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着奇怪习俗,做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己做,这是为什么?
农村做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已做寿木,这种习俗一点也不奇怪,自有他们的规矩和道理。
寿木,又叫棺材、老木、老屋、寿材等,是人走到终点时要带走的最后一件世上的东西。旧时做寿木是非常有仪式感的一件大事,各方面者十分讲究,其禁忌也比较多。比如动工的时间一般选在上元节(正月十五,亦称元霄节)和中元节(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鬼节),这两天是不用看日子。如果在其他的月份和日子动工,是要请算命先生挑选吉日。做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已做寿木,其实就是历史上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禁忌。
(古代做寿木雕塑展)
鲁班行内规矩事实上,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习俗,并非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已做寿木,只是一些主要的环节自己不能做而已。寿木之所以称老屋,木工制作的规矩和修建房屋的规矩是相同的。做寿木也好,修建房屋也好,木料(旧时大多数地方是木房或砖混结构房子)备齐以后,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动工,民间称“发墨”,修建房屋时,挑选吉日吉时,在一根正柱上用墨笔划线,并在柱子上打墨线,然后动一下斧子和刨子,木工师傅一边做一边讲一些祝福的吉言。做寿木也是一样,挑一根寿木底板正中的一根木材(一般底板由三根木头拼成),用墨笔划线、打墨线、动斧子、下刨子、讲吉言等。“发墨”就等于正式动工了,如果木工师傅生意好,接的事多,只要是主人家的房子和寿木不急着要,可以空一段再来做也无妨,无需另选日子,木工师傅可随时入场。
(农村做寿木实景)
民间把“发墨”的木工师傅称为掌墨师傅,只有获得掌墨师傅的资格的人才是鲁班师祖的真正传人,称鲁班弟子。按鲁班行内规矩,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鲁班弟子自家的修房屋和做寿木,“发墨”自己不能做,必须要其他的鲁班弟子来做,不然就是蔑视鲁班行内无人,不讲行规,抢其他鲁班弟子的生意。从此以后,这样的鲁班弟子在行内威信全无,民间也不信任,自己也就无活可干,无法再靠手艺维持生活。
请别的鲁班弟子“发墨”,鲁班弟子是可以参加自家修房屋和做寿木的木工活,即使你的手艺再好,在行内的威望再高,也只能当下手,也就是帮忙。
民间孝道讲究百善孝为先,孝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旧时,农村认为父母在世的最后需要,应由儿女来操办,这就体现了孝,也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礼制。寿木和寿衣服、寿被等父母百年后事的准备,理应以儿女为主操办,如自己准备,人们认为只有无后的人才这样做,对子女的预兆不好,也恐被人讥笑。
(传统木工师傅)
儿女给父母百年后事的准备是有明确分工的。儿子主外,即负责为父母做寿木及墓地的选择,女主内,即为父母负责做寿衣服、寿被、寿鞋帽等寿木内的东西。旧时农村做寿木时,一般过了寿年即可以做寿木了,也就是说满五十岁后就可以做寿木,妻子从丈夫,一般是夫妻的寿木一起做,哪怕妻子小十多岁也是如此。而现实中,很多儿子不太管事,或者儿子小不太懂事,做寿木时,实际是自己筹划和操作,但做的时候还是以儿子的名义。这也就是为什么鲁班弟子不给自己做寿木,而是请木工师傅做的原因之一。鲁班弟子给自己做寿木,人们认为他无后,民间称“自己死了自己埋”,只有鳏夫才有这样悲惨的结局,这是旧时人们最忌讳的事。
同样的道理,旧时,寿衣服、寿被、寿鞋帽等都是女儿亲手缝制出来的(现在可购买,过去农村则要自己做),母亲也不能亲手缝制。如果没有女儿,就由儿媳妇缝制。因此,旧时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自己儿女双全,认为这样才算最圆满的家庭。
(寿被样式)
农村做寿木的手艺人随着时代的变化,习俗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也开始自已做寿木了。这种变化主要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殡葬制度改革后,各地丧葬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固守传统思想。因此,如果现在一些地方的木工师傅自己给自己做寿木,一点也不奇怪。
在农村有着奇怪习俗,做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己做,这是为什么?
如今做寿木的手艺人在我们这边已经不太多了,寿木也就是棺材,我们这边早就已经实行火葬,用不着棺材,一般都是在实行土葬的地方才有打棺材的手艺人,像题主说的这种手艺人不给自己做寿木的奇怪习俗,我们这边没有,先说一下我们这里的讲究吧。
在过去需要做寿木的时代,手艺人并非不给自己做,而是会精心给自己打造一口好的棺材,当然了是有年龄差异的,一般年满60岁的老手艺人才会为自己准备好棺材,用农村人的说法是,在活着的时候亲手为自己打造好了寿木,这样去世了也能安心。而且给自己打造寿木都会选择木质最好的树木,如此准备好了寿木之后就不需要再麻烦别人了。
对于一些年轻的手艺人来说,他们是不会早早给自己准备寿木的,木匠通常会带出一些年轻的徒弟,徒弟们虽然已经成手,但是年纪轻轻谁会给自己准备这东西,虽然说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是好的寓意,但是这么大个的东西摆在家里占地方不说,时刻都能看到,总会觉得心里有点不太痛快,难道是在提醒自己早晚要躺进去吗,所以年轻的手艺人是不会那么早给自己准备寿木的。
如今很多地方都实行火葬了,实行火葬后基本上打寿木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在很多实行土葬的地方就由准备寿木变成准备墓地。准备墓地在我们这边的习俗是,如果两口子有一个人先去世,那么另外一个人还不到六十岁的话,就只打过世人的墓地,不会将自己的墓地一起准备好,如果年纪大了,当一方去世,在准备墓地时就把两个人的墓一起修着,主要是看年龄吧,年轻的人提早准备这些东西显得不太吉利,所以就不会备下寿木或者墓地。
在农村有着奇怪习俗,做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己做,这是为什么?
家有家法,行有行规,行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约定俗成的,并被广泛认同,对于手艺人来说,行规基本是口口相传,一辈一辈的传承至今,对于做寿木的手艺人也不例外,其实做寿木是木匠大体系下的一个分支,要了解寿木手艺人的行规,首先就了解木匠及行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寿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棺材,对葬礼的要求现代与古代不同,很多人可能只在电视上见过寿木,没有真正见过。对于棺材也是很多人所避讳的一个物品,也赋予了很多迷信色彩,现在我们就来揭开寿木手艺人的神秘面纱。
一、寿木手艺人的前世今生1、寿木的概念
寿木也叫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
并且,寿木的形状也不是常见的长方形,还有船形棺和圆木棺等等,目前现存棺材形状最完整的是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城北21公里的桃花村的东南处有个平坝棺材洞,里面有几百年的棺木头,并且还有位守棺人。
平坝棺材洞位于老熊山的距地面约20米高的半山腰,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洞。整个洞口东西长45米,南北宽24米,最高处可达21米,摆满了各种棺木。洞内厅堂宽大无缝隙,干燥凉爽。
平坝棺材洞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洞对于现代来说,不仅仅是放置棺木那么简单,在洞内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具有极大的历史、科学及艺术方面的价值。
2、手艺人的种类及发展
俗话讲“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有一门手艺什么时候也不愁吃饭问题,手艺就是一种技艺,比如说做寿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把木材和工具摆在面前,可能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对于手艺人,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并不是,手艺人是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包括陶工、瓦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等等,所以说作为会做饭的你,就是一位最简单的手艺人。
但寿木手艺人则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寿木手艺人属于木匠的一种,并且木匠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中地位是很崇高的,例如家里该房子需要木匠,家里的家具需要木匠。木匠这个职业在很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鲁班大师。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字依智,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古籍记载,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几乎现在所有的建筑行业都会崇拜鲁班。做寿木也不例外,并且寿木也会用到此类工具,甚至在一些定制的寿木上需要雕刻特殊的图案,鲁班对整个建筑行业都影响深远。
3、寿木手艺人的工匠精神
在所有的手艺人中,木匠是最讲究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
其实,工匠精神就是一种职业道德,不止木匠,很多公司都奉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敬业、专业、创新,比如寿木工匠人,如果对于模具、样式、材料等等不创新,就不能符合客户要求,会被淘汰。如果不专业,技能不够,也完不成客户提出的需求,如果不敬业,这门手艺有可能失传。
【十二十页小结】
寿木手艺人用自己的双手为每一位逝者打造一个安身之所,不给自己做寿木是因为行业的不成文规矩。其实,不给自己做寿木也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
几十年来,我国政府重视殡葬改革、大力推行火葬,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4 年全国平均火化率已经达到 50.5% 。从土葬到火葬,从鲁班到现代寿木手艺人,2400年来是寿木手艺人的坚持,让这个文明留存至今,无论行规如何,任何一个寿木手艺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二、即将消失的手艺人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生活更加快捷便利。在高科技、智能化的今天,许多童年的经历与见闻,始终烙印在记忆深处,时常怀念,有很多手艺已经快失传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常有意思的是一些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手艺人如今大火。
1、逐渐减少的手艺人
①磨剪子磨刀
“磨剪子嘞!戗-菜-刀!”每次听到这声吆喝,胡同里的大妈大婶就纷纷拿出自家里钝了的剪刀和菜刀交给磨刀匠,三五分钟,锈迹一扫而光,锃亮明晃。
一辆自行车,一个小水桶,一个长板凳,两块磨刀石,便是所有的工具,相信很多80后对此肯定深有体会,但是随着现在刀具的进步,不需要高频次的磨刀了,自然,这门手艺人也就少了很多
②修钢笔的师傅
在70/80后的世界里,钢笔相对于如今的豪车豪宅,那会儿钢笔才是文化人的标配。现在用钢笔的人都少之又少了吧。笔尖坏了,心疼,找修钢笔的师傅修一修换一换,一支钢笔可以用很多年。说起来,那时候人写的字真的漂亮!随着电子化的来临,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钢笔使用率逐渐也低了不少,用的人少了,修的人也就少了,修钢笔的手艺人也随之减少。
2、如火如荼的手艺人
虽然有的手艺逐渐消失,但有的手艺被不断传承和改进,其中就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手艺人,古代“下九流”是指: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高台、吹、马戏、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打狗、卖油、修脚、剃头、抬食合、裁缝、优、吹鼓手、巫、大神、梆、戏子、街、卖糖。
到处都能看到理发店,也就是“剃头”手艺人的演变,也能随处可见修脚店,里面多为修脚师傅。在比如说“戏子”,说相声的小岳岳按理说也属于“戏子”,但火遍大江南北。
【十二十页最后总结】
只要娴于一技,都可以被称为“手艺人”对于渐行渐远的手工艺,逐渐老去的手艺人,大部分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但它承载的那份文化、凝固的那份记忆、保留的那段岁月,让经历过的人们久久难忘。对于如火如荼的手艺人,是时代潮流的象征,各行各业,每位手艺人都遵循着自己的行规,都有着自己的工匠精神,就像寿木手艺人这样,无论是时代如何变迁,都会遵守着这份职业操守。这份执着,这份敬业值得学习。传承的是手艺,留下的是文明。欢迎关注【十二十页】, 以文会友,我是爱读书、爱文化、爱分享的【十二十页】在农村有着奇怪习俗,做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己做,这是为什么?
到了一定的年纪,土葬时期的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村人都会给自家老人备好棺木,以示添寿。如今我们这边己实施火葬,倒是"做棺材,装自己"这句流传的老话仍保留下来。明朝时海瑞抬棺骂皇帝,视死如归,留下隹评。民间指的是自己下套自已被套,害人不成终会害已。
如今台湾的民进党当局,部分死硬的台独分子,企图以武拒统。透支台湾人民的收入,从美国购买高价武器弹药,妄想螳螂挡车,鸡蛋碰石头。最后终应了"做棺材,装自己"这句老话的下埸!
在农村有着奇怪习俗,做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己做,这是为什么?
俗话说,三十备棺不为早,六十娶妻不算迟。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棺材又叫枋子、老房子,待使用的棺材则称为寿棺、寿枋、寿木,这与寿衣、寿者、寿被一样,带个「寿」字,以避免不吉利。在农村,老人到了一定岁数,家里就张罗着备好寿棺,并在小范围请客庆贺。为老人备棺并非盼着老人早点归西,而只是农村的一种习俗,老人也会为此而高兴,因为自己归宿的老房子有了。
在刺楸这边,老人一般到了七十岁才开始准备寿棺,但民间有「三十备棺不算为早,六十娶妻不算迟」的说法。因此,有些人才三四十岁就为准备好了寿棺,这也得益于家里有做寿棺的手艺人。然而,寿棺匠却唯独不给自己做,为啥啊?
一、总觉得不到时候寿棺匠都是拜师学艺的,一般是年轻时就入了行,自此就开始打制棺材,以此为养家糊口的职业。除了接受定制,做寿棺的手艺人平时还要做一些均码的棺材放着,以备他人急需之用。做寿棺的手艺人属于特殊的木匠,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数量少,因此不愁生意,一直都比较忙。不知不觉中,寿棺匠也老了,但仍然不服老,忙着给他人做寿棺,却耽误了自己的寿棺。
二、行业规则不「自掘坟墓」不少行业都有业内规矩,始于祖师爷,并在传承中不断完善,做寿棺也是如此。之所以不给自己做,就与行规有关,就好比以前大夫不给自家人看病一样,《大宅门》中白家到陕西避难时,期间白母病重,白家虽是医药世家,但却请沈爷给白母诊治。如果寿棺匠给自己做寿棺,就好比自己给自己打金井,即「自掘坟墓」,因此而避讳。
三、意欲精心打制虽同为寿棺,但从用料到制作,都存在千差万别。寿棺目前便宜的一两千,贵的四五千。价差之所以如此大,与木料以及寿棺匠的手艺有关。
寿棺使用的木料主要有松木、杉木、柏木、柳木、杨木、楠木等,打好寿棺干透后再刷油漆,以防潮防渗水。而刺楸这边的寿棺不刷漆,等到真正派上用场时再刷黑漆,平时放到家里角落也致不瘆人。寿棺匠有工匠精神,做事一丝不苟,对自己的寿棺尤其在意,力求完美,因此不断寻找上好木料,最终给耽误了。
以上就是刺楸对做寿棺的手艺人不给自己做枋子的原因分析,如果觉得回答得管用就点个赞,再随手关注一下吧,谢谢。
在农村有着奇怪习俗,做寿木的手艺人不给自己做,这是为什么?
在农村,家中有上了年纪的人,其后辈都会请木匠师傅来到家中订做一副寿木,并用土漆漆的油光发亮,留着备用,以便老人百年之后,入土为安使用。
做寿木的手艺人为木匠,在其祖师鲁班的影响下,他们在为别人做活务时,力求精致,细腻。在同行之间也相互照顾,尽量做到有饭大家吃。做什么事,都不能把活儿做绝,要给别人留一条生路。像在做寿木这事上,木匠一般都不会为自己做的。想想看,自己做了一辈子的木匠,如果自己把自己百年后的事都做了,这样就太显得绝情了。把自己过世后用的寿木交给其它同行来做,就寓意着既是同门,有饭大家吃。
木匠不给自己做寿木还有一原因就是行业惯例。在以前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规,这些约定俗成白规矩就成了惯例,以利于各行业健康发展,避免产生恶性竞争。若是谁违反了规矩,不仅被后人看不起,而且自己的名声还会受到玷污。所以一个品格高尚的木匠是不会为自己做寿木的。
综上,木匠不给自己做寿木是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体现。现今社会行业和职业竞争激烈,为了避免竞争产生恶性循环,使行业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把木匠精神发扬光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