎转世。

据说,在三七期间,有些家人会在门窗部位撒上草木灰,并能看到草木灰上的奇怪脚印。

因为,三七是家人与亲人最后的道别日子。所以,家人都非常重视,孝子贤孙几乎都是在灵柩前守夜到天明鸡叫。

第四关:饿狗关,又称“黄泉路”或“四七”。虽然,在前往的黄泉路上有阴差相伴,但也会遇饿狗挡道,一旦无法赶走饿狗,就不能按时赶到鬼门关,同样无法进入六道轮回转世重生。

但是,在这一关,每顿饭前,家人都会在灵柩前献饭,就是为了顺利经过饿狗关。

第五关:鬼门关,又称“五七”。《西游记》第十回写道,唐太宗:“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门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当去世的亲入时入鬼门关后,就真正的阴阳两隔了。

第六关:望乡关,又称“六七”。古诗云:“待到儿孙还恩日,一捧黄土永相隔,望乡台上风凄惨,奈何桥上无奈何。”进入鬼门关后,去世的亲人在阴差的带领下会来到望乡台,让去世的亲人对生养自己的家乡做最后的惜别,以表示阴间的慈悲为怀。而在浙江一带,还有搭设望乡台的习俗,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物,上面罩把伞。

传说,在六七只要家人在给去世的亲人烧纸祭祀,去世的亲人就能看到家人。所以,在六七也必须要烧纸的。

第七关:轮回关,又称“孟婆关”或“七七”或“断七”。下了望乡台后,就会继续向阴曹地府前进。但是,在进入阴曹地府前,还要经过奈何桥,喝一碗“孟婆汤”,忘却前尘往事,然后才能进入阴曹地府,转世投胎。

到了断七,家人便开始着手去世亲人入土为安的相关事宜。同时,断七也是在提醒后人,人死如灯灭,应从悲伤的情绪中振作起来,珍惜当下的生活。

其实,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传说和迷信罢了,不可轻信。

人死后烧七个七的讲究情况

在古代,人死后能做到烧七个七的,基本都是大户人家,而多数平民百姓最多只能做到烧一个至三个七,而内容也是五华八门,各有不同。

头七,入殓前准备好长明灯,一般都是可添加香油的铜油灯,以期待亲人复活时照明。同时,搭建灵棚、设灵牌,摆祭品,焚香明烛,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开始朝夕守灵,并向亲朋好友报丧。

二七到断七期间,跪在灵前的孝子贤孙向前来祭祀的亲朋好友叩谢回礼。同时,烧纸、献饭食(包子、面条、饺子、面鱼、饽饽等),并保证灵案上的香火不断。

但是,在北方一些地方,二七又指儿七,所以只有儿子辈才能进行祭祀,而三七、四七、五七就没有太多讲究,除家族的子孙辈、侄孙辈外,远亲近邻都可前来祭祀。但是,在江浙一带,六七还有留七的意思,在这七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要留下一同参加祭拜。

断七,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后七天,苏州一带有做道场法事的习俗,美其名曰“保太平”。不过,在断七的最后一天,也是去世亲人的下葬日,最为隆重。在这一天,亲朋好友都会到场,抬送棺椁前往坟地进行安葬。送葬途中,有些地方的长子会将烧纸的火盆摔于出村的十字路口,而安葬期间,孝子贤孙会焚烧纸钱以及各种纸品等,称为“化库”。

此外,烧七个七期间,在北方一些地方,还会在灵堂的醒目位置贴一张禁忌告示,那天女人需要回避,那天哪些相冲的相属需要回避等。

以上这些,虽多源自于民间传说,但也只是陈规陋习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人们并不提倡,而这一所谓的“烧七个七”的习俗在后世也已基本绝迹。

图片来源网络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人生在世几十年,历经辛苦离世间。化为尘土化为烟,亲人谁不泪涟涟?

人来世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只有光阴几十年,人生下来眼晴鼻子嘴巴,五官面相就形成了"苦"字形。一个人十月怀胎从娘中的腹中呱呱坠地,父母把你当着宝贝关爱呵护你,到了八岁让你入学读书,十年寒窗步入社会,父母也关心你,为你建房,娶妻生子,光宗耀祖,奉献精力。你和儿女大了,父母老了,撒手离开人间,父母就是我们的恩人,去世了谁不痛断肝肠,泪如泉涌。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忠、孝、礼、仪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一个人去世烧七的习俗也从古时流传下来。在农村有这样的习俗"烧七",烧七是这样算的,从亲人离开我们的日子算起,每七天就要上坟绕纸祭祀亲人,烧七时子女亲人都要穿上白色孝衣,走到坟前烧纸祭祀,每七天一次都要这样做,以缅怀逝去的亲人,到了"六七"四十二天,是亲人出灵的日子,人们把家中每天祭祀的灵屋烧给亲人,这叫"出灵",出灵后还有一七也要烧纸,这样七七四十九天,亲人的灵魂就远离了我们去了天堂。

七七烧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还没有完结,当年的清明,春社(春分前后,秋社(秋分前后),我们也要上坟祭祀亲人,春社、秋社祭祀后,百日也要上坟祭祀亲人,百日是从亲人离开我们之日起满一百天的日子。第二年春社、秋社也要上坟祭祀。亲人去世后第一年春节要张贴绿纸对联,第二年春节贴黄纸对联,第三年春节才可张贴红纸对联。守孝三年后,我们每年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冬至节、春节,都要上坟祭祀故去的亲人。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今日头条创作者:何满贵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在我国民间对丧葬习俗很重视,特别是农村,亲人去世后有很多的讲究,不但要烧七个七,还有百日、头周年、三周年、立碑、生日等等祭奠活动仪式,这都是从古代遗传下来的孝道礼仪,亲人死后,为了减轻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家属的压力所以一周为一期,现在已经改为烧四个七,即头七、三七、五七、尽七。听说人有灵魂,死后第七天要回家所以要烧头七纸。三七是金鸡关,也就是人死后第三个七天要烧纸,五七是阎王关也要烧纸,尽七是最后一关也就是黄泉关,到了黄泉死者才知道自己经死了,这一天更要烧纸。七七烧纸不但是祭拜悼念死者也是为生者的心灵安慰。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大家都承认人生在世不容易,可其实去世后也是很麻烦的,不知去世之人是否知晓,但活着的亲人继续忙活着,烧七烧八,规矩也不少,特别在我们农村,今天山村梅花来分享一下我们这与烧七有关的讲究。

第一,人去世后要烧七个七,有地方也称是“做七”,烧七原因说法不一,我理解如下。(1)人咽下最后一口气,灵魂便要踏上一条不归黄泉路,在这路上也是不平坦的,传说人都有三魂七魄,每七天遭受一次痛苦,散去一魄,一年散去一魂,亲人为了让其有力气承受且顺利到达波岸,就每七天为其送些吃的和钱财,就有了“七期”与“三周年”。(2)当我们失去亲人时,都会经历那种撕心裂肺的疼,通过烧七,每七天到坟上哭一下,诉说一下思念之情,七七过后是烧百日,再是烧周年、三年,随着时间推移,活着的人慢慢接受亲人去世的现实,渐渐从悲伤中走出来。

第二,在我们这烧七讲究也很多,一七、三七较大,五七最大,这三个七亲戚朋友一般都去坟地祭祀。二七、四七、六七属于小七,白己直系亲人参入祭祀。而且对于有身孕或七岁前的孩子是不参入这些活动的,特别是头七前,太小的孩子不可接近去世人呆的房屋,传说去世之人的魂魄还在房屋周围游荡,过了头七之后,就会登上望乡台,开始黄泉路之行,一去永不归来。

梅花人过半百虽不是迷信之人,但也真真祝福那些早走的亲人们,希望在天堂不再受疾病折磨,忘记一切,快乐每一天,我们也会好受一些。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在农村,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各个七有什么讲究吗?

这是农村地方风俗文化,是老辈人传承下来对去世人的缅怀和纪念,是期盼亲人能够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能够过好,更是期盼亲人早日投生的一些仪式。

曾经听老人说人去世以后,魂魄可以在人间转悠七七四十九天,有什么牵挂的事情可以在四十九天里看看,或者解决。

从一七开始烧,每一个七子女亲人们都要按照规矩摆供,就是给逝去亲人送饭吃。

一七,是水饺,一七里亲人会包几个素馅水饺,在坟前摆供,碗里盛装三个,然后烧纸钱时把饺子倒进入一起烧掉。

二七,是面条,面条意思是亲人在接近半个月的日子里开始倍加思念亲人了,面条是绑腿的。

三七,三七饽饽圆上圆,这三七上做的饽饽必须是圆形的,在我们这里它叫光头饽饽。

四七,荷包蛋,到了四七,只需要打个鸡蛋水放在碗里,然后还是摆供,焚烧。

五七,五七是大七,是和一周年忌日,三周年忌日并列大的烧七日,这回就要很正规的做大枣饽饽。

六七,六七包子,家里有闺女的,六七上的包子是闺女包的。

七七结束,七七可以做前面所有七里任何一种吃食。

所有的七里,主食是饺子、面条、饽饽等,不仅仅只是这些东西,每个七还要摆供鸡鸭鱼肉,还有水果,最后一律都是往烧的纸钱里样样丢一点。

七个七里,只有五七要伺候宾客,五七摆酒席得摆很多桌,其它七都不算重要,只要最亲的亲人去烧七就可以了。

但是农村有个说辞,就是无论儿女有多孝顺,或者家里只有一个孩子,都不可以所有七都去,必须露一个小的七,据说七七都去的话,会被死去的亲人惦记着,对活人不好。

农村里有亲人去世,七个七都是按套数做的,还有各种纸扎的器具,在我们村里,这些已经被限制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