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在田间地头烧荒?

古人是在田间地头烧荒?田间地头有荒可烧吗?这种提法是对古代传统农业历史和农民的欠了解,从而造成现在人的误读,历史事实并非如此。因此,该题应加一个字,改成“为什么古人不在田间地头烧荒?”

(造林炼山,堪比古代烧荒)

古人的田间地头能烧荒?

田间地头指农田之间,田地的两头,也就是农业生产的现场。烧荒,从农业角度来讲,也就是垦荒前烧掉荒地上的野草、荆棘、灌木等。任何懂农业常识的人都知道,种庄稼的田地,南方的水稻田就更不用说了,连野草都不让多生几根,就更不说生长荆棘和灌木了,北方的旱土也一样,熟地怎么会荆棘和灌木,又何来那么多的野草?难道古代的农民就这么懒惰,这些田地三年两不种,或者大量抛荒?事实上并非如此,古代农民侍候田地比现在的农民勤快多了,也精致多了,容不得田间地头多一根杂草,更不用说让土地荒,长出荆棘和灌木,他们的农业技术很落后,只能靠勤劳来弥补。古代农民靠田地养活,他们对待田地比伺候父母还要诚心。

(北方草垛)

(南方草垛)

(南方草垛——曾经的农民之宝)

有人要问了,古代农业生产就没有了稻草和秸秆了吗?要说在田间地头烧稻草和秸秆也算“烧荒”的话,这可不是古代人的习惯,是现代农业才出现的新现象和新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农民耕地靠牛马驴地畜力,水稻主产区的稻草既是牛冬天的饲料,也是耕牛度过寒冬的保温材料,等于是牛的“被子”,当然也是猪度过寒冬的保温材料,这些稻草古人如何舍得烧呢?再说,稻草即便收回家中,而是放在稻田里,古代在秋收后,一般都要把有水源的稻田犁过来,装满水,称为“冬水田”,稻草经过一个冬天的浸泡腐烂了,根本没用火来烧。再说北方的秸秆,都在夏收和秋收后,把秸秆收回家中,有的给牛马作饲料,有的用来作柴火烧水煮饭,各尽其用,哪还有多余秸秆留在田间地头?

(北方农村秸秆柴草垛)

田间地头烧稻草和秸秆是现代农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在地里烧秸秆,上世纪七八十代年都还鲜见,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应该还有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说地里烧秸秆是现代农业才普遍出现的现象呢?主要是农业现代的发展带来的问题。一是机器耕地、播种、收割代替了畜力,使农村的牛马等大牲畜喂养大幅减少,使稻草、秸秆失去了使用功能,成为多余产品,农民也没有必要费工费力收回家里。二是各种高效化肥的使用,使秸秆作为传统肥料返还田地越来越少。三农村普遍使用的燃料被新型电力、煤气等代替。四是农现代化的发展,让现在的农民变得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处理这些稻草、秸秆。

有以上四种原因,稻草、秸秆成了农业生产的废物,只有放在田间地头烧掉。此种情况近年来在南方水稻产区也开始出现,主要是现在的不再把水稻田犁过来过冬,而收割机收后的禾蔸较高,稻草又不能扎成把,在春天耕地时又难处理,为了省力只好用最简便最最古老的办法,放火烧,造成火灾和环境污染,也是现代农业以后需要解决的难题。

(现在烧秸秆易发生火灾和污染环境)

古代人如何烧荒,在哪里烧荒?

那么古代烧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古代的粮食作物的产量很低,除了良田的精耕细作外,还要想方计法扩大种植面积。于是,农民将一些山地坡度比较缓,有土的地方种植杂粮,如黍子、荞麦、豆类、高粱、玉米、薯类等生长期短的作物,凡是能种的都择地而种。由于是广种薄收,一般都种在荒山野地里,大面积种植又劳力不足,于是,就将粗大一些的荆棘、灌木粗略地砍一下,到了刚开春时,又是草叶枯黄,点一把火就可把荒地烧得干干净净。烧荒后的草木灰成了肥料。有的作物只要撒下种子就有收成,有的稍松一下土播下种子就能长出来。

烧荒并不是盲目地烧,一般在要烧的地块周围砍出防火线,以免大面积烧山。烧荒一般讲究轮作,也就是说种了一年,要歇一到两年,隔了一两年后,地里又长出了荆棘、灌木和杂草,要种的时候又用同样的方法来烧一次,种植一轮,如此反复。这也就是古代成语“刀耕火种”就是用来形容这种落后的种植方式的。一些上了年纪,来自山区农村的朋友,也许还对上世纪七十年代集体经济时代还有印象,那时生产队除了种植开垦的田地外,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收入,很多生产队依然采用这种古老的烧荒生产方式。

(古代精耕细作的农耕图)

烧荒和开荒有区别,开荒是把荒地变成熟耕地,年年种植作物。烧荒与砍烧田坎也不是一回事,这种情况一般在山区或丘陵地,耕地连着山,为了好种地,也是为了山上的草木不遮挡阳光,农民每年都要把坎上的树木杂草砍得干干净净,然后放在耕地里烧掉。

至于因战争而烧荒,如明朝时期在北方边境烧荒,那是另外一回事,与种植农作物烧荒的用途不同,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

为什么古人在田间地头烧荒?

增加肥料。增加土壤肥沃。、

为什么古人在田间地头烧荒?

古代社会,没有工农业,自己种植的粮食主要是自然生长,然而农作物的生长是离不开肥料的,当时聪明人们就采取烧植物杆的方法来给农作物增加肥料,植物杆燃烧后就是草木灰,里面有丰富的钾肥。即使是生产力发达的现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依然采用这种方法来给庄稼增加肥料,只是这样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国家不提倡这样的方法了。

为什么古人在田间地头烧荒?

首先,这是一种耕种仪式和习惯。《礼记·郊特牲》说:“季春出火,为焚也。”指的就是古代刀耕火种时代的出火烧荒仪式,一年的农事活动起于烧荒,人们把烧荒看作一年丰收的前奏,由火正把保存了一冬的火种引到野外,点燃烧荒,到了秋季,还要举行”纳火“仪式,收藏火种。

第二、烧荒对清除田地中的杂物杂物和改善土壤(燃烧物作为肥料)有一定的作用,古人也图省时省力,一定程度上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第三、需要说明的一点。对现在社会来讲,烧荒是一种陋习,危害很大,容易引起火灾,也会造成空气中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悬浮颗粒等有害物质的增加,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还会造成土壤板结,涵水、保肥能力下降,影响农业收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七条规定,违反规定露天焚烧秸秆的,环保部门可以责令停止违法行动,并可以处2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造成林木毁损、火灾、污染等事故的,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严重后果的,将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为什么古人在田间地头烧荒?

为什么古人在田间地头烧荒?田间烧当然是为了肥料,除虫除草,利于耕作。那么田间地头烧荒还有另一个意思,因为一年下来荆棘杂草丛生,不利行走,还会影响周边农作物生长,也不便生产。如不处理掉,年长月久田地面积越来越小,砍需要太量时间。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野猪和兔子等经常危害庄稼,但也非常恐惧烧荒,遇到烧荒就火速逃命。由于心里作用,见到有烧荒的痕迹便逃得更快更远。也显示了古人的智商很高。

为什么古人在田间地头烧荒?

导语:

纵观上下5000年,古老的人类们,通过烧荒开括土地。其主要作用就是,除去田间杂草,烧掉其中的草籽,防止田间杂草重生,

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诗词你们也概括到了。

1.古老的传承,不变的习俗。

从古人类记事开始,到发现火能够烧去杂草,并且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里面的庄稼可以长得比外面那些更好。而且还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杂草,影响庄稼的生长。并且还非常省力,不需要大量的人工去除杂草。

由此一直传承到现在,不过现在很多学说,都在讲这个有害,不利于庄稼的生长。

2.有利也有弊

在我国杂交水稻没有出现以前,地里面的水稻,产量非常低。而且古时候病虫害也没有,好的方法防范。人们只能通过烧荒,烧死那些隐藏在草里面的虫卵,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而且草木灰,铺洒在田地里面,还可以代替化肥。里面的矿物质,有机质燃烧后形成的灰叫灰分,灰分的主要成分是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比较容易溶于水中,从而有利于植物吸收,可以大大提高产量。

但是由于燃烧是一个迅速释放的过程,这些矿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植物营养,所以烧荒其实不利于,土壤营养长期的增加,如果要想土壤更肥沃,有机质的缓慢腐烂的过程,其实更有利于土壤长期的发展。

3.防范骑兵的一种措施

古代各个部落之间,经常会因为冬季缺粮,去抢那些比他们小的部落,纵火焚烧野草,使入侵骑兵缺乏水草,无从取得给养。

而且古代人口,也没有现在人口多,这就产生了大量无人耕种的土地。里面杂草丛生,通过放火,可以在短时间内开阔出大量土地,以便部落耕种。

申明:

本篇回答由伯乐说历史独家原创回答,未经本人同意,禁止转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